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418100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0 、訪客IP:3.147.78.249
姓名 黃書瑾(Shu-Chin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臺灣京劇生產與生態變遷(1965-1995)
相關論文
★ 陳小潭《國劇月刊》研究★ 臺灣的京劇創作與改編(1949-1965)-由政治與社會觀點的考察
★ 當代台灣京劇青年之生涯意識★ 報刊媒體與京劇坤伶的明星化(1912-1937)
★ 21世紀市場化語境下戲曲的困頓與重新定位——以京滬寧京劇與崑曲中探索案例為研究對象★ 元曲中的博戲研究
★ 客家戲幕表戲研究★ 戲曲創作中「人稱視角」的編劇學研究
★ 臺灣京劇唱片考辨(1926~1945)★ 名與目:《紅樓夢》的視覺書寫
★ 夢、甜、香:《紅樓夢》的香事書寫★ 臺灣京劇教育體系變革之研究
★ 台灣豫劇團發展與創新研究-以台灣豫劇團(2011~2019)年度大戲為對象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由劇本創作與改編出發,參酌歷史、政治與社會環境變遷對產業之影響,欲將京劇創作與改編置放於創作與傳播實務中考察。透過本次研究可以發現,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以後的京劇發展,實際上是產業重整與政治條件影響下,被賦予不同期待所催生。初期因應對抗中共之故,京劇被作為精神總動員與藝術外交的材料,獲得政府大力挹注,產生多樣的嘗試,在演出場合與推廣概念上都見成長,但表演風格也因此產生消長。而在台灣省戒嚴令解除之後,兩岸日漸恢復交流,京劇則被戲迷期待作為窺探海峽彼岸流派名伶的窗口。綜觀臺灣的京劇發展歷史,政府需要為政策服務的京劇,劇團與演員也在尋找京劇該有的樣貌,故而先後有劇作家、演員與票友投入,甚至在追求名伶的心態下,冒險引進當時禁止的大陸作品。然而回顧當時的演員與劇團組織,由於他們的養成和來源各不相同,對京劇的追求也見歧異,反而在選擇劇本上各有原則,並不會全盤接受。倘若就傳播的角度來看,廣播、電影與文字出版品,也分別折射出不同製作單位/閱聽人/目的/年代,對創作、改編與傳統劇目的取捨,成為京劇發展史的又一旁證。整體而言,時勢造就政策意圖,而政治、社會與產業等多重因素,則潛移默化養成演員的創作自覺,雖然今日回頭檢視這批劇作,已有許多作品為媒體所捨棄,甚至最終絕跡於舞臺,但或許正是此間反覆的嘗試,方能造就今日臺灣京劇的包容與多彩。
摘要(英) This dissertation starts with scriptwriting and adaptation, considering the impact of historical,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s on the industry, and aims to place Peking Opera creation and adaptation within the practical contexts of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The study reveal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Peking Opera in Taiwan after the Republic of China′s relocation was essentially a product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political influence, shaped by various expectations. Initially, in response to the confrontation with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Peking Opera was used as a tool for national morale and cultural diplomacy, heavily supported by the government. This led to diverse experiments and growth in performance venues and promotional concepts, though it also caused fluctuations in performance styles.

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in Taiwan, cross-strait exchanges gradually resumed, and Peking Opera became a window for enthusiasts to observe the styles and celebrities 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strait.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Peking Opera in Taiwan, while the government utilized Peking Opera for policy purposes, troupes and performers sought its authentic form. Thus, playwrights, actors, and aficionados successively engaged in the art, sometimes even taking risks to introduce then-prohibited works from the mainland in pursuit of renowned performers.

However, reviewing the actors and troupe organizations of the time, their diverse backgrounds and origins led to differing pursuits in Peking Opera, resulting in varied principles for script selection rather than total accept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semination, radio, film, and publications reflected different production units, audiences, purposes, and eras, providing another corroboration of the choices in creation, adaptation, and traditional repertoires in the history of Peking Opera′s development.

Overall, the times shaped policy intentions, while political, social, and industrial factors subtly nurtured the creative awareness of the performers. Although many works from that period have been abandoned by the media and even disappeared from the stage, it is perhaps through these repeated experiments that the inclusive and vibrant nature of today′s Peking Opera in Taiwan has been forged.
