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10727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3 、訪客IP:18.119.166.141
姓名 黃脩閔(Hsiu-Min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客家社會文化碩士班
論文名稱 客語語言權於我國憲法與法律的建構與定位
(The Construction and Positioning of Hakka Language Rights in the Constitution and Laws of Taiwan)
相關論文
★ 新北市客家社團協力治理之研究★ 名人故居公辦民營模式之探討 -以蕭如松藝術園區為例
★ 偏鄉客庄學童社會資本與學習現況之研究-以桃園市觀音區某國小為例★ 客家農村社區永續發展之研究- 以桃園市永興社區為例
★ 六堆運動會與客家族群意識之研究★ 非營利組織客家社區關懷據點之價值展示分析— 以桃園市平鎮區東勢社區發展協會為例
★ 新楊平社區大學客家文化課程推廣之研究★ 臺灣客家與原住民複合行政區之族群關係研究—以新竹縣關西鎮為例
★ 花東客家發展政策問題之建構與診斷: 以花東地區發展條例為中心★ 臺灣選舉制度與族群政治: 以花蓮縣新城鄉為例
★ 客語能力及族群認同之變化:2016年及2021年客家人口調查資料比較★ 客家知識體系與學生客家認同:以中央大學客家學院為例
★ 客語認證與接近使用公共服務權: 政策工具觀點★ 桃園客家節慶政策與客家集體記憶
★ 客庄選民政黨偏好之研究:以楊梅區總統與不分區立法委員選舉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以「語言、族群、規範」的關聯為核心,希望能探究客語語言權若置於我國憲法脈絡,能以何種路徑建構其權利內涵與證立其存在,並辨析現有語言法制對法律上語言權的內涵與定位為何。

本文首先從基本權功能理論及與語言權有關的理論爬梳,藉此擘劃探討客語語言權作為基本權利所需的理論基礎。接著,從臺灣的語言政策變遷談起,包括獨尊華語的國語政策、到重視本土語言的語言政策轉向,並試圖釐清國語政策對語言地位、語言習慣和語言態度的影響,探究現行客語語言使用現狀和處境,立基於臺灣歷史脈絡下的梳理,探討語言、族群與規範間的關係,最終從語言政策到語言權利,憲法權利如何反映出國家的價值觀及因應歷史變遷與現實處境而解釋其內涵,分別從理論、歷史與現實層次,作為論證客語語言權的素材。

於權利建構層次,本文探究客語語言權受憲法保障的正當性、憲法依據、權利內涵及權利功能,從臺灣具體社會脈絡,論證憲法保障語言權的路徑,並深究語言權背後蘊含的自由權、社會權與平等權性質,探討其性質屬於個人權、集體權或兩者兼具。研究發現,個人層次的自我實現與人格發展、族群層次的延續與保障、國家層次的多元文化存續與語言轉型正義的不義反省,足以作為憲法層次上保障客語語言權之正當性基礎,為從我國具體社會脈絡而出發的,由個人、族群、及國家觀點構築而成的語言權觀點,應受憲法第22條及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11項所保障,納入基本權保障體系。語言權的保障領域並不侷限於純粹溝通工具功能,亦包括語言平等、語言存續、自由選擇使用語言之語言權觀點。而且,相比於文化權、言論自由,語言權具有自由權、社會權與平等權等不同性質,有獨立討論之必要性。能主張語言權者,由其正當性基礎出發,應侷限於對客家族群或語言有所認同者方得主張,凸顯認同具有流動性,語言、族群、文化及血緣並非本質上連結的特性。同時,從集體語言權的面向出發,權利主體仍應包括客家族群,特別是該客家族群集體對於客語師資、客語標準化、客語拼音與文字的想像,應建構一定之程序予以彙整。語言權之憲法功能,包括國家在組織與程序保障、制度性保障與保護義務之客觀法規範義務,亦包括人民主觀上所擁有的防禦權,以及在最低程度確保客語存續的憲法上請求權。

於權利實踐層次,探究現行語言法制政策之保障面向和內涵、是否落實憲法之語言權保障、兩者之差異何在,希冀能分析出目前法律已實現的憲法權利、現行法不足或爭議之處,藉以作為未來法制面向改進的方向。研究發現,現行語言法制所保障的面向,已從客家族群的集體權保障,走向個人權、平等權,且包含使用自由、教學語言、使用公共服務與傳播資源等不同面向,保障的內涵亦包括溝通工具論、語言平等論、自由選擇論、存續確保論等不同內涵的語言權,惟,未能確保人民能真正踐行語言選擇自由、在機會平等的情況下決定是否以自身母語進行溝通,亦常面臨到其規範內容「有義務而無對應的主觀權利、有主觀權利卻無對應的國家義務」,在此情況下,人民並無具體法律上權利得以主張,亦無相關的救濟方式規定,即使有宣示性的權利,但亦無真正相對應、足以保障該權利之義務規定。最後,多部法律、專法專責模式,雖是考量到臺灣具有多元族群、不同國家語言的個別情況,但如何使各國家機關充分認知到本土語言的語言權保障,而使國家義務真正落實在每個機關,仍有疑義。未來,如何處理私部門的語言使用問題、不同語言族群之資源分配問題、窒礙難行情況是否改善、罰則處罰規定如何避免落入國語政策窠臼,則為語言權實踐層次必然面對之爭議。
摘要(英) This article revolves around the interplay of "language, ethnicity, and norms" and aims to explore how hakka language rights, when plac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stitution of our country, can construct their rights′ implications and establish their existence. It also seek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language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discern their connotations and positioning within the legal framework.

