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615500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9 、訪客IP:3.149.244.79
姓名 陳觀柏(KUAN-PO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天主教新竹教區復興堂區之研究(1953-2019)
(The Research in Fuxing Parishes of Hsinchu Diocese(1954-2019))
相關論文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及發展─以台南新化教會為例★ 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之研究 ─以大溪仁和宮為例
★ 帝國邊區的村落、族群與歷史:以屏東萬金庄為中心討論(1861-1945)★ 日治時期臺灣茶業改良之研究
★ 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 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
★ 北埔姜家女性研究(1834-1945)★ 清代臺灣私鹽問題研究--以十九世紀北臺灣為中心
★ 北臺灣隘墾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1886-1945)★ 煤礦產業與地方社會--以台北土城地區為例(1897~1989)
★ 台灣六十年來茶業技術研究與發展變遷 -以「茶業改良場」為中心(1945~2005)★ 戰後台灣茶業的發展與變遷
★ 新竹枋寮褒忠義民廟「協議會」之研究(1914-1947)★ 聚落與宗教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1684-1990)
★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 中壢十三庄輪祀網絡之研究(1826~1945)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天主教於台灣光復初期傳入復興地區,大陸共產政權迫害傳教士造成大批神職人員逃離來台,開啟天主教在台灣教勢蓬勃發展時期,實施聖統制,正式劃設七處教區。方濟會由藍澤民主教領銜義籍神父,落腳桃園成功路,開展桃園縣福傳事業,派遣石德神父將福音傳揚至復興鄉。
本論文研究目的在於透過研究復興堂區的開創建立與經營,初期善用培育在地泰雅族人為傳道員,加諸靈活傳教方法,如物資發放、醫療服務,在戰後頓失精神依靠的泰雅族部落,吸引尋找慰藉大量族人歸主。隨著教友人數遞增,復興堂區成立教友組織分擔教務工作,各部落形成具代表性教友家族。爾後經過社會變遷,經濟發展等大環境因素使然,教勢發展遭遇瓶頸,教會面對困境採以一連串因應措施,然而仍未獲得明顯的改善趨勢。
1965年本世紀最重要的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落幕,羅馬教廷發佈禮儀改革運動,呼籲地方教會應適應各地文化、習俗,復興堂區自巴義慈神父擔任本堂神父以來,長期致力於融合泰雅傳統祭儀、文化於教會禮儀當中,基督福音透過披上泰雅文化這層外衣,展現在地化特色,巴神父主張織布中存有文字理論,將其落實於教堂建築裝飾中,甚至外溢至鄰近縣市。復興堂區的本土化進程工作尚在萌芽階段,本文嘗試在結論提出本位化發展建議方向,教會當身先士卒扮演領頭羊角色推動,以達成消逝泰雅文化復振成效。
摘要(英) Catholicism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Fuxing area in the early days of Taiwan′s liberation. The communist regime in the Mainland China persecuted missionaries and caused a large number of clergy to flee to Taiwan, starting the period when Catholicism flourished in Taiwan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Catholic Church Hierarchy, and seven dioceses were officially established. The Franciscan Church, led by archbishop Secondino Petronio Lacchio leading Italian priests, settled on Chenggong Road in Taoyuan to carry out evangelization in Taoyuan County, and dispatched Father Stephanus Maffina to spread the gospel to Fuxing Township.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study the 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 of Fuxing parishes, which made good use of the cultivation of local Atayal people as missionaries in the early stage, and applied flexible missionary methods, such as material distribution and medical services, attracting a large number of tribal people looking for solace to return to the Lord when they lost their spiritual support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As the number of Catholics increased, Fuxing Parish established a Catholic organization to share the church affairs, and each tribe formed a representative family of Catholics. Since then, with social chang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other global issu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urch has encountered bottlenecks. The church has adopted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in the face of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but there has not been a clear sign of improvement.
In 1965, after the most important second ecumenical council of the Vatican in this century, the Holy See released a liturgical reform movement, calling on local churches to adapt to local cultures and customs. Since Father Alberto Papa served as the parish priest, Fuxing Parish has long been committed to integrating Atayal Traditional rituals and culture into church ceremonies. The Gospel of Christ is displayed in localized characteristics by putting on the coat of Atayal culture. Father Alberto Papa advocates that there is a theory of words in weaving, and implements it in the decoration of church buildings, and the influence has even been spread to other neighboring counties or cities. The localization process of Fuxing parishes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This study attempts to propose a direction for localization development at the conclusion, and the church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in promoting it, so as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revitalizing the disappearing Atayal culture.
