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72201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7 、訪客IP:3.145.47.221
姓名 黃霈瑄(HUANG,PEI-HSUA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研究所
論文名稱 從接受美學視角看臺灣客家歌謠的現代傳承與女性形象再現
(A Study on Modern Inheritance and Female Image Reproduction of Taiwan Hakka Balla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相關論文
★ 臺灣客家語四字詞研究★ 六堆地名與客家發展
★ 客家動物諺語之文化意涵研究★ 在臺客籍「印尼」與「大陸」配偶之 客家認同比較研究
★ 海陸客語語氣詞研究★ 新竹「饒平」與「海陸」客話音韻比較研究
★ 高樹大路關與內埔客家話比較研究★ 印尼山口洋客家話研究
★ 客家話體標記的研究★ 臺灣客家話時間副詞研究
★ 客家話程度副詞:詞彙、語法和語用特點研究★ 花蓮地區客語阿美語接觸研究
★ 幼稚園客語音韻覺識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 永定新舊移民之客家話比較-以楊梅鎮秀才窩與蘆竹鄉羊稠村為例
★ 廣東五華客家話比較研究★ 關西饒平客家話調查研究-以鄭屋、許屋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係以接受美學觀點探討臺灣客家歌謠傳統與創新的接受情形,並且探究
客家歌謠的女性形象再現為主題,主要援引英美女性主義理論作為探討的概念依
據。接著,研究過程採用文本分析法,首先,針對一九八一年至二O一三年客家
流行專輯中,有汲取傳統歌謠文本的曲目共有六十三首,以作為本文研究範疇,
主要汲取姚斯的「期待視域」看「傳統」與「創新」歌謠文本中的女性形象,以
及運用英美女性主義學派看臺灣客家歌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發現,當代客家歌
手對傳統歌謠的接受各有其創新過程,以及從英美女性主義視角詮釋客家歌謠中
的女性形象,在不同類別歌謠所呈現的女性再現過程皆有不同,將在本論文深入
剖析之。
摘要(英) Based on the subject of Hakka female image reproduction, the paper explores the reception situation of Taiwan Hakka ballad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referring to British and American feminism theory as the concept basis. The study process applies text analytic method. Firstly,the study takes 63 pieces of traditional ballad texts from the pop Hakka albums from 1981 to 2013 as the text research range. It mainly takes the female image from Jauss’s Expectation Vision on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ballad text and applies British and American Feminism School to regard the female image of Taiwan Hakka ballad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modern Hakka singers have their different innovation process to traditional ballad reception. Besides, the female images in the Hakka ballads expla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feminism are different in the female reproduction processes in different ballads which will be further explored in this study.

關鍵字(中) ★ 客家
★ 歌謠
★ 流行歌曲
★ 接受美學
★ 女性形象
關鍵字(英) ★ Hakka
★ Ballad
★ Pop Songs
★ Reception aesthetic
★ Female images
論文目次 目錄
摘要 ........................................... I
Abstract .......................................III
致謝 ........................................... V
表目次 ......................................... IX
圖目次 .........................................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一、研究動機................................................ 2
二、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4
一、研究方法............................................... 4
二、研究限制.............................................. 16
第三節 文獻回顧............................................ 16
一、客家歌謠研究的文獻探討................................... 17
二、運用接受美學進行研究的相關研究............................ 20
三、客家女性形象研究的文獻探討............................... 21
第四節 小 結.............................................. 26
第二章 當代客家流行歌手對傳統歌謠的接受........................ 29
第一節 淺論客家歌謠「傳統」與「創新」的歷史脈絡................ 30
一、客家歌謠範疇.......................................... 30
二、客家創作歌謠之沿革..................................... 33
第二節 當代客家歌手「傳統」與「創新」之分類.................... 41
第三節 小 結............................................. 46
第三章 從傳統客家歌謠到客家流行歌曲的蛻變 ..................... 49
第一節 客家歌謠文本「傳統」與「創新」的轉化過程 ............... 49