The article begins by examining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fundamental rights, especially those related to language rights. It outlin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required for hakka language rights as fundamental rights. Subsequently, it delves into Taiwan′s language policy shifts, starting with Policy of Official Language that exclusively elevates Mandarin Chinese and then transitioning towards a focus on native languages. It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impact of Policy of Official Language on language status, language habits, and language attitudes.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ntext of hakka language usage and,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aiwan,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language, ethnicity, and norms. Finally, it examines how constitutional rights reflect the country′s values and address historical changes and current circumstances. This exploration is conducted from theoretical,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perspectives and serves as material for arguing hakka language rights.

At the level of rights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legitimacy, constitutional basis, rights implications, and functions of hakka language rights protected by the Constitution, all within the specific social context of Taiwan. It discusses the nature of these rights, whether they are individual rights, collective rights, or a combination of both.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legitimacy of hakka language rights can b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individual level of self-realization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the group level of continuity and protection of the hakka community, and the national level of multi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the reflection of historical injustices in language transitional justice. These aspects serve as the legitimacy basis for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 of hakka language rights, aligning them with Article 22 of the Constitution and Article 10, Paragraph 11 of the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s. The protection of language rights encompasses more than just being a communication tool; it also includes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equality, language preservation, and the freedom to choose one′s language of use. Furthermore, compared to cultural rights and freedom of speech, language rights posses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freedom rights, social rights, and equality rights, warranting separate discussion. Those who can claim language rights should do so based on their legitimacy basis, which should be restricted to individuals or groups that identify with the hakka community or languages, highlighting the fluidity of identity. Additionally, considering collective language rights, the subjects of these rights should still encompass the hakka community, particularly when it comes to the collective imagination of hakka language teaching, standardization, phonetics, and writing, which should be established through a specific process. Concerning the constitutional function of language rights, it includes objective legal obligations of Security Function of Organization and Procedur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and Protection Obligation Function of Fundamental Rights. It also encompasses the subjective defense rights of the people and the constitutional right to request, at a minimum,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hakka language.

At the level of rights implementation, the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aspects and implications protected by the current language legal framework and policies, and it examines whether these aspects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 of language rights.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and aims to identify what constitutional rights the current laws have already realized, what potential shortcomings or disputes exist, and uses these as directions for future legal improvement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current language legal framework shifts its focus from the collective protection of the hakka community to individual rights and equality rights. It covers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freedom of usage,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access to public services, and access to broadcasting resources. The connotations of protection include communication tool theory, language equality theory, freedom of choice theory, and preservation guarantee theory. However, it fails to ensure that people can genuinely exercise their language choice freedom, especially when deciding whether to use their mother tongue for communication, under conditions of equal opportunities. It often faces the dilemma of normative content that involves "having obligations without corresponding subjective rights, having subjective rights without corresponding state obligations." In such cases, people lack specific legal rights to assert, and there are no provisions for related remedies, even if declarative rights exist, they often lack corresponding and sufficient obligations. Finally, several laws and specialized statutes account for Taiwan′s diverse ethnic groups and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t national languages. However, there remains uncertainty regarding how to ensure that government agencies fully acknowledge language rights protection for native languages and ensure that state obligations are genuinely implemented in each agency. In the future, addressing language usage in the private sector, resource allocation among different language communities, resolving impractical situations, and avoiding pitfalls related to Policy of Official Language will be inevitable challenges at the practical level of language rights implementation.
