博碩士論文 105727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46 、訪客IP:3.135.190.101
姓名 劉美萍(Liu-Mei Pi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客家社會文化碩士班
論文名稱 從語言文化傳承探究桃園越南客家新住民之認同
相關論文
★ Intersections of Gender,Power and Culture in Relationships of Mother-Daughter and Husband-Wife i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客家再移民在地化研究 -以草屯張家為例
★ 香港崇真會救恩堂之傳教策略與教會變遷-以「分齡牧養」為論述中心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自1990年代以來,台灣跨國婚姻愈見增多,新住民女性已成為台灣重要組成群體之一。桃園地區客家人口眾多,嫁入的越南新住民多數具有華裔身份,其中也有不少具有客家身份,部分也因跟台灣客家族群通婚,會說上幾句「客家話」。文化親近性的關係讓她們更能適應台灣的生活。然而,她們在跨國婚姻的生活中,可能會因為被標視為「外籍配偶」,或有華人身分,或因客家身分,而面臨在他人認定與自我認同之間的問題。本研究使用訪談法與參與觀察法,深入理解新住民的內心世界,從其日常生活著手,探究其認同、語言、族群意識、客家認同。
研究發現,無論移動前後,越南客家新住民的認同與語言使用與子代傳遞會受到社會關係與社會情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此外,會產生作用的因素還包括新住民自身所處的社會關係、文化經驗、夫家家庭的權力關係。日常生活中,越南客家新住民會經常性無意間使文化經驗產生混雜性與引申出新的文化經驗。在夫家家庭權力關係影響下,越南新住民的認同與語言傳遞有了新的變化,自身認同漸漸被夫家認同所同化,語言的傳遞也因習得夫家客家腔調而對自身的客家認同有所轉向。除此之外,從研究參與者的通婚經驗發現,跨國婚配中的文化親近性對其相當重要,讓她們能夠更加融入在台灣的生活。本研究發現跨國婚姻對女性的認同與語言傳遞的轉變,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關鍵字:越南新住民、語言、客家認同
摘要(英) Since the 1990s, new female marriage migrant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groups in Taiwan due to cross-border marriages. In Taoyuan city, marriage migrants are Vietnamese Chinese and some of them have Hakka origin. Speaking in Hakka makes marriage migrants more adaptable in Taiwan. However, many people regard them as foreign spouses, but they are also Chinese or Hakka. Thus, they have some difficulties between ascribed identification by others and self-identification. By observing marriage migrants’ everyday life in Taiwan, this study employs interview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to understand marriage migrants’ identity construction, language, ethnic consciousness, and Hakka identity
Social relationship, social situation, and husband’s family lifestyle affect these new Hakka Vietnamese immigrants’ identity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addition, local social statu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life experiences unconsciously influence and produce the new cultural experiences. Patriarchy of husbands’ family alters and assimilates the self-identity and Hakka accents when these Vietnamese marriage migrants live in Taiwan. The cross-border marriages exert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n women’s identification a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n these Vietnamese female marriage migrants under study.




Keywords: Vietnamese female marriage migrants, language, Hakka identity
關鍵字(中) ★ 語言
★ 文化傳承
★ 越南
★ 客家
★ 新住民
★ 桃園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
表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5
第二節 研究背景 6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2
第一節 新住民研究 12
第二節 文化他者或文化承載者? 16
第三節 族群認同與語言 19
第四節 越南與客家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6
第一節 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 26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31
第四章 新住民客家認同之情形 40
第一節 認同的轉換 40
第二節 出走與婚配社會關係 45
第五章 新住民客家語言與文化認同 52
第一節 語言傳遞方式 53
第二節 飲食文化多元性 59
第三節 祭祀文化 67
第四節 子女教育方式 72
第六章 結論 79
參考文獻 84
附錄 91