關鍵字(中) ★ 復興堂區
★ 天主教
★ 本位化
★ 泰雅文化
★ 新竹教區
★ 梵二大公會議
關鍵字(英) ★ Fuxing parishes
★ Catholic
★ Inculturation
★ Atayal culture
★ Hsinchu diocese
★ The second ecumenical council of the Vatican
論文目次 目錄
目錄 VIII
表目錄 X
圖目錄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桃園市復興區及泰雅族人 25
第一節、復興區的泰雅族人 25
第二節、殖民政權下的山地管理 30
第三節、泰雅族傳統宗教及文化 38
第三章 天主教在台灣傳教及發展 57
第一節、天主教在台灣發展歷程 57
第二節、新竹教區發展過程 71
第三節、方濟會及聖奧思定修女會 80
第四章 復興堂區之發展與經營 87
第一節、教會建立過程 87
第二節、傳教人員 113
第三節、傳教方法 134
第五章 復興教會信徒、組織運作 163
第一節、信徒發展及信仰家族團體 163
第二節、教務之管理 177
第三節、善會組織 190
第六章 困境與轉化策略 199
第一節、教會面臨之困境 199
第二節、基督新教傳入之衝擊 211
第三節、轉化策略 235
第七章 基督教信仰傳入對部落文化之影響 261
第一節、天主教在復興堂區之本位化情形 261
第二節、天主教對泰雅文化之影響 298
第三節、具有泰雅特色的復興堂區 315
第八章 結論 329
參考文獻 335
附錄 347
一、訪談大綱 347
二、訪談對象一覽表 359
三、巴神父慣用泰雅語拼音對照表 364
四、復興堂區典藏文獻分類表 365
五、《祖先金句》 380
六、復興堂區大事記 390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 史料
一、 官方檔案
《臺灣省政府公報》四十年春字第二十八 期。
二、 教會檔案
《復興鄉三民天主堂教友名冊》,1956-2017年。
《復興堂區典藏文獻》
三、 雜誌
《見證月刊》
第334期,2003年2月。
《恆毅月刊》
第607期,2018年6月。
《原牧》
創刊號,2009年7月。
第5期,2013年7月。
第7期,2015年7月。
《教友生活周刊》
第1期,1954年2月28日。
第2494期, 2003年2月2日。
第2619期,2005年8月7日。
第2632期, 2005年11月6日。
第2633期, 2005年11月13日。
第2635期, 2005年11月27日。
第2716期, 2007年7月15日。
第2369期, 2000年8月13日。
《天主教周報》
第43期,2009年6月21日。
第156期,2011年9月18日。
第172期, 2012年1月8日。
第176期, 2012年2月19日。
第214期,2012年11月11日。
第216期, 2012年11月25日。
第217期,2012年12月2日。
第231期, 2013年3月24日。
第233期,2014年4月7日。
第234期,2014年4月14日。
第235期,2014年4月21日。
第236期,2014年4月28日。
第237期,2014年5月5日。
第251期,2013年8月11日。
第321期, 2014年12月28日。
第453期, 2017年8月20日。
第470期, 2017年12月17日。
第474期,2018年1月14日。
第476期, 2018年1月28日。
第535期,2019年4月14日。
第545期, 2019年6月23日。
第558期, 2019年9月22日。
第582期, 2020年3月22日。
第651期, 2021年8月1日。
《神學論集》
第57期,1983年秋。
第111期,1997年春。
第126期,2000年冬。
第127期, 2001年春。
第141期,2004年秋。
第188-189期,2016年夏、秋。
第196-197期,2018年夏、秋。

《聖靈月刊》
第32期,1980年5月。
第36期, 1980年9月。
第178期,1992年7月。
第179期,1992年8月。
第192期,1993年9月。
第336期, 2005年9月。
《輔仁宗教研究》
第29期,2014年春。
第30期,2015年春。
第36期,2018 年春。
第38期,2019 年春。
鄭文燦發行,〈愛神愛人、謙遜樂道的復興區天主教會─禹成勳主任神父、吳蓮妹會長訪談記錄〉,《桃園文獻》第六期,桃園市政府文化局,2018年9月30日,頁149-153。
鄭文燦發行,《一本大溪》第24期,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2020年12月,頁6-7。
李慧慧,〈泰雅族有自己的文字嗎?一名西方傳教士的「文明原住民族」打造之旅〉,《原住民族文獻》第42期,原住民族委員會,2020年9月10日,頁59-74。
江春錦,〈復興鄉泰雅族社會研究〉,《社會研究》第23期,1984年1月,頁15-51。
林曉葭,〈泰雅文化解碼人:義大利巴義慈神父〉,《文化桃園》第4期,桃園市政府文化局,2016年3月,頁5-10。

貳、 教會出版品
丁立偉,〈台灣原住民巫術牧靈神學反省〉,《原住民巫術與基督宗教》,台北市:光啟文化事業,2008年。
丁立偉、詹嫦慧、孫大川合著,《活力教會:天主教在台灣原住民世界的過去現在未來》, 臺北市 : 光啟文化, 2005年。
不著撰者,《第七屆原住民牧靈研習會議手冊》,台灣地區主教團原住民牧靈委員會,2012年11月。
不著撰者,《第三屆原住民牧靈研習會議手冊》,台灣地區主教團原住民牧靈委員會,2003年12月。
不著撰者,《第五屆原住民牧靈研習會議手冊》,台灣地區主教團原住民牧靈委員會,2008年10月。
不著撰者,《第六屆原住民牧靈研習會議手冊》,台灣地區主教團原住民牧靈委員會,2010年10月。