關鍵字(中) ★ 語言權
★ 語言政策
★ 語言地位
★ 語言平等
★ 集體權
關鍵字(英) ★ Language Right
★ Language Policy
★ Language Status
★ Language Equality
★ Collective Rights / Group Rights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第一項 語言權 6
第二項 語言政策 10
第三項 語言地位 12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17
第二章 理論探討 21
第一節 基本權利的理論體系 21
第一項 防禦權功能 21
第二項 給付功能 22
第三項 保護義務功能 24
第四項 制度性保障功能 27
第五項 組織與程序保障功能 28
第六項 第三人效力 30
第二節 自由權與平等權 32
第一項 平等權內涵 32
第二項 兩者之競合 35
第三節 個人權利與集體權利 38
第一項 集體權內涵 38
第二項 集體權爭議 41
第四節 基本權利與基本國策 43
第一項 基本國策的內涵與效力 43
第二項 兩者之相互關係 45
第五節 憲法上權利與法律上權利 47
第三章 從臺灣語言政策變遷看語言權之發展 49
第一節 戰後臺灣語言政策變遷 49
第一項 不同階段的國語政策 49
第二項 國語政策的影響 58
第三項 語言政策的轉向 61
第二節 客語語言使用現狀 63
第三節 語言、族群與規範 69
第四節 從語言政策到語言權 72
第四章 客語語言權於憲法上之建構 75
第一節 客語語言權之憲法地位 78
第一項 保障正當性來源 78
第二項 保障的憲法依據 85
第二節 客語語言權之規範內涵 90
第一項 保護領域與性質 90
第二項 與其他權利之比較 94
第三節 客語語言權作為客觀法規範 98
第一項 組織與程序保障功能 98
第二項 制度性保障 100
第三項 國家保護義務 101
第四項 小結:客語語言權的客觀法規範功能 102
第五項 客觀功能主觀化 103
第四節 客語語言權作為主觀請求權 105
第一項 防禦權功能 105
第二項 給付功能 106
第五節 客語語言權與平等權之關係 112
第六節 客語語言權作為集體權之可能 119
第五章 客語語言權於法律上之實踐 125
第一節 法律上客語語言權之定位 125
第一項 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 128
第二項 客家基本法 130
第三項 國家語言發展法 137
第四項 文化基本法 143
第五項 客家語言發展法草案 145
第六項 小結 148
第二節 法律是否落實憲法客語語言權之權利保障 151
第三節 客語語言權之權利實踐可能遇到的爭議與問題 155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5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5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63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66
參考文獻 167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一、 專書
Crystal, D.著,周蔚譯(2001)。《語言的死亡》。臺北:貓頭鷹。
Edwards, J.著,蘇宜青譯(1994)。《語言、社會和同一性》。臺北:桂冠。
Galligan, D. J., & Versteeg, M.主編,張千帆、朱學磊、陸符嘉、牟效波譯(2021)。《憲法的社會與政治基礎(上冊)》。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王保鍵(2018a)。《客家發展之基本法制建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王保鍵(2022)。《少數群體語言權利:加拿大、英國、臺灣語言政策之比較》。臺北:五南。
王保鍵、邱榮舉(2012)。《臺灣客家運動—客家基本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客家研究中心。
李震山(2007)。《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2版。臺北:元照
周錦宏、王保鍵、蔡芬芳主編(2022)。《客語及少數族群語言政策》。高雄:巨流。
林淑雅(2000)。《第一民族─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憲法意義》。臺北:前衛。
施正鋒、張學謙(2003)。《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公平法」之研究》。臺北:前衛。
施正鋒編(1996)。《語言政治與政策》。臺北:前衛。
施正鋒編(2002a)。《語言權利法典》。臺北:前衛。
施正鋒編(2002b)。《各國語言政策—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臺北:前衛。
張博宇編(1974)。《臺灣地區國語運動史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嘉尹(2022)。《憲法學的新視野(三)—基本權利》。臺北:五南。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合著(2008)。《現代憲法論》。4版。臺北:元照。
許育典(2009)。《人權、民主與法治—當人民遇到憲法》。臺北:元照。
許育典(2013a)。《文化憲法與文化國》。2版。臺北:元照。
許育典(2013b)。《憲法》。6版。臺北:元照
許宗力(2007)。《憲法與法治國行政》。臺北:元照。
陳美如(2009)。《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2版。高雄:復文。
程明修主編,張嘉尹、程明修、陳清秀、胡博硯、宮文祥、范文清、范秀羽、楊奕華合著(2022)。《憲法講義》。增修三版。臺北:元照。
黃宣範(2008)。《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臺北:文鶴。
