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1072400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98 、訪客IP:3.137.178.133
姓名 謝承軒(Cheng-Hsuan Hsieh)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法律與政府研究所
論文名稱 臺灣「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的跨領域資 源依賴研究:以桃園市平鎮區雙連社區為例
(The Study on Resource Dependence of the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ogram in Taiwan: Case Study of Shuanglian Community in Pingzhen District, Taoyuan City)
相關論文
★ 從台灣賄選案件探討政治因素對於司法審判之影響★ 政治因素對於法院審理之影響分析:以台灣選舉誹謗司法案件為例
★ 台灣信仰型非營利組織治理活動與模式之研究-以五個信仰型非營利組織為例★ 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治理網絡建構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新移民為個案的觀察
★ 族群型代表性行政機關課責之研究 – 以我國中央與地方客家行政機關為例★ 社區治理網絡中非營利組織政策倡議之研究-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之個案研究
★ 地方政府與第三部門的契約委外關係之研究: 以我國社會福利型非營利組織為例★ 我國地方性信仰型非營利組織的策略聯盟之研究— 以「財團法人桃園縣寺廟團體公益慈善基金會」 為個案研究
★ 地方政府契約委外與信仰型非營利組織★ 社會企業之組織運作型態探討 ─以The Big Issue為例
★ 多元文化下社區發展協會政策網絡之研究-以桃園縣新移民關懷服務據點為例★ 台灣地方政府新移民職業訓練契約委外 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
★ 台灣地方推展志願服務簽約委外之研究:以桃園市志願服務教育訓練為例★ 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轉型之研究-以台北市與新北市庇護工場為例
★ 地方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協力影響之研究 -以桃園市身心障礙福利團體為例★ 倡議型非營利組織之動員策略與網絡治理:以臺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教育部自 2017 年開始推動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期盼全國的各大專院校發揮其研究與校園量能,從在地需求為出發點,協助解決區域面臨之問題,以善盡大學的社會責任。本研究選擇國立中央大學「藝文浸潤永續社區─中壢平鎮在地文化的紮根與共榮」計畫的雙連社區為案例,以文獻分析、次級資料分析、深度訪談、參與觀察作為研究方法,探討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的場域中,大學、社區、政府等跨領域的參與者各提供哪些有形與無形的資源,以資源依賴理論瞭解三方的互動關係,並且如何相互協力以解決場域的困境,促進社區永續發展。
本文的研究發現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大學社會實踐責任計畫的資源相互依賴關係,大學提供師生人力與專業、創新想法,社區提供地方的特色與志願性組織的人力,政府則提供計畫經費與輔導者,三方在場域中各供給自身量能,形成相互的資源依賴關係,促使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順利執行;第二,為跨領域參與者資源依賴下的權力關係,資源相互依賴易形成自主性的喪失,擁有關鍵資源者越可能主導計畫,而本研究場域的參與者並無產生權力傾斜的情況,跨領域參與者皆充分溝通後,再進行計畫方案之執行;第三,跨領域參與者的資源依賴與場域永續發展,自從聯合國推動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後,此概念已成為各項政策的執行願景,本研究觀察到大學在計畫的進行中,相當注重與永續發展目標的連結,期盼將這個概念深植社區,促進社區營造的永續發展。綜合以上研究發現,本研究分別針對大學、社區、政府提出建議,藉以提供未來政府推行跨領域參與者相關政策之參考。
摘要(英) Since 2017,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been promoting the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 , which aims to encourage all universities to utilize their research and campus capacity to help solve local problems and fulfill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ase of the " Art Immersion and Sustainable Community —
Foundation-building and coprosperity of the local culture in Zhongli and Pingzhen " project at Shuanglian Community. Using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analysis,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in-depth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interdisciplinary participants,
including the university, community, and government. The study also utilized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three parties and how they worked together to solve field dilemmas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The study finding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irstly, the interdependent resourc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USR. The university provides human resources and expertise, innovative ideas, while the community offers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human resource of the voluntary 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provides project funding and guidance. The three parties supply their own capacities, forming mutual resource dependency, which facilitat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SR
program. Secondly, under the resource interdependence, the study examines the power relations among interdisciplinary participants. The loss of autonomy is likely to occur under such conditions, with the key resource providers more likely to dominate the project. However, in this study′s field, there is no power imbalance among the participants. They have sufficient communication and execute the project plan
collaboratively. Thirdly, the study observ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resource interdependence of interdisciplinary participant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Since the United Nations launched the 17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this concept has become the vision of all policy implementations.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university emphasizes linking the project 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during the program′s implementation, hoping to embed this concept deeply in the community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proposes recommendations for universities, communities, and the government, based on its findings. It aim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ture policies related to
interdisciplinary participant collaboration.
