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922603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97 、訪客IP:18.117.162.107
姓名 曾志翔(Chi-Xiang Ze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
論文名稱 單模光纖雙向收發器光學系統之研究
相關論文
★ 奈米電漿子感測技術於生物分子之功能分析★ 表面結構擴散片之設計、製作與應用
★ 結合柱狀透鏡陣列之非成像車頭燈光型設計★ CCD 量測儀器之研究與探討
★ 鈦酸鋇晶體非均向性自繞射之研究及其在光資訊處理之應用★ 多光束繞射光學元件應用在DVD光學讀取頭之設計
★ 高位移敏感度之全像多工光學儲存之研究★ 利用亂相編碼與體積全像之全光學式光纖感測系統
★ 體積光柵應用於微物3D掃描之研究★ 具有偏極及光強分佈之孔徑的繞射極限的研究
★ 三維亂相編碼之體積全像及其應用★ 透鏡像差的量測與MTF的驗證
★ 二位元隨機編碼之全像光學鎖之研究★ 亂相編碼於體積全像之全光學分佈式光纖感測系統之研究
★ 自發式相位共軛鏡之相位穩定與應用於自由空間光通訊之研究★ 體積全像空間濾波器應用於物體 三度空間微米級位移之量測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近來光纖通訊為近年來全球熱門的光電重點產業之一,而光通訊模組更為其關鍵元件之一,而本論文的目的即在設計單模光纖雙向收發器的光學系統並作相關之研究。
研究方法及進行步驟:
一、 初階設計
1. 設計分光繞射元件。
2. 設計整個光學系統。
3. 單模光纖藕合的研究。
二、 電腦輔助設計
1. 利用根據向量繞射理論為基礎的光學軟體(Gsolver)來設計繞射元件。
2. 利用ZEMAX與ASAP光學模擬軟體來設計分析整個光學系統。
3. 再利用模態匹配法來作光纖耦合效率相關容忍度的模擬與分析並與光學軟體的結果作比較,兩者結果大上致和相關文獻與實驗上結果吻合。
結果:
在本論文中設計了一繞射分光元件(Blazed Grating)再配合適當光學系統的設計,使得LD與PD能夠封裝在一起,而不同一般多數LD與PD分開配置。而其接收效率與耦合效率亦能達到先前所預估的標準。
關鍵字(中) ★ 單模光纖雙向收發器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1.1光纖通訊發展及其元件之應用………………………………….1
1.2單模光纖收發模組的架構……………………………………….2
1.3論文大綱與架構………………………………………………….3
第二章 繞射光學元件之設計 4
2.1繞射角度的計算………………………………………………….4
2.2繞射理論………………………………………………………….6
2.3設計分析繞射元件………………………………………………15
第三章 雙向收發器中光學系統的設計26
3.1單模光纖雙向收發器光學系統的基本架構……………………27
3.2準直透鏡的設計…………………………………………………28
3.3稜鏡的配置………………………………………………………41
3.4 結果與討論………………………………………………………42
第四章 單模光纖的耦合研究43
4.1利用模態匹配法來研究單模光纖的耦合………………………43
4.2LD對單模光纖直接耦合的研究…………………………………48
4.3LD通過Ball Lens後光纖耦合的分析………………………….59
第六章 結論61
參考文獻 63
參考文獻 1. M.G.Moharam and T.K.Gaylord, “Rigorous coupled-wave analysis of planar-grating diffraction,” J. Opt. Soc. Am. 71, 811-818 (1981).
2. M.G.Moharam and T.K.Gaylord, “Diffraction analysis of dielectric surface-relief gratings,” J. Opt. Soc. Am. 72, 1385-1392 (1982).
3. Joseph W. Goodman, Introduction to Fourier Optics, McGraw Hill, New York, 35, 52-53, 65, 73-75, 210-212 (1996).
4. Stenfan Sinzinger and Jürgen Jahns, Microoptics, Wiley-VCH, New York, 37-77 (1999).
5. H. P. Herzig, Micro-optics, Taylor & Francis, London, 53-63 (1997).
6. HANS PETER HERZIG, Micro-optics elememts,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Taylor&Francis, 5 (1978).
7. MAHAJAN, Optical Imaging And Aberrations, Part I Ray Geometrical Optic, SPIE PRESS,60 (1998).
8. Edmund Optics:Technical Support: Understanding Ball Lenses.
9. Pentti Karioja and Dennis Howe, “Diode-laser-to-waveguide butt coupling,”Appl. Opt. 35,404-415(1996)。
10. W. T. Chen and Long A. Wang, “Out-of-Plane Optical Coupling Between Elliptical Gaussian Beam and a Angled Simgle-Mode Fiber,”J. lightwave Technol., vol. 16 , pp. 1589-1595(1998)。
11. HECHT, Optics, Third Edition, 409-412 (1998)
12. Richard P. Rotowsky, Long Yang, Robert J. Deri, Kok Wal Chang, Jeffrey S. Kallman and Gary Trott, “Laser diode to single-mode fiber ball lens coupling efficiency:full waves calculation and measurements,” Appl. Opt. 36,3435-3438(1997)。
13. 葉錦清, “光通訊零組件市場概況分析,”第三波資訊電子報
指導教授 孫慶成(Ching-Cherng Sun) 審核日期 2002-7-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