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9729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6 、訪客IP:18.222.182.195
姓名 甘富尹(Fu-Yin, KA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客家政治經濟碩士班
論文名稱 法國客家人的認同與想像:以客家社團為例
相關論文
★ 女性在客家喪禮的性別階序與文化意涵:以苗栗地區為例★ 新移民二代文化認同之相關分析── 以桃園市觀音區為例
★ 宗族發展與文化保存─以楊梅鄭氏「道東堂」為例★ 客家地區越南配偶微型創業之研究--以南桃園為例
★ 臺灣慢城創生與客家鳳林慢活★ 青年返鄉與在地實踐:以桃園藝文陣線為例
★ 客家女同志出櫃談:性別與族群間★ 女性財產繼承問題之探討-以桃園地區客家女性經驗出發
★ 原客族群互動的社會資本:以大溪南興社區參與為例★ 客家伯公信仰之傳承與演變:以桃園市楊梅區為例
★ 客家祭祀公業與性別平等:傳統文化與法律規範的審視★ 女性參政與社會資本之運用:以新竹縣為例
★ 從《茶金》電視劇探討客家之宗族、性別與國族★ 客家田園城市的魅力:以社會投資報酬分析「臺北客家農場」個案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早期客家人迫於生存的壓力不斷向外遷移,早在中國原鄉,客家人就有進行過多次的大規模遷移。如今 21 世紀,在中國原鄉、臺灣與東南亞以至世界各地都有客家人,但是各地的客家文化因為接觸不同的族群、實踐不同的習俗、遵循不同的體制,有著因地而宜的變異,呈現截然不同的發展樣貌,而客家先民們將原鄉文化帶到移居地,並發展出兼具原鄉與當地特色的客家文化。
  近年來海外客家研究蓬勃發展,然而針對歐洲客家研究之歐陸案例相對於世界其他區域卻鮮少許多,探討法國客家的研究更是十分缺乏,也欠缺一些關於基本面向的研究資料可以做為瞭解法國客家的基礎。此外,透過其他區域的客家研究發現,會館組織是研究與瞭解海外客家人與華人組織化活動的重要線索。因此,透過海外客家社團來研究海外客家的途徑有其重要性。基於上述,本研究鎖定法國本土為研究主題範圍,以當地的客家組織「法國崇正總會」與「法國臺灣客家會」以及其成員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並輔以已移居到當地但並未參加社團的客家人當作資料的補充,以致全面性地討論法國客家文化與法國客家人。本研究藉由文獻分析法、參與觀察法,以及深度訪談法,對法國客家社團進行田野調查、訪談與觀察,描繪法國客家如何再現族群文化與認同軌跡,並指出法國客家想像面臨的困境與威脅,進而探討族群相關理論與議題。
摘要(英) For centuries, Hakka people have migrated to other places for better living conditions. From their indigenous region, China, Hakkas have carried out many large-scale migrations. Nowadays, there are Hakkas in China, Taiwan, Southeast Asia, and even all over the world. However, the Hakka culture in various places has local variations due to contact with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practicing different customs, and following different systems. The Hakka ancestors brought the original culture to the places of migration and developed a Hakka culture with both original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
  Overseas Hakka research has developed tremendously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research on the Hakka diaspora in Europe is still limited compared to other regions. Research on Hakkas in France has been particularly scarce and literature on the topic almost nonexistent. In addition, research on Hakkas in other regions has shown that looking specifically at Hakka associations can enable us to know more about the activities organized by the community.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is study focuses on France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area, taking the local Hakka associations "France Chongzheng Association" and "France Taiwan Hakka Association" and their members as the main research subjects, as well as those who have immigrated to the local area but have not participated. In addition, research on the Hakka minority in the world has also been conducted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f French Hakka culture and people. This study uses document analysi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 methods including field surveys, in-person and online interviews with the French Hakka community, to understand how French Hakkas reproduce ethnic culture and identity trajectories. It also points out some of the potential challenges faced by Hakkas in France and then explores ethnic-related theories and issues.