關鍵字(中) ★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
★ 資源依賴關係
★ 跨領域參與者
★ 永續發展
關鍵字(英) ★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ogram
★ Resource Dependence Relationship
★ Interdisciplinary Participants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論文目次 摘要 ................................................................................................................................i
致謝辭 ..........................................................................................................................iv
圖表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1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7
第一節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17
第二節 社區型非營利組織....................................................................................22
第三節 資源依賴理論............................................................................................26
第四節 社區總體營造............................................................................................32
第三章 藝文浸潤永續社區與平鎮雙連里場域 .......................................................37
第一節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的架構與執行....................................................37
第二節 中壢平鎮社區文創團隊............................................................................43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分析 ...........................................................................................51
第一節 資源相互依賴下大學資源的實踐............................................................52
第二節 資源相互依賴下社區資源的實踐............................................................65
第三節 資源相互依賴下政府資源的實踐............................................................72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81
第一節 研究結論....................................................................................................81
第二節 研究建議....................................................................................................86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展望........................................................................................89
參考文獻 .....................................................................................................................90
附錄一、訪談大綱 .....................................................................................................97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一、專書
王雲東(2012)。《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新北市:威仕曼文化。
丘昌泰(2013)。《公共政策》。高雄市:巨流。
司徒賢達(1997)。《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研修粹要》。臺北市:財團法人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
江明修(2000)。《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臺北市:智勝。
朱鎮明(2013)。《跨域治理與府際夥伴關係:台灣的經驗、省思與前瞻》。臺北市:五南。
李天賞主編(2005)。《台灣的社區與組織》。臺北市:揚智文化。
李長晏(2007)。《邁向府際合作治理: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元照。
林淑馨(2011)。《非營利組織概論》。高雄市:巨流。
林淑馨(2016)。《行政學》。臺北市:三民。
孫煒主編(2021)。《2020 國立中央大學社會責任年度報告》。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
孫煒主編(2022)。《2021 國立中央大學社會責任年度報告》。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
