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5184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77 、訪客IP:18.188.20.56
姓名 陳志杰(Zhi-Jie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哲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對牟宗三先生的逆覺體證之工夫詮釋
(Interpretation of Mou Zongsan′s "ni-chueh-ti-jeng" in the Context of Cultivation)
相關論文
★ 諾丁關懷倫理學的道德理論研究★ 《莊子》命論之研究
★ 宋代天台山家山外第二次論諍─以智者大師的原始思想決疑★ 判斷底邏輯形式與範疇-康德「範疇之形上推證」研究
★ 梁漱溟文化哲學研究★ 許敬菴.周海門九諦九解義理研究
★ 對諮詢同意原則之反思:哈伯馬斯溝通理論之應用★ 從女性主義論墮胎的道德爭議: 胎兒道德地位與女性身體自主權
★ 論癌末病人知情權★ 從儒家觀點省思複製人的倫理問題
★ 論基因倫理:基因治療及基因增強相關之倫理爭議★ 代理孕母與親子關係:一個倫理分析
★ 無行為能力病人的醫療代理決策研究:以智能障礙者為例★ 高爾拔(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教育理論之道德哲學面向研究
★ 自願安樂死的出路---從死亡權的角度分析★ 論癌末病人醫助自殺之道德性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主要關切儒家的工夫論的問題,即儒家的工夫論能不能有系統性的論述,或是系統性的呈現其全貌。歷來學界對於儒家的工夫論討論並不少,但對於儒家的工夫論究竟能否有系統的論述,則是不易見。本文認為牟宗三先生的逆覺體證之工夫實際上展示出儒家的工夫論可以有一系統的論述,本文稱為逆覺體證的工夫程序之觀念,此觀念表示出牟先生的逆覺體證之工夫可以有不同的階段性,此階段性是有一系統性的論述可以層層轉進而展開。其次,本文以陽明學儒者的工夫為例,進而認為逆覺體證之工夫程序能夠回應陽明學儒者的工夫論之價值或問題,其中以王龍溪、羅近溪、聶雙江三位儒者的工夫思想作為主要的討論對象。最後,本文亦透過儒家工夫論回應西方的內在論之討論,亦見出儒家的道德意識內在論能夠避免威廉斯的內在論與柯思嘉的內在論之問題。
摘要(英)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issue ofmoral cultivation in Confucianism, specifically whether Confucian moral cultivation theory can be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or presented in its entirety. While there have been numerous discussions on Confucian moral cultivation theory, it is rare to find elaborations on whether Confucian moral cultivation theory could be systematically organized. In this thesis I argue that Mou Zongsan′s concept of "ni-chueh-ti-jeng" in moral cultivation actually demonstrates that Confucian moral cultivation theory can be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I call it the idea of the procedure of "ni-chueh-ti-jeng," which suggests that Mou Zongsan′s moral cultivation theory can progress through different stages in a systematic manner, with each stage building upon the previous one.

Furthermore, I employ the procedure theory to some Confucian scholars in the Yangming school as an example of its usefulness and contends that the procedure of " ni-chueh-ti-jeng " can evaluate the significance and controversy raised by Yangming school scholars in their moral cultivation theory. In particular, I discusses the thoughts on moral cultivation of Wang Longxi, Luo Jinxi, and Nieh Shuangchiang as examples .

Lastly, I also employs Confucian cultivation theory in response to the discussion on Western theories of internalism, thereby highlighting how Confucian moral consciousness internalism can avoid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Williams′ and Korsgaard′s theories of internalism.