關鍵字(中) ★ 海外客家
★ 法國客家
★ 客家社團
★ 族群認同
★ 客家認同
關鍵字(英) ★ Overseas Hakka
★ French Hakka
★ Hakka community
★ Ethnic identity
★ Hakka identity
論文目次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14
第一節 族群與族群認同建構 14
(一) 何謂族群? 14
(二) 族群認同理論 16
(三) 族群邊界 19
第二節 離散下的族群發展 21
(一) 離散與認同 21
(二) 海外華人 24
(三) 集體記憶與認同建構 26
第三節 遷移脈絡下的文化組織 28
(一) 海外華人社團 28
(二) 海外客家社團 30
(三) 法國客家社團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8
第一節 田野場域——法蘭西共和國 38
(一) 法國移民政策 38
(二) 法國華人移民概述 44
第二節 研究方法 52
(一) 文獻分析法 52
(二) 參與觀察法 53
(三) 深度訪談法 53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進程 55
(一) 研究架構 55
(二) 研究進程 55
第四節 研究資料說明 57
第四章 客家文化的認同與再現 59
第一節 法國客家的發展 59
(一) 法國崇正總會 59
(二) 法國臺灣客家會 74
(三) 非客家社團參與者 88
第二節 法國客家文化的實踐 94
(一) 社團定期舉辦的客家文化活動 96
(二) 日常進行的客家文化行為 101
第五章 客家文化的蛻變與威脅 109
第一節 曖昧不明的客家想像 109
(一) 法國客家想像意涵的認同差異 111
(二) 法國臺客與非臺客的競逐關係 115
第二節 疆域邊界的弱化模糊 125
(一) 祖國與華人的離散召喚 125
(二) 通婚、經商與升學的世代影響 130
第六章 結論與討論 138
第一節 研究發現回顧 138
(一) 法國客家文化發展與實踐的發散化 138
(二) 法國客家文化認同與想像的曖昧化 139
(三) 跨越國界的全球化衝擊 140
第二節 田野現場再思考 142
(一) 究竟是法國客家社群,還是法國客家族群? 142
(二) 國族意識的發展對於族群文化續存的影響? 143
(三) 該如何真正地成為「東方猶太人」? 145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46
(一) 學術層面 146
(二) 個人層面 148
參考文獻 149
附錄一 訪談問題 157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1. 期刊論文
王秀惠,2010,〈從近現代世界史看華人境外徙居發展〉。《歷史教育》第17期,頁137-169。
王睿斐,2022,〈2000年以後法國華人協會的發展——在法國共和制模式背景下協會的功能變化及侷限〉。《史原》復刊第13期,頁123-167。
丘昌泰,2008,〈族群、文化與認同:連鎖關係的再檢視〉。《國家與社會》第5期,頁1-35。
李明歡、卡琳娜・蓋哈希莫夫(Carine Guerassimoff),2003,〈「共和模式」的困境——法國移民政策研究〉。《歐洲研究》第4期,頁120-139。
肖耀科,2019,〈法國禁止進行族群人口統計的原因、爭議與啟示〉。《民族社會學研究通訊》第198期,頁9-20。
季茱莉,2016,〈法屬玻里尼西亞客家認同與族群關係之研究〉。《國際文化研究》第12卷第1期,頁1-33。
范明煥,2012,〈新埔義民爺祭典的文化內涵、演變與特色〉。《新竹文獻》第50期,頁85-108。
柯瓊芳,2013,〈性別平權、母職期待與生育率:由歐盟經驗看閩客族群差異〉。《客家研究》第6卷第2期,頁129-168。
施添福,2014,〈從「客家」到客家(二):粵東「Hakka. 客家」稱謂的出現、蛻變與傳播〉。《全球客家研究》第2期,頁1-114。
姜貞吟,2015,〈法屬玻里尼西亞客家族群邊界與認同在地化〉。《全球客家研究》第5期,頁85-148。
張維安、張翰璧,2005,〈東南亞客家族群認同與族群關係:以中央大學馬來西亞客籍僑生為例〉。《台灣東南亞學刊》第2卷第1期,頁127-154。
張容嘉,2019,〈香港崇正總會與世界客屬想像〉。《全球客家研究》第12期,頁1-36。
童元昭,1994,〈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the Chinese in French Polynesia.〉。 《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41期,頁252-267。
童元昭,1996,〈Tahitian Political and Chinese Ethnic Revival.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51期,頁73-82。
童元昭,2000,〈大溪地華人的歷史敘述與「國家」認同〉。《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54期,頁41-62。
童元昭,2012,〈大溪地唐餐∕ Maa Tinito 的在地性〉。《中國飲食文化》第8卷第2期,頁71-102。
黃宣衛,2010,〈從認知角度探討族群:評介五位學者的相關研究〉。《臺灣人學刊》第8卷第2期,頁113-136。
廖炳惠,2006,〈全球離散之下的亞美文學研究〉。《英美文學評論》第9期,頁59-76。
蔡蘇龍,2006,〈全球化進程中的華人離散社群問題探討〉。《東南亞研究》第5期,頁83-87。
潘吉星,2007,〈沈福宗在17世紀歐洲的學術活動〉。《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第3期,頁1-8。
潘博宇、林淑慧、施御佳、施雪切,2020,〈離開是必然,但結果未必淒涼:以跨文化適應觀點探討外派人員工作家庭增益之研究〉。《勞資關係論叢》第22卷第2期,頁52-70。
