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42400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79 、訪客IP:3.139.105.231
姓名 陳維婷(Wei-Ting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產業經濟研究所
論文名稱 台灣量販產業的發展與西進大陸
相關論文
★ 從電子商務演進-探討銀行電子金融服務創新★ 財富管理業務之探討─以花旗銀行及合作金庫商業銀行為例
★ 數位相機產業市場結構、行為與績效之研究★ 企業危機處理策略之探討─以台灣非酒精飲料業為例
★ 以軟硬整合思維重新探討智慧型手機商業模式★ 企業之開放式創新行為探討-以光寶科技為例
★ 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政策研究-以市場失靈觀點★ 全球太陽能產業分析-以德國發展為例
★ 國際貨櫃物流港區政策之研究:以鹿特丹港口計畫為核心★ 美妝產業之開放式創新─以L’Oréal與P&G公司為例
★ 快速時尚管理-找出台灣的下一個ZARA★ 台灣新藥開發T公司個案研究:開放式創新商業模式視角
★ 創投決策與高科技廠商研發行為之研究—以新竹科學園區上市上櫃公司為例★ 台灣積體電路產業人際關係網絡之分析
★ 政府研發獎助與中小企業研發創新關係之研究 ----以新竹科學園區廠商為例★ 創業育成中心之育成績效評估-以工業技術研究院創業育成中心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透過經濟學的角度,觀察台灣現代化量販產業的興起與發展過程,探討面向包括政府對於零售市場的開放歷程與相關商業政策、競爭廠商之特性、產業環境與市場結構的變遷,同時比較中國大陸市場與台灣發展過程的異同,並討論台資廠商進入大陸零售市場投資的優劣勢。
  現代化的大型連鎖店以量販形式進入台灣後,其專業經營技術和低價銷售策略不但改變了台灣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也迫使傳統零售廠商革新經營效率。而台灣政府對於零售業採取開放的態度,在市場的自由競爭之下,外資廠商憑藉其資金、管理技術、知名品牌形象等優勢,在台灣量販市場普遍擁有較高的市佔率。本土量販廠商則以非本業經營者為多,大部分是由製造業廠商跨足流通產業。大部分本土廠商由於規模較小、資金不足,不足以持續擴大連鎖數量,因此較不易發揮規模經濟優勢。
  此外,台灣腹地狹小,產業發展空間有限,必須垂直整合上下游廠商,或是跨業態經營以發揮範疇經濟優勢,故經過不斷整合之後廠商數目遞減,產業集中程度很高,形式上似趨向寡占市場。然而,由於台灣交通便利、資訊發達,加上其他業態的競爭,消費者選擇性較多,因此個別量販廠商的市場力量不強,整體零售市場十分競爭。
  中國大陸區域廣闊、交通運輸欠便,資訊和商品的流通效率低落,市場整合困難,集中程度很低。政府對於外資零售廠商採取試點經營政策,直到2004年底才完全取消經營地區、數量、股權的限制,因此外資擴展速度不快;內資廠商則以國有獨資或控股企業佔大多數,完全私有民營的企業很少。台資廠商佔有政策、語言文化的優勢,在中國的發展速度比起其他外資較快,但是在中國零售業全面開放後,台資廠商受限於資金、規模問題,未來可能必須積極尋找合資合作的夥伴。
摘要(英) This paper through an economic viewpoint studi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hypermarkets(or warehouses) in Taiwan, which includes the opening process, business polici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firms, industrial environment and the flux of market structure. Then, it compares the hypermarkets(or warehouses) industry of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and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of Taiwan’s firms entering the Mainland China market.
After the entry of modern hypermarkets(or warehouses) in Taiwan, the know-how and low-price strategy of the foreign firms have changed the habits of Taiwan’s consumer. It has also changed the operating mode of Taiwan’s traditional firms.
Taiwan’s government takes open attitude to retail business. Under free competition, foreign firms own higher market share because of their advantages in capital, know-how and brand image. Relatively, most local firms didn’t engage in retail business in the past. Most of them were manufacturing firms, and their purpose of getting into distribution industry i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stability of products transport. However, most local firms couldn’t expand their chain stores continuously because of their smaller scale and lack of capital.
