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機構典藏-N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提供博碩士論文、考古題、期刊論文、研究計畫等下載:Item 987654321/4291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80990/80990 (100%)
Visitors : 41639271      Online Users : 1404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ir.lib.ncu.edu.tw/handle/987654321/42915


    Title: 台灣西南海域大陸與海洋相互作用的特性---子計畫III:南海的地體構造演化之研究(I);Tectonics and Kinemat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
    Authors: 許樹坤;陳浩維
    Contributors: 地球科學系
    Keywords: 海洋科學類
    Date: 2006-07-01
    Issue Date: 2010-12-06 15:37:10 (UTC+8)
    Publisher: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Abstract: 南海的地體構造和演化史關係著整個東南亞的地體構造的可能演化。南海的西邊接連到印度-歐亞板塊的板塊碰撞,此碰撞的一個結果是喜瑪拉雅山的抬昇。南海的東邊則牽涉到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的聚合,同樣也引起台灣的造山運動。這兩個造山運動與南海海洋地殼的形成機制及其向東或向南的板塊隱沒作用有著密切的關連。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南海海洋地殼的形成年齡可以由早先認為的30 百萬年向前推至37 百萬年(即由磁力條帶11 向前推至17),也知道南海最北部的海洋地殼分佈,然而我們卻仍不清楚南海海洋地殼初始的形成機制。另一方面,南海的岩石圈沿著馬尼拉海溝向東隱沒,但台灣-呂宋間的馬尼拉隱沒系統如何從正常隱沒演變成造山碰撞仍然不是很清楚。研究歐亞大陸邊緣與馬尼拉隱沒系統的地體構造,不但有助於瞭解板塊斜向聚合的特性,同時對於南海海盆形成及台灣造山運動機制的瞭解都很重要。因此,本研究希望利用三年的時間進一步推導整個南海的可能地體構造演化,第一年希望研究南海東北部從台灣到呂宋間的馬尼拉隱沒帶的地體構造,藉以瞭解此處的隱沒作用以及從隱沒作用如何變成造山運動的機制。第二年希望研究南海北部大陸邊緣的地體構造,藉以瞭解大陸地殼如何過渡到海洋地殼的特性。第三年我們希望研究南海北部與南海四周的地殼構造的關係藉以建立整個南海海盆的演化歷史並探討其可能的形成機制。 研究期間:9408 ~ 9507
    Relation: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 Research Project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450View/Open


    All items in NCUI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 Copyright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版權所有 | 收藏本站 | 設為首頁 | 最佳瀏覽畫面: 1024*768 | 建站日期:8-24-2009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