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9124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2 、訪客IP:13.58.151.231
姓名 吳羿穎(Yi-Ying W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哲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王陽明致良知中的定靜工夫涵攝
(Subsumption of Dingjing Skill in Wang Yang-Ming’s Theory of Attaining Good Conscience by Carrying out Self-Reflection)
相關論文
★ 論當代新儒家思想中的世界主義★ 周敦頤定靜工夫之醫學應用 —以朱丹溪援儒入醫策略為視野
★ 論韓非哲學—秩序的建構★ 論中國樂教「和」之思想—以周敦頤樂教為視野
★ 元代儒醫朱丹溪的胎教理論研究 -以宋儒心氣關係為視點★ 王陽明心學與正念療法
★ 漢代《孝經》學初探★ 以「克己復禮」論孔孟荀禮學思想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研究宗旨在於探討王陽明致良知工夫論有無銜接北宋周敦頤定靜工夫之實踐可能。從介紹王陽明的時代背景為始點,層層遞進陽明一生經歷所造就之學思發展,切入良知的各方面向,對映於《大學》三大綱領:明德、親明、止於至善,以具體理解良知內聖外王、連結天道的價值意義。之後擷取陽明相關定靜思維,對比周敦頤定止工夫與主靜說,找出二者義理相合之處,進而開展王陽明:主一而敬、去欲而靜、循理而定的實踐模式,是將致良知收攝定靜工夫,提供更開放視野實現王陽明致良知工夫論。
摘要(英) The study aimed to probe into whether it was possible for Wang Yang-Ming’s theory of attaining good conscience by carrying out self-reflection to connect with the Dingjing skill of Zhou Dun-Yi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t starte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ra in which Wang Yang-Ming lived to discuss step by step his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s theories to enter each aspect of conscience. Additionally, it compared with the three major guidelines of The Great Learning (Daxue): manifesting one’s bright virtues, loving people, and reaching perfect goodness to concretely comprehend the values and meanings of being a saint internally and being a king externally and connecting with the heavenly Dao. Next, the author extracted the relevant Dingjing thought of Wang Yang-Ming to compare with the Samatha skill and tranquility theory of Zhou Dun-Yi and to find the similarities of the two doctrines before unfolding the theory of Wang Yang-Ming: the implementation modes of showing respect, attaining tranquility by removing desires, and reaching Samatha by following doctrines, which incorporated the Dingjing skill into the theory of attaining good conscience by carrying out self-reflection, to provide an opener field of view to realize Wang Yang-Ming’s theory of attaining good conscience by carrying out self-reflection.
關鍵字(中) ★ 王陽明
★ 致良知
★ 定靜工夫
★ 存天理
★ 去人欲
關鍵字(英) ★ Wang Yang-Ming
★ to realize good conscience by carrying out self-reflection
★ Dingjing skill
★ to retain heavenly principles
★ to remove human desires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 1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 研究方法 4
第二節 前人研究綜述 5
第三節 問題意識 9
第二章 王陽明心學之登場與實踐 12
第一節 王陽明學思歷程的發展 12
(一) 朱子工夫論概述 13
(二) 對朱子格物致知的批判及轉化歷程 17
第二節 王陽明事功之心學應用 21
(一) 龍場悟道 22
(二) 巡撫南贛 24
(三) 宸濠之亂 25
(四) 思田末役 27
第三節 王陽明心學之哲學架構 29
(一) 事上磨練 29
(二) 心即性即理 31
(三) 知行合一 34
第三章 王陽明「良知」概念如何解讀 38
第一節 良知之本體義 38
第二節 良知之道德義 46
第三節 良知之天道義 53
第四章 致良知中的定靜工夫涵攝 60
第一節 朱子對《大學》定靜言說之詮釋脈絡 60
(一) 大學之道與三綱 62
(二) 明明德與八目 64
(三) 朱子對知止與定靜之理解 67
第二節 王陽明對《大學》定靜言說之詮釋特色 69
(一) 王陽明《大學問》對三綱之發揮 70
