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512101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93 、訪客IP:3.17.81.228
姓名 王吳瑄(Wu Hsuan W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俞大綱劇作研究
相關論文
★ 中國文學中的桃花研究★ 戒嚴時期台灣流行歌曲研究1949~1987年
★ 排灣族傳統童謠研究★ 台灣王爺故事研究
★ 臺灣地區國字「標準字體」之研究★ 元明清動物故事研究
★ 彈詞《珍珠塔》研究★ 【相聲瓦舍】及其相聲劇作品之研究
★ 中國民間蛇郎類型故事研究★ 《聊齋誌異》植物精怪故事研究
★ 《剪燈新話》人物研究★ 李漁同類型小說與戲曲比較
★ 唐代令曲研究★ 壇經版本考
★ 《風月錦囊》研究★ 女相聲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論文提要
在臺灣的傳統劇壇中,京劇的演出一直佔有重要的地位。國民政府撤守來臺後,於傳統戲劇表演方面,由於政策、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使得京劇成為重要的演出劇種。準此,為了充實演出的內容,除了排演傳統劇目之外,在關於京劇劇本的改編與創作中,俞大綱先生無疑的具有重要影響地位。除了擔任戲曲的教學工作之外,他更以文人的身份從事京劇劇本的改編,延續京劇文士化的重要歷程。因此本論文的寫作,企圖由俞大綱劇作的分析研討之中,探究在臺灣特殊政治環境和大量外省移入居民的影響之下,京劇的發展,對臺灣劇壇所形成的衝擊,並經由海峽兩岸同時期的戲劇活動與觀點,來審視不同的背景所各自營造出的戲劇風格。更將就俞大綱先生的生平及其戲劇意識分為若干部份進行探討、研析,以期瞭解俞大綱創作的思想內涵及藝術特質。藉由對戲劇作品的解讀之中,為臺灣傳統戲曲影響甚大的「現代戲劇導師」--俞大綱先生作一番整體性的定位。
首先,由於家庭背景的因素,強化了俞大綱先生對於古典戲曲的欣賞與喜愛;並進一步藉由對文史相合的深刻感悟,從而發出關懷傳統戲曲的熱情。除了致力於京劇的改良之外,他並對臺灣傳統藝術的各個層面,賦予高度的關心。在長期的研究過程中,跨越出傳統的模式,不斷地融合東西方的文化,匯集古典與現代的特質,進而提出關於中國戲劇,在文化發展與傳承方面的具體看法,並影響日後傳統戲曲的演出及發展。因此本文由對俞氏生平的探討,綜觀其投注心力於中國戲曲脈絡因素。
而由於其從事戲劇研究的時間,回溯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及政治局勢,所呈現者是兩岸衝突對立、撲朔迷離的詭譎氣氛。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訴求的文化重點與思想自然就大有不同,所提倡的主題亦各有千秋。從時代背景的考察,做為研究俞大綱先生劇作的導引,從中解讀他個人受時代影響的戲劇意識,並比較臺灣本土與中國大陸間,在文化意識型態上的差距,通盤了解影響俞氏戲劇創作的時代背景。
關於實際的創作方面,俞大綱先生的劇作雖多為改編舊有劇目,但最大的意義,在於他以文人的身分為臺灣京劇環境注入生命力。經由對其劇作主題思想、情節架構、人物塑造、語言特色等諸多方面的整理分析,歸納出俞氏的劇作採用優美的文詞、豐富的內容,使編劇凌駕於演員、劇種之上,成為具有高超藝術價值的文學作品。
本文由歷史背景與作品特色進行探討,結合俞大綱先生對中國戲劇獨特的體悟與關懷,發掘其劇作在演出中的具體成效與深刻的文學價值,呈現出劇作家的藝術風格與對時代的影響力。
關鍵字(中) ★ 俞大綱
★ 劇作
★ 主題
★ 情節
★ 人物
★ 語言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壹 研究動機
貳 研究內容
參 俞氏劇作之故事源流與發展
第二章 俞大綱生平概述 19
第一節 家世與生平
壹 幼年家居生活
貳 親人手足之情
參 早年求學生涯
肆 學官商兼容
第二節 對中國戲劇的研究與傳承
壹 融合東方與西方
貳 兼顧傳統與現代
參 從事京劇劇本的改編和創作
肆 重視鄉土民俗藝術
第三章 俞大綱戲劇創作的時代背景 45
第一節 京劇發展淺述
壹 京劇由萌芽至成熟的背景簡述
貳 京劇在台灣之歷史溯源
第二節 意識型態統攝下的台灣戲劇狀況(一九四九~一九七九)
壹 五○年代至七○年代台灣文藝發展簡述
貳 台灣劇壇受政治環境影響的狀況
第三節 戲改潮流下大陸戲劇狀況(一九四九~一九七九)
壹 戲曲改革的理論原則
貳 戲曲改革的歷程
參 戲曲改革的施行
肆 戲曲改革的結果
第四章 俞大綱劇作之思想架構 95
第一節 主題思想
第二節 情節架構
第五章 俞大綱劇作之藝術特質 131
第一節 人物塑造
第二節 語言特色
結 語 165
附錄
壹 俞大綱家族世系表 167
貳 俞大綱年譜 168
參 參考書目 174
參考文獻 壹、俞大綱先生著作
《俞大綱全集》,俞大綱著,俞大綱紀念基金會編,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6月初版。
《寥音閣集》,俞大綱著,台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版。
《寥音閣詩文》,俞大綱著,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7年版。
《寥音閣詩話》,俞大綱著,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版。
《寥音閣劇作》,俞大綱著,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7年12月初版。
《戲劇縱橫談》,俞大綱著,台北:文星出版社,1967年版。
《戲劇縱橫談》,俞大綱著,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79年版。
貳、戲劇相關著作
一、史料類