蕭新煌、張維安、范振乾、林開忠、李美賢、張翰璧,2005,〈東南亞的客家會館:歷史與功能的探討〉。《亞太研究論壇》第28期,頁185-219。
2. 專書與專書論文
王賡武,1994,《中國與海外華人》。臺北:臺灣商務。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辰。
王甫昌,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
古鴻廷,1994,《東南亞華僑的認同問題(馬來亞篇)》。臺北:聯經。
李明歡,1995,《當代海外華人社團研究》。廈門:廈門大學。
李有成,2013,《離散》。臺北:允辰。
李世暉,2018,〈客家族群文化外交的理論與實踐〉。收錄於孫煒主編,《客家公共事務》,頁46-63。臺北:智勝。
林開忠,2011,〈日常生活中的客家家庭:沙拉越石山與沙巴丹南客家家庭與日常生活〉。收錄於蕭新煌主編,《東南亞客家的變貌: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頁403-443。臺北: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邱彭生,2012,〈會館、公所與郊之比較:由商人公產檢視清代中國市場制度的多樣性〉。收錄於林玉茹主編,《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頁267-313。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施正鋒,2004,《臺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翰蘆。
高宗熹,1997,《客家人——東方的猶太人》。臺北:武陵。
莊英章,1989,〈新竹枋寮義民廟的建立及其社會文化意義〉。收錄於《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莊英章、羅烈師,2007,〈家族與宗族篇〉。收錄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頁91-110。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陳烈甫,1983,《東南亞洲的華僑、華人與華裔》(修一版)。臺北:正中書局。
陳三井,1986,《華工與歐戰》。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明傳,2008,〈國際防制人口販運問題之研究〉。收錄於《第二屆國境安全與人口移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警察大學移民研究中心。
張典婉,1998,〈從太平天國的大腳婆到21世紀的客家大姐大〉。收錄於《第三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集》。臺北:臺北市政府。
張茂桂,1999,〈種族與族群關係〉。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頁239-279。臺北:巨流。
張維安,2001,〈客家婦女地位——以閩南族群為對照的分析〉。收錄於曾彩金主編,《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頁79-109。屏東:六堆文教基金會。
張健智,2014,《現代呂不韋:民國奇人張靜江》。臺灣:獨立作家。
華僑志編纂委員會,1958,《越南華僑志》。臺北:華僑志編纂委員會。
曾建元,2014,〈論法國客家及其研究〉。收錄於日本國際客家文化協會編輯,《客家與多元文化》第9期,頁196-203。臺北:翰盧。
廖遇常,1998,〈法國篇〉。收錄於潘翎編,《海外華人百科全書》,頁311-318。香港:三聯。
劉宏、黃堅立主編,2002,《海外華人研究的大視野與新方向:王賡武教授論文選》。新加坡:八方。
鄭又平,2006,〈全球化與國際移民:國家安全角度的分析〉。收錄於《政府再造與憲政改革系列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蔡芬芳,2022,〈夏威夷台灣客家移民社群生活與客家認同〉。收錄於張翰璧主編,《北美客家社團網絡與社群》,頁269-292。臺北:巨流。
蕭新煌、張翰璧、張維安主編,2020,《東南亞客家社團組織的網絡》。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簡成熙,2000,〈多元文化教育的論證、爭議與實踐:從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論起〉。收錄於但昭偉、蘇永明主編,《文化、多元文化與教育》,頁81-132。臺北:五南。
羅香林,1950,〈香港崇正總會史〉。收錄於羅香林主編,《香港崇正總會三十週年紀念特刊》,頁1-21。香港:香港崇正總會。
Kalra, Virinder S., Raminder Kaur, John Hutnyk著,陳以新譯、國立編譯館主譯,2008,《離散與混雜》。臺北:韋伯文化。
Rattansi, Ali著,吳家恆、傅士哲、非爾譯,2022,《多元文化主義》。新北:左岸文化/遠足文化。
3. 碩博士論文
丁新豹,1988,《1841-1870香港早期之華人社會》。香港:香港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
呂萍芳,2015,《美國夏威夷檀香山台灣客家移民社群之建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柯志融,2018,《戰後臺灣留學生赴法及參與社團之分析》。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碩士論文。
