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775702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2 、訪客IP:3.22.51.118
姓名 蒲有任(YU-JEN P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福建省長汀縣城關客家話研究
相關論文
★ 臺灣客家與原住民民間故事之動物變形比較研究★ 印尼山口洋客家話研究
★ 臺灣客家話時間副詞研究★ 台灣客家童謠以<月光光>起興作品研究
★ 永定新舊移民之客家話比較-以楊梅鎮秀才窩與蘆竹鄉羊稠村為例★ 廣東五華客家話比較研究
★ 關西饒平客家話調查研究-以鄭屋、許屋為例★ 揭西五雲鎮客家話的音韻研究
★ 客語形象詞的文化探討★ 現職與支援教師客語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南桃園國小為例
★ 大埔、豐順客家話比較研究★ 武平中山鎮客家話研究
★ 中寮鄉客家話的語言接觸現象★ 桃園縣觀音鄉白玉村閩式客家話之研究
★ 台灣客家話量詞研究★ 臺灣海四話研究─以苗栗縣西湖鄉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以長汀縣城關客家話的音韻研究為主要內容。長汀縣位於福建省西部,建城於唐開元二十四年(736),自古即閩西政經、文化中心,號稱八閩客家首府。客家母親河汀江流淌境內,武夷山南段綿亙西邊與贛南接壤,與連城同屬閩西中片區,語音兼具閩西客語南、北片成分,而詞彙頗具北片客方言的特徵。長汀雖為純客縣,但底層語與古江東漢語、壯侗苗瑤畲語族有密切相關,與贛南方言也有接觸。
本論文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長汀縣城關客家話的動機與目的,運用的研究方法與步驟,相關文獻的探討與回顧,以及長汀縣史地背景與語言概況的描述。第二章是長汀縣城關客家話的語音系統,分為聲、韻、調系統,連續變調以及文白異讀等部分來探討其語音特色。第三章是長汀縣城關客家話與中古音韻之比較,藉由長汀縣城關客家話與中古音韻的比較觀察其對應關係,以及探討其古今音韻演變的過程和方向。第四章是長汀縣城關客家話的語音特點,亦即梳理、彙整和歸納第三章聲、韻、調語音特點,並與其他方言或底層語比較,總結出長汀縣城關客家話的語音演變機制和音韻特色。因此,發現長汀縣城關客家話知三章組聲母前化讀舌尖後音t、t、 及山攝部分字讀合口鼻化韻u為其最大的音韻特點,前一項表示長汀縣城關客家話聲母演變劇烈,後一項表示長汀縣城關客家話擁有最不容易鼻化的合口鼻化韻。第五章是討論長汀縣城關客家話的詞彙及其特點,比較長汀與周遭臨縣寧化、清流、連城、武平、上杭、永定與贛南瑞金,以及梅縣等詞彙的異同,同時也適時與贛方言、甚至本文研究者的母語(台灣四縣客家話)做比較,以及觀察底層詞保留的情況,藉以觀察並歸納出其詞彙保留有:古漢語詞和南方少數民族語關係詞,並具有客家方言北片特徵詞彙特色,同時也發展了本地特殊詞彙,以及名詞後綴「哩、子」的詞彙特色。第六章結論,總結長汀縣城關客家話的語音特點和詞彙特色,檢討本文研究不足之處,提出未來的研究建議與方向。
摘要(英) The theme of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phonology of Chengguan Hakka in Changting Country of Fujian Province. Changting Country is located in the west area of Fujian Province. The city wall was built in the 24th year of Kaiyuan in Tang Dynasty(AD 736). It was an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enter of the west area of Fujian(閩西), and also the Hakka capital city of the Fujian at that time. The mother river, Ting River, runs through Fujian. The southern part of Wuyi Mountain stretches to the west side and is bound by Gannan area. This area belongs to the central west area of Fujian, the same as the Liancheng area. The phonics contains the features of Hakka from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west area of Fujian, and the words contain obvious features from dialects of northern west area of Fujian. Even though Changting is a Hakka country, the underlying words are highly related to Old Jiangdong Chinese, Hmong–Mien, Kra–Dai, and She languages; it also has connection with Gannan dialects.
