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272800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2 、訪客IP:3.147.74.33
姓名 莊沛祺(Chuang-Pei Ch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研究所
論文名稱 李喬《情歸大地》劇本與電影〈一八九五〉 比較研究
相關論文
★ 新歷史主義視角下的客家大河小說★ 小說《秋菊》與電影《青春無悔》、 電視劇《菸田少年》之互文性研究
★ Research on Mr. Chen Yong-Tao’s Creative Hakka Songs★ 從接受美學視角看臺灣客家歌謠的現代傳承與女性形象再現
★ 鍾理和「原鄉人」研究★ 謝霜天《梅村心曲》的人物敘事分析
★ 客家藝師-賴仁政的客家音樂藝能研究★ 客家文字令的研究及教學應用
★ 客家釋教喪葬儀式「取經」科儀研究★ 南庄地區伯公信仰與傳說楹聯研究
★ 中壢傳統客家詩社以文吟社研究★ 《中大湖个風》暨創作理念:桃園地區新舊兩隻移墾地區个故事
★ 臺灣客家石哀石爺傳說研究★ 台灣閩客諺語反映的生活態度研究: 以徐福全、黃永達之諺語典為本
★ 客家戲曲中的人物塑造 -以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之《大隘風雲》為例★ 客家外台戲中的笑科元素研究- 以貴鳳歌劇團的演出劇目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第一章緒論,第二章針對李喬《情歸大地》和電影〈一八九五〉,在內容結構和情節上有所不同作比較分析研究。
第三章從「精神分析學」觀點探討兩文本呈現不同的主題精神意識和土地認同思想。以及剖析兩文本中,客家族群在抗日戰鬥歷史洪流中的「集體心理意識」,和男女主角的心理意識作分析比較。根據拉岡的精神分析學觀點;兩文本都屬象徵界,但是透過文字與電影的符徵呈現,雖大不同,而真實界的慾望俾能達到激勵人心,讓社會族群走向和諧狀態,將真實界的慾望加以具體化是相同的。
第四章從「新歷史主義」觀點分析兩文本,研究結果:李喬透過劇本描寫的一八九五抗日客家三秀才,比歷史文獻更貼近歷史。兩者賦予文學性或電影藝術性的改編正史,讓集體重返過去一八九五抗日的歷史場域,重拾客家先賢的「義民精神」與「保鄉護土」的歷史史實,這就是新歷史主義者所主張:文學文本應該積極地重寫過去,而不是被動地反映。
第五章從「女性主義」的視角看兩文本的女性形象,研究結果:兩文本的婦女形象同樣都有傳統客家婦女的美德,不同的是《情歸大地》中的賢妹,跳脫客家傳統婦女的角色,允文允武,獨立自主性強,迎向自我實現,有現代女性主義的傾向;然而〈一八九五〉中的賢妹卻沒有著墨這些狀況。
第六章總結論:文學家與影像工作者,分別用用不同的「他者」來敘說故事,各自悄悄地透露兒時的潛意識。兩文本皆重構歷史,爭取客家人對歷史的話語權來詮釋客家歷史,兩者同樣期待作品能夠鼓舞人心來關懷自己的土地與歷史!
摘要(英)

Chapter 1 is Introduction.The analytical comparison between original script "Return to Motherland" by Li Qiao and its adapted film script "1895" in terms of their content structures and plots was discussed in Chapter 2.
In Chapter 3, the different thematic mental consciousnesses and territorial identities in these two scripts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 Additionally, the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of Hakkas during anti-Japanese war in the mighty torrent of history was analyzed. According to Lacanian psychoanalytic theory, both scripts belong to the symbolic realms. Although their final products are different ( i.e. literature and film ), they both serve the same purpose which is to fulfill the desires in the real realm and this fulfillment can inspire people and lead the society to a harmonic state.