關鍵字(中) ★ 牟宗三
★ 逆覺體證
★ 陽明學
★ 內在論
關鍵字(英) ★ Mou Zongsan
★ ni-chueh-ti-jeng
★ Yangming School
★ Internalism
論文目次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19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7
第二章 儒者的工夫論-以宋代儒者的工夫論述為主 51
第一節 北宋大儒對工夫與聖人境界的關係之討論 51
第二節 南宋大儒對工夫次第之討論 58
第三章 逆覺體證工夫的本質意義 63
第一節 逆覺體證工夫的兩種型態:內在的與超越的逆覺體證 63
第二節 逆覺體證工夫的重要性:作為成德與成聖之關鍵 68
第三節 逆覺體證工夫建立的「道德的形上學」 71
第四章 逆覺體證工夫如何對治人欲 77
第一節 論人欲或惡的兩個特性:似德性、無根性 77
第二節 逆覺體證工夫的道德動力:理義悅心之不容已的道德動力 83
第三節 逆覺體證工夫的對治架構與如何對治人欲的似德性 88
第五章 逆覺體證工夫所展現出的人格境界-以孟子的工夫境界論述為主 94
第一節 孟子的「善信美大聖神」之境界意涵 95
第二節 王龍溪的四無句所獨顯的聖神境界 111
第六章 逆覺體證工夫在實踐上可能有的歧出問題 118
第一節 工夫在實踐上歧出之原因 118
第二節 玩弄本體光景之問題 122
第三節 虛妄對治架構之問題 127
第七章 逆覺體證之工夫程序 131
第一節 工夫程序的第一階段:始證本體 132
第二節 工夫程序的第二階段:對治人欲 135
第三節 工夫程序的第三階段:破工夫相 138
第四節 工夫程序的第四階段:圓頓成聖 141
第八章 論聶雙江的工夫論之問題 147
第一節 聶雙江在陽明學的定位與其工夫論之學說根據 147
第二節 聶雙江的工夫論之根本問題:無法作為成德成聖之工夫 159
第九章 從儒家工夫論對西方的內在論之爭論的分析與回應 167
第一節 威廉斯的內在論之觀點 167
第二節 柯思嘉的內在論之觀點 172
第三節 威廉斯和柯思嘉的內在論之問題 178
第四節 道德意識內在論與良知內在論之觀點與反省 184
第五節 由工夫進路證成良知內在論 189
第十章 結論 194
參考書目 200
參考文獻 一、中文原典
鄭玄注,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臺北:臺灣古籍,2002年。
何晏等注,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臺灣古籍,2002年。
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臺灣古籍,2002年。
郭慶藩撰,王孝魚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李滌生撰:《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1979年。
司馬遷:《史記》,臺北:臺灣商務,1995年。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 年。
王明撰:《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胡宏:《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月刊社,1984年。
朱熹:《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朱熹:《周易本義》,收錄於《朱子全書》(第1冊),上海:上海古籍,2010年。
陸九淵:《陸象山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89年。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1992年。
王畿:《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羅汝芳:《羅汝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聶豹:《聶豹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劉宗周:《劉宗周全集》(第一冊),杭州 : 浙江古籍,2007年。
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二、中文專書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臺北:正中書局,1968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二)》,臺北:正中書局,1968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臺北:正中書局,1969年。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臺北:臺灣學生,1977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牟宗三:《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蘊含之問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牟宗三:《歷史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增訂新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1993年。
牟宗三:《王陽明致良知教》,收錄於《牟宗三全集》(第8冊),臺北:聯經,2003年。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收錄於《牟宗三全集》(第9冊),臺北:聯經,2003年。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收錄於《牟宗三全集》(第20冊),臺北:聯經,2003年。
牟宗三:《四因說演講錄》,收錄於《牟宗三全集》(第31冊),臺北:聯經,2003年。
牟宗三:《五十自述》,收錄於《牟宗三全集》(第32冊),臺北:聯經,2003年。
李瑞全:《當代新儒學之哲學開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李瑞全:《儒家道德規範規源論》,臺北,鵝湖月刊社,2013年。