蔡芬芳(2002)。《比利時語言政策》。臺北:前衛。

二、 期刊論文與專書收錄論文
Hardin, R.著、張千帆譯(2021)。〈為什麼需要一部憲法?〉,收錄於Galligan, D. J., & Versteeg, M.主編,張千帆、朱學磊、陸符嘉、牟效波譯(2021),憲法的社會與政治基礎(上冊),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69-99。
王甫昌、彭佳玲(2018)。〈當代臺灣客家人客語流失的影響因素之探討〉。《全球客家研究》,11,1-42。
王保鍵(2018b)。〈客家基本法之制定與發展:兼論 2018 年修法重點〉。《文官制度季刊》,10:3,85-113。
王保鍵(2020)。〈臺灣國家語言與地方通行語法制基礎之探討〉。《全球客家研究》,14,36-68。
王保鍵(2021)。〈台灣客語通行語制度與客家發展:威爾斯語言政策之借鏡〉,收錄於周錦宏主編,《制度設計與臺灣客家發展》,臺北:五南,193-219。
石忠山(2011)。〈差異與肯認:初探多元民主國家原住民族法制建構之政治哲學基礎〉。《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4(4),109-147。
何萬順(2009)。〈語言與族群認同:從台灣外省族群的母語與台灣華語談起〉,《語言暨語言學》,10(2),375-419。
何萬順、江文瑜(2021)。〈2030 雙語國家:理性與價值的謬誤〉,收錄於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台灣的雙語教育:挑戰與對策》,67-95。
吳秦雯(2022)。〈原住民「身分認同權」的基本權定位—以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4號為中心〉。《月旦法學教室》,241,6-9。
李仁淼(2018)。〈憲法特別連載:第一講憲法與民事法的交錯點—人權的私人間效力〉。《月旦法學教室》,193,31-41。
李欣儒(2019)。〈原住民族集體權初探-以文化權為核心〉。《台灣原住民族法學期刊》,1(6),49-65。
李建良(1997)。〈基本權利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9(1),39-83。
李建良(2000)。〈基本權利與國家保護義務〉。收錄於李建良、簡資修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325-376。
李建良(2003a)。〈基本權利的理念變遷與功能體系—從耶林內克「身分理論」談起(下)〉。《憲政時代》,29(2),175-209。
李建良(2003b)。〈淺說原住民族的憲法權利─若干初探性的想法〉。《台灣本土法學雜誌》,47,115-125。
李建良(2004)。〈「制度性保障」理論探源—尋索卡爾‧史密特學說的大義與微言〉。收錄於《公法學與政治理論-吳庚大法官榮退論文集》,臺北:元照,219-265。
李建良(2005)。〈憲法變遷中的原住民族權利─原住民族自治權的法理基礎〉。《憲政時代》,31(1),1-34。
李建良(2008a)。〈論憲法上保護義務與保護請求權之關係:以「不足禁止原則的論證構造為中心」〉。收錄於《二十一世紀公法學的新課題--城仲模教授古稀祝壽論文集》,臺北:新學林,277-306。
李建良(2008b)。〈經濟管制的平等思維-兼評大法官有關職業暨營業自由之憲法解釋〉。《政大法學評論》,102,71-157。
李建良(2020)。〈法學方法與基本權解釋方法導論〉,收錄於蘇彥圖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十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53-104。
李震山(2004)。〈論憲法意義下之「集體權」〉,收錄於《公法學與政治理論—吳庚大法官榮退論文集》,臺北:元照,167-190。
李震山(2007)。〈集體權〉,收錄於李震山,《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2版,臺北:元照,291-319。
辛年豐(2011)。〈原住民族權利保障的建構與實現─從平等權出發到落實平等保障〉。《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34,187-245。
林火旺(1998)。〈族群差異與社會正義〉。《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249-270。
林佳和(2020)。〈一般法院的憲法解釋〉,收錄於蘇彥圖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十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301-354。
林明昕(2004)。〈原住民地位之保障作為「基本權」或「基本國策」?〉。《憲政時代》,29(3),335-358。
林明昕(2016)。〈基本國策之規範效力及其對社會正義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5卷特刊,1305-1358。
林明鏘(2021)。〈原住民族狩獵文化鑑定案意見書-會台字第12860號釋憲案鑑定意見書〉,1-5。
林昱梅(2021)。〈藝術自由之基本權保障—兼論街頭藝術之事前許可〉。《台灣法律人》,4,13-26。
施正鋒(1996)。〈語言的政治關聯性〉,收錄於施正鋒編,《語言政治與政策》,臺北:前衛,53-84。
施正鋒(2015)。〈加拿大的少數族群語言教育權利—以法語族群為例〉,《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18,1-38。
洪惟仁(2002)。〈台灣的語言政策何去何從〉,收錄於施正鋒,《各國語言政策—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臺北:前衛,501-542。
胡慶山(2002)。〈日本語言政策的考察與展望—兼論國際條約或權利宣言中的語言權與對台灣的啟示〉,收錄於施正鋒,《各國語言政策—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臺北:前衛,679-725。