The purpose of chapter four was to analyze the both scripts from New Historicism perspective. I concluded that the story of three Hakka Xiucais (one who pass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China) depicted by Qiao Li is closer to the reality than other history literatures. The original script as well as the film original are based on official history which take readers back to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1895, so that they would, once again, feel the spirits of righteousness and territorial defense of Hakka ancestors. Just as what has been advocated in New Historicism, historical literature should actively rearrange the past instead of reflecting it passively.
The main purpose of chapter 5 was to discuss female image depicted in the two scripts from Feministic perspective. I concluded that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both scripts demonstrated traditional virtues of Hakka women. The difference was that the female leading character, Xianmei, was depicted in "Return to the Motherland" as an independent and self-actualizing woman who was good at both physical and sedative activities. Her modern feministic-orientated personalities wer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images of a Hakka woman. However, Xianmei was not depicted the same in "1895".
Chapter 6 laid out the conclusion. The writer and the film maker used their own third-person point of views to tell stories which somewhat revealed how their own childhood subconscious memories. Both of them tried to re-construct history. They fought for the Hakkas′ discourse right towards Hakka history. Both of them wished that their works could encourage people to be concerned about their territory and history.
關鍵字(中) ★ 李喬
★ 情歸大地
★ 一八九五
★ 文學電影
★ 比較研究
關鍵字(英) ★ Li Qiao
★ Return to the Motherland
★ 1895
★ Literature moive
★ Comparative research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5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方法...................................15
第二章《情歸大地》與〈一八九五〉劇情內容比較..............25
第一節 李喬文學創作的生活背景............................25
第二節 《情歸大地》原著劇本解析..........................33
第三節 導演簡介與〈一八九五〉劇情解析.....................45
第四節 《情歸大地》與〈一八九五〉情節內容比較..............59
第五節 《情歸大地》與〈一八九五〉不同的客語詞彙............66
第三章 從精神分析學觀點比較《情歸大地》與〈一八九五〉.......73
第一節 精神分析學理論概說................................73
第二節 從精神分析學看《情歸大地》劇本.....................86
第三節 從精神分析學看電影〈一八九五〉....................104
第四節 《情歸大地》與〈一八九五〉在精神分析學觀點的異同....111
第四章 從新歷史主義觀點比較《情歸大地》與〈一八九五〉......113
第一節 新歷史主義與文..................................113
第二節 歷史的文本性的乙未戰役...........................115
第三節 文本的歷史性的乙未戰役...........................123
第四節 從新歷史主義觀點比較《情歸大地》與〈一八九五〉......127
第五章《情歸大地》與〈一八九五〉的女性形象比較.............135
第一節《情歸大地》的女性形象..............................135
第二節〈一八九五〉的女性形象..............................141
第三節《情歸大地》與〈一八九五〉的女性形象比較.............143
第六章 結論.............................................147
附錄一..................................................157
參考書目................................................159
參考文獻 一、 一般專書
