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78937/78937 (100%)
Visitors : 39631651      Online Users : 507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ir.lib.ncu.edu.tw/handle/987654321/4940


    Title: 地形效應對TAMEX IOP 13豪雨之影響
    Authors: 繆璿如;Shyuan-Ru Miaw
    Contributors: 大氣物理研究所
    Keywords: 梅雨鋒面;豪雨;地形;地形激流;TAMEX IOP 13;MM5
    Date: 2003-06-23
    Issue Date: 2009-09-22 09:41:38 (UTC+8)
    Publisher: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Abstract: 本研究以Taiwan Area Mesoscale Experiment(TAMEX)IOP 13(台灣中尺度實驗第十三個密集觀測期)(1987年6月24?25日)為例,探討台灣海峽兩邊地形對中尺度對流系統之影響。在TAMEX IOP 13期間,台灣西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區發生強降水事件,帶來超過200 mm以上的累積降雨量,而山區雨量卻較少,此和統計資料顯示,山區豪雨個案大於平地之結果恰恰相反。 TAMEX IOP 13另一個特點,是發生在季節轉變之後。使用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 range Weather Forecast),及EC/TOGA basic之2.5度 2.5度資料,統計在1980年至2002年間,在東經120度,北緯22.5度之處的200 hPa風場資料,比較西風轉變成東風之時間,與每年到達台灣地區之最後一道梅雨鋒面結束之時間,發現在此23年期間,大部分季節轉變的時間都在當年最後的梅雨鋒面離開或消失後,或是鋒面結束時間和季節轉變時間十分接近。但只有1984年六月12日的鋒面、1987年六月24?25日的鋒面及2002年六月28日之梅雨鋒面,是在季節轉變後侵台之鋒面。其中又只有1987年六月24?25日的TAMEX IOP 13之個案於季節轉變後在中部海岸產生了豪雨。 過去許多針對IOP 13的研究中,有許多學者使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地面測站、探空資料、雷達等資料,分析造成中部海岸降水的對流系統,Li et al.(1997)提出鋒面前長生命期對流雨帶在台灣西北外海的低層地形激流(barrier jet)與850 hPa的風切線後的西風所形成之輻合區中發展,並朝向台灣地區移動,造成強降水的發生。本篇研究主要利用第五代中尺度數值模式(Fifth-generation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Mesoscale Model,MM5)模擬雨帶在地形激流區之發展。模式使用四層巢狀網格(45、15、5、1.67km)進行模擬,降水物理參數使用Simple Ice(含有水汽、雲水、雨、雲冰,Dudhia, 1993)。下邊界層的模擬,使用高解析度的Blackadar PBL(Blackadar, 1979)行星邊界層法。 研究結果顯示,6月25日08LST之前的降水發生在台灣海峽北部850hPa短槽區附近。受槽後西風與地形激流之輻合影響,雨帶移入台灣陸地在西北海岸造成降水。08 LST之後,雨帶登陸加上梅雨鋒面南下,風切線上之雨帶受到鋒面影響後再增強,在台灣西北部及中部產生豪雨。不考慮台灣地形效應時,雖仍有降水發生,但主要發生在地面鋒面附近,因無地形激流與風切線後之西風的輻合,無法產生東北西南走向之降雨帶,故造成台灣西北部的豪雨未發生。將華南丘陵高度降低為100m後,850 hPa 短槽微弱,但台灣西北岸有強降水發生,鋒面速度減緩造成降水帶偏北。無台灣地形東南丘陵100M組,其降水主要平行於鋒面走向,因無地形激流之效應,故台灣西北岸無大於200mm以上的降水,鋒面位置則類似於東南丘陵100M之結果。敏感度實驗結果顯示,水氣參數改為Mixed phace(含有水汽、雲水、雨、雲冰、雪之計算,Reisner et al., 1998)時,模擬之降水強度比用Simple Ice大,但降雨分布大致相似。邊界層改為使用MRF PBL(Hong and Pan, 1996)時,無法模擬出在台灣海峽地形激流產生的雨帶。
    Appears in Collections:[大氣物理研究所 ] 博碩士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All items in NCUI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 Copyright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版權所有 | 收藏本站 | 設為首頁 | 最佳瀏覽畫面: 1024*768 | 建站日期:8-24-2009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