《大戲考》,鄭子褒輯/劉紹唐、沈葦窗主編,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年4月影印。
《中國大陸的戲曲改革》,趙聰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69年8月初版。
《中國大陸的戲曲改革-一九四二~一九六七》,趙聰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69年8月初版。
《中國京劇史?上、中卷》,北京市藝術研究所、上海藝術研究所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版。
《中國京劇發展史》,馬少波等主編,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初版。
《中國近世戲曲史》,青木正兒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5年3月臺一版。
《中國現代比較戲劇史》,田本相著,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年6月初版。
《中國戲曲史略》,余從等著,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年初版。
《中國戲曲通史》,張庚?郭漢城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年4月初版。
《中國戲曲聲腔源流史》,廖奔著,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7月初版。
《中國戲劇史》,孟瑤著,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4月1日再版。
《中國戲劇史》,徐慕雲著,台北:河洛出版社,1977年初版。
《中國戲劇史》,張燕瑾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初版。
《中國戲劇史》,魏子雲著,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初版。
《中華國劇史》,李浮生著,1969年4月初版
《中華戲劇史》,費嘯天著,臺北: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1988年6月1日初版。
《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邱坤良著,臺北:自立晚報社,1992年6月一版。
《台灣電影戲劇史》,呂訴上著,台北:銀華出版社,1961年版。
《平劇劇目初探》,陶君起著,台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7月版。
《京劇兩百年史話》,毛家華著,臺北:文建會,1995年版。
《明清戲曲史》,盧前著,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初版。
《臺灣平劇發展之研究》,溫秋菊著,臺北:學藝初版社,1994年6月初版。
《臺灣劇場與文化變遷》,邱坤良著,臺北:臺原出版社,1997年10月一版。
《臺灣戰後初期的戲劇》,焦桐著,臺北:臺原初版社,1990年6月一版。
二、論述類
《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曾永義著,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11月初版。
《中國近代戲曲論著總目》,傅曉航、張秀蓮主編,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年4月初版。
《中國劇詩的美學風格》,蘇國榮著,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6月1日初版。
《中國戲曲文化》,周育德著,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5年12月初版。
《中國戲曲文化概論》,鄭傳寅著,臺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4月初版。
《中國戲曲的創造與鑑賞》,鄭向恆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中國戲曲的藝術形式》,謝錫恩著,香港:香港中國語文學會,1986年3月初版。
《中國戲曲美學的文化闡釋》,姚文放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初版。
《中國戲劇學通論》,趙山林著,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天涯相依》,郭小莊著,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0月初版。
《比較研究:古劇結構原理》,李曉著,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1月初版
《水袖與胭脂:魏海敏的舞臺生涯》,魏海敏著,臺北:商周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6月1日初版。
《田漢論創作》,田漢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5月初版。
《皮黃文學研究》,學藝出版社。
《西方人看中國戲劇》,施叔青著,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
《明清文人傳奇研究》,郭英德著,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5月初版。