一、模仿拼貼:當代與傳統之結合.............................. 49
二、大眾化的歌謠文本...................................... 55
第二節 從「期待視域」看「傳統」與「創新」歌謠文本中的女性形象.. 59
一、讀者期待視域中的女性形象............................... 60
二、歌謠呈現的女性形象.....................................64
第三節 小 結............................................ 67
第四章 臺灣客家歌謠中的女性形象 ............................ 69
第一節 依附及隱蔽的客家女性形象............................. 69
第二節 文本中歡愉/情慾之間曖昧不明.......................... 75
一、他/她者-相互凝視..................................... 76
二、女性形象的再現........................................ 83
第三節 小 結............................................. 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9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89
一、各章論述重點.......................................... 89
二、主要研究發現.......................................... 90
第二節 檢討與建議......................................... 91
一、研究限制.............................................. 91
二、未來研究建議.......................................... 92
參考文獻 ................................................ 93
一、中文專書.............................................. 93
二、翻譯專書.............................................. 96
三、英文專書.............................................. 99
四、學位論文.............................................. 101
五、期刊論文.............................................. 105
六、網路資源.............................................. 107
七、影音資料.............................................. 109
附 錄 .................................................. 110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
子宛玉編,1988,《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臺灣篇》,臺北:谷風出版社。
巴特勒,2008,《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臺北:桂冠。
王甫昌,2003,《當代臺灣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
王逢振,1995,《女性主義》,臺北:揚智文化。
王雅各,1999,《臺灣婦女解放運動史》,臺北:巨流。
伍軒宏,2010,《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臺北:文建會。
朱立元,1989,《接受美學》,上海:人民。
何春蕤,1994,《豪爽女人:女性主義與性解放》,臺北:皇冠文。
何穎怡,1997,《女人在唱歌-部落與流行音樂裡的女性生命史》,臺北:萬象。
呂秀蓮,1986,《新女性主義》,臺北:敦理出版社。
呂秀蓮,2008,《新女性主義(新版)》,臺北:聯合文學。
李仕芬,2000,《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李永得,2006,《臺灣客籍作曲家》,臺北:行政院客委會。
李泳集,1996,《性別與文化:客家婦女研究的新視野》,廣州:廣東人民。
李梁淑,2010,《客家歌謠文化與藝術論集》,臺中:天空數位圖書出版社。
李銀河,2003,《女性主義》,臺北:五南圖書。
周華慶,2009,《文學詮釋學》,臺北市:里仁書局出版。
周慶華,2011,《文學概論》,新北市:揚智文化。
林幸謙,2000,《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書寫》,臺北:洪葉出版社。
林芳玟,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臺北:巨流。
林芳玫等,200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麗珊,2001,《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臺北:五南出版社。
邱一帆,2012,《族群、語言、文學-客語詩歌文學論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邱子修主編,2012,《跨文化的想像主體性﹕台灣後殖民/女性研究論述中譯》,臺北:臺大出版社。
邱家敬主編,2006,《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臺北:文津出版。
邱貴芬,1997,《仲介臺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臺灣閱讀》,臺北:元尊文化出版社。
邱貴芬,1998,《(不)同國女人聒噪》,臺北:元尊。
邱貴芬,2010,《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臺北:文建會。
邱貴芬,2010,《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洪淑苓,2004,《民間文學的女性研究》,臺北市:里仁書局出版。
胡幼慧,2000,《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胡泉雄,2003,《客家山歌槪述:歌詞.俚諺.歇後語.童謠》,臺北:胡泉雄。
胡萬川,1999,《歌謠傳承-臺灣閩客語民間歌謠選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胡萬川,2010,《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里仁書局出版。
范姜灴欽,2005,《臺灣客家民間傳說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
唐荷,2003,《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揚智文化。
