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劉雲奇(Yun-Chi Liu)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中國文學系 |
論文名稱 |
源起、發展與變遷 ─新竹市京劇票房活動研究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本論文以「新竹市的京劇票房活動」為研究對象,觀察並試論自清代起至當代,京劇票房在新竹市的「常民文化」、「職業京班」、「民間票房與票友」等諸多面向中,如何生成、發展,並在過程中所產生不同的質變。 新竹居民對於戲劇的愛好,促成了良好的戲劇環境,透過北門鄭家的家班,京劇開始現蹤於新竹。區域的良好發展,也使新竹在日治時期成為臺灣西部的重要城市之一。中國京班、本地京班及藝妲等紛紛進入新竹,豐富了京劇在新竹的演出面貌。同時,居民進一步從對於京劇的「閱聽」轉入「實踐」,進而成為「票友」。自日治時期至戰後,京劇作為大眾娛樂,深受民間喜愛,由本省籍票友、以及戰後新移民所組建的各式票房,加上從校園中興發的京劇社團,彼此之間互動密切,共同構築出新竹民間京劇活動的多采樣貌。
民國79年(1990)「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的創生,反應著新竹各票房間的合作與凝結。而在外部資源的協助下,新竹票友的活動力更為豐沛,清唱、演出的頻率都達到顛峰。然而隨著環境改變與人員凋零,「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亦面臨運作危機。該團體藉由改變演出形式,以「音配像」、「卡拉帶」的演出模式維繫活動,使京劇活動至今在新竹能得以維持。此作法不僅反映出在京劇大環境變遷、團體活動方式不利於募集新一代成員等背景因素下,「民間京劇票房活動」本身在傳承及延續上所面對的不易,而現今新竹票友在繼承近百年新竹京劇民間票房活動樣態的同時,亦透過與政府單位、廟宇與校園建立密切的關係,藉由部分活動方式轉型、調整活動思維及模式,以延續民間京劇票房活動,其歷史之脈絡與活動方式之思維,筆者認為為當今研究臺灣京劇史上之重要參照。 本文藉由觀照京劇在新竹之各種活動面向,並透過文獻的再探索,輔以眾多田野資料的訪查,以求更完備地還原新竹京劇發展過程中的歷史面貌,並就其發展現況及未來加以定位,試探新竹的京劇票房活動在臺灣京劇史上的角色與意義。 |
摘要(英) |
This study focuses on " Beijing opera situation in the Hsinchu City," centered on
Hsinchu City,aiming to explore the appearing and development of Beijing opera
professional and amateur group in Hsinchu City From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present day
The residents of the Hsinchu city′s passion for drama has fostered a favorable
theatrical environment.Because of the Zheng Family, Beijing opera was appearing in
the Hsinchu city.It’s favorable urban environment, also contributed to making
Hsinchu one of the significant cities in wester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Beijing opera theater troupe from China and local,and “YI-DA” came into
Hsinchu city,also enriched Beijing opera performances in Hsinchu.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idents who “watching Beijing opera ”transformed into “learning Beijing
opera”.From From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o 1960s, as famos entertainment,
Beijing opera is deeply loved by the people.The local “piào yǒu”,means who is
Amateur enthusiasts of Beijing opera”, new groups formed by new immigrants,and
new clubs in school,have nice interaction,to make the Beijing opera situation in the
Hsinchu City together.
The stablishment of “Hsinchu Bejing Opera Association” in 1990,means the
cooperation of many Bejing Opera groups in Hsinchu. With the assistance of external
resources, enthusiasts′ activities become even more vibran.Times of “piào yǒu”’s
Vocal and costume performances go into the most in this period.However, with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a decline in personnel, “Hsinchu Bejing Opera
Associatiom”have to face management challenges. “Hsinchu Bejing Opera
Associatiom” try to keep their energy by changing the form of performace,like “lip
sync”,” Karaoke” etc. But the phenomena and significance reflected by these changes
in the current Bejing Opera environment, still worth to research and discuss more.
This study dedicated to restoration the histoty of Bejing Opera in Hsinchu,by
research Written record and Oral data of participants,and try to definite the the
Beijing opera situation in the Hsinchu City in the Bejing opera of history in Taiwan. |
關鍵字(中) |
★ 新竹 ★ 京劇 ★ 京劇票房 ★ 票友 ★ 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 |
關鍵字(英) |
★ Hsinchu ★ Bejing Opera ★ Bejing Opera group ★ “Piào Yǒu” ★ “Hsinchu Bejing Opera Association” |
論文目次 |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及目標 1
二、研究範疇 4
三、文獻回顧 5
四、研究方法 10
第一章 新竹京劇票房生成之源起 11
第一節 新竹的戲劇環境與劇場 11
一、民間戲劇環境與遊藝活動 12
二、「正音」與新竹常民活動 16
三、新竹的演出場域 20
小結、 24
第二節 日治時期職業京班曾赴新竹之演出活動(1908-1919) 25
一、上海官音男女班 28
二、上海慶仙班 30
三、新詠霓班 35
四、老德勝班 35
五、永樂社 38
六、群仙女班 42
七、鴻福班 45
八、鳳舞社 46
小結、 46
第三節 日治時期職業京班曾赴新竹之演出活動(1920-1935) 48
一、上海天升班 48
二、上海如意女班 48
三、復勝、復興合班 49
四、天樂社 50
五、樂勝京班 51
六、聯和京班 52
七、復順京班 54
八、慶昇京班 55
九、乾坤大京班 56
十、新竹博愛園京音男女班 58
十一、上海鳳儀京班 59
小結、 60
第二章 茁壯與發展:新竹的京劇票房與票友(1926-1990) 65
第一節 從「遏雲聲」到「新竹國劇票房」 70
一、新竹票房之濫觴:「遏雲聲」、「震旦聲」及「新竹平劇研究社」 70
二、「新竹國劇票房」 77
三、從「遏雲聲」到「新竹國劇票房」之本地性質 86
第二節 戰後成立之新興票房 91
一、交通銀行國劇社 93
二、竹風平劇社 94
三、台肥五廠國劇研究社 98
四、新竹縣議會國劇研究社 100
五、竹蓮寺票房 103
六、工研院票房 104
七、豐偉社區國劇社 105
八、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國劇社 108
九、新竹社教館國劇研究社 112
十、「士林」、「武陵」、「大鵬」三社區票房 112
十一、孔廟松柏學苑國劇班 113
十二、警光國劇社(客雅國劇社) 114
十三、公園國劇社 114
十四、公學社區國劇社 115
十五、曲藝研究社 115
第三節 校園京劇社團 118
一 民國80年代前成立的校園京劇社團 120
二 民國80年代後成立的校園京劇社團 133
三 「救國團國劇研習營」與「業餘/學生國劇競賽」 136
第三章 當代新竹票房活動的延續與型態變遷──以「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