《爭取京劇藝術的新繁榮-紀念徽班進京二百週年振興京劇學術討論會文集》,徽班進京200週年紀念委員會辦公室學術評論組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年9月第一版。
《參軍戲與元雜劇》,曾永義著,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4月初版。
《國劇劇本故事考證》,費嘯天整理,臺北: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1985年1月初版。
《國劇鑑賞與批評》,王元富著,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9月。
《曹禺戲劇集?論戲劇》,曹禺著,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1985年5月初版。
《梅蘭芳之死及其他》,方靜著,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5月初版。
《梨園譚叢》,菊人著,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7年7月10日初版。
《郭小莊雅音繚繞》,柳天依著,臺北:台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2月初版。
《悲劇心理學》,朱光潛著,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7月初版
《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王安祈著,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10月30日初版。
《新時期戲曲創作論》,安葵著,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年10月初版。
《詩歌與戲曲》,曾永義著,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4月初版。
《電視國劇論述》,王元富著,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4月初版。
《夢幻狂想奏鳴曲-中國大陸表演藝術1949~1989》,周令飛著,臺北:時報文化初版企業有限公司,1992年1月15日初版。
《臺灣戲劇現場:抗爭與認同》,邱坤良著,臺北:玉山社,1997年初版。
《劇本研讀》,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主編,臺北: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1996年3月初版。
《劉厚生戲曲長短文》,劉厚生著,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6年5月初版。
《寫作藝術論》,王平陵著,臺北:正中書局,1975年8月臺初版。
《編劇方法論》,鄧綏甯著,臺北:正中書局,1979年。
《編劇學》,徐天榮著,臺北:三名書局,1966年1月10日初版。
《論中國戲劇批評》,夏寫時著,山東:齊魯書社,1988年10月初版。
《戲曲表演美學探索》,韓幼德著,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2月28日初版。
《戲曲美學》,傅謹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7月初版。
《戲劇的分析》,C.R.Reaske著/林國源譯,臺北:成文化出版社,1977年6月版。
《戲劇的政治社會化功能》,張信業著,臺北:黎明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10月初版。
《戲劇美學》,曹其敏著,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11月初版。
《戲劇原理》,姚一葦著,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2月。
《戲劇與文學》,Stanley Wells著/李約翰譯,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年6月初版。
《戲劇與文學》,姚一葦著,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9月初版。
《戲劇與戲劇性》,S.W.Dawson著╱陳慧樺、范國生譯,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10月再版。
《戲劇語言》,馬威著,臺北:淑馨出版社,1991年7月初版。
《戲劇編寫法》,方寸著,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8年2月初版。
《戲劇編寫概要》,姜龍昭著,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2月初版。
《戲劇藝術之發展及其原理》,趙如琳譯著,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11月初版。
參、文史相關著作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圖志》,楊義、中井政喜、張中良著,臺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初版。
《大陸文化思潮》,王章陵著,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3年4月出版。
《大陸文藝論衡》,周玉山著,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3月初版。
《女性文學與文學女性》,曹正文著,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9月初版。
