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42403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46 、訪客IP:13.59.148.240
姓名 周祐存(Yu-Tsun Cho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產業經濟研究所
論文名稱 勞工退休金條例對產業的衝擊與影響
(The impcat of the Labor Pension Act on domestic industry.)
相關論文
★ 公平交易法對多層次傳銷定義之研究 -「給付一定代價」是否應予保留★ 產業群聚與ICT、電子商務技術擴散-以臺灣製造業為例
★ 人力資本與經濟成長:以TIMSS測驗分數作為人力資本代理變數可行性之探討★ 個人預計退休年齡的決定
★ 租稅幻覺與已婚婦女勞動供給之影響★ 宗教認知對修行投入時間影響之探討
★ 退休金給付制度及強制退休時點與員工互動之探討★ 台灣管理階層薪資結構 Tournament Theory 之實證研究
★ 人才移動、家庭遷移與技術移轉-以台商在上海地區就職為例★ 電子商務消費者行為計量分析
★ 台灣B2C電子商務市場商品價格變動因素之探討—兼論虛擬市場與實體市場間之整合★ 高科技產業垂直分工與群聚效果之分析—以新竹科學園區為例
★ 電信不對稱管制之研究★ 臺灣地區大學教育報酬率時間變化趨勢之分析
★ 肢體障礙勞工教育與就業狀況之探討 -以傳訊理論與歧視理論為基礎★ 教育的信號功能分析─以國內事業單位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以「何種特性的企業會偏好何種制度」以及「何種特性的企業會採取何種因應策略」為探討主軸,其意義在於瞭解各種企業特性是否會影響企業對於制度的滿意度,並進而影響其因應措施的各種選擇。研究結果顯示,勞動成本比例越高的企業,對新制的偏好越低,同時相對於其他企業也將更積極採取各項因應措施,此一結果意味著,具有高勞動成本比例的企業(產業),將受到新制較重的衝擊。此外,員工人數越多,或者舊制退休準備金提撥率越低的企業,也越不偏好新制;而資本額低的企業,也較容易進行各種因應的動作。
而在「員工流動率」的議題上,本研究統計結果顯示,企業普遍認為未來流動率的增加將是必然趨勢,另外實證結果亦顯示出營業額越低、員工人數越多以及公營性質的企業,相對地預期未來會有較高的員工流動率。
最後有關「中高齡勞工僱用意願」的問題,由於新制的設計使中高齡勞工的退休成本降低,故受訪廠商中有相當比例者表示將會增加該類勞工的僱用;再者,透過本研究的實證模型,結果顯示當企業的勞動成本比例越低或員工離職率越高時,將有較高的意願僱用中高齡勞工。
關鍵字(中) ★ 勞工退休金條例
★ 員工流動率
★ 中高齡勞工
關鍵字(英) ★ middle-aged worker
★ employee turnover rate
★ Labor Pension Act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一、研究背景 1
二、勞工退休金條例之結構與特性 4
1.勞工退休金條例規範結構 4
2.勞工退休金條例主要特色 5
三、研究目的 8
四、研究重點 8
五、研究架構 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1
一、確定提撥制評析 11
二、退休金制度與勞動市場效率 14
三、退休金制度與員工流動率 16
四、本章小結 18
第三章 調查結果統計 20
一、問卷資料介紹 22
1.資料來源 22
2.問卷內容 22
3.使用標準 25
二、受訪企業基本資料概況 25
三、受訪企業評估調查 28
1.企業認為新制個人帳戶相較於舊制: 28
1-1 新制可能的好處 28
1-2 新制可能的壞處 29
2.企業認為新制對經營成本產生的影響程度 31
3.企業認為在新制中對經營成本衝擊最明顯的一項規定 32
4.企業為了因應新制的成本衝擊所考慮的「薪資調整策略」 33
5.企業在「薪資調整策略之外」所考慮到的其他因應措施 35
6.企業認為新制年金保險相較於新制個人帳戶: 37
6-1 年金保險可能的好處 37
6-2 年金保險可能的壞處 38
7.企業對三種制度的偏好程度比較 40
8.企業預計現有員工選擇繼續適用舊制的比例 42
9.企業認為舊制員工相較於新制員工的特性 43
10.中高齡勞工退休金成本的降低是否會提高企業的僱用意願 44
11.企業不會因退休金成本降低而提高中高齡僱用所考量的原因 45
12.企業認為其員工流動率未來是否會增加 46
13.企業未來因應員工流動率增加所考慮的留才用才措施 47
四、本章小結 49
第四章 實證模型分析 51
一、模型設定 52
二、模型分析結果 53
1.企業對三項制度之偏好 53
1-1舊制偏好 53
1-2新制帳戶偏好 55
1-3新制年金偏好 57
1-4偏好度綜合比較 59
2.各項因應措施 61
2-1 薪資調整策略 61
2-2 人事調整策略 63
2-3 消極性調整策略 65
2-4 其他調整策略 66
2-5 因應措施綜合整理 67
3.企業增加中高齡僱用之意願 69
4.員工流動率預計 71
三、本章小結 73
1.企業制度偏好 73
2.企業因應策略 73
3.中高齡勞工僱用意願 75
4.員工流動率預計 76
第五章 結論 77
參考文獻 80
附錄一 因應措施實證數據 85
1.減薪 86
2.縮減未來調薪幅度 87
3.調整原有薪資結構 88
4.縮減員工福利 89
5.減少僱用(或裁員) 90
6.原勞動契約轉換其他類型 91
7.使用派遣勞工 92
8.勞務外包 93
9.提高產品或服務價格 94
10.改善生產或銷售流程 95
11.結清舊年資 96
12.資遣後重新聘用 97
13.遷廠外移 98
14.關廠或歇業 99
15.加強員工績效考核 100
附錄二 問卷調查內容 101
附錄三 勞工退休金條例全文 105
參考文獻 Guck, Brain講、蔡紹南節譯,「全球退休金制度的變革」,勞工行政,第118期,87年2月,頁67-70。