吳光主編:《陽明學綜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吳震:《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2003年。
吳震:《泰州學派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吳瑞媛等著:《理由轉向-規範性之哲學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
克里斯蒂娜.柯爾斯戈德著,楊順利譯:《規範性的來源》,上海:上海譯文,2010年。
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林月惠:《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12年。
岡田武彥:《王陽明與明末儒學》,重慶:重慶出版社,2016年。
韋政通:《儒家與現代化》,臺北:水牛圖書事業公司,1978 年。
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唐君毅:《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收錄於《唐君毅全集》(第23卷),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徐向東:《道德哲學與實踐理性》,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徐儒宗:《江右王學通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立勝:《入聖之機:王陽明致良知工夫論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之研究》,臺北:佛光,2000年。
陳來:《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陳來:《宋明理學》,臺北:允晨文化,2013年。
倪培民:《儒家功夫哲學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年。
秦家懿:《王陽明》,臺北:東大,1987年。
高瑋謙:《王龍溪哲學系統之建構:以「見在良知」說為中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
彭國翔:《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耿寧:《人生第一等事-王陽明及其後學論「致良知」》,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張衛紅:《由凡至聖:陽明心學工夫散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
馮友蘭:《新原人》,重慶,商務印書館,1943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1944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二)》,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下)》,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
黃慧英:《儒家倫理:體與用》,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
黃慧英:《從人道到天道-儒家倫理與當代新儒家》,臺北:鵝湖月刊社,2013年。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月刊社,2007年。
楊儒賓:《儒學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
楊儒賓:《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臺大出版社,2005年。
楊儒賓:《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楊澤波:《貢獻與終結:牟宗三儒學思想研究(第二卷‧三系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鄭家棟:《牟宗三》,臺北:東大,2000年。
蔡仁厚:《王陽明哲學》,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6年。
劉宗賢等著:《陽明學與當代新儒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錢 明:《浙中王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三、中文論文
方祖猷:〈評牟宗三先生之論羅近溪〉,《寧波黨校學報》,2005年。
王財貴:〈王龍溪良知四無說析論〉,《鵝湖學誌》(第6期),1991年。
李瑞全:〈論朱子「知言疑義」與胡五峰《知言》之義理特色〉,《深圳大學學報》 (第1期),2013年。
李瑞全:〈實踐進路的哲學:儒學之工夫論與哲學詮釋〉,《當代儒學研究》(第21期),2016年。
李瑞全:〈孟子之道德位階論之意義:工夫與道之詮釋〉,《鵝湖月刊》(第501期),2017年。
李瑞全:〈牟宗三先生之道德的形上學諸涵義:宋明儒學之義理形態與工夫論〉,《新亞學報》(第34期),2017年。
李瑞全:〈學以成人與學以成教-唐君毅先生之哲學歸宿〉,《鵝湖學誌》(第60期),2018年。
李瑞全:〈論德性之知與見聞之知之實踐意義:常知、真知與自然的辯證〉,《鵝湖學誌》(第64期),2020年。
李瑞全:〈牟宗三先生論陽明工夫要義:工夫進路與中國經典詮釋〉,《鵝湖月刊》(第545期),2020年。
李瑞全:〈再論楊祖漢教授之論朱子之工夫為儒學的正宗〉,《鵝湖學誌》(第66期),2021年。
李瑞全:〈王陽明致良知教之道德規範根源與動力論〉,《中正漢學研究》(第38期),2021年。
沈鴻慎:〈從「化儀」之教衡定近溪「覺悟」之中蘊含的儒家圓教問題-以牟宗三先生的疏解為基礎〉,《鵝湖學誌》(第63期),2019年。
林月惠:〈陽明與陽明后學的“良知”概念——從耿寧《論王陽明“良知”概念的演變及其雙義性》談起〉,《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3期),2015年。
林月惠:〈「異議」的再議──近世東亞地「理學」與「氣學」〉,《東吳哲學學報》(第34期),2016年。
林永勝:〈功夫試探──以初期佛教譯經為線索〉,《臺大佛學研究》(第21期),2011年。