不著撰者,《第四屆原住民牧靈研習會議手冊》,台灣地區主教團原住民牧靈委員會,2005年11月。
不著撰者,《復興鄉各界歡送巴義慈神父惜別感恩活動手冊》,未出版,2009年。
中國主教團秘書處,《台灣天主教手冊》,臺北市 : 天主敎敎務協進會。
中國主教團秘書處編譯,《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文獻》,台北市 : 中國主教團秘書處, 2010年。
天主教臺灣地區主教團,《天主教教理簡編》,台北: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秘書處,2011年。
巴義慈,《Picture Writings On Atayal Tattooed Womes’s Clothes In Taiwan》,臺北市:至潔有限公司,2013年。
巴義慈,《泰雅爾語字母輔助教材簡介手冊》,臺北市 : 至潔有限公司, 2000年。
巴義慈,《泰雅語文法》,臺北:安道社會學社,1986年。
巴義慈編著,《天主教會新竹教區三民本堂開教37周年暨聖十字架堂建堂25週年銀慶紀念特刊》,未出版,1991年。
江傳德,《天主教在臺灣》,高雄:聞道出版社,2008年,再版。
李克勉,《跳躍五十 : 新竹教區愛火薪傳紀實. 1961-2011》,新竹市 : 天主教新竹教區, 2012年。
沈雅蓮修女,《天恩五十主愛不息:沙爾德聖保祿修女會來台服務50周年紀念》,桃園市 : 天主教聖保祿修女會醫院, 2010年。
參考思高聖經學會譯釋,《聖經》,臺北市:思高聖經學會,1995年。
張右篤,《天主教方濟會在台灣初期聖召工作簡報》,未出版,1994年3月。
張耀先編輯,《天主教新竹教區慶祝成立廿五週年紀念册》,出版地不詳,1986年。
陳介夫,《天主教法典註釋》,臺南市 : 碧岳學社出版,2011年3月。
陳文裕,《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簡史》,台北:上智出版社,1989年。
陳梅福編,《唐汝琪主教紀念文集》,出版地不詳,1999年。
陳愛潔、韓大輝編輯,《天主教教理》,台北市 : 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1996年。
單國璽,《天主教在台灣現況之研究》,台北:光啟出版社,1987年。
黃智美修女,《聖功修女會在台灣成長史:1948-1988》,台南市:聖功修女會,2008年。
黃德寬譯,《天主教在臺開教記:道明會士的百年耕耘》,台北:光啟出版社,1991年。
聖奧斯定修女會編,《25年的旅程:Journey through the years》,未出版,2006年。
廖金常, 陳淑銖訪談整理,《琅琅蕙音 : 永泉創辦人雷蕙琅獻身福傳在臺灣》,台北市:財團法人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2020年。
趙中偉、梁潔芬、黃懿縈編,《台灣天主教研究》,光啟文化事業,2020年。
劉獻堂,《主教的話 : Since 1981 to 2006》,桃園市:振聲中學, 2006年。
劉獻堂,《劉獻堂主教聖召回憶錄 : Since 1928-2006》,(桃園市:振聲中學,2006年)。
鄭天祥撰,李良編,《高雄教區十五年史》,高雄:天主教高雄主教公署,1976年。
韓承良,《方濟會會規、遺囑、會憲、通用章則》,台北縣:中華方濟會省,1987年。
韓承良、賴利華,《中華方濟會簡史》,思高聖經學會出版社,1992年。
鐘鳴旦著、陳寬薇譯,《本地化 : 談福音與文化》,台北市 : 光啟,1993年。
蘭兆斯,《桃園地區開教五十周年慶特刊》,台北市:至潔有限公司,2002年。

參、 專書
James Dickson,《比傳奇更奇》, 香港 : 信義宗聯合出版部,1951年。
小泉鐵,黃文星譯,《 台灣土俗誌》,台北:中研院民族所,未出版,1984年。
山路勝彥,《台湾タイヤル族の一00年 : 漂流する伝統、蛇行する近代、脱植民地化への道のり》,東京都:風響社,2011年3月。
不著撰者,《真耶穌教會台灣傳教六十週年紀念刊》,台灣台中:棕樹出版社,1986年。
天主教台灣地區泰雅語感恩祭典經文編纂小組,〈泰雅語感恩祭典 : 常用經文 = Ke′na tayal gaga na mizmu Smius lpagan Missa krriax〉,臺北市 : 天主教主教團原住民牧靈委員會,2010年
巴義慈口述,劉孝煦總編輯,〈尋根原鄉文化:破譯泰雅族織布圖案〉,《與部落共行 : 外籍神父與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知遇》,臺北市 : 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3年。
毛振翔,《我這半生》,台北:東大,1982年。
王甫昌,《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市:群學出版社,2003年。
王梅霞,《台灣原住民巫師與儀式展演》,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0年。
王梅霞,《泰雅族》,臺北市:三民,2006年。
以紹‧芝佑主編,《泰雅爾族教會宣教史(1946-2020)》,苗栗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泰雅爾中會,2020年。
古偉瀛,《近代台灣天主教史的三階段研究:清末、日治及戰後國府統治初期》,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2005年。
古偉瀛,《臺灣天主教史研究論集》,臺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8年。
石之瑜,《社會科學方法新論》,台北市:五南,2003年。