關鍵字(中) ★ 臺灣京劇史
★ 臺灣京劇創作史
★ 京劇物質文化
★ 京劇傳播史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摘  要 i
Abstract ii
謝  辭 iv
目  錄 v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ix
緒論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
文獻回顧與評述 3
一、 臺灣的京劇創作 4
二、 臺灣的京劇創作研究 5
三、 兩岸京劇史著述 6
四、 臺灣的文藝政策 7
五、 電視京劇節目製作及研究 11
六、 廣播京劇節目 13
七、出版品之研究 14
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15
第二章、藝術環境的成長與拓展 20
第一節、京劇產業與政治環境 20
一、京劇產業的重整與紮根 20
二、政治環境的變化 29
第二節、以黨政軍為主要推動力量的京劇活動參與 34
一、以獎助行為為主的中國國民黨 35
二、政府單位多管齊下 37
三、掌控大量演員與劇團的國防部 47
第三節、演出場合衍變與推廣意識成形 49
一、國內的演出場合 50
二、面對國外(貴賓)的演出場合:作為一種藝術外交 52
三、推廣型態的變遷 55
第三章、創作、改編之參與群體 58
第一節、文人/劇作家參與創作 58
一、筆耕最勤的高宜三 59
二、王安祈的《通濟橋》與《孔雀膽》 62
第二節、演員創作與集體修編 66
第三節、票友與其他 68
第四節、奇貨可居的大陸劇作 87
一、解嚴以前在臺的大陸劇作運用:演員加工,戲迷盜拷 87
二、從短命的「淪陷區國(京)劇劇本演出審議」到大陸劇作全面解禁 89
第四章、劇團衍變、教育紮根與演員參與 96
第一節、移入伶票與藝術紮根:國防部與教育部所轄劇團、劇校 96
一、劇團組成與經驗移植 96
二、劇團之演出劇作選擇與傳承 98
三、演員在劇團之外的活動 102
第二節、民間演劇之興衰:商業劇場與票房變遷 105
一、京劇娛樂傳統在商業劇場的最後一搏:麒麟國劇團 106
二、京劇藝文性格覺醒後的民間劇場:從雅音小集開始 108
三、票房與軍中劇團關係之變化 110
第三節、從「附匪」藝人、「反共藝人」到大陸演員 111
第五章、京劇與廣播節目 116
第一節、不同投放區域具備不同製作目的 116
一、對國內的廣播節目製作:受到聽眾喜好影響為主 117
二、對大陸的廣播節目製作:按照情報勾勒出的宣傳想定 118
三、海外廣播節目:溝通作為對中華文化守護者身分的彰顯 121
第二節、京劇節目的內容形構及其轉向 123
一、百花齊放的京劇廣播節目:1980年代以前的節目取向 123
二、入門性質京劇節目的崛起:1980年代以降 126
第三節、京劇節目主持的群體 130
第六章、京劇與電視節目 135
第一節、臺視:從臺視國劇社到文仲視坊 136
第二節、演員挑班製作的中視京劇節目 139
第三節、從大製作走向小製作的華視 143
第四節、寄生老三臺的公共電視節目 149
第七章、京劇文字出版品考察 154
第一節、京劇選本出版品:從戲考到作家劇本集 154
第二節、戲曲雜誌出版 157
一、本土京劇期刊出版品:《國劇月刊》、《梨園雜誌》與《復興劇藝學刊》反映的審美光譜 158
二、作為世界窺探大陸菊壇窗口的《大人》與《大成》 161
三、娛樂性刊物《今日遊樂週刊》 162
第三節、報紙劇評與其他 163
結論 167
徵引書目 170
專書 170
期刊或專書論文 171
學位論文 172
史料彙編與年譜 172
檔案 173
報紙 175
網路資料 178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專書
毛家華,《京劇兩百年史話(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年)。
毛家華,《京劇兩百年史話(下)》(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年)。
王元富,《電視國劇論述》(臺北:黎明文化,1982年)。
王安祈,《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王安祈,《國劇新編:王安祈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1年)。
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上)》(宜蘭:傳藝中心,2002年)。
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下)》(宜蘭:傳藝中心,2002年)。
王安祈,《錄影留聲名伶爭鋒——戲曲物質載體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2016年)。