(二) 致良知視野下的八目進解 74
(三)《大學問》之定靜思維 78
第三節 王陽明與周敦頤定靜思維之比較 80
(一) 周敦頤定靜工夫之爭議及特色 81
(二) 王陽明與周敦頤定靜思維比較 88
第四節 王陽明致良知中的定靜工夫涵攝 92
(一) 致良知中的主一而「敬」義涵 93
(二) 致良知中的去欲而「靜」義涵 94
(三) 致良知中的循理而「定」以中正仁義 97
第五章 結論 101
參考書目 106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 古籍
〔漢〕鄭玄注、王鍔點校,《禮記》,(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
〔宋〕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周敦頤,《周元公選集》,(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宋〕張載,《張子正蒙注》,(臺北:世界書局,1970年)。
〔宋〕陸九淵,《陸象山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90年)。
〔宋〕陸九淵,《陸九淵集》,(中華書局,2012年)。
〔宋〕程顥、程頤,朱熹編,《河南程氏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程頤、程灝,《二程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1983年)。
〈二程遺書〉、〈二程粹言〉,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商務印書館)。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明〕王守仁撰,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
〔明〕歐陽德,《歐陽德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二、 專書
管子,《新譯管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
朱丹溪〈相火論〉《格致餘論》,田思勝等主編,收錄於《朱丹溪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年)。
南懷瑾、徐芹庭註譯,《周易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2009年)。
賴炎元、黃俊郎注譯,《新譯孝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
陳俊民等人校訂,《朱子文集》,(德富文教基金會,1999年)。
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2002年)。
〔宋〕朱熹,《近思錄》,(臺北:廣文書局,1981年)。
文天祥,《文文山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79年)。
吳光等主編,《劉宗周全集・學案》,(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1970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牟宗三,《王陽明致良知教》,(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 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一冊,(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二冊,(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唐君毅,《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唐君毅,《哲學概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譯註集評》,(台北:學生書局,1983年)。
束景南,《王陽明年譜長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錢穆〈陽明學述要〉,收入《錢賓四先生全集》第十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 年)。
張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允晨文化,1997年)。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庵思想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蔡仁厚,《王陽明哲學》,(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黃信二,《王陽明致良知方法論之研究》,(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楊儒賓〈格物與豁然貫通─朱子〈格物補傳〉的詮釋問題〉,收錄於鍾彩鈞主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
鄭吉雄,《王陽明-躬行實踐的儒者》,(臺北:幼獅出版社,1990 年)。
楊國榮,《中國哲學二十講》,(北京: 中華書局,2016年)。
余英時,《朱子的歷史世界》上篇,(臺北:允晨文化出版,2003年)。
陳立勝〈朱子讀書法:詮釋與詮釋之外〉,《「身體」與「詮釋」—宋明儒學論集》,(國立臺灣大學出版,2011年)。
柳嶽生,《大學闡微》,(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謝冰瑩等人註譯,《新譯四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白奚〈《管子》心氣論對孟子思想的影響〉,收錄於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頁137-149。
曾春海、葉海煙、尤煌傑、李賢中,《中國哲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5年)。