徐正光,2007,《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南天。
郝譽翔,2002,《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臺北:聯合文學。
張小虹,1994,《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張小虹編,1998,《性/別研究讀本》,臺北:麥田。
張君玫,2012,《後殖民的陰性情境:語文、翻譯和欲望》,臺北:群學。
張典婉,2004,《臺灣客家女性》,臺北:玉山出版社。
張維安、王雯君,2005,〈客家意象:解構「嫁夫莫嫁客家郎」〉,《思與言》,臺北:思與言雜誌社。
梁庭嘉,2010,《迪士尼公主與女生的戰爭》,臺北:秀威資訊。
梅麗,2013,《當代英美女性主義類型小說研究》,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
陳玉玲,1998,《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縣:南華管理學院。
陳怡君,2007,《山歌好韻滋味長:賴碧霞與她的客家民歌天地》,臺北:南天書局。
陳運棟,1978,《客家人》,臺北:東門出版社。
陳運棟,1979,〈有關客家婦女的言論〉,《客家人》,臺北:聯亞出版社。
陳運棟,1992,《臺灣的客家人》,臺北:臺原出版社。
陸蓉之,2002,《臺灣(當代)女性藝術史》,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須文蔚,2009,《台灣文學傳播論》,臺北:二魚文化。
馮光鈺,2000,《客家音樂傳播》,北京:中國文聯。
馮輝岳,1995,《客家童謠大家唸》,臺北:武陵出版社。
黃子堯,2003,《客家民間文學》,臺北:愛華出版社。
黃玉振,2008,《客家歌謠選集》,臺北:行政院客委會。
黃淑玲、游美惠,2012,《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第二版)》,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黃菊芳,2011,《臺灣客家民間敘事文學:以渡臺悲歌與渡子歌為例》,臺北:南天。
黃裕元,2005,《臺灣阿歌歌-歌唱王國的心情點播》,臺灣:向陽文化。
楊兆禎,1982,《臺灣客家系民歌》,臺北:百科文化。
楊美惠,1988,《女性‧女性主義‧性革命》,臺北:合志文化。
溫萍,1992,《臺灣客家山歌探勝》,深圳市:海天出版社。
葉日松,2008,《竹葉撐船妳愛來》,臺北:行政院客委會。
劉守華,2011,《民間文學教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
劉昌元,1993,《西方美學導論》,臺北:聯經出版。
劉開鈴、林津如、賴俊雄、陳健宏、李根芳、陳福仁、游素玲,2011,《跨國女性研究導讀》,臺北:五南。
劉慧英著,1996,《走出男權傳統的樊籬:文學中男權意識的批判》,北京:三聯。
蔡玫姿,2009,《從性別觀點閱讀類型文學》,高雄市:巨流圖書。
鄧榮坤,1995,《客家歌謠與俚語》,臺北:武陵。
鄭榮興,2004,《臺灣客家音樂》,臺中:晨星。
鄭榮興、蘇秀婷、陳怡君著,2010,《賴碧霞客家民歌藝術》,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蕭立君,2010,《後殖民主義》,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賴俊雄主編,2008,《傅柯與文學》,臺北:書林出版。
賴碧霞,1983,《臺灣客家山歌》,臺北:百科文化。
賴碧霞,1993,《臺灣客家民謠薪傳》,臺北:樂韻出版。
龍協濤,1993,《文學讀解與美的再創造》,臺北:時報文化。
龍協濤,1997,《讀者反應理論》,臺北:揚智文化。
薛雲峰,2008,《快讀臺灣客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謝重光,2005,《客家文化與婦女生活︰12-20 世紀客家婦女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簡政珍,2010,《讀者反映閱讀法》,臺北:文建會。
藍佩嘉,2008,《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臺北:行人。
羅香林,1992,《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南天出版社。
羅肇錦,2000,《臺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顧燕翎,2004,〈當代婦女運動的情慾論述〉,《女性主義經典》,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顧燕翎、林芳玫等合著,200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顧燕翎、鄭至慧,1999,《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1999,《女性主義經典》,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二、翻譯專書
Abbott, P. and C. Wallace 著、俞智敏等譯,1995,《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臺北:巨流。
Abbott, P. and C. Wallance and M. Tyler 著、鄭玉菁譯,2008,《女性主義社會學》,臺北:巨流。
Chodorow, Nancy J.著、張君玫譯,2003,《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臺北:群學。
Chris Weedon 著、白曉紅譯,1994,《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臺北:桂冠出版。
Cris Beasley 著、黃麗珍譯,2009,《性別與性慾特質》,臺北:韋伯。
Darian Leader,Judy Groves 著、龔卓軍譯,1998,《拉岡》,臺北:立緒。
Dominic Strinatil、袁千雯譯,2005,《通俗文化理論》,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
Elizabeth Wright 著、楊久穎譯,2002,《拉岡與後女性主義》,臺北:貓頭鷹出版。
E‧M‧薀德爾、刁承俊譯,1994,《女性主義神學景觀-那片流淌著奶和蜜的土地》,香港:三聯書店出版。
Erich Fromm 著、孟祥森譯,1969,《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臺北:志文。
Gilligan, Carol 著、王雅各譯,2002,《不同的語音:心理學理論與女性的發展》,
臺北:心理。
Helen Fisherr 著、莊安祺譯 ,2000,《第一性-女人的天賦正在改變世界》,臺
北:先覺。
Holub, R. C.著、董之林譯,1994,《接受美學理論》,臺北:駱駝。
Jauss 著、金元浦譯,1987,《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市:遼寧人民出版。