張容嘉,2018,《客家想像的全球多樣化:浮現與蛻變》。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宗鼎,2006。《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越南之華人政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斯安竹,2007,《海外藏族的文化變遷與適應:以達蘭薩拉的藏族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4. 網路資源
中華民國外交部,2018年8月14日,〈駐外人員返國述職要點〉。《中華民國外交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24年4月15日,取自https://reurl.cc/p368O8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2021年7月20日,〈海外僑民團體經費補助要點〉。《中華民國僑務委員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24年4月15日,取自https://reurl.cc/oR7pDV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2022年1月3日,〈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地區僑情簡介〉。《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駐法國代表處僑務組》。2023年3月22日,取自https://reurl.cc/eXRnlm
行政院主計總處,2023年12月14日,〈111年國人赴海外工作人數統計結果〉。《行政院主計總處新聞稿及即時新聞澄清專區》。2024年4月22日,取自https://reurl.cc/9v4q3j
客家委員會,2008年9月2日,〈世界客家專區 > 海外客家社團:法國臺灣客家會〉。《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全球資訊網》。2023年1月13日,取自https://reurl.cc/a1OXKZ
客家委員會,2018年2月7日,〈關於客發中心 > 成立宗旨〉。《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2024年5月14日,取自https://reurl.cc/OMGm2v
客家委員會,2024年3月11日,〈客家委員會推展海內外客家事務交流合作活動補助要點〉。《客家委員會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24年4月15日,取自https://reurl.cc/Rqz8jD
力行,2016年3月17日,〈特稿:追思百年前一次大戰中國勞工抵歐〉。《BBC中文網》。2023年3月20日,取自https://reurl.cc/n7apQv
古莉,2012年7月26日,〈巴黎的中國妓女〉。《法廣》。2023年3月21日,取自https://reurl.cc/d7N9l2
吳福文,2013,〈客家人在世界各地的分布〉。《客家風情》。2023年4月18日,取自https://reurl.cc/Q4rDb0
珍妮特,2023年2月28日,〈法國外國觀光客2022創紀錄帶來580億歐豐收 中日貢獻極少〉。《法廣》。2024年5月4日,取自https://reurl.cc/QRXob5
珍妮特,2023年3月31日,〈法國居民人口移民占10.3% 達700萬人 統計三代則逾1900 萬〉。《法廣》。2023年5月9日,取自https://reurl.cc/Nqv2oQ
鉅亨網新聞中心,2015年11月17日,〈高認同與高沖突:反思共和模式下法國的移民政策〉。《鉅亨網》。2023年5月9日,取自https://reurl.cc/xl5WzE
張竹林、Christine Chaumeau,2014年8月28日,〈在巴黎站街的中國婦女〉。《紐約時報中文網》。2023年3月21日,取自https://reurl.cc/WD6yg5
陳雲,2016年6月14日,〈「中國人」不是隨口可以講的〉。《yahoo!新聞》。2023年5月22日,取自https://reurl.cc/dDz1M8
曹淼、謝磊,2019年3月26日,〈留法勤工儉學運動:遠赴他鄉尋求馬列主義 點燃強國夢想的希望曙光〉。《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23年3月20日,取自https://reurl.cc/lvmnRd
黃冠杰,2014年7月29日,〈法國崇正總會慶祝成立30週年 羅仕川就任第十四屆會長〉。《歐洲時報網》。2023年1月13日,取自https://reurl.cc/Y8gDa0
葉星球,2021年6月3日,〈巴黎中心區的最早華僑華人〉。《鏡報》月刊。2023年3月15日,取自https://reurl.cc/5Mj3YG
5. 其他
李道緝,2007,〈建構新「祖國」:鄭彥棻時期(民國39-47年)的僑務工作〉。《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31期,頁181-208。
法國臺灣客家會,2008年6月29日,〈本會宗旨〉。《法國臺灣客家會章程》。2024年5月14日,取自法國臺灣客家會章程檔案。
(二) 外文部分
1. 期刊雜誌
Altan, Selda, 2022, “Politics of Life and Labor: French Colonialism in China and Chinese Coolie Labor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Yunnan-Indochina Railway, 1898-1910.” International Labor and Working-Class History 101, pp. 77-99.