柯一青(2014)。《21 世紀臺灣社區營造論述之形構》。臺中市:白象文化。
俞慧芸(2007)。《組織的外部控制:資源依賴觀點》(原作者:Pfeffer Jeffrey; Salancik Gerald R)。臺北市:聯經。
孫本初(2013)。《新公共管理》。臺北市:一品文化。
孫本初(2006)。《新公共管理(含概要)》。臺北市:一品文化。
許瑞宋(譯)(2019)。《OKR:做最重要的事》(原作者:John Doerr)。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
葉立誠、葉至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文化。
葉至誠、葉立誠(201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數位。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簡又新(2017)。《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策略、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中鼎教育基金會

二、期刊論文
王本壯(2008)。社區總體營造的回顧與展望。府際關係研究通訊,(3),18-21。
王宏男(2021)。台灣金門同鄉會的組織變遷:從自主到依賴。科學與人文研究,8(3),17-37。
王偉華(2011)。大學教育的目的是甚麼?。時代評論,(3),123-128。
史美強、王光旭(2008)。台灣府際財政治理的競合關係:一個網絡分析的實證研究。公共行政學報,(28),39-83。
楊正誠(2019)。大學社會責任發展的國內外趨勢。評鑑雙月刊,(79),32-36。
熊道天、鄭志富(2014)。體育運動組織治理互賴之探討:以體育署和中華奧會為例。體育學報,47(2),275-290。
江大樹(2005)。從創新到執行力:政府改造的變革與困境。政治科學論叢,(26),79-128。
江大樹等(2021)。大學社會創新方案中在地社群的培力與治理策略:「厚熊笑狗長照創新產業」案例分析。新實踐集刊,(1),3-46。
江大樹、張力亞(2008)。社區營造中組織信任的機制建構:以桃米生態村為例。東吳政治學報,26(1),87-142。
李易駿、劉承憲(2013)。透過社區方案進行社區培力的行動研究。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3(3),59-98。
李晏佐(2021)。說故事的「人們」:在照顧好別人之前。新實踐集刊,(1),47-77。
汪憶伶(2004)。社區志願組織發展歷程之探討以臺中縣東海村社區志工隊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7),426-444。
宋威穎(2021)。政策視角下的行動對話:大學與社區在實踐場域的伙伴關係。新實踐集刊,(1),78-108。
林玟廷、陳律睿、林廷庭(2019)。資源依賴理論探討臺灣集團總部與海外隸屬公司所有權之關係:國際市場距離與組織資源之效果。組織與管理,12(1),1-45。
林福仁(2021)。標註永續發展目標,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館刊,(30),25-38。
姚昱伶(2019)。資源依賴下非營利組織的生存策略與能力建構--以高雄地區從事長期照顧之組織為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24),88-122。
高誓男(2012)。中央與地方公共治理互動機制。研考雙月刊,36(6),146-157。
孫煒(2019)。政府資助地方族群型非營利組織之影響—客家社團的多個案研究臺灣民主季刊,16(3),113-154。
張力亞、江大樹(2006)。社區營造輔導團隊「社區培力策略」之辯證分析:以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參與桃米生態村為例。第三部門學刊,(6),67-105。
張力亞、戴榮賦、黃資媛(2019)。大學與地方社群的協力合作策略與挑戰:以埔里空污減量為例。中國行政評論,25(2),31-56。
陳政智(2021)。公私協力下政府部門如何協助非營利組織生存。社區發展季刊,(126),181-190。
張奕華、吳權威、許正妹(2020)。大學社會責任之意涵與案例分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2),11-17。
許書銘(2021)。大學教育的角色:青年培育與地方創生。台灣經濟論衡,19(2),36-46。
梁鎧麟(2020)。大學睦鄰運動: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場域議題探索與課程設計。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2),38-43。
葉俊榮(2004)。政府再造與區域治理。研考雙月刊,28(5),13-24。
廖嘉展(2012)。從桃米社區到桃米生態村 一個多元跨域合作的公共治理模式。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65),38-41。
蔡侑霖(2021)。漫步富世話從頭:執行教育部計畫的個人經驗談。新實踐集刊,(1),109-134。
蕭至邦、廖淑娟(2019)。大學社會參與和產學合作-以亞洲大學社區發展育成中心為例。台灣健康照顧研究學刊,(20),72-102。

三、學位論文
江雅婷(2009)。《非營利組織對資源依賴程度之研究-以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為例》。臺中縣: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梁喬崴(2019)。《大學標誌誘發之大學聲譽與大學社會責任之關係:探討知識管理之中介》。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志穎(2021)。《政府資助都會客家社團推動客家文化活動之研究-以臺北市義民祭為例》。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政府出版
吳志揚(2010)。《新修桃園縣志-地理志》。桃園市:桃園縣政府。
吳志揚(2010)。《新修桃園縣志-開闢志》。桃園市:桃園縣政府。
陳培殷(2021)。《夏耘:大學社會責任地推動與實踐》。臺南市: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
鄭文燦(2019)。《桃園誌:城市誌特別編輯版》。桃園市:桃園市政府。