Thomas Herzog著、朱柔若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85年初版。
中華民國全國總工會,「全總版勞工老年附加年今正式提出」,勞資關係月刊,第16卷第4期,86年8月,頁6-15。
王素琴,「我國勞工退休制度現況與未來趨勢」,勞工行政,第92期,84年12月,頁14。
王素琴,「勞工退休基金組織及運用概況 (上)」,勞資關係月刊,第17卷第6期,87年10月,頁44-55。
王素琴,「勞工退休基金組織及運用概況 (下)」,勞資關係月刊,第17卷第7期,87年11月,頁43-47。
王素琴,「改進當前勞工退休制度之探討」,勞工行政,第138期,88年10月,頁15-23。
王靜怡,「公共退休金提撥方式之論述」,勞工行政,第149期,89年9月,頁59-63。
王靜怡,「公共退休金制度之發展變遷暨其省思」,經社法制論叢,第27期,90年1月,頁33-52。
成之約,「中高齡勞工就業的障礙與突破兼論我國中高齡勞工就業促進政策」,勞工行政,第129期,88年1月,頁2-14。
朱言貴,「勞工退休新制之時代意義」,勞工之友季刊,第607期,93年8月,頁5-7。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勞退金改制對產業、就業市場與總體經濟影響之研究」期末報告,94年。
何金巡、蕭麗卿、周麗芳與林建甫,「開放經濟體系勞工退休制度之總體經濟計量分析」,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第34卷第2期,93年,頁73-128。
吳忠吉,「公積金與附加年金」,勞資關係月刊,第16卷第5期,86年9月,頁16-18。
呂宜霖,「勞退金三軌制的財務面分析」,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91年。
呂榮海,「勞動基準法實用1」,蔚理法律事務所,88年修訂版。
宋効剛,「退休金給付制度及強制退休時點與勞工互動之探討」,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90年。
李建慧,「個人預計退休年齡的決定」,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89年。
李章順,「改進勞工退休制度退勞動市場與勞工權益之影響」,勞工行政,第120期,87年4月,頁42。
辛炳隆,「勞工退休制度規劃的深度思考」,勞資關係月刊,第18卷第1期,88年5月,頁34-41。
林永裕,「日本勞工退休基金管理暨運用制度 (上)」,勞工行政,第132期,88年4月,頁48-59。
林永裕,「日本勞工退休基金管理暨運用制度 (下)」,勞工行政,第133期,88年5月,頁57-66。
林忠正,「我們對於勞工退休制度變革的一些看法」,勞資關係月刊,第16卷第4期,頁222-27。
林昕,「勞退金改制採多軌並行如何落實讓人猶如霧裡看花」,勞資關係月刊,第20卷第5期, 90年9月,頁42-45。
林炫秋,「臺灣、德國與美國企業退休給付法制之比較研究」,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90年。
柯木興,「社會保險」,中國社會保險學會,92年6月,頁200。
洪瑞清,「我國勞工退休制度之分析」,勞工行政,第142期,89年2月,頁8-18。
徐廣正,「從西歐社會保險制度之改革看我國勞工老年經濟保障」,勞資關係月刊,第20卷第9期,91年1月,頁7-24。
翁朝棟,「企業退休準備金提撥制度及人力資源運用策略」,勞工行政,第129期,88年1月,頁26-33。
郝充仁,「退休金制度與企業發展」,勞工行政第139期,88年11月,頁27-36。
郝鳳鳴,「勞工退休金條例規範基礎分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12期,93年9月,頁170-86。
康長健主持、孟梅賢記錄整理,「勞工退休制度與基金運用管理問題座談會」,勞資關係月刊,第19卷第1期,89年5月,頁6-38。
張烽益,「建構台灣的勞動者職業年金體系」,勞資關係月刊,第20卷第12期,91年4月,頁14-19。
張熒真,「我國勞工退休金制度變革之研究」,逢甲大學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90年。
張碧玲,「勞基法中退休金制度對勞工流動、工作報酬影響之探討」,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84年。
郭永雄,「勞基法退休金制度應速改制」,勞資關係月刊,第16卷第5期,86年9月,頁262-71。
郭永雄,「勞工退休金新制對資方之衝擊」,勞資關係月刊,第20卷第12期, 91年4月,頁7-13。
郭永雄,「勞退金條例之因應措施」,工業雜誌,93年7月號,頁14-23。
郭永雄,「勞退條例施行細則之研議」,工業雜誌,93年8月號,頁4-9。
郭明政,「一個充滿危險的策略-『對勞工退休金條例草案』採行個人帳戶制之疑慮與批評」,政策月刊,第48期, 86年7月,頁29-33。
郭明政,「勞工退休金個人帳戶制-從集錢到集權?」,勞資關係月刊,第18卷第5期,88年9月,頁280-82。
郭玲惠,「德國勞工退休金制度簡介」,勞資關係月刊,第18卷第4期,88年8月,頁18-33。
郭振昌譯,「加拿大年金制度:改革的抉擇」,勞工行政,第113期,86年9月,頁54-57。
陳月娥,「適用勞動基準法對企業之影響調查分析」,勞工行政,第125期,87年9月,頁71-74。
陳正良,「勞基法退休金改制的兩個基本前提及最適切的改制方向」,勞資關係月刊,第16卷第5期,86年9月,頁275-93。
陳玉豐,「中高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分析」,勞工行政,第147期,89年7月,頁67-75。
