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徐美娟(HSU MEI CHUAN)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
論文名稱 |
傳統客家知識分子的變與不變-以桃園市觀音區徐輝為例 (Traditiondal Hakka intellectuals changed and unchanged —Take Hui Hsu who lived ln Guanyin District of Taoyuan city as an example)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徐輝,一位傳統客家民間知識分子。學生滿布,頗富盛名,為地方人士所尊崇。本文旨在探討出生於日本統治時期,在桃園市觀音區客家地區成長的徐輝,隨著政權、經濟、社會等大環境的轉變,他如何調整與因應,他變的是什麼?不變的是什麼?最後成為人人敬重的觀音耆老。
經由史料的收集、深度的訪談以及文獻的探討,研究結論如下:綜觀徐輝的一生,隨著政治、社會、經濟等大環境的轉變,其對社會服務的方式一直隨著群眾的需求在做調整,先是宗族意識的凝聚;漢文漢詩的教育;接著追求宗教性靈的開啟,著書立說宏揚禮儀;最後則是民間寺廟信仰的服務。同時服務的對象也隨之轉換或相互交疊,從一開始的宗族、道親到後來的學生、信眾,人數不斷的增加,地區也向外擴散。雖然方式及對象不斷的改變,但不曾改變是其「捨我其誰」的服務精神,及藉各種方式教化民心的態度。可以說徐輝將荀子「在下位則美俗」的儒者概念發揮的淋漓盡致,真是一位名符其實的知識分子。
|
摘要(英) |
Hui Hsu, born in Japanese-ruled period and having grown in Hakka area of Guanyin District, was a traditional Hakka folk intellectual, renowned and respected by local people with his students wide spread. This thesis aims to investigate how he adjusted himself amid the transition of regimes, economics and societies. What changed or what did not inside him, conclusively, have made him a celebrated Guanyin senior.
Through historical material collection, in-depth interviews and literature review, 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following conversion of politics, society and economics, Hui Hsu kept adapting himself to what local folks needed in terms of ways for social service: Solidarity of clan consciousness came first, followed by education of Han Dynasty literature, pursuit of enlightenment in spirituality, book-authoring to promote protocol, and finally folk belief or temple religion. Meanwhile, the service targets also underwent an evolution or overlapping who included clans initially, then Dao members, students and worshippers, with the number of serviced people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and service area outspread. Despite variation in service method and who were serviced, things never changed are his spirit of “who but myself can do it?” and attitude toward popular mind enlightening. Realizing thoroughly the Xunzi’s Confucian concept of “Bettering folk customs when at lower positions,” he was an intellectual who lived up to his name.
|
關鍵字(中) |
★ 客家民間知識分子 ★ 徐輝 ★ 凝聚宗族 ★ 一貫道點傳師 ★ 甘泉寺太老師 ★ 家禮教育 |
關鍵字(英) |
★ Hakka folk intellectual ★ Hui Hsu ★ Clan solidarity ★ I-kuan Dao Transmitting Master ★ Master teacher of Gan Quan Si ★ Family rite education |
論文目次 |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次.................................................... iv
圖次.................................................... vi
表次...................................................viii
緒論..................................................... 1
一、 研究的動機與目的..................................... 1
二、 名詞解釋............................................ 2
三、 研究回顧............................................ 3
四、 研究的方法與史料..................................... 5
五、 章節安排............................................ 7
第一章 尋根與究源:宗族的組織建構........................... 9
第一節 徐輝生平略述...................................... 10
第二節 祖塔與祠堂........................................ 27
