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78728/78728 (100%)
造訪人次 : 33566109      線上人數 : 634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ir.lib.ncu.edu.tw/handle/987654321/6028


    題名: 原恆星吸積盤動態模擬與氣體固態粒子作用初步探討;The Simulation of Accretion Disk and Interaction of Gas-Solid Particle
    作者: 陳熾緯;Chih-Wei Chen
    貢獻者: 天文研究所
    關鍵詞: 固態粒子;飄移;吸積盤;模擬;演化;solid parctile;simulation;drift;accretion disk
    日期: 2004-06-23
    上傳時間: 2009-09-22 10:12:06 (UTC+8)
    出版者: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摘要: 我們考慮吸積盤上無任何物質的初始條件下, 物質隨著時間不斷加入吸積盤中, 藉由擴散作用模擬非穩態的吸積盤演化。 得到不同時間, 表面密度、流線、吸積盤質量的變化。 在盛年時期( 十萬到一百萬年) 吸積盤總質量約介於 0.2 到 0.01 個太陽質量之間。 重要的是流線變化明顯與穩態吸積盤(無外來物質進入)不同, 若要研究物質或粒子飄移應該重視外加物質對速度場分佈的影響。 在原恆星吸積盤星體中, FU-Orionis 其短暫且劇烈的光度變化現象非常值得我們注意, 這光度變化的原因與吸積盤內部的質量傳移率(mass flux)有很大的關係, Clarke et al (1990) 藉由表面密度巨大的擾動來解釋這一現象。 我們採用 Clarke et al (1990) 的想法, 得到質量通量劇增的現象, 其爆發之後的現象可以解釋觀測上的衰減時間。 另外吸積盤末期物質迅速地消散, 從單純吸積盤擴散的時間尺度並無法合理解釋。 Clarke et al (2001) 用光照蒸發模型解釋吸積盤在短時間內迅速消散。 但是他們的工作未考慮物質持續加入的影響, 並且假設有一初始巨大質量的吸積盤的存在。 我們希望從時間 t=0 (盤上尚未有質量)開始, 合併物質加入與光照蒸發的影響, 在一千萬年後所造成的結果與之比較, 表面密度分佈的結果與 Clarke et al (2001) 結果幾乎一致,在一千四百萬年 表面密度形成缺口, 在一千七百萬年 後盤面物質幾乎消失殆盡。 我們另一研究主題就是探討吸積盤中的固態粒子(如灰塵) 與週遭氣體的作用。 Whipple (1972); Weidenschilling (1977) 研究這些流體對固態粒子產生的拖曳力量, 他們認為有很大的可能將造成粒子的徑向漂移。 這些移動進來的固態粒子更是形成如地球之行星不可或缺的元素。 Youdin & Shu (2002)用此解釋了原恆星吸積盤中寬廣的灰塵盤, 演化到如我們太陽系中的古柏帶卻只剩約 50 AU。 我們從 Weidenschilling (1977)這些資料來模擬固態粒子表面密度分佈的演化。 並與 Youdin & Shu (2002) 的結果比較。 We simulated the drift of particles in radial direction and surface density of accretion disk with considering the mass infall. The surface density of accretion disk will pass through growth phase, peak phase (about one hundred thousand years to million years), and decay phase. The drift of particle in the accretion disk with mass infall is different from the accretion disk without mass infall. There are two transient phenomena in the life time of accretion disks: FU-Orionis phenomenon and rapid disk dispersal. We adopted the ideas of large perturbation of surface density (Clarke et al, 1990) and photoevaporation model (Hollenbach et al, 1994) to explain these two transient phenomena. We also stud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lid particles and gas in the accretion disk, and followed the results of Whipple (1972) and Weidenschilling (1977) to simulate the solid particle drift in the radial quiescent gas disks.
    顯示於類別:[天文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在NC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 Copyright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版權所有 | 收藏本站 | 設為首頁 | 最佳瀏覽畫面: 1024*768 | 建站日期:8-24-2009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