范文清(2022)。〈第二章 平等權〉,收錄於程明修主編,張嘉尹、程明修、陳清秀、胡博硯、宮文祥、范文清、范秀羽、楊奕華合著,《憲法講義》,增修三版,臺北:元照,237-266。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8)。〈從政府公文書初探「推行國語運動」對原住民族語言使用限制的歷史脈絡〉。《原住民族文獻》,36,13-30。
張學謙(2009)。〈語言平等與少數語言權利──芬蘭瑞典語的語言地位規劃〉。《台灣國際研究季刊》,5(4),91-121。
張學謙(2013)。〈台灣語言政策變遷分析:語言人權的觀點〉。《台東大學人文學報》,3(1),45-82。
張學謙(2020)。〈母語優先的台灣本土語言復振教育規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5(1),175-200。
許育典(2019)。〈原住民文化集體權在憲法的保障:以原住民保留地為例〉。《台灣法學雜誌》,379,43-82。
許育典(2021a)。〈不同於憲法緊急狀態的法治國防疫措施—以法治國的國家保護義務為核心〉。《月旦法學雜誌》,314,182-190。
許育典(2021b)。〈原住民族狩獵文化權作為文化集體權—評釋字第803號解釋的釋憲同理心〉。《月旦裁判時報》,110,5-13。
許宗力(2000)。〈從大法官解釋看平等原則與違憲審查〉,收錄於李建良、簡資修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85-122。
許宗力(2002a)。〈基本權利:第一講 基本權利的起源與發展〉。《月旦法學教室試刊號》,84-90。
許宗力(2002b)。〈基本權利:第二講—基本權的功能〉。《月旦法學教室》,2,72-80。
許宗力(2003a)。〈基本權利:第五講—基本權利的第三人效力與國庫效力〉。《月旦法學教室》,9,64-74。
許宗力(2003b)。〈基本權利:第六講—基本權的保障與限制(上)〉。《月旦法學教室》,12,64-75。
陳仲嶙(2019)。〈我國憲法上未列舉權之發展〉。《憲政時代》,44(2),51-101。
陳張培倫(2013)。〈族群發展導向積極賦權行動與原住民族〉。《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47,1-64。
陳淑芳(2021)。〈憲法第22條與一般行為自由〉。《月旦法學雜誌》,218,45-64。
陳淑嬌(2007)。〈臺灣語言活力研究〉,收錄於鄭錦全、何大安、蕭素英、江敏華、張永利編,《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19-39。
陳清秀(2022)。〈第九章 概括基本權、國際公約權利與基本義務〉,收錄於程明修主編,張嘉尹、程明修、陳清秀、胡博硯、宮文祥、范文清、范秀羽、楊奕華合著,《憲法講義》,增修三版,臺北:元照,395-444。
陳愛娥(2000)。〈基本權作為客觀法規範—以「組織與程序保障功能」為例,檢討其衍生的問題〉,收錄於李建良、簡資修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35-272。
黃居正(2009)。〈憲法解釋與原住民權利〉,收錄於廖福特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六輯(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429-465。
黃居正、邱盈翠(2015)。〈台灣原住民族集體同意權之規範與實踐〉。《臺灣民主季刊》,12(3),43-82。
黃建銘(2011)。〈本土語言政策發展與復振的網絡分析〉。《公共行政學報》,39,71-104。
黃昭元(2008)。〈平等權審查標準的選擇問題:兼論比例原則在平等權審查上的適用可能〉。《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37(4),253-284。
黃昭元(2009)。〈平等權與自由權競合案件之審查—從釋字第六四九號解釋談起〉。《法學新論》,7,17-43。
黃昭元(2017)。〈從平等理論的演進檢討實質平等觀在憲法適用上的難題〉,收錄於李建良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九輯)》。臺北市: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271-312。
黃脩閔(2022)。〈客原複合行政區地方通行語施行現況與困境:以花蓮縣玉里鎮、瑞穗鄉、富里鄉為例〉,發表於「族群、產業與地方社會:秀姑巒溪流域與六堆地區的比較」研討會。
黃舒芃(2006)。〈社會權在我國憲法中的保障〉。《中原財經法學》,16,1-43。
楊智傑(2010)。〈從基本國策執行檢討違憲審查模式:兼論財產權與基本國策衝突〉。《中正大學法學集刊》,28,121-185。
葉高華(2017)。〈臺灣民眾的家庭語言選擇〉。《臺灣社會學刊》,62,59-111。
蔡志偉Awi Mona(2022a)。〈從釋字第803號解釋看國家與原住民族間的權利認知斷裂〉。《臺灣民主季刊》,19(3),1-46。
蔡志偉Awi Mona(2022b)。〈從「王光祿釋憲案」論原住民族狩獵文化權利的憲法保障〉。《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51(3),685-755。
蕭素英(2007)。〈Holo話和客家話的活力—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語言活力與瀕危度的評估準則談起〉,收錄於鄭錦全、何大安、蕭素英、江敏華、張永利編,《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55-71。
鍾國允(2010)。〈客家基本法之分析〉,收錄於:江明修,《客家政治與經濟》,臺北:智聖,50-78。
鍾國允、黃之棟(2017)。〈論我國族群發展總體性政策〉。《客家公共事務學報》,16,1-26。

三、 政府出版品、政府委託計畫
中華民國(2020)。《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執行情形—簽約國根據《公約》第40條提交的第三次國家報告》。
文化部(2022)。《國家語言發展報告》(核定本)。
文化部、原住民族委員會、客家委員會、教育部(2022)。《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111-115年)》。