林永勝:〈中文學界關理學工夫論之研究現況〉,收錄於《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2012年。
唐亦男:〈從《中國哲學史》的新舊編-看馮友蘭先生哲學思想的辯證發展〉,《鵝湖月刊》(第252期),1996年。
高柏園:〈論牟宗三先生「逆覺體證」義之運用〉,《鵝湖月刊》(第259期),1997年。
陳立勝:〈王陽明「四句教」的三次辯難及其詮釋學義蘊〉,《臺大歷史學報》(第29期),2002年。
陳立勝:〈在現象學意義上如何理解“良知”?——對耿寧之王陽明良知三義說的方法論反思〉,《哲學分析》(第5卷4期),2014年。
陳志杰:〈論牟宗三先生的逆覺工夫之「工夫程序」之觀念〉,《鵝湖月刊》 (第565期),2022年。
陳佳銘:〈聶雙江歸寂思想的「超越的體證」型態之研究〉,《中正漢學研究》(第24期),2014年。
陳儀:〈聶雙江主靜之學辨析〉,《當代儒學研究》(第9期),2010年。
梁奮程:〈朱子倫理學是理由內在論嗎?〉,《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44期),2020年。
馮耀明:〈直覺與玄思-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哲學與文化》(第25卷11期),2000年。
黃兆強:〈沒有知識,便沒有道德?-謹答楊祖漢教授的《敬答文》〉,《鵝湖月刊》(第505期),2017年。
黃敏浩:〈王龍溪〈天泉證道紀〉所衍生的問題〉,《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8卷2期),2011年。
曾昭旭:〈關於思辨在道德生活中的地位〉,《鵝湖月刊》(第509期),2017年。
楊祖漢:〈從王學的流弊看康德道德哲學作為居間型態的意義〉,《鵝湖學誌》(第33期),2004年。
楊祖漢:〈羅近溪思想的當代詮釋〉,《鵝湖學誌》(第37期),2006年。
楊祖漢:〈王龍溪與季彭山的論辯〉,《當代儒學研究》(第1期),2007年。
楊祖漢:〈程伊川、朱子「真知」說新詮-從康德道德哲學的觀點看〉,《臺灣東 亞文明研究學刊》(第8卷 2期),2011年。
楊祖漢:〈從伊川、朱子的「格物致知論」看自然與自由的統一〉,《綠色啟動: 重探自然與人文的關係 1》,2012年。
楊祖漢:〈「以自然的辯證來詮釋朱子學」的進一步討論〉,《當代儒學研究》(第13期),2012年。
楊祖漢:〈程伊川、朱子思想型態的當代詮釋之反省〉,《全球與本土之間的哲學探索:劉述先先生八秩壽慶論文集》,2014年。
楊祖漢:〈思辨於成德是否必要-敬答黃兆強教授並論讀經問題〉,《鵝湖月刊》(第501期),2017年。
楊祖漢:〈再論思辨於成德是否必要-敬答黃兆強、盧雪崑兩位教授〉,《鵝湖月刊》(第507期),2017年。
楊祖漢:〈哲學思辨、自然的辯證及道德實踐的動力〉,《鵝湖學誌》(第66期),2021年。
楊儒賓:〈無心之諍-〈儒家心身位階之衡定〉讀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7卷3期),1997年。
楊儒賓:〈論「觀喜怒哀樂未發前氣象」〉,《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3期),2005年。
楊儒賓:〈主敬與主靜〉,《東亞的靜坐傳統》,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楊儒賓:異議也可以是教義-回應〈「異議」的再議〉,《東吳哲學學報》(第36期),2017年。
蔡家和:〈從羅近溪分別「體仁」與「制欲」之工夫進路見心學與理學之不同〉,《華梵人文學報》(第1期),2003年。
蔡家和:〈黃宗羲的工夫論及其現代意義〉,《鵝湖學誌》(第36期),2006年。
蔡家和:〈王陽明與黃梨洲「心體說」之合會可能〉,《哲學與文化》(第45卷4期),2018年。
賴柯助:〈王陽明良知內在論的建構與定位:以「知行合一說」為核心〉,《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44期),2020年。
盧雪崑:〈回應楊祖漢教授與黃兆強教授就「哲學的思辨與成德」展開之論難〉,《鵝湖月刊》(第506期),2017年。
謝居憲:〈羅近溪學術宗旨理解的一些評析〉,《鵝湖學誌》(第41期),2008年。
謝居憲:〈牟宗三先生對羅近溪哲學的詮釋〉,《當代儒學研究》(第8期),2010年。
魏美瑗:〈牟宗三論近溪學客觀地位〉,《鵝湖月刊》(第406期),2009年。
蘇永明:〈郭耳堡的道德認知發展論評析〉,《教育研究集刊》(第37期),1996年。
四、英文專書
Bernard Williams: Moral Luck,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Bernard Williams: Ethics and the Limits of Philosoph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Christine M. Korsgaard: The Sources of Normativity,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Kant, Immanuel: 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Kant, Immanuel: Religion within the Boundaries of Mere Reason and other Writing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Christine M. Korsgaard: Creating the Kingdom of End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Lawrence Kohlberg: 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 Moral Stages and the Idea of Justice (Essays on Moral Development, Volume 1)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81.
Thomas Nagel: The Possibility of Altruism,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0.
指導教授 李瑞全(Shui-Chuen Lee) 審核日期 2023-7-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