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80990/80990 (100%)
造訪人次 : 43699969      線上人數 : 1051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ir.lib.ncu.edu.tw/handle/987654321/5129


    題名: 中華衛星一號觀測電離層中緯度電漿團之研究
    作者: 呂英賢;Ying-Hsien Lu
    貢獻者: 太空科學研究所
    關鍵詞: 電漿團;blob
    日期: 2005-06-09
    上傳時間: 2009-09-22 09:45:36 (UTC+8)
    出版者: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摘要: 在研究中華衛星一號觀測電離層的資料時,我們看到許多電漿密度突然增加的現象。Oya et al.在1986年首次利用Hinotori衛星(圓軌道、650km高度、31.4度傾角)資料報導此現象,把此現象定名為blob。並且對其出現的特徵做了一年(1981/2/22~1982/2/22約1000個不規則體)的統計資料分析。發現分佈在赤道異常區外的blob和赤道地區的bubble兩者除了有類似的尺度,其他特徵如發生地點、冬夏比春秋易發生、在低磁擾動和低太陽輻射下也較易發生的情況都和bubble相反。表示blob絕不是產生bubble的機制可以解釋的。 本篇論文探討在華衛一號1999年接近太陽黑子極大期所觀測到的blob資料再作統計分析,與Oya et al.在1986年針對1981年太陽黑子極大期所做的統計資料給與驗證。並對其出現的特徵作進一步的分析。此外並探討產生中緯度不規則體的兩個機制:Perkins instability、instability of Es Layer,發現到此兩機制的背景資料,例如最容易發生不穩定的時間是在夜晚,地點是在中緯度電離層,且Perkins不穩定產生不規則體內部的flow,也就是具備outward、poleward、westward或eastward flow,幾乎都和我們所觀測到的blob內部的flow相吻合。且Es Layer instability所產生的spread Es 絕大部份都是往西南向漂移,其西向的flow也和本篇論文探討的blob中,98%的西向運動的結果是一致的。我們將利用這些結果去了解blob可能出現的原因。
    顯示於類別:[太空科學研究所 ]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在NC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 Copyright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版權所有 | 收藏本站 | 設為首頁 | 最佳瀏覽畫面: 1024*768 | 建站日期:8-24-2009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