圖目錄

圖 1 胡志明市、同奈省、同塔省位置 33

表目錄

表1 各縣市外裔、外籍配偶人數按國籍分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 9
表2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 35
表3 研究參與者母國、夫家客家腔調與母國客家話程度 56
參考文獻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 99-127。
王志弘(2008)。〈族裔-文化經濟、謀生策略與認同協商:台北都會區東南亞風味餐飲店個案研究〉,《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9:1-44。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
王明珂(2001)。《蠻子、漢人與羌族》。台北:三民。
王永慈(2005)。〈外籍與大陸配偶家庭之貧窮分析〉,《台灣社會工作學刊》4:1-32。
王君琳(2005)。性別與國族:從女性主義觀點解讀新移民女性現象。夏曉鵑編,
《不要叫我外籍新娘》,頁192-203。台北:巨流。
王明輝(2006)。〈跨國婚姻親密關係之探討:以澎湖地區大陸媳婦的婚姻為例〉,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9(1):61-87。
王雯君(2005)。《閩客族群邊界的流動:通婚對女性族群記憶與認同的影響》。桃園: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增能(1995)。《客家飲食文化》。福州:福州教育。
田晶瑩、王宏仁(2006)。〈男子氣魄與可『娶』的跨國婚姻:為何台灣男子要與越南女子結婚〉,《台灣東南亞學刊》3(1):3-36。
丘桓興(1998)。《客家與客家文化》。北京:商務印書。
林式州(2009)。《外籍配偶對子女教養方式之研究》。台東:國立臺東大學教育
系所教育行政碩士論文。
林津如(2012)。〈性別、文化與族群:跨國婚姻的家庭關係與新移民女性的認同形構〉,《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4。
林倖紀、林照真(2003)。〈外籍配偶爭權益南洋姐妹站出來〉。臺北:中國時報A9
  版。12.04。
林瑞珍(2005)。《遠嫁似曾相似的他鄉-廣東梅州客家女子於台灣南部客家庄的生活》。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論文。
林冠儀、游琇雅(2013)。〈探討父權結構下之社會建探討父權結構〉,《家庭教育雙月刊》41:65-79。
李映青(2012)。《新移民女性與越南文化傳承》。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賢(2006)。〈越南「好女性」的文化邊界與「越南新娘」:「尊嚴」vs「靈魂之債〉,《台灣東南亞學刊》3(1):37-62。
范宏貴(2002)。《越南民族與民族問題》。南寧市:廣西民族出版社。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若欽(2004)。《文化適應與自我認同-以台灣的越南新娘為例》。台北縣: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信木(2003)。〈台灣地區客家人口之婚配模式:世代、地理區域與社經地位比較分析〉,《行政院客委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台北,行政院客委會。
柯瓊芳、張翰璧(2007)。〈越南、印尼與台灣社會價值觀的比較研究〉,《臺灣
東南亞學刊》4(1):91-111。
涂懿文(2006)。〈家庭關係與男子氣概的建構:一個漁村男性的遷移傳記〉,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8:215-258。
紀玉臨、周孟嫻、謝雨生(2009)。〈台灣外籍新娘之空間分析〉,《人口學刊》38:67-113。
徐正光(1995)。〈台灣的族群關係:以客家人為主體的探討〉。張炎憲等編《台灣史與台灣史料(二)》,頁241-280。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徐富美(2021)。〈越南「艾族」與「華族中的艾人」〉,《全球客家研究》16:165-
  196。
許文堂(2016)。〈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北越華人社會之變貌〉,《亞太研究論壇》62:
  5-32。
許維德(2013)。《族群與國族認同的形成:台灣客家原住民與台美人的研究》。桃園中壢:中大出版中心;台北:遠流。
邱秋雲(2005)。〈跨國婚姻的美麗與哀愁-社會壓力下的婚姻關係探討〉,
《諮商與輔導》233:26-30。
蔣為文(2011)。《台語白話字文學選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蔣為文(2013)。〈越南的明鄉人與華人移民的族群認同與本土化差異〉,《台灣國際研究季刊》9(4):60-90。
張茂桂(1999)〈「新台灣人」之非論〉,《當代》137:66-77。
張翰璧(2007)。《台灣東南亞女性移民與客家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中心。
邱琡雯(2013)。《出外:台日跨國女性的離返經驗》。台北:聯經。
邱琡雯(2005)。《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台北:巨流。
廖元豪(2005)。〈「我們的」法律,「他們的」命運-台灣法律如何歧視外籍與大陸配偶〉。夏曉鵑編,《不要叫我外籍新娘》,頁146-169。台北:巨流。
莊麗玉(2005)。《印尼籍配偶教養量表之初探》。台南: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
理系碩士論文。
畢恆達(2003)。〈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17:121-155。
彭奕婷(2008)。《婚姻移民、文化弱勢與母職的施為:文化宰制與抗拒的論證》。
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碩士論文。
彭德富(2007)。〈族群歧視與人權政策-以東南亞外籍配偶為例〉,《止善》3:87-103。
黎雅如、沈佩瑩、廖玫涵、林宜平(2006)。〈台灣婚姻移民的人口學特性與公共衛生需求初探〉,《台灣衛誌》25:482-493。
楊昭景(2005)。〈擺盪於傳統與創新之中-談客家飲食特色及發展方向〉,《中華飲食
文化基金會訊》11(3):25-87。
鄭瑞明(1979)。〈十九世紀越南南圻的華僑及事業〉,《歷史學報》7:253-282。
鍾倫納(1993)。《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台灣商務。
羅英祥(2003)。《飄洋過海的客家人》。中國:河南。
顏寧、黃泳光、吳欣隆譯(2009)。《建構扎根理論》。台北:五南書局。
駱明慶(2006)。〈教育成就的性別差異與國際通婚〉,《經濟論文叢刊》 34(1): 79-115 。
藍佩嘉(2007)。〈性別與跨國遷移〉。黃淑玲、游美惠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
頁225-248。台北:巨流。
藍佩嘉(2002)。〈跨越國界的生命地圖:菲籍家務移工的流動與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8:169-218。
蔡芬芳(2017)。〈「差不多…又不一樣!」:台灣與印尼客家通婚之文化經驗〉。蕭新煌編《臺灣與東南亞客家認同的比較:延續、斷裂、重組與創新》,頁287-316。桃園:中大出版中心;台北:遠流。
蕭新煌、張維安、范振乾、林開忠、李美賢、張翰璧(2005)。〈東南亞的客家會館: 歷史與功能的探討〉,《亞太研究論壇》28:185-219。
蕭昭娟(1999)。《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學位論文。
賴澤涵、劉阿榮(2006)。〈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臺灣的抉擇〉,劉阿榮編,《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頁1-27。台北:揚智文化。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夏曉鵑(2002a)。〈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與族群關係分析〉,
《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
夏曉鵑、陳信行、黃德北(2008)。《跨界流離:全球化下的移民與移工》(上、下)出版: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8年12月。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 〉,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1-47。
夏曉鵑(2002b)。〈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
《台灣社會研究》39:45-92。
夏曉鵑(2003)〈實踐式研究的在地實踐:以“外籍新娘識字班”為例〉。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9:45-92。
龔宜君(2019)。〈格格不入:來台越南女性婚姻移民的雙重缺場〉,《台灣社會學學刊》65:69-125。
Belasco﹐Warren(2015)。《食物:認同、便利與責任》,曾亞雯、王志弘譯。台北:
群學。
Bourdieu, Pierre and Loic J.D. Wacquant (2009)。《布赫迪厄社會學面面觀》,李猛 、李康譯﹐台北:麥田。
Issacs, Harold R.(2014)。《族群》,鄧伯宸譯。新北:立緒文化。
Jorgensen, Danny L.(1999)。《參與觀察法》,王昭正、朱瑞淵譯。台北:弘智文化。
Kottak﹐Conrad Phillip(2005)。《文化人類學》,徐雨村譯。台北:麥格羅希爾。