第三節 族譜編修........................................... 43
小結.................................................... 53
第二章 傳承與延續:儒學禮教的宏揚............................. 55
第一節 學堂............................................. 55
第二節 詩社............................................. 77
第三節 家禮............................................. 95
小結.................................................. 116
第三章 宗教與信仰:「聖凡兼修」一貫道........................ 117
第一節 一貫道的歷史與在臺傳播............................. 118
第二節 一貫道在觀音地區的發展............................. 122
第三節 傳統知識分子的宗教觀論............................. 136
小結.................................................. 145
第四章 責任與服務:寺廟活動的參與............................ 147
第一節 石觀音甘泉寺..................................... 147
第二節 甘泉寺的太老師................................... 156
第三節石觀音甘泉寺的匾聯調查研究.......................... 179
小結................................................. 187
結論................................................... 189
參考書目................................................ 195
附錄................................................... 201
附錄一 徐輝年表......................................... 201
附錄二 口述訪問一覽表.................................... 206
附錄三 徐輝文章......................................... 207
附錄四 徐輝手稿文件...................................... 212
附錄五 三獻禮圖式....................................... 214
附錄六 甘泉寺對聯圖表.................................... 215
附錄七 徐輝書房學生名冊.................................. 229
|
參考文獻 |
一、 專書
Tim Cresswel,《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a short introduction)》,徐苔玲、
王志弘譯,臺北:群學出版,2006。
井出季和太 著、郭輝編譯,《日據下之臺政 卷一》,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2003年。
王幼華,《冰心麗藻入夢來–日治時期苗栗縣的詩社》,苗栗:苗栗文化局,2001。
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朱德蘭,《臺灣慰安婦》,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
余英時,〈中國知識份子的創世纪〉《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臺北:允晨文化
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2014。
吳惠芳,《《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臺北:政大歷史,2001。
呂宗力、欒保群,《中國民間諸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孚 中《一貫道發展史》,臺北:一貫義理編輯苑,1999。
宋光宇,《宗教與社會》,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宋光宇,《一貫真傳-張培成傳》,臺北:三陽印刷,1998。
宋光宇,《天道鉤沉》,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
宋光宇,《宋光宇宗教文化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
周金水,《客家民俗生命教育與禮儀篇》,桃園,桃園縣伯公岡客家文化協會,
2010。
林文龍,《彰化書院與科舉》,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12。
林安弘,《儒家孝道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林明德,1999,《桃園縣大溪鎮「蓮座山觀音寺」「齋明寺」匾聯文化調查研究》,
桃園市:桃園縣文化中心,1999。
林美容,《祭祀圈與地方社會》,臺北縣:博揚文化,2008。
林榮澤,《臺灣民間宗教研究論集》,臺北:一貫義理編輯苑,2007。
武麗芳,《日治時期塹城詩社淺探》,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
姜義華注釋,黃俊郎校閱《新譯禮記讀本(新)》,臺北:三民書局,2007。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
韋政通,《中國哲學思想批判》,臺北:水牛出版社,1986。
馬 森,《中國文化的基層架構》,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
徐 輝,《重整適用家禮》,中壢:宏泰出版社,1997。
張天然,《一貫道疑問解答》,臺北:正一出版社。
張靜茹,《上海現代性.臺灣傳統文人—文化夢的追尋與幻滅》,臺北縣:稻鄉出
版社,2006。
莊英章,《田野與書齋之間》,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公司,2004。
郭無妄,《一貫道大綱》,新竹:上昇行,1985。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制下的臺灣宗教政策》,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