Black, J. Stewart, and Mark Mendenhall, 1990, “Cross-cultural Training Effectiveness: A Review an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Future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5(1), pp. 113-136.
Clifford, James, 1994, “Diasporas.” Cultural Anthropology 9, pp. 302-338.
Glick-Schiller Nina, Linda Basch, and Cristina Blanc-Szanton, 1992, “Transnationalism: A New Analytic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Migration.”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645, pp. 1-24.
Safran, William, 1991, “Diasporas in Modern Societies: Myths of Homeland and Return.” Diaspora, 1(1), pp. 83-99.
2. 專書
Bakhurst, David, 2005, “Social Memory in Soviet Thought.” In Daniels Harry ed., An Introduction to Vygotsky, pp. 172-194. London: Routledge.
Barth, Fredrik, 1969,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Bartlett, Frederic, 1932,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eck, Ulrich, 1999, World Risk Socie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oorman, Howard L., 1967,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Republican China. New York and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astles, Stephen, and Mark J. Miller, 1993, The Age of Migration: 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Movement in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Christiansen, Flemming, 2003, China Town, Europe: An Explor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Identity in the 1990s. London: Routledge.
Chuang, Ya-Han, Anne-Christine Trémon, 2013, “Problematizing “Chinatowns”: Conflicts and Narratives Surrounding Chinese Quarters in and around Paris.” In Bernard P. Wong, Chee-Beng Tan eds., Chinatowns around the World: Gilded Ghetto, Ethnopolis and Cultural Diaspora, pp. 187-214. Leiden: Brill.
Cohen, Abner, 1969, Custom and Polities in Urban Africa: Hausa Migrants in Yoruba Town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hen, Robin, 1997, Global Diasporas. London: Routledge.
Freeman, Linton, 2000,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Definition and History.” In A. E. Kazdan ed, Encyclophedia of Psychology, 6, pp. 350-351.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eertz, Clifford, 1963, “The Integrative Revolution: Primordial Sentiments and Civil Politics in the New States.” In C. Geertz ed., Old Societies and New States: The Quest for Modernity in Asia and Africa, pp. 57-105. New York: Free Press.
Gordon, Milton, 1964, Assimilation and American Life: The Role of Race, Religion, and National Origi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hn, Petrus, 2016, Soziologie der Migration. Konstanz: UVK Verlagsgesellschaft mbH und München: UVK Lucius.
Halbwachs, Maurice, 1952, Les Cadres Sociaux de La Memoire. Pari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Press.
Lau, Lemon, 2006, Mauritius and the Chinese Mauritian.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ive, Yu-Sion, 1998,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France: Immigration, Economic Activity, Cultural Organization and Representations.” In Gregor Benton, Frank N. Pieke eds., The Chinese in Europe, pp. 96-124.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Mung, Emmanuel M., 2015, “Migrants of Chinese Origin in France: Economic and Social Integration.” In Loretta Baldassar, Graeme Johanson, Narelle McAuliffe, and Massimo Bressan eds., Chinese Migration to Europe, pp. 49-64.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Nevo, Nava, 2001, “Hebrew Language in Israel and the Diaspora.” In Helena Miller, Lisa Grant, Alex Pomson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Jewish Education, pp. 419-440. Dordrecht: Springer.
Taylor, Charles et al., 1994, Multiculturalism: Examining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Charles, 1989, “Cross-purposes: The Liberal-communitarian Debate.” In Nancy L. Rosenblum ed., Liberalism and the Moral Life, pp. 159-182.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 碩博士論文
Tung, Yuan-chao, 1993, The Changing Chinese Ethnicity in French Polynesia. Diss. 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4. 網路資源
INSEE, March 30, 2023, “La Diversité Religieuse en France: Transmissions Intergénérationnelles et Pratiques Selon les Origines.” INSEE RÉFÉRENCES. April 25, 2024, Retrieved from https://reurl.cc/70kNqQ
INSEE, March 30, 2023, “Origines des Conjoints des Immigrés et des Descendants d′Immigrés.” INSEE RÉFÉRENCES. May 3, 2024, Retrieved from https://reurl.cc/YEeo9n
Laurent, Annabelle, June 28, 2010, “«Chinois de France» ne veut rien dire.” SlateFR. March 15, 2023, Retrieved from https://reurl.cc/Nqv2vx
指導教授 姜貞吟(Chen-Yin, CHIANG) 審核日期 2024-8-1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