何義麟、林果顯、楊秀菁、黃順星,《揚聲國際的臺灣之音:中央廣播電臺九十年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8年)。
吳疏潭,《中華民國廣播事業的回顧與前瞻》(臺北:空中雜誌社,1981年)。
李浮生,《中華國劇史》(臺北:李浮生,1969年)。
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板橋:稻鄉,2005年)。
空軍大鵬劇校編印,《國劇教材叢書之一:魚藏劍》(臺北:空軍大鵬劇校,1969年)。
空軍大鵬戲劇職業學校,《蕩寇記》(臺北:空軍大鵬戲劇職業學校,1976年)。
馬少波等,《中國京劇史》(北京:中國戲劇,1999年)。
陳東園、田易蓮編著,〈第四章、臺灣電視經營史的考察〉,《公共電視制度》(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2017年)。
黃書瑾,《京劇創編在臺灣(1949~1964)──娛樂藝術、政治宣傳傳統的繼承與失落》(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7年)。
蘇桂枝,《國家政策下京劇歌仔戲之發展》(臺北:文史哲,2003年)。
期刊或專書論文
王安祈,〈《奇雙會》的幾個問題—出入徽京崑與鴞神解謎〉,《戲劇研究》第21期(2018年01月),頁35-68。
王安祈,〈國族、離散、偷渡交互作用下的京劇《滿江紅》〉,《戲劇研究》第18期(2016年7月),頁57-80。
王安祈,〈邊緣與主流的抗衡──打造臺灣京劇文學劇場〉,《漢學研究通訊》31卷1期(2012年02月),頁16-20。
李東東,〈中國京劇選本之編選作者與編輯出版探論(1880-1949)〉,《戲曲學報》第24期(2021年06月),頁121-150。
李鍌,〈有德有言,後生足式──王靜芝先生九十冥誕感言〉,《孔孟月刊》43卷9、10期合刊(2005年6月),頁53。
林果顯,〈民主化時期的文化運動:李登輝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李登輝與臺灣民主化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22年07月),頁217-236。
徐亞湘,〈從外江到國劇:論臺灣民間京劇傳統的形成與失落〉,《民俗曲藝》170期(2010年12月),頁143-176。
徐亞湘,〈從廣東宜人園到宜人京班:一個本地京班的歷史考察─兼論京劇在臺灣之在地化問題〉,《民俗曲藝》第155期(2007年03月),頁05-51。
高美瑜,〈臺灣民間京劇商業演出研究──以周麟崑與麒麟國劇團為考察對象〉,《戲劇學刊》第16期(2012年7月),頁57-88。
張淑雅,〈臺海危機與美國對「反攻大陸」政策的轉變〉,《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6期(2001年12月),頁231~290。
陳冠任,〈1950-60年代中華民國對美宣傳政策的轉型〉,《政大史粹》第27期(2014年12月),頁91~120。
黃書瑾,〈京劇祖師爺信仰在臺灣──流變及其可能原因〉,《空間、移動、資料庫:邁向新的戲劇/表演史學》(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戲劇暨表演研究室,2022年),頁96-143。
黃書瑾,〈廣播京劇節目的想像與現實: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有聲資料研究〉,《臺灣新音樂的歷史見證》(臺北:文化部,2020),頁93~113。
葛濤,〈聲音紀錄下的社會變遷-10世紀初葉至1937年的上海唱片業〉,《史林》第6期(2004年月),頁53-60。
劉勝驥,〈兩岸表演藝術交流之發展(1988~2004)〉,《中國大陸研究》第48卷第3期(2005年9月),頁111-145。
蕭阿勤,〈民族主義與臺灣一九七0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臺灣史研究》第6卷第2期(1999年12月),頁77-138。
學位論文
白玉光,《王安祈「國軍文藝金像獎」劇目四種之研究》(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表演藝術博士班博士論文,2019年)
朱心儀,〈臺視1962~1969節目內容的演變〉(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林淑薰,〈臺灣新編京劇的主題、敘事技法與舞臺呈現之探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袁公瑜,〈國民黨文工會職能轉變-1951年至2002年〉(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政治學研究所論文,2002年)。
張旭南,〈臺灣京劇教育體系變革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23年)。