吳文星、張勝彥、 戴寶村、溫振華編著,《臺灣開發史》,臺北縣蘆洲鄉 : 空大,1997年。
吳學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研究》,台北市:宇宙光全人關懷,2006年。
吳學明,《從依賴到自立 : 終戰前臺灣南部基督長老教會研究》,臺南市 : 人光出版,2003年。
吳學明著 ,卓克華主編,《吳學明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二編)》,臺北市 : 蘭臺出版社, 2018年。
李亦園,《山地行政政策之研究與評估報告書》,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3年。
李亦園,《南澳的泰雅人》,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62年。
李亦園,《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文化》,台北市:聯經,1982年。
林信義,《復興鄉志增修》,桃園:桃園縣復興鄉公所,2004年。
林衡道,李汝和主修,《臺灣省通志》卷八:同冑志,臺中市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3年。
酋卡爾,《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族宣教史》,臺北市:臺北總會原住民宣道委員會,1998 年。
真耶穌教會臺灣總會編,《真耶穌教會臺灣傳教五十週年紀念刊》,臺中:暐光出版社,1976 年
康培德,《泰雅族Msbtunux的美麗與哀愁 : 頭角與奎輝部落KButa世系群家族史 》,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9年。
張右篤,《七五回憶》,臺北市:方濟出版社,1998年。
莊麗華,《桃園市復興區部落耆老生命史》,南投縣: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國史館、原住民族委員會,2018年11月。
陳玲蓉,《日治時期神道統制下的臺灣宗教政策》,臺北:自立晚報,1992年。
陳茂泰編著,《臺北縣烏來鄉泰雅族耆老口述歷史》,台北縣:台北縣文化局,2001年。
陳穎書,《哈勇‧烏送-高啟順》,臺北市:財團法人基督教福音證主協會,2019年。
曾志湘,《桃園市復興區106年度在地文化特色傳承發展耆老口述記錄》,桃園:桃園市復興區公所,2017年12月。
黃泉興,《台灣儲蓄互助社發展與法制化之研究-合法化與單獨立法》,臺北市:基層金融研究出版社,1996年。
黃博怡,《台灣地區儲蓄互助社的發展與管理》,台北市:基層金融研究訓練中心,1985年。
黑帶巴彥,《泰雅人的生活型態探源:一個泰雅人的現身說法》,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2年。
楊南郡譯註,《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臺北市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南天,2012年。
楊國樞,文崇一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市:東華書局,1993年。
楊馥祤編著,《泰雅生活誌:泰雅耆老口述歷史》,台中:晨星,2020年。
葉金作等著,《台灣天主教會本地化福傳之推行策略》,台北:華明出版社,2002年。
董顯光,《基督教在台灣的發展》,出版地不詳,1962年。
詹素娟,《典藏台灣史(二)台灣原住民史》,臺北市: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4月。
廖守臣,《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臺北市 : 世界新專觀光宣導科,1984年。
廖守臣,《泰雅族的社會組織》,花蓮市 : 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1998年。
臺灣省政府新聞處主編,《改善山胞生活》,南投縣 :臺灣省各界慶祝中華民國建國六十年紀念籌備委員會,1971年。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6年。
潘貝頎主編,《台灣開教 150 年(1859~2009)傳道紀念文集》,台北:台北聖道明傳道中心,2009年。
蔡明哲等著,《臺灣原住民史. 都市原住民史篇》,南投市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
蔡蔚群,《教案:清季臺灣的傳教與外交》,新北市:博揚出版社,2000年。
蔡錦堂,《日本帝囯主義下台湾の宗教政策》,東京都 : 同成社,1994年。
衛惠林等纂修,《臺灣省通志稿 》卷八:同冑志,臺北市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5年。
鄭連明,《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行,1965年。
賴若瀚,《問與切1:生活難題解答(第一集)》,台北:聖言資源中心,2007年11月。
賴澤涵總編纂,《新修桃園縣志》,桃園市 : 桃園縣政府, 2010年。
瞿海源,《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宗教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瞿海源、姚麗香,《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6年。