Arksey , Hilary and Peter T. Knight(1999). Interviewing for Social Scientists:An Introductory Resource with Examples. Thousand Oaks, CA:Sage.
Karen A.﹐Cerulo(1997). Identity Construction: New Issues, New Direction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3: 385-409.
Đặng, Nghiêm Vạn; Thái Sơn Chu; and Lưu Hùng(2000). Ethnic Minorities in Vietnam
  [越南的少數民族] ﹐Hà Nội: NXB ThếGiới.
Geertz, Clifford(1963). Old Societies and New States. London: The Free Press.
Govers, Cora and Hans Vermeulen(eds.)(1997). The Politics of Ethnic Consciousnes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Hsia﹐Hsiao-chuan(2007). Imaged and Imagined Threat to the Nation: the Media Construction of the ‘Foreign Brides’ Phenomenon’ as Social Problems in Taiwan.”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8: 55-85.
Molden, Daniel C. and Carol S. Dweck(2006). Finding “meaning” in psychology: a lay
theories approach to self-regulation, social percep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 61: 192-203.
Nguyen, Van Chinh (2018). Memories, Migration and the Ambiguity of Ethnic
  Identity: The Cases of Ngái, Nùng and Khách in Vietnam. Asian and African Area
  Studies﹐17 (2): 207-226.
Patton, Michael Quinn(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Thousand Oaks CA:Sage.
Rubin, Herbert J. and Irene S. Rubin(1995). Qualitative Interviewing:The Art of
  Hearing. Thousand Oaks, CA:Sage.
Rubin. Herbert J.(1983). Applied social research. Columbus, OH:Bell and Howell.
Stevens, Gillian(1985). Nativity, Intemarriage, and Mother-Tongue Shif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0(1):74-83.
Stephen E. Cornell and Douglas Hartmann(1998). Ethnicity and Race: Making Identities in a Changing World :Sociology for a New Century﹐Amazon.com Services LLC.
Trần, Trí Dõi(2000). Nghiên Cứu Ngôn NgữCác Dân Tộc Thiểu SốViệt Nam
   [越南少數民族語言研究]﹐Hà Nội: NXB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à Nội.
Young, Iris Marion(1990).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New Jersey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網路資料
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5/7344/7350/8887/, 取用日期:2022年6月30日。

https://baike.baidu.hk/item/%E8%83%A1%E5%BF%97%E6%98%8E%E5%B8%82/644573,取用日期:2022年6月30日。

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5%90%8C%E5%A1%94%E7%9C%81,取用日期:2022年6月30日。

https://www.epochtimes.com/b5/search.htm,取用日期:2022年6月30日。

http://sai-gon.blogspot.com/2009/03/blog-post_9743.html,取用日期:2022年5月15日。
指導教授 蔡芬芳(Tsai,-Fen Fang) 審核日期 2022-9-2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