曾慶華,〈國軍新文藝運動之研究〉(臺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黃慧芬,〈臺視「國劇社」電視戲曲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韓仁先,〈臺灣當代新編京劇劇作藝術之研究(1949~2005)〉(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史料彙編與年譜
《王叔銘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
國軍政戰史稿編纂委員會編,《國軍政戰史稿(上)》(臺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1983年)。
曹駿麟,《氍毹八十:曹駿麟戲劇生涯憶實》(撰者,1997)。
檔案
(一)國防部史政檔案影像調閱系統
〈為報呈國劇訓練班改建職業補習學校首屆董事會名冊請鑒核〉,《大鵬劇校組織編制案》,國防部史政檔案影像調閱系統,檔號:53_581.5_4003_1_4_00028212,民國53年(1964)09月05日。
〈為檢呈國劇訓練班教育計劃請轉報國防部請教育部准按一般高級職校學籍立案〉,《大鵬劇校組織編制案》,國防部史政檔案影像調閱系統,檔號:53_581.5_4003_1_1_00028212,民國53年(1964)03月12日。
「核定本部藝工總隊(國光劇藝學校)及三軍國劇隊員額調整如附表請照辦」,《陸總部單位編裝修訂》,國防部史政檔案影像調閱系統,檔號:74_1931.3_7421-7_2_37_00056236,民國74年(1985)4月17日。
「臺灣省劇藝協進會呈國防部」,〈國軍康樂活動案〉,國防部史政檔案影像調閱系統,檔號:48_164.3_6015_2_12_00011704,民國50(1961)年5月15日。
(二)國防部海軍司令部
〈貴屬海光國劇隊參加國軍第十七屆藝工競賽演出劇本大綱,准予備查,並即編撰劇本報核,請照辦〉,《藝工團隊案》,國防部海軍司令部藏,檔號:0070 / 040207-1329.1 / 4473 / 2 / 68,民國70年(1981)05月27日。
〈檢呈本部所屬藝工大隊於七十五年十月廿六日出國訪日演出,編纂「海軍海光國劇隊訪日演出紀實」一式三份(如附件),請鑒核〉,《業務管制案》,國防部海軍司令部藏,檔號:0076 / 040207-1700.3 / 1 / 1 / 1,民國76年(1987)02月15日。
《康樂案》,國防部海軍司令部藏,檔號:0059/030000-1329/0023/3/50,民國59年(1970)。
《演出案》,國防部海軍司令部藏,檔號:0072 / 040207-1326.3 / 1 / 1 / 9,民國72年(1983)03月10日。
《演出案》,國防部海軍司令部藏,檔號:0072 / 040207-1326.3 / 1 / 1 / 9,民國72年(1983)03月10日。
《藝工團隊案》,國防部海軍司令部藏,檔號:0070 / 040207-1329.1 / 4473 / 3 / 101。
《藝工團隊案》,國防部海軍司令部藏,檔號:0072 / 040207-1326.3 / 4473 / 4 / 145。
「海軍海光國劇訓練班教育計劃」,〈呈請頒發「海軍海光國劇訓練班」關防,恭請 鑒核〉,《印信案》,國防部海軍司令部藏,檔號:0058 / 030000-1735 / 7772 / 1 / 22,民國58年(1969)05月08日。
「海軍海光國劇訓練班教育計劃」,〈呈請頒發「海軍海光國劇訓練班」關防,恭請 鑒核〉,《印信案》,國防部海軍司令部藏,檔號:0058 / 030000-1735 / 7772 / 1 / 22,民國58年(1969)05月08日。
「貴屬海軍國劇隊參加國軍第十七屆藝工競賽演出劇本大綱,准予備查,並即編撰劇本報核,請照辦。」,《藝工團隊案》,國防部海軍司令部藏,檔號:0070/040207-1329.1/4473/2/68,民國70年(1981)5月4日。
(三)國家檔案資訊網
〈本會摘錄電視公司出品之平劇等節目共8卷,以中華民國電信青年服務中心名義分別寄贈電信同仁海外子弟播放運用,請惠予查驗核發出口事〉,《黨務文書案》,國家檔案資訊網,檔號:AA25020000E/0062/0636/R00001/013/068,民國70年(1981)06月30日。
〈函為興建國劇院一案〉,《總卷平劇》,國家檔案資訊網,檔號:AA09000000E/0053/541.02/AA1/0001/17,民國53年(1964)11月12日。