簡鴻模,《祖靈與天主 : 眉溪天主堂傳教史初探》,臺北縣新莊市 : 輔大,2002年。
羅光,《中國人格的創造者》, 臺北縣新店鎮 : 先知,1974年。
藤井志津枝,《臺灣原住民史(三):政策篇》,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12月。
麗依京.尤瑪採編,《回歸歷史真相—臺灣原住民族百年口述歷史》,臺北:原住民族史料研究社,1999年。
肆、 期刊論文
Richard Madsen,〈台灣天主教會的成長與衰退:以瑪利諾會的兩個傳教區為例〉,《台灣學誌》第6期,2012 年 10 月,頁53-76。
王政文,〈近代臺灣基督徒的婚姻網絡:以滬尾、五股坑教會信徒為例〉,《新史學》第27卷第1期,2016年3月,頁175-246。
王惠君,〈日治時期集團移住後,原住民聚落之空間特色〉,《臺灣學通訊》第79期,新北市 : 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2014年1月,頁24-25。
王蜀桂,〈泰雅織布的文化知音巴義慈神父〉,《原住民教育季刊》第18期,臺東大學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2000年5月,頁82-88。
古偉瀛,〈十九世紀臺灣天主教(1859-1895)-策略與發展〉,《臺大歷史學報》第22期,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1998年12月,頁91-123。
吳學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入台初期的一個文化面相「靠番仔勢」〉,《國立台南師範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期,1999年,頁101-130 。
林文玲,〈跨文化接觸:天主教耶穌會士的新竹經驗〉,《考古人類學刊》第77期,臺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2012年12月,頁99-140。
施正鋒,〈都市原住民政策初探〉,《法政學報》第21期,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2008 年 6 月,頁127-146。
查時傑 ,〈光復初期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一個家族-以臺南高長家族之發展為例〉,《臺大歷史學報》第18期,1994年12月,頁157-178。
孫炳淼,〈台灣儲蓄互助社發展史─其發展過程及當前面臨問題〉,《儲蓄互助社雜誌》第56期,臺中市: 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1999年,頁8-22。
莉穆伊‧莫桑撰 ,〈吼臘.帖木牧師──泰雅爾族福音拓荒人物〉,《新使者雜誌》87期 ,台北市 : 長老教會新使者雜誌社,2005年4月,頁21-24。
郭文般,〈台灣天主教的本土化〉,《社會科學理論與本土化學術硏討會論文集》,嘉義縣大林鎮 : 南華大學教社所,1999年11月,頁171-219。
郭秀岩,〈山地行政與山地政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0期,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1975年秋季,頁97-106。
蔡錦堂,〈日本治臺時期的神道教與神社建造〉,《宜蘭文獻雜誌》第 50 期,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01 年 3 月,頁 3-32。
瞿海源,〈台灣地區天主教發展趨勢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1期,南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硏究所,1982年,頁129-154。
伍、 學位論文
王美香,〈原住民教會宣教史研究-以泰雅爾族南澳流域碧候部落為例〉,台灣神學院道學碩士班,2005年。
李仁良,〈桃園縣復興鄉基督教石造教堂轉化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論文,2011年。
周晏鋒,〈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倍加運動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林素珍,〈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對臺灣原住民宣教之研究(1912-1990)〉,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林淑理,〈近代台灣天主教傳道員之福傳生涯與培育〉,輔仁大學宗教所碩士論文,2005年。
