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272800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1 、訪客IP:52.14.204.70
姓名 温孟樺(Wen-Meng Hua)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研究所
論文名稱 客家戲曲中的人物塑造 -以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之《大隘風雲》為例
(The Shaping of Characteristics in Hakka Dramas Here,we take “Da-ai Legends of Drama” of Rom Shing Hakka Opera Troupe for example.)
相關論文
★ 北客南遷的音樂文化適應—以大夥房藝術團楊庚盛先生為中心★ 台灣客家三腳採茶戲劇本之研究 -以《張三郎賣茶》「十大齣」為例
★ 新歷史主義視角下的客家大河小說★ 小說《秋菊》與電影《青春無悔》、 電視劇《菸田少年》之互文性研究
★ Research on Mr. Chen Yong-Tao’s Creative Hakka Songs★ 從接受美學視角看臺灣客家歌謠的現代傳承與女性形象再現
★ 鍾理和「原鄉人」研究★ 謝霜天《梅村心曲》的人物敘事分析
★ 客家藝師-賴仁政的客家音樂藝能研究★ 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 「張三郎賣茶」 劇目改編之初探
★ 客家文字令的研究及教學應用★ 客家釋教喪葬儀式「取經」科儀研究
★ 台灣客家傳統劇團品牌忠誠度之研究— 以「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為例★ 南庄地區伯公信仰與傳說楹聯研究
★ 中壢傳統客家詩社以文吟社研究★ 《中大湖个風》暨創作理念:桃園地區新舊兩隻移墾地區个故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客家戲曲經過百年的歷史,以人物形象的塑造,創造出有別於其他劇種的文化特質。本研究以「榮興客家採茶劇團」2008年客家大戲《大隘風雲》為研究對象,探討編導演如何運用文字文本及表演文本的構思,塑造角色劇中的形象,突顯人物性格,讓故事情節環環相扣。
本論文除了首章的緒論及最後一章結論之外,第二章整理客家戲曲的形成與流變,將《大隘風雲》這齣劇作的重要性點出,並說明四齣代表劇目的意義與價值;第三章主要梳理研究作品《大隘風雲》的歷史事件發生始末,將編劇所創作的故事與真實事件及人物加以區分,帶入敘事學中的「視角」、「情節」、「人物類型」,來探討最終產生的戲劇效果;第四章以傳統戲曲的行當做為基準,看導演如何構想人物行當性格,並探討演員如何透過語言、肢體的傳達,來形塑人物的形象,賦予客家先民的史實故事新的生命。
摘要(英)
Hakkas drama(opera) has experienced nearly one hundred years. The figure molding is created by culture characteristic that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operas. The study using “The Legends Of Da-ai ” (大隘風雲) by Rom Shing Hakka Opera Troupe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from Miaoli in 2008 to discuss how to perform script conception and mold the role in the opera in order to make characters stand up and then the story becomes interesting and closely interconnected and inseparable.
Defined as five chapters, including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and the last chapter Conclusion, to talk about “The Legends Of Da-ai” (大隘風雲)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f Hakkas drama.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d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akka’s drama in order to point out “The Legends Of Da-ai”(大隘風雲) is very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work and explain its meaning and worth. The third Chapter summarized the historical incident of “The Legends Of Da-ai”(大隘風雲) to understand the director how to distinguish between real events and story to show “Point of view”, “plot” and“Character Type” in Dialogue Operating. It also investigated its final effect. The four chapter i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drama themes to see the director how to imagine the characters in the play. The investigation is also to know performers how to mold through dialogues and body-language to make the new life in the Hakka’s history.