John Storey 著、李根芳、周素鳳譯,2003,《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第三版)》,臺北:巨流出版。
Kathy Davis,2009,《性別與女性研究手冊》,臺北:韋伯。
Luce Irigaray 著、李金梅譯,2005,《此性非一》(Ce sexe quin’en est pas un),臺北:桂冠。
Marx、Engels 著,2003,《德意志意識形態》,人民出版社。
Michel Foucault 著、王德威譯,1993,《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
Michel Foucault 著、尚衡譯,1998,《性意識史》,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Michel Foucault 著、謝石、沈力譯,1990,《性史》,臺北:結構群文化。
Pamela Abbott and Claire Wallace 著,俞智敏等合譯,2000,《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臺北:巨流。
Patricia Ticineto Clough 著,夏傳位譯,1997,《女性主義思想-欲望、權力及學術論述》,臺北:巨流。
Raman Selden、Peter Widdowson、Peter Brooker、林志明譯,2012,《當代文學理論導讀(第四版)》,臺北:巨流出版。
Rosemarie Tong 著、刁曉華譯,1996,《女性主義思潮》,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Sigmund Freud 著、林克明譯,1971,《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Drei Abhandlungenzur Sexualtheorie),臺北:志文。
Simone de Beauvoir 著,2013,《第二性(唯一法文直譯經典中文全譯本,三冊精
裝限量典藏版)》,臺北:貓頭鷹。
Simone de Beauvoir 著、陶鐵柱譯,1999,《第二性》,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Simone de Beauvoir 著、楊翠屏譯,1997,〈第三卷:正當的主張與邁向解放〉,《第二性》,臺北:志文出版社。
Simone de Beauvoir 著、歐陽子譯,1992,〈第一卷:形成期〉,《第二性》,臺北:
志文出版社。Sophia Phoca 著、謝小芩譯,2010,《後女性主義》,臺北:立緒。
Steven Best、朱元鴻等譯,1994,《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臺北:巨流圖書。
Strinati 著、袁千雯等譯,2005,《通俗文化理論》,臺北:韋伯文化。
Susan Alice Watkins,2010,《女性主義》,臺北:立緒。
Susan McClary 著,張馨濤譯,2003,《陰性終止:音樂學的女性主義批評》,臺北:城邦。
Tori Moi 著、陳傑詩譯,1995,《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新北市:駱駝出版。
Virginia Woolf,2011,《女性書寫的逃逸路線:《自己的房間》》,臺北:網路與書出版。
上野千鶴子著、劉靜貞、洪金珠譯,1997,《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之女性主義》,臺北市:時報文化。
弗拉基米爾‧亞可夫列維奇‧普拉普、賈放譯,2006,《故事型態學》,北京:中華書局。
克莉絲‧維登著、白曉紅譯,1994,《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理論》,臺北:桂冠。
李維‧史特勞斯,1986,《野性的思維》,臺北:聯經出版。
約翰‧斯道雷,2010,《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格蕾‧格林、考比里亞‧庫恩著,1995,《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新北市:駱駝出版。
格蕾‧格林、考比里亞‧庫恩著、陳引馳譯,1995,《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板橋:
駱駝出版社。
凱特米勒特著、鍾良明譯,1999,《性的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盧卡奇、楊恆達譯,1997,《小說理論》,臺北:唐山。
三、英文專書
Blum, H. P. (1976). Masochism, the Ego Ideal, and the Psychlogy of Woma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24S:157-191.
Botwinick, Aryeh(1993), Postmodernism and Democratic Theory. 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
Bryson, Valerie(2003), Feminist Political Theory :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Butler, Judith. (1993) Bodies that Matter: 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 New York: Routledge.
Conley, Verena Andermatt(1992), Helene Cixous. New York:Harvester Wheatsheaf.
Deutsch, H. (1930). The Significance of Masochism in the Mental Life of Woman.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11:48-60.
Gurewich, J.F. & S. Fairfield eds. (1999), What does a woman want?. New York:Other Press.
Hochschild, Arlie(1983) The Managed Heart: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rigaray, Luce, translated by Heidi Bostic and Stephen Pluhacek(2002), The way of love. London:Continuum.
Iser, W. (1978). The act of reading: 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Iser, W. (1988). Laurence Sterne: Tristram Shandy (D. H. Wilson, Trans). Cambridge: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er, W. (1996). The emergence of a cross-cultural discourse. In Sanford, B. & Iser, W.