司法院(2022)。《歐洲人權法院裁判選譯(五)》。臺北:司法院。
立法院公報(2017)。《委員會紀錄》。第106卷。第119期。
行政院法規會(2020)。《行政機關法制作業實務》。臺北:行政院。
李建良(2009)。《原住民族集體權之理論探析與系譜構建研究成果報告》。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林修澈(2016)。《我國族群發展政策之研究》。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研究計劃,臺北市:國家發展委員會。
客家委員會(2002)。《91年度台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
客家委員會(2003)。《92年度台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
客家委員會(2004a)。《93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
客家委員會(2004b)。《93年度台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
客家委員會(2005)。《94年度台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
客家委員會(2006)。《95年度台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
客家委員會(2007)。《96年度臺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
客家委員會(2008)。《97年度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報告》。
客家委員會(2010)。《98-99年度台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
客家委員會(2011)。《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
客家委員會(2013)。《101-102年度台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
客家委員會(2014)。《103年度臺閩地區客家人口推估及客家認同委託研究成果》。
客家委員會(2017a)。《105年度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調查研究報告》。
客家委員會(2021a)。《客家委員會客語發展法(草案)跨部會會議記錄》。
客家委員會(2021b)。《國家客家發展計畫》。
客家委員會(2022)。《110年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報告》。
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語言小組(2018)。《「中華民國政府漢化政策下不當限制族語使用的歷史真相」政府文書、口述訪談初探報告文稿》。
張學謙、蘇凰蘭、劉彩秀(2020)。《運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語言活力指標評估臺灣客語活力之研究》期末報告。客家委員會委託研究。1-245。
臺灣省政府(1956a)。臺灣省政府公報。夏字第51期。
臺灣省政府(1956b)。臺灣省政府公報。冬字第62期。
臺灣省政府(1958)。臺灣省政府公報。春字第40期。
臺灣接管計劃綱要(1945)。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典藏號:00302900009001)。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鍾國允(2017)。《我國推動族群發展政策之法制盤點與調適》。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研究,1-226。

四、 學位論文
林若馨(2018)。《東南亞新住民子女之平等受教育權—雙語教育作為積極平權措施》。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柯政瑋(2014)。《語言-法律-權利:語言的規範化反思》。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予尹(2015)。《論多元文化主義下種族優惠性差別待遇的法正當性基礎--以臺灣原住民學生高等教育升學優待措施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博士論文。
賴俊兆(2014)。《原住民族教育權利的憲法建構》。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五、 意見書
許志雄(2021)。司法院釋字第803號解釋許大法官志雄提出、黃大法官昭元加入之部分協同部分不同意見書。頁1-15。
許志雄(2022)。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17號許大法官志雄提出之協同意見書。頁1-7。
陳春生(2010)。司法院釋字第672號解釋陳大法官春生提出之不同意見書。頁1-7。
黃昭元(2021)。司法院釋字第803號解釋黃大法官昭元提出、許大法官志雄加入之部分不同意見書。頁1-17。
黃昭元(2022)。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4號黃大法官昭元提出、許大法官宗力加入、謝大法官銘洋加入、楊大法官惠欽加入一至四部分之協同意見書。頁1-13。
蔡明誠(2021)。司法院釋字第803號解釋蔡大法官明誠提出之部分不同意見書。頁1-23。
謝銘洋(2021)。司法院釋字第803號解釋謝大法官銘洋提出之部分不同意見書。頁1-27。

貳、外文文獻

一、 專書
Fase, W., Jaspaert, L., & Kroon, S. (1992). Maintenance and Loss of Minority Languages. John Benjamins Pub Co.