丁世傑、匡思聖、周維萱、郭玉承、莊旻達,陳宜亨、鍾文博合著,2010,《國族.想像.離散.認同:從電影文本再現黎民社會》,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世界文論》,編輯委員會編,1993,《文藝學和新歷史主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第一版。
王岳川主編,陸揚著,1998,《精神分析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王國芳、郭本禹,1999,《拉岡》,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國維,1976,《王國維先生全集》冊4,臺北:大通書局。
王逢振,1996,《女性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寧,2003,《文學與精神分析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古武南,2008《北埔民居》,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出版。
伍寶珠,2006,《書寫女性與女性書寫–八、九十年代香港女性小說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
朱立元,1997,《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吳光遠,2010,《現代人,越來越不會做夢。閱讀榮格。》,台北:海鴿文化出版圖書有限公司。
宋學軍,2006,《一次讀完26本心理學經典》,台北,海鴿文化出版圖書有限公司。
李喬,1976,《李喬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喬,1981,《寒夜三部曲》,〈1.寒夜〉,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李喬,2000,《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苗栗:苗栗縣立文化基金會。
李喬,2008,《情歸大地》,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李喬,2016,《草木恩情》,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李欽賢,1997,《台灣人文風景100點》,台北市,時報文化。
杜聲峰,1988,《拉岡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房學嘉,1996,《客家源流探奧》,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房學嘉,1996,《客家源流探奧》: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林文淇總編,2014,《2014台灣電影年鑑》,新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侯孝賢,2014,《戲夢時光:侯孝賢電影的城市、歷史、美學》,台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胡正文,2014,《穿越電影看心理》,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夏遠鳴、冷劍波、房學嘉、宋德劍、鍾普蘭著,2012,《客家婦女社會與文化》,中國: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張京媛,1997,《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京媛,2007,《中國精神分析學史料》,台北:唐山出版社。
張進,2004,《新歷史主義與歷史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岩冰,2002,《女權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
梁濃剛,1989,《回歸佛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盛寧,1995,《新歷史主義》,台北: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許素蘭,1993,《認識李喬》,彭瑞金,〈悲苦大地泉甘土香─李喬的蕃子林故事〉,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陳芳明,2015,《很慢的果子:閱讀與文學批評》,台北:麥田出版。
陳運棟,1996,《客家人》,五版,台北:中國根文庫。
陳運棟,2007,《源流篇》,收錄於《台灣客家研究概論》,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傅陽,2006,《佛洛伊德》,台北:品冠文化出版社。
黃湯姆,2013,《文學理論倒讀》,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菊芳,2014,《台灣客家民間敘事文學:以渡台悲歌與渡仔歌為例》,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黃進興,2008,《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北京:三聯書店,頁182。
楊政男、龔萬灶、徐清明,2013,《客語辭典》,中壢:翰林印刷事業有限公司。
漢‧趙岐注,《孟子注疏》,收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95。
裴斐,1992,《文學概論》,原名《文學原理》,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鄭秉泓,2010,《台灣電影愛與死》,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顧燕翎,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顧燕翎,1999,《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Stephen Greanblatt ,1988,《Shakespearean Negotiation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tephen Greenblatt ,1980,《Renaissance Self-Fashioning:From More to Shakespear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二、翻譯專書