關鍵字(中) ★ 客家大戲
★ 《大隘風雲》
★ 北埔事件
★ 人物形象
★ 戲曲行當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誌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0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08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6
第二章 臺灣客家大戲的沿革 19
第一節 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的沿革 19
第二節 客家大戲的發展 20
第三節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年度製作「劇目種類」26
第三章 客家大戲《大隘風雲》文本分析 37
第一節 客家大戲《大隘風雲》背景探討 37
第二節 客家大戲《大隘風雲》故事結構分析 44
第三節 客家大戲《大隘風雲》故事人物分析 58
第四章 客家大戲《大隘風雲》表演型態 73
第一節 客家大戲《大隘風雲》人物分析 74
第二節 客家大戲《大隘風雲》場景分析 85
第三節 客家大戲《大隘風雲》音樂與修辭析 101
第五章 結論 115
參考文獻 119
附錄一 訪談記錄 125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一般書目(按照姓名筆劃)
毛家華,1995,《京劇二百年始話-上卷》,臺北市:文建會。
申單、王麗業,2010,《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朱耀沂,2013,《臺灣昆蟲學史話(1684-1945)》,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李福清,1999,《關公傳說與三國演義》,臺北市:雲龍出版。
李義龍、高曉,1999,《中國戲曲現代戲史》,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阿甲,1990,《戲曲表演規律再探》,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著,劉效鵬譯註,2012,《詩學》,臺北市:五南。
杵淵義房,1991,《台灣社會事業史》,台北:南天。
林鶴宜,2003,《臺灣戲劇史》,台北縣蘆洲市:空大,初版。
邱坤良,1994,《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1985∼1945)》,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邱萬興,2004,《北埔百年影像史-看見客家天水堂風華》,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周振鶴、游汝杰,1990,《方言與中國文化》,臺北:南天書局。
段馨君,2012,《戲劇與客家》,臺北市:書林。
胡亞敏,2014,《敘事學》,臺北市:若水堂。
徐亞湘,2000,《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台北:南天。
徐亞湘,2006,《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臺北市:南天,初版。
陳先祥,1982,《戲曲表導演淺談》,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初版。
彭鏡禧、陳芳,2013,《背叛》,臺北市:臺灣學生。
曾永義、游宗蓉、林明德,2002,《臺灣傳統戲曲之美》,臺中市:晨星,初版。
菅野秀雄,1985,《新竹州沿革史》,台北,成文出版社。
黃心穎,1998,《臺灣的客家戲》,臺北:臺灣書店。
黃克保,1992,《戲曲表演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黃榮洛,2006,《北埔事件文集》,〈北埔事件拾遺〉,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李文彬譯,2002,《小說面面觀》,臺北市:志文出版。
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希亞譯,2009,《小說面面觀》,臺北市:商周出版。
楊佈光,1983,《客家民謠之研究》,台北:樂韻。
楊鏡汀,1982,《內豐浩劫-北埔事件祕聞》,新竹:新竹縣大坪國小內豐分校。
楊鏡汀,1986,《北埔事件史蹟文獻探考》,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路 工,1985,《梁祝故事說唱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趙景勃,2004,《戲曲角色創造教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廖德添,1999,《客家師傅話》,臺北:南天書局。
劉彥君,2003,《圖說中國戲曲史》,臺北市:揚智文化。
鄧綏寧,1979《編劇方法論》,臺北市:正中書局:國立編譯館出版。
鄭榮興,2011,《客家戲的榮興》,苗栗縣後龍鎮:慶美園文教基金會。
鄭榮興,2001,《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研究》,苗栗縣後龍鎮:慶美園文教基金會。
鄭榮興,2004,《臺灣客家音樂》,臺中:晨星出版社。
鄭榮興,2016,《臺灣客家戲之研究》,臺北市:國家。
鄭榮興、曾先枝,2000,《客家三腳採茶戲選讀》,臺北:臺灣戲曲專校。
鄭榮興計劃主持,1999,《苗栗縣客家戲曲發展史.論述搞》,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鍾榮富,1999,〈談可以諺語的語言〉,《客家文化研究通訊》,第6期。
譚達先,1993,《講唱文學.元雜劇.民間文學》,臺北市:貫雅文化。
蘇秀婷,2005,《臺灣客家改良戲之研究》,臺北:文津。

二、學位論文(按照姓名筆劃)

王佩琪,2008《臺灣客家採茶戲傳承之探討-以知名藝人阿玉旦到黃秀滿為主要觀察》,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江彥瑮,2007,《臺灣客家戲劇團之經營管理研究-以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智謙,2009,《當代戲曲舞臺空間設置繼承與發展-以1980年以後臺灣京劇團原創劇目(1980-2008)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東錦,2004,《臺灣客家改良戲唱腔研究-以榮興客家採茶劇團2003年演出《錯冇錯》為例》,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文勳,2008,《客家大戲表演型態之研究》,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定原,2013,《賴碧霞〈趙娘琵琶記〉之研究-從客家說唱到單口廣播客家戲》,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子傑,2007,《臺灣閩南、客家小戲的互動滲透-以〈桃花過渡〉、〈十八摸〉、〈病子歌〉為主的考察》,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雨諄,2014,《城邦暴力團》敘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林詩文,2016,《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張三郎賣茶」劇目改編初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班碩士論文。