為個案研究 140
第一節 「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的創會組成與運作 142
一、「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的創會組成 142
二、「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的組織定位與成立目的 146
三、「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的運作 148
四、「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的性質轉型 151
第二節 「本省人唱國劇」──試論本省籍票友陳許福於新竹票界之作為與
定位 154
一、陳許福的「本省籍」票友身分與新竹戲曲圈 155
二、陳許福對於京劇的學習及對「新竹國劇票房」的參與 158
三、陳許福對新竹京劇之經營影響與積極推廣:「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 161
第三節 城隍廟時期(2000-2013)「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的運作分析 165
一、「新竹國劇研究協會」遷入城隍廟 165
二、城隍廟時期「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的活動型態 169
三、「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中的內行師資 172
四、「國劇研習班」 175
五、內行師資與「國劇研習班」對於「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演出之影響 180
第四節 當今的「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的運作及活動型態分析(2013
2023) 186
一、民國102年(2013)後「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的運作困境 186
二、藝文補助政策的反映:「新竹國劇演藝團」的成立與運作 192
三、演出活動型態的轉變:「音配像」、「像音像」及「卡拉式」演出 204
結論 220 |
參考文獻 |
一、專書
(一)、古籍
1. ﹝清﹞恠我氏著,林美容點校:《百年見聞肚皮集》,新竹:新竹市文化局,1995年。
2. ﹝清﹞郁永河:《裨海紀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根據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重新勘印。
3. ﹝清﹞陳朝龍:《合校足本新竹縣採訪冊》,南投:省文獻會出版,1999年1月。
4. ﹝清﹞鄭蓬雲、曾逢辰纂輯,詹雅能點校、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新竹縣志初稿:樹杞林志》,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1年。
(二)、近人論述
1. 《近代國劇名伶小傳》,臺北: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印製,出版年不詳。
2. 毛家華:《京劇二百年史話》,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年。
3.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臺灣風俗志》,臺北:南天書局。1994年10月。
4. 王安祈:《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1月。
5. 王安祈:《尋路:臺北市京劇發展史(1990-2010)》,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12年4月。
6. 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12月。
7. 王安祈:《錄影留聲 名伶爭鋒:戲曲物質載體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2016年8月。
8. 王嵩山:《扮仙與作戲:台灣民間戲曲人類學研究論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7年5月。
9. 吳秀錦:《永不凋謝的玫瑰──吳秀錦紀念文集》,臺北:天恩出版社,2009年8月。
10. 吳俊雄:《竹塹城之沿革考》,新竹:新竹市文化局,1995年6月。
11.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社,1961年9月。
12. 呂興昌編:《許丙丁作品集》,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5月。
13. 李浮生:《中華國劇史(增訂版)》,臺北:金全印製公司,1983年增訂。
14. 李維修:《從素封家到社會菁英:日治時期新竹地區士紳的社會腳色變遷1895-1937》,新竹:新竹市文化局,2015年12月。
15. 李獻廷:《梨園瑣談》,自印,1969年。
16. 周世文:《國軍在臺音樂史》,桃園:自印,2017年3月。
17.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路》,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5月。
18. 林良哲:《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新北:左岸文化,2021年9月。
19. 林松主修、張永堂總編:《續修新竹市志》,新竹:新竹市文化局,2005年11月。
20. 林松總編輯:《新竹市百位藝術家小傳.2008表演藝術篇》,新竹:新竹市文化局,2008年12月。
21. 林美容:《彰化縣曲館與武館》,彰化:彰化縣文化中心,1997年12月。
22. 林鶴宜:《臺灣戲劇史(增修版)》,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2月。
23. 邱旭伶:《台灣藝妲風華》,臺北:玉山社,1999年4月。
24. 邱坤良:《飄浪舞臺─臺灣大眾劇場年代》,臺北:遠流,2008年9月。
25.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臺北:自立晚報,1992年7月。
26. 哈憶平:《颯爽丰標:哈元章京劇藝術生命紀實》,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5年12月。
27. 洪惟助、孫致文等:《新竹縣傳統音樂與戲曲探訪錄》,桃園:中央大學中文系戲曲研究室,2003年6月。
28. 容世誠:《粵韻留聲──唱片工業與廣東曲藝(1903-1953)》,香港:天地圖書,2006年9月。
29. 徐亞湘、高美瑜:《霞光璀璨:世紀名伶戴綺霞》,臺北:臺北市文化局,2014年2月。
30. 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京班在台灣》,臺北:南天書局,2000年4月。
31. 徐亞湘:《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臺北:南天書局,2006年6月。
32. 徐亞湘:《史實與詮釋: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戲曲資料選讀》,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9年4月。
33. 徐亞湘:《臺灣劇史沉思》,臺北:國家出版社,2015年2月。
34. 徐亞湘主編:日治時期台灣報刊資料檢索光碟,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4年9月。
35. 馬少波:《中國京劇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9月。
36. 高美瑜:《海上京奇:海派京劇藝術論(1900-1949)》,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21年8月。
37. 張永堂主編:《新竹市耆老訪談專輯》,新竹:新竹市文化局,1993年6月。
38. 張永堂總修:《新竹市志》,新竹:新竹市文化局,1997年6月。
39. 張永堂總編:《續修新竹市志》,新竹:新竹市文化局,2005年4月。
40. 張谷誠:《新竹叢誌》,新竹:新竹市文化局,1996年6月。
41.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年1月。
42. 張德南:《北門大街》,新竹:新竹市文化局。1996年7月。
43. 張德南執行編輯:《走過從前──眷村的影像歲月》,新竹:新竹市文化局,1997年6月。
44. 許常惠總編纂:《彰化縣音樂發展史-論述稿》,彰化:彰化縣文化局,1997年5月。
45. 許雪姬:《龍井林家的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
46. 曾子伶:《臺南京劇研究》,臺南:臺南市文化局,2018年8月。
47. 曾白融主編:《京劇劇目大辭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6月。
48. 黃旺成主修:《臺灣省新竹縣志》,臺北:成文,1983年。據1957年修,1976年排印本影印。
49. 黃裕元:《流風餘韻:唱片流行歌曲開臺史》,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22年9月。