〔日〕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注,《佛教與儒教》,(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Immanuel Kant,李明輝譯《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 》,(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尼采,林建國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3年)。
阿瑪斯,《鑽石途徑Ⅰ-現代心理學與靈修的整合》,(心靈工坊出版,2004年)。
三、 期刊論文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三系〉,《鵝湖月刊》第7期,1976年,頁3-8。
牟宗三〈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學〉,《鵝湖月刊》第3期,1975年,頁4-8。
劉述先〈論王陽明的最後定見〉,《中國哲學研究期刊》第11期,1997年,頁165-188。
劉述先〈唐君毅、牟宗三二位先生對當代新儒家哲學的貢獻〉,《鵝湖月刊》第35卷第5期,2009年,頁2-6。
李明輝〈從康德的實踐哲學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頁415-440。
楊祖漢〈王陽明的一體觀〉,《鵝湖月刊》第28期,1977年,頁16-20。
楊祖漢〈論王陽明的聖人觀〉,《鵝湖學誌》第2期,1988年,頁79-92。
楊祖漢〈論陽明的「心外無物」及唐先生所說的「生命之真實存在」之意義〉,《鵝湖月刊》第164期,1989年,頁29-34。
楊祖漢〈宋明儒學的發展對陽明哲學的特色(上)〉,《鵝湖月刊》第200期,1992年,頁14-20。
楊祖漢〈宋明儒學的發展對陽明哲學的特色(下)〉,《鵝湖月刊》第201期,1992年,頁37-41。
林月惠〈本體與工夫合一:陽明學的展開與轉折〉,《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6期,2005年,頁359-396。
林月惠〈唐君毅、牟宗三的陽明後學研究〉,《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2010年,頁22-33。
黃崇修〈《管子》定靜思維對周敦頤定靜工夫之可能影響-透過朱丹溪三重鬱說思維結構之嘗試性解讀〉,《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39期,2018年,頁71-124。
黃崇修〈《太極圖說》「中正」概念之工夫實踐還原-以《管子》「中靜形正」言說為核心〉,《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56期,2018年
黃崇修〈《太極圖說》「中正」概念之工夫實踐還原-以《管子》「中靜形正」言說為核心〉,《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56期,2018年,頁39-87。
黃崇修〈由宋明儒對定靜工夫的詮釋理路論周敦頤「內靜外敬」之潛存思維〉,《國立政治大學哲學論評》第41期,2019年,頁93-142。
黃崇修〈張載〈中正篇〉中正概念之研究─定靜工夫視點下之嘗試性解讀〉《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57期,2019年,頁1-48。
黃崇修〈朱子對周敦頤主靜工夫之疑慮及轉型—心性論視野下之還原及展開〉,(朱子心性論工作坊,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2019年。
黃崇修〈論程明道識仁言說之實踐性義涵—「中正而誠」視野下之還原與展開〉《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44期,2020年,頁67-118。
黃崇修〈程伊川「義理」概念之實踐性展開—以「集義養氣」詮釋中的天人思想為視點〉,《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60期,2020年,頁47-86。
黃崇修〈主靜變革中的天道指涉—以陽明良知天道一體觀為視點〉,中央大學儒研中心主辦「2021年宋明清儒學的類型與發展VIII」學術研討會之研討會論文。
黃崇修〈主靜說之調和與統攝—從劉宗周「內靜外敬」之內隱結構到「誠意」凝照〉,中央大學儒研中心主辦「2022年宋明清儒學的類型與發展IX」學術研討會之研討會論文。
蔡仁厚〈王陽明「大學問」思想析論〉,《鵝湖月刊》第20卷第1期,1986年。
杜保瑞〈對王陽明批評朱熹的理論反省〉,《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44期,2012年,頁33-72。
陳復〈論唐君毅對王陽明心學的詮釋與評價〉,《哲學與文化》第37卷第5期,2010年。
林維杰〈王陽明論知行:一個詮釋倫理學的解讀〉,《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8卷第2期,2011年,頁205-235。
王雪卿〈讀書如何成為一種工夫─朱子讀書法的工夫論研究〉,《清華中文學報》第13期,2015年,頁49-106。
游騰達〈論唐君毅對陽明學的定位─「朱陸之通郵」說的理路探析〉,《鵝湖學誌》第60期,2018年,頁139-184。
林雅萍〈宋明儒學與道德心理學:安靖如、王陽明與梅朵論知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3卷第3期,2013年,頁75-76。
李瑋皓〈論牟宗三與唐君毅對王陽明良知學詮釋視域之異同〉,《南昌大學學報》第50卷第5期,2019年,頁47-55。
陳磊〈〈太極圖說〉「主靜立人極」辨析〉,《鵝湖月刊第567期》,2022年,頁44-56。
梗寧〈論王陽明「良知」概念的演變及其雙重涵義 〉,《鵝湖學誌》第15期,1995年,頁71-92。
吳震〈萬物一體—陽明心學關於建構理想社會的一項理論表述〉,《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2010年,頁13-21。
指導教授 黃崇修(Chung-Hsiu Huang) 審核日期 2024-1-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