陳新立,「勞工退休金制度改革之社會性分析-從企業福利到社會保障?」,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89年。
單驥,「勞基法中退休準備金提撥率之調查及研究」,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專論(110),76年5月。
單驥,「勞基法中退休制度的改進-兼論退休、資遣與失業保險制度之整合」,經社法制論叢,第10期,81年7月,頁5。
單驥,「勞工附加年金制 恍若鑿個無底洞」,工業雜誌,82年5月號,頁18-19。
單驥,「勞工老年附加年金制真的比較好嗎?」,經社法制論叢,第12期,82年7月,頁43-76。
單驥,「『個人退休金專戶』制優於勞委會版本」,工業雜誌,82年8月號,頁85-87。
單驥,「國民退休年金制度中確定提撥制與確定給付制之比較」,經社法制論叢,第17、18期合訂本,85年7月,頁65-80。
單驥,「開設個人退休金專戶是勞工的權利」,勞資關係月刊,第16卷第4期,86年8月,頁208-17。
單驥,「球在勞工這一邊了」,勞資關係月刊,第20卷第12期,91年4月,頁724-28。
單驥、宋効剛與陳怡如,「勞工退休新制的經濟分析」,勞退新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93年12月。
曾博泰,「強制性退休制度的經濟面分析」,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84年。
黃琴雀,「我國勞動基準法退休金制度調整之研究」,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85年。
黃雅如,「新制勞工退休金之投資模擬與探討」,逢甲大學統計與精算研究所碩士論文,91年。
楊忠政,「我國勞工退休準備金提撥之監督檢查執行現況檢討」,勞工行政,第一三一期,88年3月,頁24-31。
楊燕綏,「集權化公積金養老保險制度的利與弊」,勞資關係月刊,第18卷第4期,88年8月,頁6-17。
趙高,「勞退三軌制-多元選擇並未提供多重保障」,勞資關係月刊,第20卷第10期,91年2月,頁49-52。
鄢武誠,「我國勞動法上勞工退休制度的研究」,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88年。
潘世偉,「勞退金制度與政府角色」,工業雜誌,93年7月號,頁9-13。
潘珮玲,「退休制度的確定給付制與確定提撥制之比較研究─以中華電信公司釋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90年。
鄭月遂,「勞工退休金的提撥、計算與運用」,勞工行政,第111期,86年7月,頁19-24。
蕭麗卿,「年金制無分好壞重在管理」,工業雜誌,82年8月號,頁88-93。
鍾惠琪,「應用決策分析探討台灣勞工退休金制度轉換之影響」,高雄第一科技大學保險營運研究所碩士論文,89年。
龔文廣,「中高齡者就業問題分析」,勞工行政第118期,87年2月,頁43-50。
Allen, Steven G. and Robert I., Clark, Ann A., McDermed., ”Pension Bonding and Lifetime Jobs,”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Vol.28, No.3 (Summer), 1993, p 118-37.
Gustman, Alan L. and Steinmeier, Thomas L., “Pension Portability and Labor Mobility,”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Vol.50, 1993, p299-323.
Hughes, G. and McCormick, B., ”The Influence of Pension on Job Mobility,”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Vol.33, No.1, 1984, p 183-206.
Lazear, Edward P., “Retirement From the Labor Force,” 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 North-Holland, 1986, p305-55.
Mitchell, Olivia S.,”Fringe Benefits and Labor Mobility,”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Vol.17, No.2, 1982, p 286-98.
Murphy, Pablo L. and Musalem, Alberto R., “Pension Funds and National Saving,”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No. 3410, 2004.9.
Schiller, Bradley R. and Weiss, Randall D., ”The Impact of Private Pension on Firm Attachment,”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61(3), 1979, p 369-80.
Xie, Yu.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for Ordinal Variables,” Sociological Methods&Research, Vol. 17, No. 4, 1989, p325-52.
指導教授 單驥(Gee San) 審核日期 2005-7-1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