〈請委員審查新編國劇「庵堂緣」、「俠女除奸」劇本〉,《總卷徵求劇本》,國家檔案資訊網,檔號:AA09000000E/0064/541.05/AA1/0001/3,民國64年(1975)10月09日。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公務信箋」,《總卷平劇》,國家檔案資訊網,檔號:AA09000000E/0054/541.02/AA1/0001/26,民國54年(1965)11月22日。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公務信箋」,《總卷平劇》,國家檔案資訊網,檔號:AA09000000E/0055/541.02/AA1/0001/21,民國55年(1966)2月16日。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公務信箋」,《總卷平劇》,國家檔案資訊網,檔號:AA09000000E/0055/541.02/AA1/0001/25,民國55年(1966)4月29日。
「為本會已洽請復興劇校作實驗演出報備由」,《總卷平劇》,國家檔案資訊網,檔號:AA09000000E/0053/541.02/AA1,民國53年(1964)1月18日。
「商討國劇欣賞會工作推進問題座談會議紀錄」,《總卷平劇》,國家檔案資訊網,檔號:AA09000000E/0055/541.02/AA1/0001/12,民國55年(1966)9月16日。
「商討國劇准演劇目(開會通知)」,《總卷平劇》,國家檔案資訊網,檔號:AA09000000E/0055/541.02/AA1/0001/25,民國55年(1966)2月10日。
(四)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紅娘》,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藏,檔號:122017030284-122017030288,民國68年(1979)11月12日。
(五)僑務委員會
僑務委員會藏,檔號:0075-002404-51-0001-015,民國75年(1986)。
報紙
《大公報》1971年。
《大公報》1974年。
《中央日報》1969年。
《中國時報》1986年。
《民生報》1978年。
《民生報》1979年。
《民生報》1980年。
《民生報》1981年。
《民生報》1982年。
《民生報》1983年。
《民生報》1984年。
《民生報》1985年。
《民生報》1986年。
《民生報》1987年。
《民生報》1988年。
《民生報》1989年。
《民生報》1990年。
《民生報》1991年。
《民生報》1992年。
《民生報》1993年。
《民生報》1994年。
《民生報》1995年。
《民生報》1996年。
《民生報》2005年。
《經濟日報》1967年。
《經濟日報》1968年。
《經濟日報》1969年。
《經濟日報》1970年。
《經濟日報》1974年。
《臺灣民聲日報》1965年。
《臺灣民聲日報》1966年。
《臺灣民聲日報》1972年
《臺灣民聲日報》1975年。
《聯合晚報》1988年。
《聯合晚報》1989年。
《聯合報》1954年。
《聯合報》1955年。
《聯合報》1956年。
《聯合報》1957年。
《聯合報》1959年。
《聯合報》1960年。
《聯合報》1962年。
《聯合報》1963年。
《聯合報》1964年。
《聯合報》1965年。
《聯合報》1966年。
《聯合報》1967年。
《聯合報》1968年。
《聯合報》1970年。
《聯合報》1971年。
《聯合報》1972年。
《聯合報》1973年。
《聯合報》1974年。
《聯合報》1975年。
《聯合報》1976年。
《聯合報》1977年。
《聯合報》1978年。
《聯合報》1979年。
《聯合報》1980年。
《聯合報》1981年。
《聯合報》1982年。
《聯合報》1983年。
《聯合報》1985年。
《聯合報》1987年。
《聯合報》1988年。
《聯合報》1989年。
《聯合報》1990年。
《聯合報》1991年。
《聯合報》1992年。
《聯合報》1993年。
《聯合報》1996年。
《聯合報》2001年。
《聯合報》2002年。
網路資料
〈文藝創作獎〉,《教育部》:https://web.arte.gov.tw/philology/index.aspx(2023.12.19)。
〈華視國劇介紹集錦(上)〉:https://youtu.be/w9AWOuURw5s(2023.11.12)。
〈華視國劇介紹集錦(下)〉:https://youtu.be/XBqhyyT6Y_k(2023.11.12)。
〈戲話話戲〉:http://drama.ncl.edu.tw/ncltwdaFront/mpView.action(2023.12.25)。
王家鳳,〈平劇行頭學問多〉,《臺灣光華雜誌》: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62deab6c-cc30-4af1-bb93-04e5c5922b0b&CatId=8&postname=%E5%B9%B3%E5%8A%87%E8%A1%8C%E9%A0%AD%E5%AD%B8%E5%95%8F%E5%A4%9A(2024.01.02)。
指導教授 李元皓 審核日期 2024-7-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