(Eds. ), The translatability of culture: Figurations of the space between (pp.244-264).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Iser, W. (2000). The range of interpretation. Taipei, Taiwan, R.O.C.: 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Academia Sinica.
Jameson, Fredric(1991),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London:Verso.
Jauss, H. R. (1982a).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Jauss, H. R. (1982b).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literary hermeneutics.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LechteJohn Lechte, (1990), Julia Kristeva. New York:Routledge.
McNay, Lois(2000) Gender& Agency: Reconfiguring the Subject in Feminist and Social Theory. Polity Press.
Mitchell, J. (1974). Psychoanalysis and Feminism.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eadings, Bill & Bennet Schaber eds. (1993), Postmodernism Across the Ages.Syracuse, N.Y.: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Reinharz, S. (1992) Feminist Method in Social Research. New York an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howalter, E. (1971). Women and the literary curriculum. College English, 32(8),855-862.
Showalter, E. (1977). 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 British women novelists from Bronteto Lessing.
Showalter, E. (1981). Feminist criticism in the wilderness. Critical Inquiry, 8(2),179-205.
Showalter, E. (1984). Women’s time, women’s space: Writing the history of feministcriticism.Tulsa Studies in Women’s Literature, 31/2), 29-3.
Showalter, E. (1985). Introduction: The feminist critical revolution. In E. Showalter
(Ed.), The new feminist criticism: Essays on women, literature, and theory (pp.7). New York: Pantheon.3-1
Showalter, E. (1987). The Female malady: Women, madness, and English culture,1830~1980.London: Virago.
Showalter, E. (1989). Introduction: The rise of gender. In E. Showalter (Ed.),Speaking of gender(pp. 1-13). New York: Routledge.
Showalter, E. (1990). Sexual anarchy: Gender and culture at the fin de siecle. NewYork: Viking.
Showalter, E. (1991). Sister’s choice: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American women’swriting. Oxford:Clarendon.
Showalter, E. (1993a). Introduction. In E. Showalter (Ed.), Daughters of decadence:Women writers of the fin de siecle (pp. vii-xx).
Showalter, E. (1993b). Introduction. In E. Showalter, L. Baechler, & A. W. Litz (Eds.),Modern American women writers (pp. ix-xv). New York: Collier.
Showalter, E. (1997). Hystories: Hysterical epidemics and modern cultur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howalter, E. (1998). Twenty years on: “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 revisited. NOVEL:A Forum on Fiction, 31(3), 399-413.
Showalter, E. (2009). A jury of her peers: American women writers from Anne Bradstreet to Annie Proulx.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Victoria, N. & Bernard, G. D. (1994). Feminism.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 3rd ed. ). New York: Prentice Hall.
Weedon, Chris. (1987). Feminist Practice and Poststructuralist Theor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Whitford, Margaret(1991), Luce Irigaray : Philosophy in the Feminine. New York:Routledge.