Fili Povic, L., & Pütz, M. (2016). Endangered Languages and Languages in Danger: Issues of Documentation, Policy, and Language Rights.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Freeland, J., & Patrick, D. (2004). Language Rights and Language Survival. Sr, Jerome Publishing.
Gazzola, M., & Wickström, B.-A. (2016).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Policy. The MIT Press.
Heller, M. (2006). Linguistic Minorities and Modernity. Bloomsbury Publishing.
Kontra, M., Várady, T., Phillipson, R., & Skutnabb-Kangas, T. (1999). Language: A Right and a Resource Approaching Linguistic Human Rights.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Kymlicka, W., & Patten, A. (2003). Language Rights and Political The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cmillan, C. M. (1998). The Practice of Language Rights in Canada.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y, S. (2001). Language and Minority Rights: Ethnicity, Nation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New York: Routledge.
Phillipson, R. (2000). Right to Language: Equity, Power, and Educati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pavac, V. (2012). Language Rights from Free Speech to Linguistic Governance. Palgrave MacMillan.
Schiffman, H. F. (1996). Linguistic Culture and Language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Skutnabb-Kangas, T. (2000). Linguistic Genocide in Education - or Worldwide Diversity and Human Rights? Mahwah, NJ & London, UK: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Tollefson, J. W. (1991). Planning Language, Planning Inequality: Language Policy in the Community. Addison Wesley Longman.
Wee, L. (2010). Language without Righ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鈴木敏和(2000)。言語権の構造――英米法圏を中心として。成文堂。

二、期刊論文與專書收錄論文
De Varennes, F. (2000). Tolerance and Inclusion: The Convergence of Human Rights and the Work of Tove Skutnabb-Kangas. In R. Phillipson (Ed.), Right to Language: Equity, Power, and Educati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De Vries, J. (1992). Language maintenance and shift problems of measurement, in W. Fase, L. Jaspaert, S. Kroon, Maintenance and Loss of Minority Languages.
Hicks, D. (2022). ELEN and Territorial Language Revitalisation and Recovery in Europe. In周錦宏、王保鍵、蔡芬芳主編,《客語及少數族群語言政策》。高雄:巨流。
Hult, F. M., & Hornberger, N. H. (2016). Revisiting Orientations in Language Planning: Problem, Right, and Resource as an Analytical Heuristic. The Bilingual Review.
Macias R. (1979). Language choice and human right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Alatis J., Tucker G. (Eds.), Language in public life: Georgetown University round table 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May, S. (2004). Rethinking Linguistic Human Rights: Answering Questions of Identity, Essentialism and Mobility. In J. Freeland & D. Patrick (Eds.), Language Rights and Language Survival. Sr Jerome Publishing.
Paulston, C. B. (1997). Language policies and language rights.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Skutnabb-Kangas, T. (1999). Linguistic Diversity, Human Rights and the "Free Market." In M. Kontra, T. Várady, R. Phillipson, & T. Skutnabb-Kangas (Eds.), Language: A Right and a Resource Approaching Linguistic Human Rights (pp.187-222).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Skutnabb-Kangas, T. (2007). Language planning and language rights. In M. Hellinger & A. Pauwels (Eds.), Handbook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Diversity and change.
UNESCO. (2003). Language vitality and endangerment. Document submit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Expert Meeting on UNESCO Programme Safeguarding of Endangered Languages, Paris.
Uriarte, J. R., & Sperlich, S. (2016). Economic Theory and Minority Language. In M. Gazzola & B.-A. Wickström (Eds.),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Policy. The MIT Press.

