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80990/80990 (100%)
造訪人次 : 42119342      線上人數 : 1326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ir.lib.ncu.edu.tw/handle/987654321/4886


    題名: 1997,98梅雨季節台灣地區降水之特性分析
    作者: 田祥麟;Xian-Lin Tain
    貢獻者: 大氣物理研究所
    關鍵詞: 鋒面;梅雨;Mei-Yu;Baiu
    日期: 2000-07-05
    上傳時間: 2009-09-22 09:40:39 (UTC+8)
    出版者: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摘要: 1997、98年梅雨季節裡的綜觀天氣圖上從海平面氣壓場上可以看到在中國南部存在一個低壓系統,而且從五月到六月有加強的趨勢,同時在台灣及中國大陸的太平洋高壓從五月到六月有向東移動的情形,由於環境氣象場的變化而造成台灣地區盛行風向的轉變(地面到850 hPa五月時平均是吹東南風,六月則是平均吹西南風)。梅雨季850 hPa平均高度場有兩個槽:一個在中國東北部另一個在中國南部海南島一帶。700 hPa處西北風以及西南風的合流區發生在長江流域附近。高層300、200 hPa可以看到位在中國南部的反氣旋在五月到六月之間系統向北移動。從OLR(Interpolated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的分析上知道在六月份時由外移入台灣的降水系統較強,導致六月份台灣西南部沿岸地區的降雨增加。1997、98的梅雨季裡可以發現:當鋒面位置接近台灣北部時,台灣地區低層的濕靜能因西南氣流的影響而有相對於其他時間的較大值出現;當鋒面滯留在台灣中、南部時,由於鋒後北方的冷空氣南下,所以在同樣的時間台灣地區低層出現較低的濕靜能。 梅雨季以五月底到六月中旬的降水為最多,鋒面滯留的情形也最顯著,而且較大的降水區多分布在中部山區、台灣西南部與中南部山區一帶;這是因為除了鋒面本身所帶來的降水外,來自西南方的暖濕氣流也貢獻了相當多的水汽。台灣在梅雨季節裡的降水主要分成非鋒面影響的降水與受鋒面影響的降水。非鋒面影響的降水又分成:Type I∼降水多位在北部及中部山脈的西側,在台灣南部是東南風而在台灣北部則是西南風,Type I個案多發生在五月初;Type II∼主要降水位在北中南山區(盛行西南風)迎風面西南山區,Type II個案則多發生在六月下旬;Type I、II的降水以發生在午後4∼5點時為最大。而受鋒面影響的降水可分成:Stage A∼地面鋒面在台灣北部時,北部地區與山脈西南迎風面延伸到西岸有極大值;Stage B∼當地面鋒面在台灣中部時這個階段的降水量最大,而且分布在整個台灣西側地區;另外在西南部靠海地區有降水最大值,東北岸有受鋒後東北風影響的降水;Stage C∼地面鋒面位在台灣南部時除了在台灣南部有最大降水外,宜蘭及台灣東北部降水受鋒後東北氣流影響更大。Stage A、B與C時的降水以午後約4∼5點為最大,但是夜間及清晨的降水仍然佔有一定的比例因此不可忽略;而西南沿海地區降水在早上8點到下午5點之間有一個最大值,另外在凌晨4點也有另一個最大值;台灣西南沿海地區的降水在Stage A、B時強度明顯較強。 在個案1(1997 June 07∼17)與個案2(1998 June 01∼10)中,山區迎風坡面附近的垂直速度(PSU/NCAR之第五代中尺度氣象模式MM5分析場)與當日最大降水值區分布的搭配很好,鋒後東北風個案下的垂直速度場與當地降水分布也相當符合,但是對於西南平原與西岸地區由於有西南方移入的降水系統,由於沒有考慮到低層大氣潛熱釋放的影響,所以比較不能由診斷分析得到的垂直速度場上看出降水特性。
    顯示於類別:[大氣物理研究所 ]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在NC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 Copyright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版權所有 | 收藏本站 | 設為首頁 | 最佳瀏覽畫面: 1024*768 | 建站日期:8-24-2009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