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78818/78818 (100%)
造訪人次 : 34730193      線上人數 : 1026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ir.lib.ncu.edu.tw/handle/987654321/4502


    題名: 慧能與宗密的<<金剛經>>詮釋之研究
    作者: 金英子;Yeong-ja Kim
    貢獻者: 哲學研究所
    關鍵詞: Vajracchedika Praj~naapaaramitaa-suutra;gradual advancement sudden practice and gradual;path of cultivation dhyana
    日期: 2007-06-29
    上傳時間: 2009-09-22 09:20:52 (UTC+8)
    出版者: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摘要: 本論文主旨在於論述慧能與宗密論證大乘般若學主要著作《金剛經》的教理和修行之關係,其中涉及中觀瑜珈行派的思想總綱領,主要從慧能著《金剛經解義》及宗密著《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去考察「由修行而解教」、「由解教而修行」的意義,此研究將有助於理解禪宗所謂的頓悟法之根據,及宗密禪教會通的方法,且能進一步討論關於《金剛經》所謂的頓悟漸修的根據。 第一章為導論總述整本論文之研究概要、動機及目的等;自第二章起正式討論慧能、宗密以及中觀瑜珈行派的觀點;但在此必須強調:一、本論文不是以哲學史的方法來進行的,而是直接從觀念進行內在開展,闡明中國思想的概念和印度思想的概念方法論的架構。二、本論文涵攝考據和語言學(philology)等方法的應用,從語言運用的脈絡當中,去討論實踐及修行的根據。三、本論文也參考原典和關於論的資料,來討論修行方法的問題及解釋「禪定」的方法。 第二章:慧能《解義》這一部分,主要考察了禪語和教理研究中,以「定慧」的哲學性來做為研究方法,即以傳統心性論架構的解釋方式和語言功能去展開般若思想;然後對於這兩個方法之應用於修行研究的特點和利弊,都作了詳細的分析批判。從「修」的主要關鍵分析《解義》,即是從心與性的脈絡中建立教理的概念並提出修行主體與對象的問題。 慧能說的頓悟之根據,其實是從「心性」的概念進行修行的階段,「菩薩」概念是《金剛經》的思想主體,從其進行「定慧」的境界及心的動態的討論。總之從《解義》理解慧能的禪法,有兩個不同的角度,第一是「悟」與「修」的層面,建立「心性」思想,第二從頓悟推理慧能所說的「定慧」,是探討不斷修習的「一心受持」的修行。 第三章 宗密《纂要》:宗密的思想從「理」的結構建立修習次第有三個方向: 第一為以主體與對象,討論無我的涵意;從我的現象建立「二空」的境界。第二為從「能通」「說通」的結構提出「理」與「修」的關係以及修習的階段,並從破煩惱障、所知障的階段推理我執、法執的次第。第三為根據大乘法的理論,宗密如何展開修習的方法;以及菩薩和凡夫的關係。總之本章討論的方法有是在三種般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基礎下,宗密如何展開大乘法,並從菩薩行討論「修習」的次第與「禪定」的涵義。 第四章 以《金剛經》詮釋探討頓漸的根據,第一、從不同的《金剛經》譯本,提出金剛經之流傳以及頓悟漸修的根據。第二、根據《解義》與《纂要》,推理實踐的方法。第三、從證悟的問題與根據討論頓悟漸修,以及慧能如何從頓悟的方法建立「解悟」;宗密如何從印度大乘法的方法論提出修習的次第,延伸到頓悟漸修。 第五章結論;先參考《金剛經》的譯本以及不同的論,推理頓悟漸修的根據,並進而探討般若思想與頓漸的問題,然後從《解義》與《纂要》提出「教理」與「修行」的關係,而理解頓悟漸修的方法及定與慧的發展。 總結,本論文主要的討論關鍵在於:第一、慧能如何從「解悟」理解頓悟的修法。第二、宗密如何從「修習」建立漸修次第的必然性,而推理「禪定」的頓悟。另外西藏論師Kamalawila,提出實踐的行相與住處,展開緣起與佛性不斷的相續。另外預計本論文的成果有三個:第一、為本性的脈絡建立修的「心」有三個方面:見性、自性、佛性,並可從中理解慧能說的宗、體、用的關係,為頓悟法的基礎。第二、可以理解宗密從菩薩行建立二空的過程,以及從破二執的脈絡提出修習次第,其實是我執法執的先後修習層面,以是建立小乘大乘法不同的地方,是菩薩體悟到我空與法空的修行境界,就是無我的境界。而其中,破二執的問題,有破法執,才有我執的,但破我執之前不可能破法執,因此宗密認定漸修有「悟」的階段,是大乘法的特徵。第三、從印度論師的觀點來看,不可忽略西藏論師Kamalawila的觀點,他主張現觀的立場,提出漸修次第,是十八住處,以我法執的關係,展開緣起與佛性,提出實踐的行相與住處,顯示漸修當中,有頓悟的。並從「教理」與「修行」的層面,討論頓悟漸修,是「慧」與「禪」的修行當中。 根據慧能與宗密的理論,慧能從體悟而建立見性,宗密從漸修的方法建立頓悟會通的合理性。因此透過《金剛經》的思想討論頓悟漸修,有不同的方法接近般若思想,從修的立場談頓悟,另外從解悟的層面提出漸修。其中注意到宗密的觀點,是漸修的理論,在般若思想當中,宗密從破二障的次第,推理頓悟的次第,是菩薩達到二空的結構,可能慧能說的頓悟法和宗密的觀點有不同的角度,是悟與修的方法不同的,因此宗密的觀點延伸到金剛經論還有研究的餘地。 I aim at discussing the different argument between Huineng 慧能and Zongmi 宗密for Vajracchedika Praj~naapaaramitaa-suutra in this dissertation. Especially, they stand for different opinion between religiou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Vajracchedika Praj~naapaaramitaa-suutra. The approach is that I investigate separately Huineng 's Jin kang jing jiei《金剛經解義》and Zongmi 's Jin Jing Shu On Prajan to Extricate《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 then we will realize the implication of “by practicing to comprehensive doctrines ”and“ by comprehensive doctrines to practice ”.This research is good for understanding the ground of sudden practice of Zen Buddhism, and Zongmi mediate between the path of cultivation and dhyana, and furthermore is a benefit to the study about the ground of sudden practice and gradual practice in Vajracchedika Praj~naapaaramitaa-suutra. There are three essential methods in this dissertation. First, I expose these main ideas directly, and then explain some related Chinese philosophical concepts and the frame of Indian thoughts, rather than exercising the methods used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Secondly, I use the applications of philology and textual research, and then study the ground of practice and the path of cultivation by way of using the language in different context. Thirdly, I compare original works and related discourse, and then discuss the methods of the path of cultivation and of explanation of dhyana.   Finally, there are two key themes advanced in this dissertation. First, how can Huineng from enlightenment to comprehensive the sudden practice. Secondly, how can Zongmi from gradual advancement to erect the necessity of gradual practice, and then reason the sudden practice of dhyana.
    顯示於類別:[哲學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在NC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 Copyright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版權所有 | 收藏本站 | 設為首頁 | 最佳瀏覽畫面: 1024*768 | 建站日期:8-24-2009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