Furthermore, the hinterland of Taiwan is so small that the space of development is limited. Hypermarkets(or warehouses) firms must integrate manufacture, wholesale and retail. They also could achieve scope economies across retail formats. There has been a decrease in number of firms and hence a tendency toward an oligopoly. Nevertheless, because of well-developed communications, excellent information and plentiful choices in Taiwan, individual firm has no strong market power. It resulted in a competitive retail business.
In the meantime, Mainland China owns extensive land. The communi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is highly inefficient. The government enforces the policy of experimental units to foreign firms. The restrictions of operational region, numbers and shares to foreign firm rescinded until the end of the year 2004. It’s the reason that expansion of foreign firms was slow.
Firms from Taiwan entering into the Mainland China market have advantages in terms of policies,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ir expansions were faster than other foreign firms. After complete openness of retail business in Mainland China, nevertheless, firms from Taiwan may look for partners because they lacked capital and scale comparatively.
關鍵字(中) ★ 量販店
★ 商業政策
★ 中國零售業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方法………………………………………………………4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零售業的定義與相關理論…………………………………5
第二節 量販店的定義與特性……………………………………13
第三節 廠商對外投資理論與進入模式……………………………20
第三章 台灣量販產業政策………………………………………………27
第一節 台灣的商業政策……………………………………………27
第二節 台灣的流通零售產業政策…………………………………38
第三節 小結…………………………………………………………43
第四章 台灣量販產業的發展與成長……………………………………46
第一節 台灣量販產業概況與經營特色……………………………46
第二節 量販產業的競爭廠商……………………………………50
第三節 產業內的結構轉變………………………………………65
第四節 台灣量販產業的未來展望………………………………71
第五節 小結………………………………………………………79
第五章 中國大陸量販產業的發展與成長……………………………82
第一節 大陸零售市場的開放……………………………………82
第二節 大陸量販產業的競爭廠商與市場結構…………………90
第三節 台資廠商在大陸…………………………………………101
第四節 小結………………………………………………………106
第六章 台灣與中國大陸兩地量販市場之比較……………………109
第一節 政府的開放政策與態度…………………………………109
第二節 廠商特性和市場結構……………………………………111
第七章 結論…………………………………………………………115
參考文獻………………………………………………………………118
附錄 經濟部商業動態統計查編方法………………………………12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銀產經資訊編輯部(2004),〈產業動態〉,《一銀產經資訊》467期,頁84-86。
一銀產經資訊編輯部(2005),〈產業動態〉,《一銀產經資訊》478期,頁66-69。
王正德(2003),〈台灣與大陸量販店薪酬認知對工作意願比較之研究〉,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
王育品(2004),〈綜合商品零售業─量販店與超級市場產業特性與2004年展望〉,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