姚麗香,〈臺灣地區光復後宗教變遷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范心怡,〈天主教在山城埔里的發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席萳˙嘉斐弄,〈蘭嶼天主教傳教史--一個立基於民族誌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崔淑姬,〈戰後台灣原住民基督教信仰之研究(1945-2002)〉,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張心怡,〈台灣真耶穌教會的發展(1925~2008)〉,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張怡安,〈在地社區與互助金融:台灣儲蓄互助社的研究〉,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張藝鴻,〈utux、gaya與真耶穌教會:可樂部落太魯閣人的「宗教生活」〉,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許育勝,〈天主教台中教區田中堂區之發展〉,國立台南大學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郭文般,〈台灣光復後基督宗教在山地社會的發展〉,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陳秀春,〈布農中會宣教之歷史〉,玉山神學院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胡天蓮,〈臺灣新竹教區傳道員與天主教發展(1950′s-1970′s)〉,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2016年。
陳宗韓,〈戰後台灣原住民政策之分析-國家與社會的觀點〉,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陳映君,〈天主教在卡大地布部落的發展、適應與變遷〉,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陳韋豪,〈戰後基督宗教在臺灣山地鄉的傳佈(1945~1965)—以烏來地區的發展為觀察中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陳運棟,〈布農族親族組織的變遷:利稻村社會人類學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黃國超,〈神聖的瓦解與重建-鎮西堡泰雅人的宗教變遷〉,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黃清蓉,〈原客通婚與族群認同─以復興鄉前山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2014年。
楊惠娥,〈天主教在台灣中部之傳教─以羅厝教會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趙英之,〈從傳教到醫療企業化-桃園天主教聖保祿醫院之研究(1960-1999)〉,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11年。
趙震揚,〈美援與臺灣的社會救助-以480 公法為主的討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劉得興,〈基督宗教與原住民文化-天主教在賽德克族眉溪部落的本地化〉,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陸、 口述訪談
參考附錄二、訪談對象一覽表。
柒、 網路與資料庫
〈義籍神父巴義慈 復興奉獻近半世紀〉,原住民族電視台Atayal TITV 原視族語新聞,2016年7月13日,參考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es-wmFZi1E&t=341s。
天主教新竹教區牧靈處,〈2011年新竹教區牧靈大會籌備過程〉,天主教新竹教區網站,參考網址:https://www.hcd.org.tw/index.php/2013-10-23-09-46-60/2013-10-24-08-27-55/624-2011-123。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泰雅爾中會網站中會組織圖,參考網址:http://www.tayalcyukay.porg.tw/?ctl=page&id=530。
巫福生神父,〈司鐸甘苦談訪談節目-返鄉服務〉,亞洲真理電台,2009年,參考網址:https://reurl.cc/1Z2L8X。
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推估查詢系統,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0年至2070年),參考網址:https://pop-proj.ndc.gov.tw/dataSearch.aspx?r=2&uid=2104&pid=59。
陳文正,〈用愛灌溉桃園,奉獻獎不完〉,《自由時報》,2005年10月27日,B8版。
著者不詳,〈土銀合庫共同舉辦平地山胞貸款〉,《聯合報》,1957年5月8日,第2版。
著者不詳,〈山地鄉農會 增設儲蓄部〉,《經濟日報》,1967年10月8日,第二版。
黃川田,〈大溪第14任本堂神父〉,黃川田神父的部落格,2013年9月1日,參考網址:https://frhuangct.pixnet.net/blog/post/208537016。
黃文杰,〈從菲律賓來台八年-羅莉斯修女:教友如親人,不寂寞〉,中國時報,1997年5月10日,15版。
潘欣中,〈遊覽車翻落深谷 一死三十五傷〉,《聯合報》,1991年3月25日,第7版
羅莉斯修女,〈大愛行腳訪談節目-少女老成〉,亞洲真理電台,2010年,參考網址:https://reurl.cc/q5Ojo3。
指導教授 吳學明 審核日期 2022-8-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