50. 黃榮洛撰;王良行總撰:《竹東鎮志:文化篇》,新竹縣:竹東鎮公所,2011。年。
51. 溫秋菊:《臺灣平劇發展之硏究》,臺北:學藝出版社,1994年6月。
52. 葉龍彥:《台灣的老戲院》,新北:遠足文化,2006年10月。
53. 葉龍彥:《新竹市電影史》,新竹:新竹市文化局,1996年5月。
54. 葉龍彥:《新竹市戲院誌》,新竹:新竹市文化局,1996年4月。
55.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市北管藝術發展史:論述稿》,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2年1月。
56.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新竹市鄉土史料》,南投:省文獻會出版,1997年6月。
57.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省通志‧卷六‧學藝志》第一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年6月。
58. 臺灣省磺溪文化學會:《聽到臺灣歷史的聲音 1910-1945臺灣戲曲唱片原音重現》,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年12月。
59. 劉光世《農學家──馬保之》,廣西:桂林東方印務有限公司,1999年12月。
60. 劉英男等主編:《中國傳統相聲大全》(共四卷)(北京:新華書店。1993年)
61. 潘國正編:《竹籬笆的長影──新竹市眷村的故事》,新竹:新竹市文化局,1997年11月。
62. 蔡欣欣:《臺灣戲曲研究成果述論》,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10月。
63. 蔡欣欣:《臺灣戲曲景觀》,臺北:國家出版社,2011年1月。
64. 蔣竹山:《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增訂新版)》,臺北:蔚藍文化,2021年1月。
65. 鄭森松主撰:《竹東鎮志:歷史篇》,新竹縣:竹東鎮公所,2005年。
66. 錢乃榮:《上海老唱片:1903-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
67. 謝水森:《昔日新竹傳統戲曲軼事》,新竹:國興出版社,2009年9月。
68. 蘇玲瑤:《竹塹憨子弟:新竹市北管子弟的紀錄》,新竹:新竹市文化局,1998年6月。
69. 蘇玲瑤:《塹城南音舊事》,新竹:新竹市文化局,1999年6月。
70. 蘇玲瑤:《聲震竹塹城:新竹市北管子弟團振樂軒專輯》,新竹:新竹市文化局,1998年6月。
二、學位論文
1. 王佩伶:《環境演化與救國團之組織變遷─救國團1987年至2001年》,臺北: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2. 王慧瑜:《日治時期台北地區日本人的物質生活(1895-1937)》,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3. 何毅:《臺灣京劇唱片考辨(1926-194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博士論文。2021年。
4. 余美玲:《寺廟與地方大眾生活──以新竹城隍廟為例》,臺中:逢甲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5. 呂佳蓉:《臺灣京崑戲曲小劇場研究(2004-2011)》,臺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6. 李偉松:《蔣經國與救國團之研究(1969-1988)》,桃園: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7. 李維修:《日治時期新竹士紳的社會角色變遷(1895-1937)》,新竹:新竹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
8. 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9. 侯剛本:《從語藝視野解構台灣京劇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下的歷史價值》,臺北:世新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
10. 柯美齡:《一段女性表演史研究--以日治時期臺灣藝旦戲與查某戲為論述中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2005年。
11. 徐玉玲:《新竹市「傑出演藝團隊徵選及獎勵計畫」之政策評估》,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12. 高美瑜:《戰後初期來臺上海京班研究-以「張家班」為論述對象》,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13. 張啟豐:《清代臺灣戲曲活動與研究發展》,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14. 張連強:《臺灣儀式戲劇及演出程式研究──以北管戲曲扮仙戲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
15. 曹官力:《休閒與事業:清末民初的京劇票界(1871-1929)》,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16. 莊曙綺:《從報紙廣告看戰後(1945-1949)台灣商業劇場的演劇生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17. 許汶琪:《陳小潭《國劇月刊》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18. 陳玥玲:《「日月園」歌劇團戰後經營策略之探討》,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23年。
19. 陳堅銘:《熟悉的異國之聲──「日本流行歌」在臺灣的傳唱(1928-194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20. 陳新瑜:《1949年以降臺灣傳統戲曲發展初探》,臺北:東吳大學博士論文。2018年。
21. 黃琦:《京劇開蒙戲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
22. 黃慧芬:《台視「國劇社」電視戲曲研究(1962-1988)》,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23. 楊湘玲:《清季台灣竹塹地方士紳的音樂活動──以林、鄭兩大家族為中心》,臺北: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24. 葉霑:《聽覺傳播媒介對近現代京劇美學的影響:以唱片、廣播為討論核心》,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20年。
25. 薛建蓉:《清大臺灣本土士紳的角色扮演與在地意識研究──以竹塹文人鄭用錫與林占梅為探討對象》,臺南: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26. 謝昌益:《台灣本地京調票房之研究─兼論其本地化發展的文化意義》,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27. 謝珊珊:《新竹市亂彈子弟與皮黃票房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28. 謝慧瑾:《台南市民俗性京調排場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29. 羅文君:《山地鄉的平地客家人─以新竹縣尖石鄉前山地區客家住民之經濟活動為核心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30. 蘇玲瑤:《chi-to,場域,子弟戲∼從play觀點看北管子弟團的演出與脈絡》,新竹:清華大學碩士論文,1996年。
31. 黃裕元:《日治時期臺灣唱片流行歌之研究—兼論一九三○年代流行文化與社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
三、期刊論文
1. 王安祈:〈京劇影音製作的商業、權力與政治──以程派《鎖麟囊》為例〉,《戲劇研究》第14期,臺北:臺灣大學戲劇學系,2014年7月,頁73-102。
2. 王櫻芬:〈聽見臺灣:試論古倫美亞唱片在臺灣音樂史上的意義〉,《民俗曲藝》第160期,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2008年6月,頁169-196。
3. 李元皓:〈「聽到臺灣歷史的聲音--1910∼1945臺灣戲曲唱片原音重現」中「京劇」部分的討論〉,《民俗曲藝》140期,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2003年6月,頁213-243。
4. 李毓芳:〈《臺灣日日新報》所見明治時期(1895-1912)漢人音樂戲曲活動〉,《臺灣音樂研究》第21期,臺北:臺灣音樂學會,2015年10月,頁71-96。
5. 卓克華:〈新竹市竹蓮寺歷史調查與研究〉,《普門學報》第39期,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7年5月,頁103-168。
6. 林佳儀:〈竹塹北管子弟軒社活動考察-起源年代、空間分佈及演出盛況〉,《臺灣音樂研究》第18期,臺北:臺灣音樂學會,2014年6月,頁1-35。
7. 林佳儀:〈新竹北門鄭氏家族與地方音樂戲曲活動考察〉,《臺灣音樂研究》第26期,臺北:臺灣音樂學會,2018年5月,頁41-70。
