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網站部份
1. WebCT webpage: http://www.webct.com/ .
2. Lotus LearningSPACE webpage: http://www.lotus.com/home.nsf/welcome/learnspace/ .
3. Blackboard webpage: http://www.blackboard.com/ .
4. ATutor: http://www.atutor.ca/
5. eCollege: http://eCollege.com/
6. Eledge: http://eledge.sourceforge.net/
7. 旭聯科技:http://www.sun.net.tw/amartket_5.htm
8. IBM Lotus網頁:http://www-901.ibm.com/tw/software/lotus/
中文部份
1. 尹玫君、劉蓁蓁,遠距教學理論與文獻探討,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1997)。
2. 巫靜宜,比較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2000)。
3. 陳志立,線上學習推廣之研究—以學習者觀點探討線上學習與傳統學習之比,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4. 陳年興,遠距教學多媒體教材之設計與實作,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998)。
5. 行政院,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推動方案,行政院資訊發展推動小組編印(1998)。
6. 行政院,1998,邁向二十一世紀的電子化政府,行政院資訊發展推動小組編印(1998)。
7. 教育部電算中心,「遠距教學發展概況及貿易前景」,教育部網站(2002)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ECRETARY/EDU8559001/plan/plan-1.htm?TYPE=1&UNITID=3&CATEGORYID=13&FILEID=27161。
8. 蔡丁義,我國大學遠距教育課程規劃人員專業知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9. 許淑婉,教師使用網際網路行為之探討--以大台北國民小學教師為例,私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學系碩士論文(2002)。
10. 王彭偉,影響教師涉入網路教學平台之因素,私立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1. 黃文俊,網路教學環境中群組互動對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12. 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台中:滄海。
13. 陸登庭 2003 教育是通向未來的鑰匙 哈佛大學榮譽校長(Neil Rudenstine) 中國教育報新華網。
14. 黃文俊(民90)。網路教學環境中群組互動對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5. 林敏慧(民90)。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之差異與融合分析。GCCE2001研討會。
16. 黃美玲(民90),成人參與非同步遠距教育學習動機及學習意向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所碩士論文。
17. 吳忠哲(民89),國內遠距教學環境使用者認知調查研究,私立義守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張盈霏(民89),國民中學實施遠距教學在政策及執行層面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 周世傑,民國92年,遠距教學與傳統教學學生學習成效差異之研究。
20. 何祖鳳、陳俊榮、陳銘欽,「網路教學系統評估準則之研究」,遠距教育,7 期,民國 87年,頁20-29。
21. 呂益彰,「網路學習社群於大學實施之實證研究—社群的使用、影響使用的因素及對學 業成就的影響 」,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22. 李進寶、韓慧文、李志賢、沈潔華、陳迪智、廖肇弘、李修珣,「資訊工業策進會線上 教學實施現況」,虛擬大學之組織與管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民國89年 。
23. 信世昌,「遠距教育的反思:社會需求、教育定位及實施方向」,教學科技與媒體,第 49期,民國89年,頁21-26。
24. 廖奕豪,「遠距教學與傳統教學學生學習成效差異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25. 尹玫君、劉蓁蓁,民國86年,『遠距教學理論與文獻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報,10 ,pp.21-80。
26. 何祖鳳、陳俊榮、陳銘欽,民國87年5月,『網路教學系統評估準則之研究』, 遠
27. 距教育,第7期,pp.20-29。
28. 巫靜宜,民國89年,『比較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學習效果之研究---以Word 2000 之教學為例』,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
29. 李業成,民國89年,『企業導入網路學習系統(e-learning)關鍵因素之探討』,義
30. 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
31. 洪明洲,民國88年,『網路教學』,台北:華彩軟體股份有限公司。
32. 陳姚真,民國87年5月,「大學繼續暨遠距教育的願景、原則與決策-美國賓州州立 大學遠距教育革新方的啟示」,遠距教育,第7期,pp.5-12。
33. 楊家興,民國84年,『情境教學理論與超媒體學習環境』,教學科與媒體,第二十 二期。
英文部分
1. Arbaugh, J. B.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gender on student learning and class participation in an Internet-based MBA course.” Management Learning, Vol.31, No. 4, 2000, pp. 503-19.
2. Keegan, D. Foundation of distance edu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p8- 15.
3. Moore,M.G., and Kearsley,G.(1996),Distance Education:A Systems View, Belmont,CA:Wadsworth.
4. Baldwin, T. T., and Ford, J. K.(1988), “Transfer of training: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Personnel Psychology, 41, pp.63-101.
5. Bates, A. W. (1995), “Technology, open learning and distance education,” 1st ed., London: Routledge.
6. Cradler, J.(1997), “Summary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of Findings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Working Paper, Educational Support System, San Mateo, CA.
7. Hara, N., and Kling, R.(2000), “Students’Distress with a Web-Based Distance Education Course: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Participants’Experiences, ”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3:4), pp.557-579.
8. Hiltz, S. R.(1995), “Teaching in a Virtual Classroo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1:2), pp.185-198.
9. Chou, H. W., and Wang, T. B.(2000), “The influence of learning style and training method of self-efficacy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in WWW homepage design trai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 pp.455-472.
10. Mood, T. A.(1995), “Distance education: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Eric Document Reprocuction Service No ED380 113.
11. Mugridge, I.(1991), “Distance education and the teaching of science,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449 225.
12. Schutte, J. G.(1997), “Virtual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The New Intellectual Superhighway or Just Another Traffic Jam?,”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Northridge, CA.(available at http://www.csun.edu/sociology/virexp.htm;accessed on September 9, 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