Anthony Bateman、Jeremy Holmes著,林玉華、 樊雪梅譯,1997,《當代精神分析 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Durian Leader著,龔卓軍譯、余德慧校訂,1998,《拉岡》,台北:立緒文化事業
Jean-Claude Lavie著,賴怡妝譯,2010,《精神分析實作三景 從語言誕生的現實》,高雄:Utopie無境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Jennifer van Sijll著,王旭鋒譯,2013,《電影就是說故事》,台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
Terry Eagleton原著,吳新發譯,1993,《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有限出版公司。
Vicky Lebeu著,陳儒修、 鄭玉菁譯,2004,《佛羅伊德看電影─心理分析電影理論》,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卡勒(Jonathan Culler)著,李平譯,1998,《當代學術入門文學理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原著,馮川、蘇克編譯,1990,《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古斯塔夫‧莫卡杜著,楊智捷譯,2012,《鏡頭之後:電影攝影的張力、敘事與創意》,新北市:大家出版、遠足文化發行
史帝芬‧米契爾(Stephen A. Mitchell)、瑪格麗特.布萊克(Margaret J. Black)著,白美正譯,2011,《超越佛羅伊德:精神分析的歷史》,台北:國家圖書館。
史帝芬‧賽加勒、墨瑞兒‧柏格著,龔卓軍、曾廣志、沈台訓譯,2000,《夢的智慧》,台北:立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尼‧格‧波波娃著,李亞卿譯,1988,《法國的後佛洛伊德主義》,北京:東方出版社。
托莉‧莫(Toril Moi)著,王奕婷譯,2005,《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第二版,台北:國立編譯館與巨流圖書有限公司合作翻譯發行。
有限公司。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孫名之譯,2006,《夢的解析》,台北: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西摩‧查特曼(Seymour‧Chatman)著,徐強譯,2013,《故事與話語 小說和電影的敘事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克莉絲.維登著(Chris Weedon),白曉紅譯,1997,《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安德著,若水譯,1992,《超個人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狄倫‧伊凡斯(Dylan Evans)著、劉紀蕙譯,2009,《拉岡精神分析辭彙》,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保羅–羅宏‧亞舜(Paul–Laurent‧Assoun)著,楊明敏譯,2002,《佛羅伊德與女性》,台北:遠流出版社。
格蕾‧格林(Gayle Greene)、考比里亞‧庫恩(Coppelia Kahn)編,陳引馳譯,1995,《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台北:駱駝出版社。
紀傑克(Slavoj Zizek)著、蔡淑惠譯,2008,《傾斜觀看─在大眾文化中遇見拉岡》,苗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許佩賢譯,1995,《攻台戰記》:日清戰史台灣篇,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提姆.葛爾森(Tim Grierson )著,黃政淵譯,2014,《編劇之路》,台北: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雷蒙‧塞爾登(Raman Selden)、彼得‧維德生(Peter Widdowson)、彼得‧布魯(PeterBrooker),林志忠譯,2005,《當代文學理論導讀》第四版,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榮格(C.G.jung)原著,劉國彬,楊德友譯,1977,《榮格自傳》,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羅思瑪莉.冬恩(Rosemarie Tong)著,刁筱華譯,1996,《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文化。
蘇菲亞.玻卡(Sophia Phoca)著,謝小芩譯,1999,《後女性主義》,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三、期刊及專書論文
李孟君、楊仲源,2009,〈深度閱讀電影1895乙未─史觀、改編差異及影像美學〉,建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李喬、薛雲峰,2005,《乙未戰爭與客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乙未抗日史觀的重建:義民史觀─從吳湯興的殉難談起〉,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
凌晨光,2001,〈歷史與文學-論新歷史主義文學批評〉,《江海學刊》2001年第一期。
張世賢,2002.6,〈發揚寒夜人物的硬頸精神〉,《客家》,台北絲路出版社,144期。
張怡寧,2009,〈歷史書寫中的一八九五:李喬《情歸大地》與閰廷文《台灣風雲》的比較研究〉,第六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文學的大河:歷史、土地與新文化。
張進、高紅霞,2002,〈論新歷史主義的逸聞主義文—觸摸真實與「反歷史」〉《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