8. 姚政志:〈《三六九小報》中的台灣藝妲(1930-1935)〉,《政大史粹》第7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4年12月,頁37-90。
9. 徐亞湘:〈桃園縣傳統戲曲的發展與變遷〉,《民俗曲藝》,第140期,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2003年6月,頁245-277。
10. 徐亞湘:〈從廣東宜人園到宜人京班:一個本地京班的歷史考察-兼論京劇在臺灣之在地化問題〉,《民俗曲藝》第170期,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2010年12月,頁143-176。
11. 徐亞湘:〈從外江到國劇:論臺灣民間京劇傳統的形成與失落〉,《民俗曲藝》,第140期,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2003年6月,頁245-277。
12. 徐亞湘:〈試解「禁鼓樂」-一段戰爭期的戲曲命運〉,《戲曲研究通訊》第2&3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戲曲研究室,2004年8月,頁66-78。
13. 陳慧珍:〈日治時期臺灣藝妲之演出及相關問題探討〉,《民俗曲藝》第146期,臺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2004年12月,頁219-261。
14. 陸方龍:〈試論日治時期來臺福州班的劇種問題〉,《民俗曲藝》第151期,臺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2006年3月,頁145-184。
15. 曾永義:〈論說折子戲〉,《戲劇研究》第1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系,2008年1月,頁1-81。
16. 劉季穎:〈從《臺灣日日新報》探究日治戲曲從業人員之生涯〉,《文史臺灣學報》第13期,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2019年10月,頁119-150。
17. 劉雲奇:〈淺析京劇票友對於影音媒材之使用──以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為個案討論〉,《臺陽文史學報》第7期,臺南:臺陽文史研究學會,2022年1月,頁107-130。
18. 蔡欣欣:〈風行與箝禁:試論「殺子報」案的流播改編與在台演劇現象〉,《台灣學誌》創刊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學系,2010年4月,頁99-142。
19. 簡秀珍:〈日治時期宜蘭地區慶典中的遊藝活動〉,《藝術評論》第十三期,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3年12月,頁95-133。
20. 曾子玲:〈戰後臺南市區京劇活動現象-以空軍天馬平劇隊與良皇宮雅成社之交流為例〉,《臺陽文史研究》第2期,臺南:臺陽文史研究學會,2017年1月,頁53-84。
21. 劉永筑:〈1926年首批在臺商業錄音曲盤之探討〉,《臺灣音樂研究》第25期,臺北:臺灣音樂學會,2017年10月,頁27-55。
22. 高美瑜:〈臺灣民間京劇商業演出研究-以周麟崑與麒麟國劇團為考察對象〉,《戲劇學刊》第16期,臺北: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2012年7月,頁57-88。
23. 李元皓:〈京劇視聽媒介的演進—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相遇(以京劇為例之一)〉,《清華學報》41卷1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頁171-194。
24. 邱坤良:〈林獻堂看戲-《灌園先生日記》的劇場史觀察〉,《戲劇學刊》第16期,臺北: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2012年7月,頁7-35。
25. 王安祈:〈論京劇文士化的幾個階段〉,《民俗曲藝》94-95期,臺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5年5月,頁17-34。
26. 蔡欣欣:〈顧盼臺灣京劇歷史的容顏〉,《歷史月刊》第143期,基隆: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2月,頁83-88。
27. 劉慧芬:〈臺灣冷門京劇劇目演出記錄考察―以《國劇月刊》為據〉,《戲劇學刊》第15期,臺北: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2012年1月,頁79-139。
28. 徐亞湘:〈最IN的時髦戲曲-日據時期臺灣的京劇〉,《傳藝雙月刊》第110期,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4年2月。
29. 黃建華:〈軍中京劇在臺灣的傳承與發展〉,《復興崗學報》115期,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2019年12月,頁133-159。
30. 范揚坤:〈穿梭北管亂彈與京劇—玉如意許嘉鼎先生的早年追憶〉,《彰化藝文》第7期,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0年7月,頁25–31。
31. 徐亞湘:〈試論台灣早期商業劇場-以日治時期台北市淡水戲館(新舞台)、艋舺戲園及永樂座為例〉,《民俗曲藝》第146期,臺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2004年1月,頁51-111。
32. 李孟勳:〈南北交加.東西交響:日治時期北港音樂子弟團的分類與發展〉,《民俗曲藝》第198期,臺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2017年12月,頁127-164。
33. 范揚坤:〈曲館文化與常民生活--以日治時期(大正昭和年間)彰化街(市)北管子弟活動為例〉,《彰化文獻》第2期,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1年3月,頁217-249。
34. 徐亞湘:〈省署時期臺灣戲劇史探微〉,《戲劇學刊》第21期,臺北: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2015年1月,頁73-95。
35. 黃美娥:〈北臺文學之冠—清代竹塹地區的文人及其文學活動〉,《臺灣史研究》卷5第1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1997年7月,頁31-56。四、調查報告書林樹等作:《新竹市眷村田野調查報告書》,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1997年。
2. 徐亞湘:《台灣民間京劇傳統之研究結案報告書》,臺北:臺北藝術大學,2010年。
3. 黃思超:《108年度新竹市傳統表演藝術普查計畫結案報告書》,新竹:新竹市文化局,2019年。
五、報刊資料
1. 《台灣申報》(臺北縣:台灣申報雜誌社。1988),第643-648,657-658期。
2. 《弘報》(臺北:中華國劇振興協進會。)第1-387期。2001年-2008年。
3. 〈上元佳節〉,《臺灣日日新報》,1897年2月18日,版1。
4. 〈太平樂事〉,《臺灣日日新報》,1897年2月18日,版04a。
5. 〈神誕縻資〉,《臺灣日日新報》,1897年7月10日,版1。
6. 〈其盛矣乎〉,《臺灣日日新報》,1897年7月21日,版1。
7. 〈城鄉合普〉,《臺灣日日新報》,1897年8月19日,版1。
8. 〈虛糜其費〉,《臺灣日日新報》,1898年5月7日,版1。
9. 〈愛澤一座の慈善演劇〉,《臺灣日日新報》,1898年5月24日。
10. 〈邀請女戱〉,《臺灣日日新報》,1898年5月27日,版1。
11. 〈僱妓角勝〉,《臺灣日日新報》,1898年10月31日,版1。
12. 〈新竹の七美人〉,《臺灣日日新報》,1899年4月12日,版5。
13. 〈聲妓往新〉,《臺灣日日新報》,1899年8月30日,版4。
14. 〈重整酒樓〉,《臺灣日日新報》,1899年9月10日,版6。
15. 〈菊部陽秋〉,《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8月26日,版5。
16. 〈擬設新戲館〉,《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11月15日,版5。
17. 〈竹塹郵筒/開設戲園〉,《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1月9日,版5。
18. 〈士林の慰問演藝會(初日景況)〉,《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12月17日,版5。
19. 〈清劇女優〉,《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8年5月19,版5。
20. 〈梨園月旦〉,《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8年6月3日,版5。
21. 〈梨園劇評〉,《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8年7月10日,版5。
22. 〈新竹通信/新築戲園〉,《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8年7月16日,版4。
23. 〈編輯日錄〉,《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8年7月22日,版5。