王華(2004年7月23日),〈台資將成為大陸零售業主角〉,《中國產經新聞報》。
中華徵信所(1999~2004),《中華民國大型企業排名TOP 500》,台北市:中華徵信所。
田口冬樹(2001),《現代流通論》,許英傑編譯,台北市:華泰文化事業公司。
朱菲娜(2004年03月18日),〈保護到期─中國本土零售企業將全軍覆沒?〉《中國經濟時報》。
邱方正(2003),〈量販店西進大優勢〉,《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6(3),頁92-99。
邱方正(2003),〈量販店西移之警訊─從萬客隆歇業事件談起〉,《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6(8),頁68-75。
李文瑞、陳淑華、李宗原(2005),〈服務業廠商海外市場進入模式之研究─台商赴大陸投資實証〉,《經濟情勢暨評論》,10(4),頁78-96。
李文德(2001),〈量販店之經營管理與競爭策略─以大潤發為例〉,國立清華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班論文。
李成剛(2005年01月04日),〈連鎖經營推進我國流通現代化發展〉,《中國經濟時報》。
李昌雄(2001),《商業自動化與電子商務》,台北市:智勝文化總經銷。
李盈錫(2003),〈量販店經營型態與行銷組合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李銳(2004年03月19日),〈扶持零售業:政府還能做什麼?〉《中華工商時報》。
李曉錦(2004),〈加入WTO對我國零售業市場集中度的影響分析及建議〉,《經濟問題》,2004年第9期,頁72-74。
李曉錦(2004),〈開放經濟條件下中國零售業市場集中度的變化與思考〉,《生產力研究》,2004年第8期,頁79-81。
李敏(2004),〈我國零售商業連鎖經營現狀分析〉,《統計研究》,2004年11期,頁20-23。
林怡菁(2002),〈台灣量販店成長策略、競爭策略與行銷組合關係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林彩梅(2003),《多國籍企業論》,台北市:五南。
林建山(1991),《產業政策與產業管理》,台北市:環球經濟社。
周復光(1995),〈二維條碼零售業自動化的革新利器〉,《商業現代化》雜誌11期,頁40-44。
范碧珍(1998),〈量販店土洋大戰〉,《突破雜誌》157期,頁69-73。
吳青松(1996),《國際企業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吳青松發行:智勝文化總經銷。
侯君儀(2000),〈量販店動態分析報告〉,《產業調查與技術》135期,頁123-131。
夏春玉、張闖(2004),〈大型零售企業規模擴張的理論解讀〉,《商業經濟與管理》2004年11期,頁4-9。
施仁和(2000),〈台灣百貨量販業供應鏈管理參考模式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流通快訊雜誌編輯部(2004),〈零售業全面開放,業界人士觀點大調查〉,《流通快訊》459期,頁25-28。
流通快訊雜誌編輯部(2005),〈專題報導2004量販店回顧〉,《流通快訊》460期。
許美玉(2003),〈天涯若比鄰─淺談零售業之物流概況〉,《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6(8),頁91-100。
許英傑(1995),〈台灣流通業的政治經濟特質〉,《理論與政策》,9(2),頁82-90。
許英傑(1997),《流通經營未來》,新店市:書華出版:學英總經銷。
許英傑(1998),〈台灣流通產業新走向〉,《流通世界》86期,頁10-14。
許英傑,黃慧玲(2004),《臺灣行銷中國:兩岸流通業競合》,台北縣汐止市:中國生產力出版:聯經總經銷。
許素華(1998),〈大陸零售商業的變遷與機會〉,《經濟前瞻》57期,頁70-73。
許楓靈(2002),〈市場趨飽和,服務不打折的零售業〉,《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5(3),頁73-81。
袁金和(1995),〈我國商業發展與商業政策〉,《商學學報》第3期,頁49-83。
袁金和(1997),〈我國商業之政策效果分析〉,《商學學報》第5期,頁67-105。
陳玉玲(2003),〈中國大陸零售業開放吸引外資投入發展〉,《食品市場資訊》,92(5),頁12-14。
陳文敬、趙玉敏(2005年03月20日),〈外資進入中國零售業的效應分析及擴張趨勢〉,《國際貿易》。
陳浩文(2002),〈量販店之價值定位與關係結合策略配適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
陳茹玲(1998),〈大陸零售業之發展現況〉,國立東華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雯雅(2004),〈台灣零售業進軍中國之現況與挑戰〉,《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7(8),頁34-40。
陳弘元(1996),〈從中共國務院批准中外合資企業談起─臺商進入大陸零售連鎖市場之前景〉,《流通世界》雜誌67期,頁11-13。
陳弘元(1997),〈「洋」店衝擊中國大陸零售業市場〉,《流通世界》雜誌84期,頁14-16。
陳弘元(1998),〈從中國大陸零售業的開放趨勢看─北京倉儲式商場的潛在商機〉,《流通世界》雜誌94期,頁14-18。