參、網頁資料
Todd, B.著,黃婕伊譯(2022),臺灣的變革和原住民族語言—從和解的語言到語言的復興?取自https://melbourneasiareview.edu.au/%E8%87%BA%E7%81%A3%E7%9A%84%E8%AE%8A%E9%9D%A9%E5%92%8C%E5%8E%9F%E4%BD%8F%E6%B0%91%E6%97%8F%E8%AA%9E%E8%A8%80-%E5%BE%9E%E5%92%8C%E8%A7%A3%E7%9A%84%E8%AA%9E%E8%A8%80%E5%88%B0%E8%AA%9E%E8%A8%80/?fbclid=IwAR2zrXcezv2mZ3ooSlNc4mJ1CDcw2f4eI6rpAiSejwYftm6GUx4D2KmydXo(最後瀏覽日:2023年7月26日)。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2014). The Rule of Law and Transitional Justice in Conflict and Post Conflict Societies, https://digitallibrary.un.org/record/527647#record-files-collapse-header(最後瀏覽日:2023年7月21日)。
台灣語文學會(2022),以「多語臺灣,英語友善」取代「雙語國家」!台灣語文學會對「2030雙語國家」政策的立場聲明,取自 http://www.twlls.org.tw/NEWS_20220221.php(最後瀏覽日:2023年8月17日)。
司法院影音中心(2021)。挑戰!司法kaˋ台語(下)。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YP9Jrl4x_0&ab_channel=JudicialYuan%E5%8F%B8%E6%B3%95%E9%99%A2%E5%BD%B1%E9%9F%B3(最後瀏覽日:2023年7月4日)。
民視新聞台(2017)。【新聞觀測站】台灣文化的Free Style:文化部長鄭麗君專訪,2017年8月26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9ai6vDsj10(最後瀏覽日:2023年7月8日)。
江文瑜(2021),「2030雙語國家政策」對本土語言發展的影響與因應之道。取自https://themefile.culture.tw/file/2021-09-13/30fc9963-9158-4487-8d64-36114acfb03e/%E7%AC%AC%E5%85%AB%E5%A0%B4%E5%88%86%E5%A0%B4%E8%AB%96%E5%A3%87%E8%88%87%E8%AB%87%E4%BA%BA%E7%B0%A1%E5%A0%B1-%E6%B1%9F%E6%96%87%E7%91%9C.pdf(最後瀏覽日:2023年7月8日)。
客家委員會(2009)。客家基本法草案總說明。取自https://www.hakka.gov.tw/file/Attach/2009/10/9102215463371.pdf. (最後瀏覽日:2023年8月18日)。
客家委員會(2017b),行政院通過客基法修正草案 客家委員會16週年慶大禮,取自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34&PageID=39015(最後瀏覽日:2023年8月17日)。
客家委員會(2017c),「106年全國客家會議」議題研析報告,取自https://www.beclass.com/share/201708/1009001827986ndy_0.pdf(最後瀏覽日:2023年8月23日)。
客家委員會(2018)。客語為通行語實施辦法總說明。取自 https://gazette.nat.gov.tw/EG_FileManager/eguploadpub/eg024225/ch02/type1/gov14/num1/images/AA.pdf(最後瀏覽日:2023年8月24日)。
施正鋒(2006)。建構台灣客家文化發展基礎(一)。取自https://www.lawtw.com/archives/344703(最後瀏覽日:2023年7月4日)。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取自https://www.naer.edu.tw/PageSyllabus?fid=52(最後瀏覽日:2023年8月9日)。
國語推行運動(1946),檔號:A202000000A/0035/0412.30/4032.01/02/031,取自檔案支援教學網,https://art.archives.gov.tw/FilePublish.aspx?FileID=1068(最後瀏覽日:2023年7月11日)。
教育部(2015)。教育部就法論法回應微調課綱效力。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DC73756155342E04(最後瀏覽日:2023年7月26日)。
教育部(2021)。教育部因應國家語言發展法修訂108課綱總綱 課審會審議進度說明。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CC341C5E01D8FA08(最後瀏覽日:2023年7月26日)。
黃脩閔(2020)。【客家在台大】編輯的話,台大意識報,取自http://cpaper-blog.blogspot.com/2020/10/blog-post_26.html(最後瀏覽日:2023年7月24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1)。〈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全文。取自https://ctlt.twl.ncku.edu.tw/kauhak/kanggi/UNESCO_cht.pdf(最後瀏覽日:2023年7月24日)。
指導教授 王保鍵(Pao-Chien Wang) 審核日期 2023-11-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