24. 〈新竹通信/女優開演〉,《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8年7月25日,版4。
25. 〈新竹通信/劇園雜觀〉,《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8年7月29日,版4。
26. 〈女班齣題〉,《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8年7月31日,版5。
27. 〈取消一則〉,《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8年8月25日,版4。
28. 〈戲部紛擾〉,《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8年8月29日,版5。
29. 〈劇園雜觀〉,《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8年11月20日,版5。
30. 〈詠霓開演〉,《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9月21日,版5。
31. 〈詠霓演況〉,《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10月3日,版7。
32. 〈詠霓新戲〉,《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10月5日,版5。
33. 〈戲有去志〉,《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10月12日,版5。
34. 〈詠霓劇目〉,《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11月3日,版7。
35. 〈新竹通信/正音來矣〉,《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11月5日,版4。
36. 〈詠霓齣目〉,《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11月5日,版5。
37. 〈詠霓南下〉,《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11月6日,版5。
38. 〈茶園紀聞〉,《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11月6日,版5。
39. 〈優伶去矣〉,《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11月12日,版5。
40. 〈歡迎勝況〉,《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11月12日,版5。
41. 〈新竹通信/戲部瑣聞〉,《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11月16日,版4。
42. 〈詠霓近況〉,《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11月25日,版4。
43. 〈詠霓離竹〉,《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11月30日,版4。
44. 〈捲土重來〉,《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12月1日,版5。
45. 〈齣目豫告〉,《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12月12日,版7。
46. 〈鶯啼燕語〉,《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0年3月25日,版7。
47. 〈鶯啼燕語〉,《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0年4月3日,版9。
48. 〈本夜齣目〉,《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0年12月3日,版19。
49. 〈雪白梅香〉,《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1月25日,版3。
50. 〈鶯啼燕語〉,《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2月23日,版3。
51. 〈巡迴中之梨園〉,《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5月26日,版3。
52. 〈蟬琴蛙鼓〉,《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5月29日,版3。
53. 〈新竹の討蕃慰問〉,《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6月4日,版1。
54. 〈新竹通信/演劇慰問〉,《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6月5日,版3。
55. 〈新竹通信/演劇盛況〉,《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6月7日,版3。
56. 〈添招腳兒〉,《臺灣日日新報》,1912年6月15日,版6
57. 〈新竹正劇開演〉,《臺灣日日新報》,1912年6月27日,版6
58. 〈女優開演日割〉,《臺灣日日新報》,1915年11月12日,版6。
59. 〈桃園饗老〉,《臺灣日日新報》,1915年11月21日,版6。
60. 〈內地觀光歸竹〉,《臺灣日日新報》,1914年7月21日,版6。
61. 〈姜家祝壽續報〉,《臺灣日日新報》,1914年10月7日,版n03。
62. 〈女優開幕〉,《臺灣日日新報》,1915年9月22日,版6。
63. 〈女優開幕〉,《臺灣日日新報》,1915年10月7日,版6。
64. 〈女優開幕〉,《臺灣日日新報》,1915年10月30日,版6。
65. 〈桃園女優月旦〉,《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1月17日。
66. 〈舞彩稱觴〉,《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3月29日,版6。
67. 〈女優之榮〉,《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7月20日,版6。
68. 〈女優好況〉,《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7月24日,版6。
69. 〈女優好況〉,《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7月24日,版6。
70. 〈桃園女優好評〉,《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7月26日,版6。
71. 〈上海女優開幕〉,《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9月26日,版6。
72. 〈女優近況〉,《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10月22日,版6。
73. 〈新竹醮事議決錄〉,《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11月8日,版6。
74. 〈菊部陽秋〉,《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11月9日,版6。
75. 〈戲子奔走〉,《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11月11日,版6。
76. 〈群仙女班近狀〉,《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11月13日,版4。
77. 〈楓葉荻花〉,《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11月14日,版6。
78. 〈桃園女班來蘭〉,《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5月28日。
79. 〈群仙女班將去矣〉,《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7月29日,版6。
80. 〈天后宮及桃園女優〉,《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11月26日,版4。
81. 〈鳳舞社將開演〉,《臺灣日日新報》,1919年1月14日,版6。
82. 〈鳳舞社之腳色〉,《臺灣日日新報》,1919年1月23日,版6。
83. 〈新竹特訊 鴻福班開演〉,《臺灣日日新報》,1919年7月29日,版6。
84. 〈諸羅特訊 女優開幕〉,《臺灣日日新報》,1919年9月21日,版6。
85. 〈新舞臺之女優〉,《臺灣日日新報》,1920年1月29日,版6。
86. 〈上海班將開演〉,《臺灣日日新報》,1920年8月10日,版6。
87. 〈演劇公司劇目〉,《臺灣日日新報》,1920年9月10日,版6。
88. 〈台南通訊 新戲開演〉,《臺灣日日新報》,1920年11月9日,版6。
89. 〈如意女班將來臺〉,《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4月1日,版6。
90. 〈樂勝京班往基〉,《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4月4日,版6。
91. 〈樂勝班到基好評〉,《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4月22日,版6。