陳信宏等(2002),《先進國家商業發展政策走向及對我之啟示》,台北市:經濟部研發會
陳啟祥(1999),〈台灣量販店經營模式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曙光(2000),〈透視台灣量販風潮〉,《貿易雜誌》52期,頁16-19。
陳國隆(2002),〈中國大陸零售業發展概況〉,《食品市場資訊》,91(4),頁4-6。
陶德霖(1995),〈量販店業之環境分析及其發展策略〉,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麥嘉容(2001),〈零售商在大陸市場的進入模式〉,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葉萬安(1993),〈台灣產業政策演變的歷史背景及其效果分析〉,《自由中國之工業雜誌》,79(4),頁1-15。
黃惠煐(1998),〈流通產業發展與未來趨勢〉,《動腦》270期,頁49-51。
黃慶堂、李統鑫(1992),〈外商介入我國流通業之概況及其影響〉,《台北市銀月刊》,23(9),頁21-31。
葛維鈞(1994),〈流通業趨勢預測〉,《逢甲合經系刊》26期,頁81-86。
張迎新(2004年04月20日),〈本土零售業難以直面外資擴張〉,《中國經濟時報》。 
董國昌(1997),〈揭開量販店迷人之面紗〉,《商業現代化》23期,頁44-48。
董國昌(1997),〈量販店在臺灣市場的發展現況及未來趨勢〉,《商業現代化》25期,頁25-28。
楊惠婷等(2000),《量販店業態競爭力之研究:以家樂福、萬客隆、大潤發為例》,高雄縣燕巢鄉: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經濟部商業司編(2001~2004),《流通業產業調查報告》,台北市:經濟部商業司。
經濟部商業司、中華民國全國商業總會編輯(2001~2002),《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服務業經營活動報告》,台北市:經濟部商業司。
經濟部商業司(2002),《兩岸連鎖加盟制度及發展研究報告》,台北市:經濟部商業司。
經濟部商業司(1995~2004),《中華民國連鎖店發展年鑑》,台北市:經濟部商業司出版:中華民國連鎖店協會委託發行。
經濟部統計處(1996~2002),《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商業動態統計月報》,台北市:經濟部統計處。
經濟部統計處(2003~2004),《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批發、零售及餐飲業動態統計年報》,台北市:經濟部統計處。
廖啟揚總編輯(2003),《2003年超市卅量販店年鑑》,台北市:零售市場雜誌社。
彰銀資料編輯部(2003),〈產業動態〉,《彰銀資料》,52(7),頁93-97。
蔡宏明(2003),〈臺商進入大陸零售服務業的機會及挑戰〉,《能力雜誌》572期,頁78-85。
趙義隆等(1999),《業態分析與商圈選擇》,台北縣蘆洲鄉: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寧德煌、張曉霞(2004),〈中國零售業現狀與未來發展〉,《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7(10),頁62-69。
劉冬、陳海保(2004年2月28日),〈台資墊底,零售業洋巨頭借殼入市〉,《中國食品質量報》。
劉鋒(2002),〈台資量販店爭先布局大陸〉,《兩岸關係雜誌》2002年第5期。
賴杉桂(1995),〈我國商業發展現況與趨勢〉,《商業現代化》第9期,頁5-9。
譚瑾瑜(2003),〈從中港簽訂CEPA談中國大陸區域整合進度及其對台灣的影響〉,《國家政策論壇》93期,頁77-81。
羅春暉、黃振家、曾百川(2003),〈專題:為何量販龍頭先行退位?〉《動腦》324期,頁44-48。
羅慶華、胡雪良(2004年03月23日),〈中國零售業何去何從?〉《市場報》。
酈芃羽(2003),〈中國大陸臺資零售業經營策略:以上海地區臺資百貨公司及量販店為例〉,東吳大學國際貿易學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Anderson, E. and Gatignon, H.(1986), Mode of Foregin Entry:A Transaction Cost Analysis and Proposi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Fall):1-26.
Buckley, P.J. and Casson, M.C.(1976), 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London:Macmillan Press.
Bartlett and Ghoshal(1989), Managing Across Borders, Lond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Chadwick, M. and Vandermerwe, S.(1989),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ervices,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79-93.