四、學位論文
孔仁芳,2013,《臺灣當代客家歌曲研究與演唱詮釋》,臺北:天主教輔仁大學音樂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欣瑜,2010,《跟我們的土地糴歌:林生祥與鍾永豐的音樂文本與社會實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怡臻,2009,《徐松榮及其客家音樂作品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何東洪,2004,《從陽光合唱團到《無緣》的吳盛智:一個當代客家流行音樂「先驅者」的研究》,臺北:客委會客家學術研究獎助研究論文。
余亭巧,2005,《客家女性的族群認同經驗-五位女性客家文化工作者的生命歷程》,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長育,2010,《本土之聲:臺灣流行音樂中的「鄉土」與「本土」》,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文玫,2011,《離散、回鄉與重新誕生:三位客家女性的相遇與構連》,臺北:輔仁大學心理所碩士論文。
李永奕,2007,《臺灣福佬系與客家系民歌曲調之比較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竹君,2002,《客家農村女性的勞動經驗與美德》,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卓璋,2005,《「接受美學」觀照下的杜斯妥也夫斯基-以《罪與罰》與《卡拉瑪佐夫兄弟》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俄國語文研究所。
李淑琴,2010,《客家流行樂團之研究-以「山狗大」為例》,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音樂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
林怡翠,2002,《詩與身體的政治版圖─台灣現代詩女詩人情欲書寫與權力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
林善垣,2005,《臺灣客家婦女〈族群女性觀〉與社會的對話:一心客家歌謠合唱合團的個案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惠珊,2010,《客家文學中的女性形象與主體敘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
林銘嬈,2009,《「藍衫樂舞團」展演客家樂舞之形式及文化意涵》,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韻娟,2003,《客家歌謠在六堆地區國民小學班級與社團音樂教學之個案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仕弘,2006,《反思客家論述:從交工樂隊的社會實踐談起》,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徐海倫,2010,《客家民謠的族群意識分析-以《臺灣客家民謠薪傳》為例》,臺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碧美,2013,《陳永淘創作歌謠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碧霞,2005,《臺灣戰後客語詩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典婉,2002,《臺灣文學中客家女性角色與社會發展》,臺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粘佳懿,2011,《新世紀女性知性散文與文學媒介研究─以張小虹、柯裕棻、張惠菁為中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陳正維,2012,《「拓荒者」的多重實踐─論七○年代婦運者與女作家的書寫/行動》,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陳彥好,2011,《林子淵客家創作歌謠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
陳淑晴,2011,《客籍音樂創作園丁之敘事研究-以湯華英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齊家,2008,《1980 年代以後客家創作歌曲之發展、反思與覺醒》,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靜宜,2010,《逆寫慈母─台灣戰後女性小說的母親書寫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彭琋筠,2011,《舞臺展演者之女性主體性研究─以桃竹苗地區客家婦女為例》,苗栗: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絲一婷,2013,《客家藝師徐木珍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研究與保存組碩士論文。
黃仁富,2010,《八O年代以降台灣現代詩的男體論述》,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博士班。
黃彥菁,2009,《臺灣客家童謠以〈月光光〉起興作品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碩士班。
黃菊芳,1999,《渡子歌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黃瑞枝,2007,《桃、竹、苗客家歌謠(民間)教學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楊冬英,2000,《臺灣客家諺語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嘉玲,2001,《臺灣客籍作家文學作品改編電影研究》,臺南: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蕙嘉,2009,《當代客家流行音樂的族群再現與文化認同》,桃園: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寶蓮,2011,《臺灣客語勸世文之研究─以〈娘親渡子〉為例》,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
葉怡文,2004,《從女性主義看臺灣客家婦女的社會地位》,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碩士論文。