92. 〈新竹/新竹座〉,《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4月30日,版4。
93. 〈如意女班將南下〉,《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6月25日,版6。
94. 〈桃園天樂社來〉,《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8月19日,版5。
95. 〈復興復勝合演〉,《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8月28日,版5。
96. 〈新舞臺劇目〉,《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11月6日,版6。
97. 〈羅東特訊 女優開幕〉,《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12月16日,版6。
98. 〈諸羅特訊‧新春開檯〉,《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12月27日,版6。
99. 〈新竹通信‧女優開演〉,《臺南新報》,1922年8月14日,版6。
100. 〈新竹通信‧女優開演〉,《臺南新報》,1923年3月4日,版5。
101. 〈新竹迎神續報〉,《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8月10日,版6。
102. 〈新排三搜臥龍崗〉,《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2月20日,版6。
103. 〈廣告‧新戲廣告〉,《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2月20日,版6。
104. 〈桃園天樂社〉,《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2月29日,版5。
105. 〈新舞臺劇目〉,《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4月27日,版6。
106. 〈基隆通信‧京班往竹〉,《臺南新報》,1924年4月28日,版5。
107. 〈新舞臺劇目〉,《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5月11日,版6。
108. 〈竹東開演京劇〉,《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5月19日,版6。
109. 〈墨瀋餘潤〉,《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5月26日,版6。
110. 〈赤崁特訊/觀客吃虧〉,《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7月8日,版n04。
111. 〈竹蓮寺演戲 優伶比武〉,《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8月4日,版4。
112. 〈新竹特信‧祝賀餘聞〉,《台南新報》,1925年6月9日,版5。
113. 〈新竹特信‧籌備奉祝〉,《台南新報》,1925年6月15日,版5。
114. 〈新竹特信‧餘興時刻〉,《台南新報》,1925年6月19日,版5。
115. 〈豐原特訊‧京班好評〉,《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7月6日,版4。
116. 〈新竹特訊/籌建設戱園〉,《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4月25日,版n06。
117. 〈新竹/募建戱園〉,《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4月25日,版n06。
118. 〈慶昇京班 虧折一萬餘金 二十一日暫往竹東〉,《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5月24日,版6。
119. 〈月中桂 玉碎香銷 攝蹤紅豆而去〉,《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6月5日,版n04。
120. 〈新竹共進會彙報/正音劇場〉,《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11月23日,版n04。
121. 〈新竹共進會 什觀/京班好評〉,《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12月10日,版n04。
122. 〈新竹‧諸神繞境〉,《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12月19日,版4。
123. 〈基隆通信‧京戲開演〉,《臺南新報》,1927年1月4日,版4。
124. 〈將演京班〉,《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1月26日,版4。
125. 〈永樂座‧新排三搜臥龍崗〉,《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2月15日,版4。
126. 〈籌設舞台〉,《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4月22日,版n04。
127. 《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9月8日,版n04。
128. 〈新竹/文虎節略〉,《臺灣日日新報》,1929年10月19日,版4。
129. 〈新竹城隍廟 元宵燈謎〉,《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2月15日,夕刊版4。
130. 〈籌設博愛團〉,《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2月20日,版4。
131. 〈劇界消息〉,《臺南新報》,1930年5月10日,版6。
132. 〈豐原通信‧劇界消息〉,《臺南新報》,1930年6月28日,版6。
133. 〈籌設新竹第二戲園〉,《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1月12日,版4。
134. 〈籌設戲園〉,《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3月24日,版n04。
135. 〈花叢小記〉,《三六九小報》。1931年12月19日。
136. 新竹鄭指薪:〈送薛祖澤郡移家北上〉,《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7月11日,版8
137. 〈地震計に現はれた臺灣大震災〉,《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4月22日。
138. 〈板橋演藝 兩日間義捐〉,《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4月29日。
139. 〈小三麻子 南方館開演 劇場每夜滿園〉,《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10月23日,版12。
140. 〈南方館 臺博京班出演〉,《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11月12日,版8。
141. 〈謝大使公子結婚式 招待官民五百餘名 長官軍司令官代理等臨席〉,《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11月16日,版n04。
142. 〈新劇場榮樂館 竹東街に新設〉,《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7月11日,版5。
143. 〈新竹京研會員,出演聯驩〉,《民報》,1945年12月31日。
144. 〈昨為中秋佳節 各地慰勞駐軍〉,《聯合報》,1953年9月23日,版4。
145. 〈軍民祝壽活動 昨起熱烈展開 明天將進入最高潮〉,《聯合報》,1969年10月30日,版7。
146. 〈竹慶祝光復節,擧行國劇公演〉,《臺灣民聲日報》,1970年10月21日,版4。
147. 〈竹國劇研究社月底盛大公演〉,《臺灣民聲日報》,1972年10月25日,版9。
148. 〈經部聯合工業研究所十八週年所慶,今辦國劇晚會〉,《臺灣民聲日報》,1972年11月10日,版10。
149. 〈城隍廟夜戲〉,《民生報》,1980年12月19日,版12。
150. 小大姊:〈票友的三其〉,《民生報》,1981年5月5日,版8。
151. 〈北區學生國劇明起決賽〉,《民生報》,1985年4月30日,版11。
152. 〈國劇「老兵」將試身手〉,《民生報》,1986年10月24日,版10。
153. 〈國劇賽新竹沒份 社教館殊感遺憾〉,《聯合報》,1987年3月2日,版6。
154. 〈建功國小成立國劇社 女生齊聲吟唱興致高 劉海蓮回饋母校義務指導〉,《聯合報》,1987年3月29日,版6。
155. 《民生報》,1987年10月8日,版10。
156. 〈食品工研所慶週年 兩齣國劇自娛娛人〉,《民生報》,1987年11月30日,版10。
157. 〈歲月〉,《聯合報》,1989年3月7日,版27。
158. 〈國立劇團 上野台 顯魅力〉,《民生報》,1991年12月31日,版1。
159. 〈本省人唱國劇 令我感動〉,《民生報》,1992年4月21日。
160. 〈北區中小學國劇初賽 成績揭曉 新竹三校榮獲優等〉,《中國時報》,1993年8月12日,版15。
161. 〈長青學苑昨天開學〉,《聯合報》,1999年9月5日,版18。
162. 〈育樂天地〉,《聯合報》,2000年1月5日,版18。
163. 〈9 歲張德晟 粉墨登場唱京戲〉,《聯合報》,2001年4月10日,版20。