林麗芳,2012,《人間條件》的敘事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育碩士論文。
范光宏,2005,《臺灣客家採茶戲之研究-以新竹市龍鳳園歌劇團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因樂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范淑玲,2011,《臺灣客家戲教學成效之研究-以中壢市興國國小音樂教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范韵青,2003,《從「情」、「意」觀點探討客家改良大戲-以《乞米養壯元》等十二齣戲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文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倪雅慧,2000,《臺灣新編京劇中現代劇場方法運用之研究-「以國立臺灣戲專國劇團」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堯,2006,《龍鳳園戲劇團研究-兼論臺灣客家採茶戲的發展與演變》,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秋華,2010,《當代臺灣客家戲曲之建構-以「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為例》,國 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芳榕,2015,《女身男聲:我的台上台下扮裝心路歷程》,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美玲,2006,《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棚頭」之研究-以《張三郎賣茶故事》「十大齣」》,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芝后,2010,《臺灣客家戲受京劇影響之研究-以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為例》,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麥楨琴,2004,《臺灣客家改良戲之音樂研究-以「平板」唱腔演變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秋英,2016,《客家藝師-賴仁政的客家音樂藝能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心穎,1997,《臺灣客家戲劇現況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雨璋,1985,《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賣茶郎故事的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兆鋒,2016,《客家大戲之研究:以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作品《三山國王傳奇》為例》,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黃俊琅,2015,《客家外台「酬神戲」表演藝術研究》,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寶蓮,2011,《臺灣客語勸世文之研究-以〈娘親渡子〉為例》,臺北市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
廖思亭,2012,《從劇場演出看客家戲曲的現代化-以「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作品〈羅芳伯傳奇〉為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宜達,2014,《西遊記》奇幻敘事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劉素雲,2014,《客家三腳採茶戲劇本之研究-以〈張三郎賣茶〉「十大齣」為例》,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劉瑋璇,2009,《革命樣板戲的人物形象與角色行當的研究》,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東籬,2007,《客家「撮把戲」的傳統技藝及其音樂之研究-以楊秀衡與林炳煥為研究對象》,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晏榕,2014,《客家外台戲「活戲」表演及其鑼鼓運用》,臺灣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碩士班理論組碩士論文。
黎育叡,2011,《從小美園到雲華園(1922-2011):女伶視角下的客家戲班》,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
諶寶珠,2016,《二十一世紀採茶大戲的新發展-以榮興客家採茶劇團(1995-2015年)劇目為例》,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賴惠真,2008,《〈羅芳伯傳奇〉中的認同與流離》,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謝一如,1997,《臺灣客家戲曲之流變與發展-從客家採茶戲到客家大戲》,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謝佳玲,2010,《客家戲班的文化展演:以新竹地區三個客家戲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永宏,2008,《從落地掃到文化場:客家撮把戲在臺灣的形成轉變》,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秀婷,1999,《臺灣客家改良戲之研究-以桃竹苗三縣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秀婷,2010,《臺灣客家採茶戲之發展及文本形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鐘駿楠,2008,《臺灣客家大戲發展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期刊論文(按照姓名筆劃)
于會泳,1968,〈讓文藝舞台永遠成為宣傳毛澤東思想的陣地〉,《文匯報》。
呂芳華,2007,〈北埔事件歷史的追憶〉,《源雜誌》,第66期。
周美惠,1995年12月5日,〈客家戲,出頭天〉,《聯合報》。
曾永義,2014,〈成敗有英雄、誰是真英雄-我編撰《霸王虞姬》「三上鍋」〉,《戲劇學刊》,第20期。
指導教授 鄭榮興、黃菊芳(Rong-Xing Zheng Chu-fang Huang) 審核日期 2017-8-2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