詹俐俐,2008,《臺灣客家創作歌曲在客語教學上的運用:以陳永淘為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廖玉如,2013,《高行健作品中的愛慾、厭女與寓言》,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劉奕利,2005,《臺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女性人物研究─以吳濁流、鍾理和、鍾肇政、李喬所描寫日治時期女性為主》,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劉映暄,2011,《臺灣現代客家流行音樂女性創作者生命史之研究─以羅思容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劉書瑀,2012,《《寒夜三部曲》中客家女性與男性角色之研究》,苗栗: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榮昌,2011,《戰後客家流行音樂的發展與形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興偉,2010,《客家流行音樂的創作與實踐:解析金曲獎入圍客語專輯》,苗栗: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潘明珠,2013,《曾貴海客家詩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潘郁琪,2002,《情慾與禮教的躍動─以未婚女性為例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宜娟,2012,《親密與衝突的母女關係:以客家女性論述傳承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怡卿,2008,《臺灣閩客諺語中的女性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鄭雅怡,2006,《客家女詩人書寫的前衛性─用杜潘芳格、利玉芳與張芳慈的詩為中心》,臺中:中山醫學大學第一屆臺灣語文暨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鄭慧菁,2009,《鍾理和作品中客家女性形象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
賴玉釵,2009,《讀者理解與文本結構之交流過程─以閱讀金庸武俠小說之「美感體驗」為例》,臺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淑玲,2003,《傳統客家諺語中有關婦女美德、角色與地位初探》,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瑞珍,2010,《臺灣客語廣播節目播放客家勸善歌之研究》,苗栗: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鍾靜怡,2012,《鍾理和文學作品中的客家女性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科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簡妙如,2002,《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O年代臺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蘇宜馨,2008,《涂敏恆客家創作歌謠研究(1981-2000)》,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系碩士論文。
五、期刊論文
方建中,2004,〈論姚斯的接受美學思想〉,《求索》,第05 期。
方蕙玲,2006,〈吳爾芙《自己的房間》一書析論〉,《通識學報》,新竹市:明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部人文藝術組。
古國順,1992,〈山歌裡表現的客家婦女〉,《客家》,24:47,頁16-19。
左乙萱,2010,〈艾蓮‧修娃特與女性文學傳統:理論之演變〉,桃園:萬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伊蘭‧蕭華特(Elaine Showalter)著、張小紅譯,1986,〈荒野中的女性主義批評〉,《中外文學》,十四卷,十期,頁77-114。
朱紅著,孟悅譯,2000,〈中國當代小說中的「惡婦」形象〉,《女性人》,五期 頁96-111。
何東洪,2007,〈Art of Telling:論林生祥與鍾永豐的客家性與現實性〉,《客家研究》,2 卷 1 期,頁 173-179 。
余安邦主編,2003,〈導論:情、欲論述〉,《情、欲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所出版,頁26。
吳品彥,2009,〈美德之「後」─年輕客家女性的客家性探討〉,《中華傳播學會》。
呂錦明,〈客家山歌如何傳唱下去-談客家歌謠永續發展的困境和榮景〉,《客家文化季刊》。
邱子修, 2011,〈台灣女性主義批評三波論〉,《女學學誌》,第27 期,頁251-274。
邱子修,2009,〈西方第三波女性主義思潮概述〉,《婦研縱橫》,第90 期,頁56-61。
邱書瑋,1989,〈客家婦女面面觀─傳統與現代的“客家婦女”座談會〉,《客家風雲》,第16 期,頁35-40。
孫隆基,1991,〈「母胎化」之精神現象學─現代中國小說中的一些男性樣相〉,《女性人》,五期,頁112-132。
張榮,2007,〈姚斯的貢獻及其理論局限─解讀《文學史作為文學科學的挑戰》〉,《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 期。
張錦華,〈女性主義與大眾傳播研究〉,臺北市: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許如婷,2013,〈臺灣「客家」女性視覺藝術:女人、族群與生命歷程的書寫論述〉,《102 年度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結案報告》,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許嘉猷,2005,〈布爾迪厄論西方純美學與藝術場域的 自主化─藝術社會學之凝視〉,《歐美研究》,第三十四卷第三期,p.357-429。
陳孟君,2011,〈施叔青小說中的洛津與洄瀾圖像─《行過洛津》與《風前塵埃》為視域〉,臺中市:國立中興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所。
陳昱升,2006,〈臺灣原住民神話與接受美學理論關係研究〉,臺北市:臺北市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所,頁33-60。
麥如橋,2008,〈臺灣客家歌謠差異性之研究〉,《通識教育中心》。
彭維杰,2001,〈檢視台灣客家歌謠的文化內涵〉,《國文學誌》,第5 期。
黃文車,2007,〈《閩歌甲集》之客家歌謠研究〉,《客家文化研究通訊》,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文化研究中心籌備處。