164. 〈管理人父親鄭鴻源好國劇 都城隍廟供祖師爺唐玄宗〉,《聯合報》,2001年7月4日,版20。
165. 〈古蹟活背景 東門城口演好戲〉,《聯合報》,2001年9月1日,版17。
166. 〈陳許福 選擇與國劇相戀一生〉,《聯合晚報》,2001年11月12日,版19。
167. 〈陳許福 國劇薪傳推手〉,《聯合報》,2001年11月13日,版18。
168. 〈戲曲營 報名延至八月〉,《聯合報》,2002年7月30日,版18。
169. 〈薪傳國劇 票友合演「楊門女將」〉,《聯合晚報》,2002年8月19日,版19。
170. 〈中華國劇振興協進會與新竹國劇研究會演出紀盛〉,《弘報》,第九十五期,2002年10月21日,版1。
171. 〈新竹市國劇社慶祝元旦暨新竹城隍258周年國劇清唱及公演大會〉,《弘報》,2007年1月5日,版2。
172. 〈眷村博物館特展 京劇裝扮 回味眷村票戲時光〉,《聯合報》,2011年10月21日,版B2。
173. 竹邑 陳燿功頌:〈慶祝天長節〉,《臺灣日日新報》,1896年11月3日,版1。
六、雜誌資料
1. 〈台肥平劇社二次公演〉,《台肥月刊》卷6‧第12期,1965年12月15日,頁14。
2. 〈發揚固有文化,竹廠國劇社成立〉,《台肥月刊》,第十一卷,第五期,1970年5月15日,頁32。
3. 《台肥月刊》(臺北:台肥月刊社)卷1-59(1961-2019)
4. 《國劇月刊》,第78期。1983年6月5日,頁34。
5. 《梨園雜誌》(臺北:梨園雜誌社),第1-8期(1980-1981)
6. 〈國劇昔年已渡海 弦歌不輟五十年〉,《梨園雜誌》,第四期,臺北:梨園雜誌社,1980年9月10日,頁4-7。
7. 王之珩:〈師生祝壽公演記趣〉,《交大友聲雜誌》第316期(新竹:交大同學會友聲月刊社),頁47-50。
8. 老戲迷:〈評《鴻鸞禧》〉,《空軍康樂》第八輯,頁11。
9. 張士欽:〈清華平劇社故事〉,《清華大學南加州校友會校慶105年周年暨新竹清華建校60周年紀念特刊》,頁49-52。
10. 陳怡君:〈長安街乍放光芒的電影流星—新世界戲院的故事〉,《風起》,第六期。2016年。
11. 菊隱:〈從台大中文系國劇公演說起〉,《國劇月刊》第8期,1977年8月1日,頁31-32。
12. 謝水森:〈昔日的聲色歡場〉,《竹塹文獻雜誌》,第二十三期,2002年4月。頁85-94。
七、訪問紀錄
(一)、正式約訪
1. 劉雲奇訪問尤桂遵,2019年11月25日。於尤桂遵宅。
2. 劉雲奇訪問哈憶平,2020年5月4日。於木柵「韻清劇團」。
3. 劉雲奇訪問陳許福,2020年7月13日。於新竹市水源公園。
4. 黃思超、洪瓊芳訪問陳錦榮,劉雲奇紀錄,2020年8月29日。
5. 劉雲奇訪問戴君佩,2021年1月10日。於新竹關帝廟圖書室。
6. 劉雲奇訪問張士欽,2022年1月12日。於清華大學張士欽研究室。
7. 劉雲奇訪問劉世慧,2022年2月7日。電訪。
8. 劉雲奇訪問徐巧,2022年8月17日。於臺灣戲曲中心。
9. 劉雲奇訪問杜匡稷,2022年9月13日。電訪。
10. 劉雲奇訪問劉沛玄,2022年9月21日。於水源街劉沛玄宅。
11. 劉雲奇訪問張像群,2022年9月28日。於新豐張像群宅。
12. 劉雲奇訪問徐巧,2022年11月1日。電訪。
13. 劉雲奇訪問吳貞儀、陳清河,2023年2月21日。於新竹市。
14. 劉雲奇訪問陳許福,2023年4月22日。於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
15. 劉雲奇訪問陳許福,2023年5月16日。電訪。
(二)、日常訪談
1. 筆者訪問孫麗虹、姜瑪利,2021年2月16日。於基隆王鶯驊宅。
2. 劉雲奇訪問陳許福,2023年2月8日。
3. 劉雲奇訪問黃雅祺、劉正偉,2023年2月18日。電訪。
4. 劉雲奇訪問陳許福,2023年3月27日。
5. 劉雲奇訪問陳許福,2023年4月23日。
6. 劉雲奇訪問周毓捷,2023年4月30日。
7. 劉雲奇訪問陳許福,2023年5月19日。
8. 劉雲奇訪問邵文心,2023年5月20日。於台北市民生活動中心。
9. 劉雲奇訪問曹行,2023年5月25日。於台北市民生活動中心。
10. 劉雲奇訪問邵錦昌,2023年5月31日。於台灣大學第二活動中心。
11. 劉雲奇訪問陳許福,2023年6月19日。
12. 劉雲奇訪問戴君佩,2023年7月17日。
13. 劉雲奇訪問陳許福,2023年8月5日。
14. 劉雲奇訪問陳許福,2023年10月20日。
15. 劉雲奇訪問陳許福,2023年11月10日。電訪。
16. 劉雲奇訪問陳許福,2023年11月11日。
八、電子資料庫
1. 《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https://cd3a-lib-ncu-edu-tw.ezproxy.lib.ncu.edu.tw/),檢索期間: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
2.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https://cd3-lib-ncu-edu-tw.ezproxy.lib.ncu.edu.tw/twhannews/user/index.php),檢索期間: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
3. 「中國時報」電子資料庫(http://140.112.115.26/ttsweb/index.htm),檢索期間:2022年7月至9月。
4. 「聯合知識庫」報刊資料庫(https://udndata-com.ezproxy.lib.ncu.edu.tw/library/udn/),檢索期間:2022年7月至10月。
5.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黃旺成先生日記》(https://taco.ith.sinica.edu.tw/tdk/%E9%BB%83%E6%97%BA%E6%88%90%E5%85%88%E7%94%9F%E6%97%A5%E8%A8%98,檢索期間:2022年3月)
九、影音資料
1. 徐露口述,張烈東導演:《徐露的人生-那日如在眼前》紀錄片。2020年上映。(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4b84JQFBec,檢索日期:2022年7月22日)
2. 《二進宮》「千歲爺」唱段,言興朋演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k6TBCvPY98&t=109s),檢索日期:2023年9月26日。
3. 《二進宮》「千歲爺」唱段,楊寶森演唱,汪正華配像(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5qzh9tBwAM&t=1415s),檢索日期:2023年9月26日。
4. 「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演出全本《紅鬃烈馬》,2002年1月12日,筆者收藏。
5. 「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演出全本《楊門女將》,2002年10月5日,筆者收藏。
6. 「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演出《無名山遊記》(The Journey of Mount Nameless),2014年6月15日,筆者收藏。
7. 「喜馬拉雅《二進宮伴奏》」:(https://www.ximalaya.com/so/%E4%BA%8C%E9%80%B2%E5%AE%AE%20%E4%BC%B4%E5%A5%8F)),檢索日期:2023年9月23日。
8. 「國劇薛平貴與王寶釧:魏海敏、馬元亮、葉復潤、廖苑芬等主演」(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jVyxWjS-T0),檢索日期:2023年10月12日。
9. 吳兆南、魏龍豪:《相聲集錦》(1971)、《相聲拾穗》(2001),同心圓製作發行。
十、網路資料
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112年度補助案第一期審查通過名單-國立傳統藝術中心,(https://www.ncfta.gov.tw/information_46_150047.html),檢索日期:2023年9月17日。
2.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國劇研究推行委員會組織綱要草案〉,1973年4月8日,黨號0062/0408/001,國家文化總會檔案:檔案樂活情報ALohas第49期 (archives.gov.tw),檢索日期:2023年6月21日。
3. 〈迸發客家創作力! 大地之歌《聲个流轉》8/27竹市登場〉,新竹市文化局(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8&parentpath=0,1&mcustomize=municipalnews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2308170007&t=MunicipalNews&mserno=201601300201),發布日期:2023年8月17日,檢索日期:2023年9月17日。
4. 〈國立交通大學第111至120次行政會議紀錄〉:「內容要點:國劇社學生公演《溪皇莊》」。查詢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校史文物資料典藏查詢系統」(https://nctuhistory.lib.nycu.edu.tw/search_solution.aspx?p=3&search_mode=1&search_val=%E4%BA%A4%E9%80%9A%E5%A4%A7%E5%AD%B8&sorting_field=3&itemNum=8)。檢索日期:2023年2月2日。
