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1. 王桑村等,「農業工程技術辭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財團法人臺北市七星農田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
2. 台灣省水利局,「雜作灌溉手冊」,1980。
3. 台灣省政府水利處,「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水文初步分析」,台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第一期計畫,1997。
4. 甘俊二,「台灣傳統水稻一期作淺水栽培之排水口控制水深」,2000。
5. 甘俊二,「烏溪中游灌溉需水及水資源研究報告」,台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1969。
6. 吳瑞賢,「水田迴歸水應用之探討」,第二屆海峽兩岸農田水利研討會論文集,第180-189頁,1999。
7. 吳瑞賢、李明旭、陳世偉,「農業區地表水系統之模擬與推估」,農業工程學報,第57卷,第1期,2011。
8. 李明益,「河川流域水管理系統動力學模式之發展與建立」,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9. 林癸妙,「水田迴歸水量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10. 林啟超,「水田灌溉用水迴歸利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11. 林喬莉,「以系統動力模式評估水田埤塘灌溉系統」,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12. 姚銘輝、陳守泓,「利用渦流相關系統量測水稻田蒸發散量及作物係數」,2005水稻田農業多樣性機能研討會,第227-239頁,2005。
13. 施嘉昌,「排水工程」,國立編譯館,1988。
14. 施嘉昌、曹以松、甘俊二、徐玉標,「灌溉排水原理」,中央圖書出版社,1982。
15. 徐世大、聯合國亞洲暨遠東經濟委員會防洪及水資源關發局,「水文語彙」,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出版,1972。
16. 徐年盛,黃浩烈,吳呈懋,鄭文明,「台灣地區水田面積遞減後對地下水補注衝擊評估」,農委會九十四年度18子計畫期末報告,2004。
17. 徐龍淵、徐恭也,「迴歸水利用現狀及加強方法」,農田水利,34卷,第8期,1987。
18. 財團法人農業工程研究中心,「石岡壩南幹渠道可再利用迴歸水源調查」,1996。
19. 財團法人農業工程研究中心,「石門水庫灌區迴歸水推估模式之建立及應用(1/2)」,2003。
20. 財團法人農業工程研究中心,「石門水庫灌區迴歸水推估模式之建立及應用(2/2)」,2004。
21. 高振程,「水田坵塊系統之迴歸水量推估」,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22. 張又仁,「農業灌溉水對水體水質汙染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23. 張聖瑜,「田間精密灌溉用水模式及管理機制之建立」,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24. 許良瑋,「桃園埤塘輪灌系統之模擬分析」,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25. 連宛渝,「氣候變遷對台灣水稻灌溉需水量及潛能產量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26. 陳世偉,「區域多元化水資源調配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27. 陳世楷,「水稻田入滲詴驗與數值模擬」,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28. 陳獻、蔡正輝、蔡西銘、陳豐文,「農地灌溉後迴歸水估算模式之研究」,八十七年度農業工程研討會論文集,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第393-399頁,1998。
29. 黃柏勛、莊立昕、童慶斌,「氣候變遷下供水系統衝擊評估之不確定性研究」,農業工程研討會論文集,第923-937頁,2010。
30. 黃鈺珊,「高屏溪流域水資源永續發展政策規劃之系統動力學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31. 楊朝仲、張良正、葉欣誠、陳昶憲、葉昭憲,「系統動力學-思維與應用」,五南圖書,2007。
32. 彰化農田水利會,「102年度灌溉計畫書」,2013。
33. 彰化農田水利會,「103年度灌溉計畫書」,2014。
34. 彰化農田水利會,「莿仔埤圳全線自動化管理系統」期初報告,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南區電信分公司,2014。
35. 劉日順,「水田灌溉後可再利用迴歸水推估模式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1。
36. 劉君帆,「灌溉系統迴歸水推估方法之研究-以嘉南水利會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37. 蔡西銘、陳獻、劉日順,「迴歸水的定義及分析方法之比較」,第十一屆水利工程研討會,第77-80頁,2000。
38. 蔡明華、林尉濤,「臺灣灌溉史」第二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9。
39. 蔡欣妤,「以系統動力模式評估農業灌溉系統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40. 鄭明昇,「桃園灌區之區域迴歸水分析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水文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41. 駱安華,「迴歸水之計算和應用」,台灣水利,第八卷,第二期,第47-56頁,1960。
42. 駱安華,「灌溉水源之估算和運用」,台灣水利,第九卷,第二期,第12-23頁,1961。
43. 簡傳彬,「水稻田入滲及迴歸水之試驗及模擬」,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44. 顏世揚、林達雄、陳釘雲,「彰化農田水利會灌溉管理與對策研究」,農業用水管理研討會論文集,第271-278頁,1992。
45. 羅樹孝,「水文學辭典」,茂昌圖書,1995。
46. Allen, R. G., Pereira, L. S., Raes, D., and Smith, M.,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Guidelines for computing crop water requirements”, FAO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aper 56, electronic version29, Italy, Rom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1998.
47. Bhadra, A., Bandyopadhyay, A., Singh, R., “Development of a user friendly water balance model for paddy”, Paddy Water Environ, Vol.31, pp.331-441, 2013.
48. FAO, Guidelines for Predicting Crop Water Requirements, FAO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aper 24, 1984.
49. FAO,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aper No.56,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guidelines for computing crop water requirements), pp.104-114, 2006.
50. Hupet, F., and Vanclooster, M., “Effect of the sampling frequency of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on the estimation of the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Journal of Hydrology 243, p, 2001.
51. J.K., Kemble and D.C., Sanders, “Basics of Vegetable Crop Irrigation”, Alabama A&M and Auburn Universities, 2000.
52. Kim, H.K., Jang, T.I., Im, S.J. and Park, S.W., “Estimation of irrigation return flow from paddy fields considering the soil moisture”,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Vol.96, pp.875-882, 2009.
53. Oad, R., Lusk, K. and Podmore, T., “Consumptive use and return flows in urbanlawn water use”, ASCE, 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Vol.123, No. 1, pp. 62-69, 1997.
54. Shahbaz K., Luo Y. and Aftab A., “Analysing complex behaviour of hydrological systems through a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 24, pp 1363-1372, 2009.
55. Sharma, P.K. and De Datta, S.K. “Effects of Puddling on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Processes”, Soil Physics and Rice, pp. 217-234. IRRI, Philippines, 1985.
56. Zulu, G., Masaru, T., Shin-ichi, M.,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reuse and its effects on paddy irrigation system water balance and the Riceland ecosystem”,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Vol.31, pp.269-283, 1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