版社,1992。
陳培豐,《想像和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3。
陳培豐,《「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治時期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 麥
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陳運棟,《客家人》,臺北:東門出版社,1992。
陳運棟,《臺灣的客家禮俗》,臺北:臺原出版社,1999。
黃永達,《臺灣客家讀本》,臺北:全威創意媒體出版社,2004。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
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
楊承彬,《孔、孟、荀的道德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
葛晨虹,《中國古代的風俗禮儀》,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
董芳苑,《認識臺灣民間信仰》,臺北:常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
董芳苑,《臺灣人的神明》,臺北:前衛出版社,2008。
廖忠俊,《臺灣的媽祖宮與觀音寺古蹟》,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0。
廖慶六《族譜文獻學》,臺北:南天書局,2003。
潘玉蘭,《天賴吟社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
潘風明,《入道之門》,臺北:基礎道德文化教育基金會,1992。
鄭志明,《臺灣民間宗教結社》,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
鄭志明,《臺灣宗教的發展與變遷》,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
錢穆《中國歷史精神》,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
鍾肇政著、莊紫蓉編,《臺灣文學十講》,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南天書局,1992。
《皇母訓子十誡白話譯註》,臺北:光慧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二、 期刊論文
王 東,〈客家文化的歷史生成〉收錄於《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臺北:中
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8,頁1405–1424。
李熾昌,〈《聖經》詮釋以巴衝突:兼論知識分子的角色與責任〉,收錄於黎志添
主編《宗教的和平與衝突—香港中文大學與北京大學宗教研究學術論文
集》,香港:中華書局,2008,頁29–48。
林本炫,〈一貫道與政府之關係—從查禁到合法化〉,收錄於鄭志明編《宗教與文
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頁315-359。
林本炫,〈社會網絡在個人信仰變遷中的作用〉,《思與言》,第37卷第2期(1999
年6月),頁173–208。
林本炫,〈改信過程中的信念轉換媒介與自我說服〉,《信仰、儀式與社會》,臺北: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頁547–581。
林明德,〈臺灣地區媽祖廟匾聯之探索〉,《臺灣文獻》,第46卷第2期(1995年
6月),頁255–261。
林榮澤,〈覺性的開啟:臺灣一貫道的教義特色〉,《臺灣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頁275–298。。
林明德,〈觀音之匾聯探索〉,《臺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1996, 頁
137–175。
林明德,〈解讀寺廟的匾聯文化–以臺灣地區的城隍廟為例〉,《寺廟與民間文化
研討會論文集》,臺北:1995,頁319–335。
林明德,〈家廟之匾聯探索〉,《臺灣風物》,第四十四卷四期,(1994年12月),
頁13-43。
林萬傳,〈一貫道〉,《宗教簡介》,臺北:內政部,2005,頁329-368。
林瑤棋,〈臺灣編修族譜之現狀〉,《中華譜牒研究》,王鶴鳴編,上海:上海科學
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頁363-371。
邱素雲,〈從對聯談觀音信仰(上)〉,《普門學報》,第11期,(2002年9月),頁
1-31。
柳書琴,〈傳統文人及其衍生世代:臺灣漢文通俗文藝的發展與延異(1930-1941)〉,
《臺灣史研究》,第14卷第2期,(2007年6月),頁41-88。
陳 板〈族群與地域:臺灣客家在地化的人文觀察〉,《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
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抽印本。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臺灣文獻》,第31卷第4
期(1980年 12月),頁154-176。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下)〉,《臺灣文獻》,第32卷第1
期(1981年 3月),頁136-157。
陳運棟,〈臺灣客家研究的考察〉,《歷史與社會經濟–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
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頁1-22。
陳麗華,〈客家人的宗族建構與歷史記憶塑造:以臺灣六堆地區為例〉,《臺灣史
研究》,第17卷第4期(2010年12月),頁1–31。
單德興,〈薩依德專書書目提要〉,收錄於薇思瓦納珊編,《權力、政治與文化¬-
薩依德訪談集》,臺北:麥田出版,2004,頁657-668。
黃美娥,〈日治時代臺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臺灣風物》,第47卷第3期(1997
年9月),頁43–89。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臺組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人的在地認同〉