《女性閱讀與小說評論》,吳達芸著,臺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5月初版。
《中共文化政策研究》,金達凱著,臺北:教育部文化局,1973年3月初版。
《中國古典文學論文精選叢刊》,曾永義主編,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8月初版。
《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陳永發著,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初版。
《中國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彭瑞金著,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年3月一版。
《元代史新探》,蕭啟慶著,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6月初版。
《文化大革命十年史》,嚴家其、高皋著,臺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2月1日初版。
《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四十年臺灣大眾文學小史》,楊照著,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10月初版。
《文學大綱》,鄭振鐸編,上海:上海書店(據商務印書館1927年版複印),1986年9月初版。
《文學理論資料彙編》,華諾文學編譯組編,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5年10月初版。
《文學評論百問》,彭瑞金著,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8月初版。
《文藝心理學》,著,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69年12月重一版。
《主題學研究論文集》,陳鵬翔主編,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11月初版。
《四十年來中國文學》,邵玉銘、張寶琴、亞弦主編,臺北:聯合文學出版,1994年初版。
《我的第一步》,高上秦主編,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68年1月20日初版。
《李娃》,高陽著,臺北:皇冠雜誌社,1982年8月初版。
《李漁隨筆全集》,李漁著,四川:巴蜀書社,1997年3月初版。
《俞大維傳》,李元平著,臺北:臺灣日報社,1992年6月。
《張大千的世界》,謝家孝著,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1月10日初版。
《符號學與戲劇理論》,Keir Elam著/王坤譯,臺北:駱駝出版社,1998年11月初版。
《陳寅恪評傳》,汪榮祖著,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12月三刷。
《曾寶蓀回憶錄》,曾寶蓀著,臺北:龍文出版社,1989年6月15日初版。
《楊家將演義》,紀振倫撰/楊子堅校注/葉經柱校閱,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2月初版。
《楊家將與岳家軍》,顧歆藝著,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初版。
《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理論卷)》,簡政珍主編,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5月初版。
《臺灣文學史綱》,葉石濤著,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93年9月5日版。
《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游勝冠著,臺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7月初版。
《臺灣文學的歷史考察》,林瑞明著,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7月初版。
《臺灣近代發展史》,許極燉著,臺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9月初版。
《臺灣開發史》,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著,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費正清、羅德里客、麥克法夸爾主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
《談陳寅恪》,俞大維等著,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年9月1日再版。
《學人風範》,應平書著,臺北:中華日報社,1980年12月5日版。
《戰後臺灣文學反思》,李敏勇著,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年6月第一版。
《燈火下樓台-俞大綱先生紀念文集》,俞大綵等著,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年11月初版。
肆、學位論文