張寬,1994,〈後現代的小時尚-關於新歷史主義的筆記〉,《讀書》1994年9月號。
張寬,1994,〈後現代的小時尚—關於新歷史主義的筆記〉,《讀書》9月號。
曹克穎,2007,〈新歷史主義的顛覆與抑制—以都梁的長篇小說亮劍為例〉《傳承》,
第七期。
莊佳穎,2009,〈再/誤現1895─台灣史詩的文學創作、電影產製與消費〉,第六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文學的大河:歷史、土地與新文化。
黃惠禎,2010,〈母土與父國:李喬《情歸大地》與《一八九五》電影改編的認同差異〉,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0期。
楊翠、魏怡君,2015,〈苦難、抵抗、救贖–李喬–《情歸大地 》中的歷史敘事〉〈研究大綱〉,〈乙未客家紀念活動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附冊。
詹淑雲,2008.11.5,〈一八九五〉,《客家新聞雜誌》。
滕學名,2014,〈《阿甘正傳》的新歷史主義特徵〉,《電影文學》,第六期。
盧慧娟,2010,〈新歷史主義文學批評模式解讀—以弗蘭克‧奧康娜的小說《我的俄迪普斯情結》為文本〉,《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1卷第5期。
羅融,2009,〈作家李喬‧義民史觀‧電影﹝一八九五﹞〉,《人本教育札記》235期。
羅詩雲,2011,〈晉身帝國的焦慮—從森鷗外的《航西日記》及《徂征日記》,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十三期。

三、學位論文
王慧芬,1999,《台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人物的文化認同》,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古佳惠,2009,《從現代媒體下的客家意象析探客家電影「一八九五乙未」》,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家妍,2004,《台灣客家婦女服飾之研究—西元1900至2000》,輔大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宏勛,2014,《新歷史主義是角下的客家大河小說》,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語文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小民,2012,《歷史的荒言‧鄉土的真實—李喬小說創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文學博士論文。
黃琦君,2003,《李喬文學作品中的客家文化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純杏,2002,《李喬長篇小說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蘇毅絲,2012,《李喬長篇小說女性形象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

四、網路資料
中華民國教育部台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網址:Hakka.dict.edu.tw[查詢日期2017.05.14]
電影〈一八九五〉,國家電影中心,維基百科,網址:http://zh.wikipedia.zh-tw﹝查詢日期2015.03.10﹞
蘇玲瑤、沈志明,〈新片“1895”台灣第一部客語電影〉,《公視新聞網》2008年10月31日。網址:[查詢日期2016.07.12]
客家新聞雜誌,網址:
[查詢日期2015.09.04]
李孟君、楊仲源,〈深度閱讀電影-史觀、改變差異及影像美學〉,聯合數位學園,網址:﹝查詢日期2014.08.26﹞
莊紫蓉2001年4月11日專訪李喬,網址:www.twcent.org.tw/thematic-series/character-series/taiwan-litterateur-interview/b01-7203/b01-7203--1。〔查詢日期2016年7月6日〕
陳柏年,〈台灣史上最大戰役《一八九五》再掀啟思〉,《新紀元》。2008年12月25日。http://mag.epochtimes.com/104/5784.htm。[查詢日期2015.11.05]
蔣素娥2014,〈遇見潛意識—拉岡精神分析世界的語言作用〉,網址:
[查詢日期2014.08.26〕
蘇玲瑤、沈志明,〈新片“1895”台灣第一部客語電影〉,《公視新聞網》,2008年10月31日。網址:ttp://www.pts.org.tw/php/news/pts_news/detail.php?NEENO=100261[查詢日期2015.09.12]
龔珮瑄、李沂澂、許胤筠、蔡宛蓁、梁恩盈、楊琬琳、簡侑晴、林烝增,〈人格心理學專題研究-拉岡〉網址:www.epc.ntnu.edu.tw/download.php?filename=1076c4c431e3,(查詢日期2014.12.26)
陳玉璽,2014,〈西方心理學的靈性治療研究──以詹姆斯、榮格與弗蘭克為例新世紀宗教研究〉,收在《新世紀宗教研究‧第七卷第一期》網址:https://chenyuhsi.wordpress.com/.../spiritual-therapy-as-studied-in-western-psycholog.(查詢日期2017.05.28)
〈具政治信念與美學品味,符合當代台灣社會集體想像的1895〉《一八九五》。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0%E5%85%AB%E4%B9%9D%E4%BA%94#.E5.8F.83.E8.80.83.E8.B3.87.E6.96.99,﹝查詢日期2015.10.26﹞

五、其它
李筱峰,2008.11.30,〈《一八九五》的烈士與豎子─論抗日?殺同胞?吳湯興史實翻案〉,〈自由時報〉。
陳宛茜,2006.07.04,〈文學/李喬 願能再多寫幾年〉《聯合報》。
陳柏年,2008.12.25,〈台灣史上最大戰役〈一八九五〉再掀啟思〉,《新紀元》。
蔡佩玲,2008.11.18,〈1895導演洪智育男主角溫生豪專訪〉,《佩玲愛漂票》。
張倩瑋,2008.11.06,〈一八九五歷史李喬情歸大地〉,《新台灣新聞週刊》,659期。
尚毅夫、葛大維,2008.10.03《國片在發燒 1895下周上映》,聯合報A1版。
指導教授 黃菊芳(Huang-Chu Fang) 審核日期 2017-7-2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