Contractor, F.J. and Kundu, S.K.(1998), Model Choice in a World of Alliances:Analyzing Organization Forms in the International Hotel Sector,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9(2):325-358.
Cravens, David W. and Piercy, Nigel F.(1994), Relationship Marketing and Collaborative Networks in Serv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5(5): 39-54.
Davidson, William R., Bates, Albert D. and Bates, S. J.(1976), The Retail Life Cycl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4(6):89-96.
Dunning, John H.(1980), Toward an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Some Empirical Tes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1(Spring-Summer):9-31.
Dunning, John H.(1981),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Ellram, Lisa M. and Weber, Mary Margaret and La Londe, Bernard J.(1999), Retail Logist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9(7/8):477-494.
Erramilli, M.K. and Rao, C.P.(1990), Choice of Foreign Market Entry Modes by Service Firm:Role of Marker Knowledge, Managemant International Review:135-150.
Frank, Bradley and Gannon(2000), Does the Firm’s Technology and Marketing Profile Affect Foreign Market Entr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12-36.
Harrigan, K.R.(1988),Strategic:Alliance and Partner Asymmetries, Cooperative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w York:Lexington Book:205-266.
Hennart J.F.(1990), The Transaction Costs Theory of Joint Ventures:An Empirical Study of Japanese Subsida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Management Service:483-497.
Hill, C.W.L. and Hwang, P. and Kim, W.C.(1990), An Eclectic Theory of the Choice of International Entry Mod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1:117-128.
Hollander, Stanley C.(1996), The Wheel of Retailing, Marketing Management, 5(2): 63-67.
Hollander, Stanley C.(2000), Distinguished Retrospective Viewpoint:Study Retailing and See the World?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17(4/5):327-334.
Hymer, S.(1976),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Cambridge, MA, MIT Press.
Izraeli, Dov(1973), The Three Wheels of Retailing:A Theoretical Note,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7(1):70-75.
Lecraw, D.J.(1984), Bargaining Power, Ownership, and Profitability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Spring-Summer):27-43.
Levitt, T.(1972), Production-Line Approach to Servic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Sept-Oct):41-52.
Lowson, Robert H.(2001), Retail Operational Strategies in Complex Supply Chai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12(1):97-112.
McNair, Malcolm P. and May, Eleanor G.(1977), Department Stores Face Stiff Challenge in Next Decade, Journal of Retailing, Greenwich, 53(3):47-59.
McNair, Malcolm P. and May, Eleanor G.(1978), The Next Revolution of the Retailing Wheel,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6(5): 81-92.
Porter, E. Michael(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New York:Free Press
Prasad, P. and Kang, R.C.(1996), Ownership Strategy for a Foreign Affiliat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Japanese Firms, Management Intenational Review, 36(1): 45-65.
Rugman, Alan M. and Lecraw, Donald J. and Booth, Laurence D.(198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Firm and Environ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International Editions.
Suhk, Pak Yong(2002), The Effect of Strategic Motives on the Choice of Entry Mode: An Empirical Test of International Franchisers, Multi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8-37.
Vernon, R.(1966),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0(2):190-208.
網站
AC Nielsen  www.acnielsen.com/
大潤發流通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rt-mart.com.tw/
天下雜誌 http://www.cw.com.tw/
中時資料庫 http://kmw.ctgin.com/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http://www.stats.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http://www.mofcom.gov.cn/
中經專網 http://cei.igroupnet.com.tw/
中國期刊網 http://cnki.csis.com.tw/
中國財經報刊數據庫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 http://tie.tier.org.tw/tie/index.jsp
台灣經濟部商業司 http://www.moea.gov.tw/~meco/doc/ndoc/
好市多 http://www.costco.com.tw/membership.html
行政院主計處 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http://www.cepd.gov.tw/index.jsp
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law.moj.gov.tw/
聯合知識庫 http://udndata.com/library/
指導教授 瞿宛文、王弓
(Wan-Wen Chu、Kung Wang)
審核日期 2005-7-1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