《王魁故事研究》,吳儀鳳著,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百花公主故事研究》,羅文華著,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繡襦記及其曲譜之研究》,李國俊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6月。
伍、辭典工具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年8月初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年8月初版。
《中國古代戲曲名著鑑賞辭典》,霍松林、申士堯主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4月初版。
《中國古代戲劇辭典》,張月中主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初版。
《中國曲學大辭典》,齊森華、陳多、葉常海主編,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中國戲曲劇種手冊》,李漢飛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7年6月初版。
《京劇大觀》,北京出版社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年6月初版。
《京劇知識手冊》,吳同賓著,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
《京劇劇目辭典》,曾白融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6月初版。
《戲考大全》,據《戲考》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12月初版。
陸、期刊論文
〈三十七載紅氍毹-「大鵬國劇隊」簡介〉,鄭黛瓊著,《文訊》32期,頁64~66,1985年10月10日。
〈大專院校正規戲劇教育概況〉,牛川海著,《文訊》31期,頁50~66,1985年8月10日。
〈大陸的傳統戲曲〉,翰健著,《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期,頁30~36,1977年。
〈中國傳統劇學的研究與發展〉,王士儀著,《文訊》31期,頁23~31,1985年8月10日。
〈中華民國七十年來的國劇〉,劉嗣著,《新文藝》298期,頁36~46,1981年1月。
〈光復後臺灣戲劇書目(上)〉,焦桐著,《文訊》32期,頁32~47,1985年10月10日。
〈弟弟:你去的太突然〉,俞大綵著,聯合報12版,1977年6月2日。
〈我與戲劇〉,鄧綏寧著,《文訊》32期,頁77~92,1985年10月10日。
〈泛談幾種曾具影響力的影劇雜誌〉,貢敏著,《文訊》32期,頁21~28,1985年10月10日。
〈俞大綱教授談:地方戲劇會沒落嗎?〉,俞大綱著,中華日報,1975年2月18日。
〈俞大綱教授談平劇〉,施叔青筆錄,《書評書目》50期,頁27~36,1977年6月。
〈俞老師最後一次談話〉,楚戈著,《書評書目》50期,頁13~16,1977年6月。
〈俞著「王魁負桂英」的鑑賞〉,段彩華著,《幼獅文藝》33卷1期,頁65~69,1971年3月1日。
〈哲人已萎-悼念俞大綱老師〉,陳秀芳著,《書評書目》50期,頁17~22,1977年6月。
〈記俞大綱〉,竺公著,《自由談》30卷6期,頁39~41,1979年6月。
〈記憶裡有一幅畫〉,邱秀文著,《書評書目》50期,頁22~26,1977年6月。
〈國劇競賽評審芻議〉,沈沖著,《新聞天地》40卷51期,頁9~12,1984年12月22日。
〈悼俞大綱老師〉,李昂著,聯合報12版,1977年6月2日。
〈淡海珠光-「海光國劇隊」簡介〉,林世仁著,《文訊》32期,頁60~63,1985年10月10日。
〈現階段的劇運與戲劇團體〉,鍾雷著,《文訊》32期,頁48~56,1985年10月10日。
〈堡壘和尖兵-「復興國劇團」簡介〉,陳靜琪著,《文訊》32期,頁67~70,1985年10月10日。
〈臺灣地方戲曲與語言傳播〉,林鋒雄著,《文訊》32期,頁7~14,1985年10月10日。
〈舞台人物造型-圖像史料的重要:談談「國劇伶票影集」〉,俞大綱著,中國時報,1974年9月18日。
〈撫今憶昔談國劇教育〉,鍾傳幸著,《文訊》31期,頁67~72,1985年8月10日。
〈龍虎班-「陸光國劇隊」簡介〉,林瑋儀著,《文訊》32期,頁57~59,1985年10月10日。
〈戲劇專家俞大綱-讀史相信因果律〉,邱秀文著,中國時報12版,1975年3月10日。
〈戲劇與文學〉,閻振瀛著,《文訊》31期,頁7~14,1985年8月10日。
〈戲舉藝術與大眾傳逼〉,趙琦彬著,《文訊》31期,頁46~49,1985年8月10日。
〈懷念俞大綱先生-並為鄉土藝術工作者打氣〉,李亦園著,《仙人掌雜誌》第5號,頁215~220,1977年。
〈關於「俞大綱全集」〉,段彩華著,《文訊》32期,頁245~247,1985年10月10日。
〈我們從瑪薩?葛蘭姆吸取些什麼?〉,俞大綱著,中國時報,1974年10月9日。
〈生有何為,死復何憾〉,陳怡真著,中國時報1977年3月20日。
〈俞大綱新編繡襦記-胡陸蕙初演李亞仙〉,包緝庭著,中央日報6版,1970年1月2日。
〈大鵬將演王魁負桂英〉,包緝庭著,中央日報6版,1970年12月18日。
〈中視「人面桃花」觀後〉,楊執信著,中央日報6版,1971年9月22日。
〈從寫實走向寫意的電視國劇〉,徐克昉著,中央日報6版,1971年10月6日。
〈「蕩寇記」與「兒女英豪」〉,楊執信著,中央日報6版,1972年10月26日。
〈傳統、現代與現代藝術(上)〉,何懷碩著,中央日報6版,1972年11月29日。
〈傳統、現代與現代藝術(下)〉,何懷碩著,中央日報6版,1972年11月30日。
〈觀雲門舞集演出有感〉,孟瑤著,中央日報6版,1978年5月7日。
指導教授 李國俊 審核日期 2012-1-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