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80990/80990 (100%)
造訪人次 : 41625521      線上人數 : 1953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ir.lib.ncu.edu.tw/handle/987654321/45111


    題名: 台灣大地動力學國際合作整合計畫;TAIGER---台灣大地動力學國際合作研究計畫---II Taiwan Integrated Geodynamic Resaerch---II Central University
    作者: 馬國鳳
    貢獻者: 地球科學學系
    關鍵詞: 地球科學類
    日期: 2007-07-01
    上傳時間: 2010-12-21 16:43:38 (UTC+8)
    出版者: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摘要: 台灣弧-陸碰撞造山帶的形成是極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薄皮理論」及「巖石圈碰撞」都曾經用來解釋台灣造山帶所觀測到的地球科學資料。Suppe (1987) 首先提出台灣的薄皮構造模型,認為板塊隱沒發生在厚15 公里增積巖體內。不過,隨著台灣地震網在1991 年完成,豐富的地震數據提供了更詳細的地震層析圖,有證據顯示在中央山脈地區下的地殼有50 公里厚,並發現一般速度分佈不符合增積巖體模型。儘管有先進的地震網,但對台灣向東傾的班氏帶仍然沒有確切的證據。Wu et al. (1997)考慮所有這些數據,提議一個連續的岩石圈變形模型,可能適用於台灣地體構造,這個假說認為變形不僅限於下部地殼,甚至延伸到上部地函,這中間沒有活躍的隱沒帶。目前,沒有足夠的數據來解決不同模型間的差別,也沒有足夠的資料來探討造山過程的細節。本計畫將在三年時間內,進行下列工作: 1)50 部陸上及50 部海底寬頻地震儀地震觀測,2)三條陸上剖面爆炸震源廣角反射,3)三條海陸剖面之海陸聯炸,4)六條海上剖面多波道反射震測及廣角反射,5)構造地質、定年及岩石分析,6)地形研究,7)大電電磁研究,8)大地動力模型。本計畫結合現代地質和地球物理學的技術,以台灣島為對象,仔細檢查現有的造山帶模型,實驗的設計可以達到以前沒辦法獲得的地殼與地函構造的測繪精度。透過問題的陳述、假說的測試、資料的整合及解釋,期望為台灣活躍的碰撞造山帶,建造一個完整的大地構造模型。 研究期間:9508 ~ 9607
    關聯: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顯示於類別:[地球科學學系] 研究計畫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465檢視/開啟


    在NC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 Copyright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版權所有 | 收藏本站 | 設為首頁 | 最佳瀏覽畫面: 1024*768 | 建站日期:8-24-2009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