黃冠華,2006,〈觀看不見:凝視的概念〉,《新聞學研》,第87 期,頁131-167。
黃海榮,2007,〈「男性凝視」與色情〉,《文化研究》,第六期。
黃儀冠,2004,〈男性凝視,影像戲仿─台灣「文學電影」的神女敘事與性別符碼(1980S)〉,《臺灣文學學報》,第5 期,頁153-186。
黃儀冠,2004,〈鄉關何處─論《桑青與桃紅》的陰性書寫與離散文化〉,《政大中文學報》,第1 期,頁269-302。
黃儀冠,2009,〈性別符碼、異質發聲─白先勇小說與電影改編之互文研究〉,《臺灣文學學報》,第14 期,頁139-170。
黃儀冠,2009,〈臺灣言情敘事與電影改編之空間再現:以六O至八O年代文化場域為主〉,嘉義市:國立中正大學國文學系,頁135-164。
黃儀冠,2011,〈性別‧凝視‧再現-李昂小說《殺夫》、《暗夜》之電影改編與影像詮釋〉,《東吳中文學報》,第22 期,頁345-374。
劉可欣,1998,〈從權力與情慾鬥爭看潘金蓮的變態心理〉,《考功集》,頁115-155。
劉兆蘭,2005,〈台灣客家流行音樂發展與出版市場之探討〉,《臺灣客家音樂文化研討會「論文彙編」》,頁110-111。
劉新圓,2007,〈臺灣客家歌謠的流變─從戲曲到唱片〉。
劉醇鑫,2001,〈客家歌謠諺語所反映的傳統婚姻觀〉,《國立臺北師院語文學刊》,第5 期,頁183-212。
鄧榮坤,1996,〈客家歌謠之旅─月光光,好種薑〉,《客家》,第68 期。
賴玉釵,2010,〈讀者賞析金庸武俠小說之「狹義審美期待」〉,《中華傳播學會》。
謝俊逢,1983,〈客家的民謠〉,《客家雜誌》,第一期。
魏貽君等,2011,《客家歌謠作詞家與臺灣歌謠發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思容,2009,〈臺灣客家歌謠中的女性圖像〉,《客家》,第224 期。
羅肇錦、陳秀琪,2006,《客家民間文學學術論文研討》,桃園縣:宏泰出版。
顧燕翎,1993,〈從週期理論與階段理論看我國婦女運動與女性意識的發展〉,《律師通訊》,170:64-73。
六、網路資源
〈客家流行音樂與社會實踐:邱晨、林生祥、阿淘〉
Hhttp://mypaper.pchome.com.tw/chaiing/post/1306174721,(檢索日期:2014.3.24)。
〈詮釋學與接受美學:高達瑪與伊瑟〉
http://chianweilee.blogspot.tw/2010/02/hermeneutics-hermeneutichermesologytic.html,(檢索日期:2014.3.16)。
〈臺灣客家歌手林生祥:唱盡客家女性命運〉,2009 年06 月25 日14:16 時代周報,
Hhttp://culture.ifeng.com/popular/leisure/200906/0625_4092_1219736.shtmlH,(檢索日期:2014.3.24)。
山狗大樂團,〈客家新音樂的十年回顧與展望〉
http://my.so-net.net.tw/mtwind/words7.htm,(檢索日期:2014.3.24)。
山狗大樂團官方網站, http://my.so-net.net.tw/mtwind/,(檢索日期:2014.3.14)。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http://tung.hakka.gov.tw/cht/aboutus.aspx。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音樂網,http://music.ihakka.net/。
官靈芝個人網頁
http://www.facebook.com/pages/guan-ling-zhi/10150099215335455#!/pages/guan-ling-zhi/10150099215335455?v=info,(檢索日期:2014.3.14)。
邱惠鈴,〈淺談客家歌謠、流行歌曲與客家文化〉
http://blog.roodo.com/aurorahope/archives/25335086.html,(檢索日期:2014.3.14)。
客家新樂園#04-奈何,2009,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8q3F9D3xDI,(檢索日期:2014.12.15)。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試用版》,
http://hakka.dict.edu.tw/hakkadict/index.htm。
曾雅君個人網站,http://dovecotestudio.blogspot.com/,(檢索日期:2014.3.14)。
硬頸客家樂團官方網站,http://www.hardneck-band.com/about.php,(檢索日期:2014.3.14)。
黃純彬,〈試論客家流行音樂〉,發表於客家風情網
http://www.hakkaonline.com/forum/thread.php?tid=22662,(檢索日期:2014.3.14)。
愛吃飯(好客樂隊官方網站),http://ricepublic.blogspot.com/,(檢索日期:2014.3.14)。
楊國鑫,〈吳盛智對客家歌的影響〉
Hhttp://bbs.nsysu.edu.tw/txtVersion/boards/hakka/M.937044033.A.htmlH,(檢索日期:2014.3.24)。
楊國鑫,〈客家歌謠的傳唱與困境系列(上)/失傳的祖公聲 失真的歌謠本〉,發表於自由時報電子報,
H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mar/29/today-life1.htmH,(檢索日期:2014.3.14)。
楚史恩影音亞空間,官靈芝【官不住的聲音】
http://seanie.pixnet.net/blog/post/15100487,(檢索日期:2014.3.14)。
廖雪茹,2010/01/04,〈客語創作才女曾雅君出專輯〉,〈曾雅君首張客語專輯入圍
3 項金曲獎〉,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index.htm,(檢索日期:2014.3.14)。
臺灣大百科全書,H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
羅思容,2011,〈台湾客家歌谣中的女性图像〉,豆瓣网
http://www.genderwatch.cn:801/detail.jsp?fid=302285&cnID=90010,(檢索日期:2014.04.02)。
七、影音資料
陳昇、黃連煜,1994,《正宗新寶島康隊》,臺北:滾石唱片。
陳永淘,1997,《頭擺的事情》,臺北:友善的狗有限公司。
陳永淘,2000a,《下課啦─阿淘和孩子的歌》,新竹:春水出版社。
陳永淘,2000b,《離開臺灣八百米─阿淘的歌》,新竹:春水出版社。
陳永淘,2003,《水路》,新竹:春水出版社。
歐聰陽,2005,《天空的院子》,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贊助出版。
指導教授 羅肇錦、黃菊芳 審核日期 2015-1-1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