五、網路資源
2021 USR ONLINE EXPO:大學社會實踐博覽會,「國立中央大學藝文浸潤永續社區—中壢平鎮在地文化的紮根與共榮」。取自:
https://2021usrexpo.org/achievements-local/project/b60eaf16-ba7a-4ab4-8ca3-755ea4141ae9(最後瀏覽日:2023/03/23)。
文化部,「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111-116 年) 」。取自:
https://www.moc.gov.tw/content_268.html(最後瀏覽日:2023/05/01)。
平鎮區公所,「地方史誌」。取自:
https://www.pingzhen.tycg.gov.tw/home.jsp?id=38&parentpath=0,1,36(最後瀏覽日:2023/05/02)。
台灣好新聞,「讓資源落實到社區 桃市成立『社區總體營造推動委員會』」。取自:
https://www.taiwanhot.net/news/81051/%E8%AE%93%E8%B3%87%E6%BA%90%E8%90%BD%E5%AF%A6%E5%88%B0%E7%A4%BE%E5%8D%80+%E
6%A1%83%E5%B8%82%E6%88%90%E7%AB%8B%E3%80%8C%E7%A4%
BE%E5%8D%80%E7%B8%BD%E9%AB%94%E7%87%9F%E9%80%A0%E6
%8E%A8%E5%8B%95%E5%A7%94%E5%93%A1%E6%9C%83%E3%80%8D (最後瀏覽日期:2023/04/29)。
行政院,「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在地連結、人才培育」。取自:
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9fd14ac8-4814-4b69-90e3-726e2641be39(最後瀏覽日:2023/05/01)。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臺灣永續發展目標」。取自:https://ncsd.ndc.gov.tw/ (最後瀏覽日:2023/05/01)。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2020 桃園地景藝術節」。取自:
https://culture.tycg.gov.tw/home.jsp?id=124&parentpath=0,122&mcustomize=on
emessages_view.jsp&dataserno=202104190005&aplistdn=ou=data,ou=chculture1,ou=chculture,ou=ap_root,o=tycg,c=tw&toolsflag=Y (最後瀏覽日期:2023/04/30)。
桃園市政府,「主管法規查詢系統」。取自:https://law.tycg.gov.tw/index.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3/05/20)。
國立中央大學,「中央大學在地深耕 愛與連結:女性多元文化藝術節」。取自:
https://www.ncu.edu.tw/tw/news/show.php?num=2177(最後瀏覽日期:2023/03/29)。
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取自:
https://www.edu.tw/News_Plan_Content.aspx?n=D33B55D537402BAA&sms=954974C68391B710&s=333F49BA4480CC5B(最後瀏覽日:2023/05/01)。
眾議院,「愛與連結-女性多元文化藝術節」。取自:https://co-artsspace.com/%E6%84%9B%E8%88%87%E9%80%A3%E7%B5%90-
%E5%A5%B3%E6%80%A7%E5%A4%9A%E5%85%83%E6%96%87%E5%8
C%96%E8%97%9D%E8%A1%93%E7%AF%80/(最後瀏覽日期:2023/03/28)。

貳、外文文獻
Butcher, J., Bezzina, M., & Moran, W. (2011). Transformational partnerships: A new agenda for 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 36, 29-40.
Hirtt, N. (2000). Will education go to market?. UNESCO courier, 53, 14-16.
Hitt, M. A., Dacin, M. T., Levitas, E., Arregle, J. L., & Borza, A. (2000). Partner selection in emerging and developed market contexts: Resource-based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perspectiv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3(3), 449-467.
Larsen, P. V. (2003). Academic reputation: How US news & world report survey respondents form percep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vancement, 4, 155-165.
Marsh, D., & Rhodes, R. A. W. (1992). 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government. Clarendon Press.
Pfeffer, J., & Salancik, G. R. (2003).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mith, S. R., & Lipsky, M. (2009). Nonprofits for hire: The welfare state in the age of contracting.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指導教授 孫煒(Way Sun) 審核日期 2023-6-2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