《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年,
頁39–53。
彭美玲,〈家禮源流群書述略考異〉(簡易版),臺北:國科會輔助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2001。
楊聰榮、廖經亭,《一個客家單姓村的形成與發展-以武威廖姓村為例》,客家學
術研究計劃成果報告書,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4。
劉向明,〈試析客家祠堂對族眾的控制功能〉,《傳統與現代的客家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4年,頁119–133。
趙克生,〈修書、刻圖與觀禮:明代地方社會的家禮傳播〉,《中國史研究》,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2010年1期,頁125–144。
廖秋娥,〈觀音鄉閩客村落的宗族組織與生活方式〉,《臺灣文獻》,第42卷第2
期(1991年6月),頁117-207。
鄭志明,〈民間信仰與臺灣族群和諧〉,《鵝湖月刊》第237期(1995),頁27–
37。
鄭志明,〈康有為的宗教觀(上)〉,《鵝湖雜誌》第267期(1997),頁17–28。
鄭志明,〈康有為的宗教觀(下)〉,《鵝湖雜誌》第268期(1997),頁22–31。
錢 杭,〈誰在看譜一與族譜性質有關的一個問題〉,收於王鶴鳴編,《中華譜牒研究》,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頁346-353。
龔萬造,〈早期客家童蒙書與現代兒童讀物〉,《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客家雜誌社,1994,頁161–172。
三、學位論文
江淑美,〈清代臺灣客家子弟教育研究(1684-1895)〉,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2。
李毓嵐,〈世變與時變—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肆應〉,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
系博士論文,2008。
郭玉承,〈桃園觀音鄉甘泉寺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2005。
陳依珣,〈寺廟與客家聚落關係— 以桃園縣觀音鄉甘泉寺為例〉,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陳欣慧,〈詩的權力網絡:日治時期桃園吟社、以文吟社的文學/文化/社會考察〉,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曾絢煜,〈栗社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葉國杏,〈客家喪祭三獻禮及其教育意涵〉,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2004。
廖文欣,〈聚落與宗教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1684-1990)〉,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鍾豔攸,〈明清家訓族規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四、方志、其他
〈石觀音的太老師〉,《桃園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藝術部份(中年級)》,桃園市,桃園縣政府,1997,頁25–27。
〈基礎先天桃園區師尊師母暨前人點傳師成道追思紀念法會〉專刊
《薪傳禮俗》,新豐:新豐鄉禮俗協進會,2000。
大園庄役埸,《大園庄誌》,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王世慶等編譯《臺灣慣習紀事第二卷下十號》,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84年。
王志宇,《苑裡慈和宮誌》,苗栗:苑裡慈和宮管委會,2005。
〈甘泉寺沿革〉,石觀音甘泉寺管理委員會。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2。
郁永河,《裨海記遊》,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徐富榮,〈觀音新坡下徐姓祠堂沿革史〉,〈徐姓祖塔擴建紀念刊〉,民國79年。
徐輝,《儒門八寶金丹十全性丸論》,觀音:石觀音甘泉寺管理委員會,1986
桃園縣文獻會,《桃園縣志》,聖蹟志。
屠繼善,《恆春縣志》,臺北:文建會,2007。
觀音鄉誌編輯委員會,《觀音鄉誌》,桃園:觀音鄉公所,1986。
五、報紙、期刊
不著撰人,《中國時報》,中華民國75年7月25日,第六版。
天德堂全體後學,〈詹前人生平道範〉,《基礎雜誌》,臺北:基礎雜誌社,55期,
1993年7月,頁27。
王顯榮,〈詹金益證道詞〉,《基礎雜誌》,臺北:基礎雜誌社,55期,1993年7
月,頁28。
林明德,〈聖安宮匾聯〉,《藝術家》,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頁399。
徐 輝,〈追思詹公金益前人成道週年紀念詞〉,《基礎雜誌》,臺北:基礎雜誌社,
66期,2002年6月,頁34。
龔 濟,〈從王建煊的話想到曾國藩–臺灣的大亂要開始了?〉,《聯合報》,102
年 1月30日,第A15版。
六、族譜
徐輝,《東海祠堂徐氏歷代族譜》,民國四十五年版。
徐輝,《東海祠堂徐氏歷代族譜》,民國六十九年版。
徐輝,《東海祠堂徐氏歷代族譜》,民國八十五年版。
七、史料
徐輝〈諸文詞集 〉,未出版。(分成四十七年以前及六十六年以後兩部分)
徐輝筆記,民國三十五年、三十六年用。
徐輝〈自編學詩帳〉。
徐輝〈雜詩稿〉,民國三十九年,未出版。
「祖宗華塔出納簿」
〈關於蕭甲公傳人-徐鏡明先生尋祖〉之影印單張。
「書房申請書」單張。
夜間漢文研究會申請書單張。
徐氏宗親,〈徐輝生平事略〉。
〈一般同窗友詩文錄〉,徐輝輯。
〈一般窗友雜詩錄〉,徐輝輯。
「詩韻合璧」手抄本。
〈學習適用家禮學員通訊錄〉(瑞埔國小,1991年9月8日)。
〈家禮班教學員通訊錄〉(楊梅民眾服務社,1997)。
徐輝筆記,民國七十四年春啟用。
徐輝筆記〈文聯詩稿綴〉,民國七十七年使用。
徐輝,〈建醮文疏〉草稿單張,第一份。
徐輝,〈建醮文疏〉草稿單張,第二份。
徐輝,〈甘泉寺重建前後沿革資料〉。未出版,民國七十五年起。
廖團景夫婦〈追思集〉。
|
指導教授 |
吳學明
|
審核日期 |
2015-7-21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