5. 「97年台灣省國劇協會 新竹國劇演藝團聯合公演」,陳許福提供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4bpDMhphUU)
6. 「財團法人國家藝術文化基金會補助辦法」,國藝會網站(https://www.ncafroc.org.tw/founding_detail.html?categoryId=4028888d6f437b59016f437cb6290176#foundingD1),檢索日期:2023年9月17日
7.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補助作業要點」,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網頁(https://law.moc.gov.tw/law/LawContent.aspx?id=FL046180),檢索日期:2023年9月17日。
8. 「國立新竹美學館推展生活美學補助作業要點」, 2009年訂頒,2017年修正。國立新竹美學館網頁,(https://www.nhclac.gov.tw/News.aspx?n=5207&sms=14167),檢索日期:2023年9月17日。
9. 「新竹市文化局109年度竹風藝文饗宴活動審查實施計畫」,新竹市文化局網頁(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433&parentpath=0,3,431&mcustomize=filedownload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1808280015&t=Download&mserno=201808270007),檢索日期:2023年9月17日。
10. 「新竹市文化局竹風藝文饗宴活動審查實施計畫」,新竹市文化局網頁,(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433&parentpath=0,3,431&mcustomize=filedownload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1808280015&t=Download&mserno=201808270007),檢索日期:2023年9月17日。
11. 「新竹市文化基金會文化教育推廣補助實施計畫」,新竹市文化局網頁(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8&parentpath=0,1&mcustomize=municipalnews_list.jsp),檢索日期:2023年9月17日。
12. 「新竹市扶植傑出演藝團隊實施計畫」,新竹市文化局網頁(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586&parentpath=0,3,23&mcustomize=municipalnews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2112160005&t=MunicipalNews&mserno=202111170001),檢索日期:2023年9月17日。
13. 「新竹市傑出演藝團隊徵選及獎勵實施計畫申請需知」(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586&parentpath=0,3,23&mcustomize=municipalnews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2112290011&t=MunicipalNews&mserno=202111170001),檢索日期:2023年9月17日。
14. 「新竹市學術文化團體名冊」:「團體名稱: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現任理事長:戴君佩」(https://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ved=2ahUKEwiZkvj8rI6DAxUIZ94KHXGsBLkQFnoECAgQAw&url=https%3A%2F%2Fsociety.hccg.gov.tw%2Fch%2Fhome.jsp%3Fid%3D161%26parentpath%3D0%2C3%2C34%26mcustomize%3Dformdata_list1.jsp%26mclassno%3D201604090008&usg=AOvVaw0EMCRlOAtQzSwsTzATcfQK&opi=89978449),檢索日期:2023年6月20日)
15. 「新竹國劇演藝團」,負責人陳楊麗花,立案日期2017年7月7日,(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6&parentpath=0,3,23),檢索日期:2023年8月29日。
16. Daniel Peltz,〈Remote mining town Tom Price inspires a Chinese opera〉,2014年7月19日(檢索網址:Remote mining town Tom Price inspires a Chinese opera - ABC (none) -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檢索日期:2023年10月12日。
17. 王昱婷:〈那一個風光明媚的早晨〉,《大視界》,第136期,2010年4月21日。(https://view.officeapps.live.com/op/view.aspx?src=https%3A%2F%2Fwww.vtsh.tc.edu.tw%2FArchive%2F_tw%2Ffile%2F%25E5%259C%2596%25E6%259B%25B8%25E9%25A4%25A8%2F%25E5%25A4%25A7%25E8%25A6%2596%25E7%2595%258C%2F136%25E6%25B2%2588%25E8%258A%25AF%25E8%258F%25B1%25E7%259A%2584%25E7%2594%259F%25E5%2591%25BD%25E4%25B9%258B%25E6%2597%2585.doc&wdOrigin=BROWSELINK),檢索日期:2023年11月25日。
18. 台中市立案演藝團體名冊(https://view.officeapps.live.com/op/view.aspx?src=https%3A%2F%2Fperformingarts.taichung.gov.tw%2Fupload%2Fdownload%2F2023030217240417.ods&wdOrigin=BROWSELINK),檢索日期:2023年10月12日。
19. 陳義揚校長資訊(https://www106.nou.edu.tw/~president/old_president.html),檢索日期:2023年5月31日。
20. 新竹市文化局-人物誌 (hccg.gov.tw),檢索日期:2023年10月6日。
21. 新竹縣演藝團體(https://www.hsinchu.gov.tw/OpenDataDetail.aspx?n=902&s=269),檢索日期:2023年9月17日。
22. 新竹縣議會歷屆議員名錄(https://senyan.com.tw/member/history-member.php),檢索日期:2023年4月25日。
23.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演藝團體專區(https://eculture.gov.taipei/groups/zh-tw),檢索日期:2023年9月17日。
24. 「何日君再來」老唱片,勝利唱片發行,薛祖澤作詞、王福作曲,勝利洋樂團伴奏,1939年。台灣歷史博物館收藏。檢索網址:(https://audio.nmth.gov.tw/audio/zh-TW/Item/Detail/5dd422d8-7332-4fab-b8c5-8751f7b9f5c2),檢索日期:2023年12月9日。
十一、其它
1. 〈慶祝食品工業研究所成立22周年國劇演出請柬〉,陳清河提供。
2. 《新竹市長青學苑第30期招生簡章》,2013年。筆者收藏。
3. 《臺灣區七十九學年度各級學校學生國劇競賽手冊》,筆者收藏。
4. 《臺灣區八十三學年度學生國劇競賽秩序冊》,筆者收藏。
5. 曲藝研究社民國81年7月4日演出節目單,陳清河提供。
6. 〈「推展參加88年社教館主辦校園國劇競賽」公文〉,1999年1月5日,筆者收藏。
7. 新竹市都城隍廟、新竹國劇研究協會編印:《丰采繽紛》節目冊(自印,2000年9月)。頁5,筆者收藏。
8. 《「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第三屆第四次會員大會資料手冊》,2000年9月12日,筆者收藏。
9. 「新竹市國劇協會90年講習班資料」,2001年6月28日。筆者收藏。
10. 《「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第四屆第四次會員大會資料手冊》,2003年9月11日。筆者收藏。
11. 《「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第五屆第二次會員大會資料手冊》,2005年10月15日,
12. 《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第五屆第二次會員大會資料手冊》,2005年10月15日,筆者收藏。
13. 《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第五屆第三次會員大會資料手冊》,2006年10月14日,筆者收藏。
14. 《新竹市國劇研究協會第六屆第三次會員大會會議紀錄》,2010年12月25日,頁2-3。筆者收藏。 |
指導教授 |
黃思超(SIH-CHAO HUANG)
|
審核日期 |
2024-1-29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