There are six chapters in this research.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explains and studies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Chengguan Hakka in Changting Country of Fujian Province, used research methods and steps, investigation and review of related literature, and the description about the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background of Changting Country and overviews of the languages there.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phonetic system of Chengguan Hakka in Changting Country. The features of the phonics a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systems of initials, finals, and tones, continuous tone sandhi, literary and colloquial readings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engguan Hakka in Changting Country and ancient phonology.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 between Chengguan Hakka in Changting Country and ancient phonology can be observed through their comparison, and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directions of ancient and current phonology are investigated and discussed at the same time.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onics of Chengguan Hakka in Changting Country which means that the readers can see the inductions, collections, and the organizations of the sound features about initials, finals, and tones in the third chapter and the comparison with other dialects and underlying languages. These processes lead to the mechanism of phonics evolu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onology of Chengguan Hakka in Changting Country. It is found that that the most apparent points of Chengguan Hakka in Changting Country are the position of tongue goes to the front while pronouncing post-apical t、t、, pronouncing nasal rhythm, u when reading Shan She words. The former pronouncing way shows the rapid changes of initials; while the latter one shows the nasalization of u rhythm. However, u rhythm is actually the hardest one that can be nasalized. The fifth chapter contains the discussion about words and points of Chengguan Hakka in Changting Country, the comparison about the words used in Changting and the countries surrounded, such as Ninghua, Qingliu, Liancheng, Wuping, Shanghang, Yongding, Ruijin, Gannan, and Meixian, etc. This chapter also talks about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dialects from the Gan area and even the mother tongue of the author(Sixian dialects of Taiwan). It also shows the observation about the reservation of underlying languages. From the observation, the reserved words can be inducted and listed as below,ancient Chinese words and relative words of ethnologies from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southern area. These words also preserve the features from Hakka dialects of the northern area. Local unique words and the suffixes of the nouns also grew well, such as “Li” and "Zi”. The content of the sixth chapter will be the conclusion. The conclusion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onics and the words of Chengguan Hakka in Changting Country, the points without enough discussion, and the proposed suggestion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關鍵字(中) ★ 閩西
★ 長汀客家話
★ 語音演變
★ 方言比較
★ 語言接觸
★ 長汀城關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誌謝 v
目次 vii
圖目錄 ix
表目錄 x
第一章 緒 論 1
1.1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研究方法與步驟 2
1.3文獻探討與回顧 6
1.4長汀縣史地背景與語言概況 19
1.5長汀縣城關客家話發音人簡介 27
第二章 長汀縣城關客家話語音系統 29
2.1聲母 29
2.2 韻母 31
2.3聲調 33
2.4連讀變調 34
2.5文白異讀 37
第三章 長汀縣城關客家話與中古音韻之比較 41
3.1聲母的比較 41
3.2韻母的比較 55
3.3聲調的比較 79
第四章 長汀縣城關客家話語音特點 83
4.1聲母特點 83
4.2韻母特點 102
4.3聲調特點 121
第五章 長汀縣城關客家話詞彙及其特點 129
5.1詞彙說明 129
5.2特殊構詞法 168
5.3詞彙特點 170
第六章 結論 181
6.1研究成果 181
6.2檢討與建議 185
參考文獻(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87
附錄一:長汀縣城關客家話同音字表 199
附錄二:長汀縣城關客家話詞彙表 235
附錄三:長汀縣城關客家話語法例句 311
參考文獻 一、專書
(美)布龍菲爾德,2004,《語言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清)楊瀾,《臨汀匯考》卷一〈方域〉,清光緒刻本。
(瑞典)高本漢,1940初版,2014重印,《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丁邦新,2007,《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丁樹聲、李榮,1981,《漢語音韻講義》。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2006,《方言調查字表》。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力,1991,《漢語音韻學》。臺北市:藍燈出版社。
王力,2015,《漢語音韻 音韻學初步》。北京:中華書局。
王福堂,1999,《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
何大安,1997,《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何大安,2001,《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臺北市:大安出版社。
李小凡、項夢冰,2009,《漢語方言學基礎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小華,2014,《印尼客家方言與文化》。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李方桂,2001,《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2000,《福建方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李如龍,2001,《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2017,《漢語方言調查》。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2018,《漢語特徵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張雙慶主編,1992,《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等著,1999,《粵西客家方言調查報告》。暨南大學211工程項目:漢語言文字學與海外華文教育成果。
李葆瑞,2015,《應用音韻學》。北京:中華書局。
辛世彪,2004,《東南方聲調比較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周振鶴、游汝杰,2016,《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林尹著、林炯陽注釋,1989,《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林燾、耿振生,2018,《聲韻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林清書、羅美珍、羅滔,2020,《閩西客家方言語詞文化》。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
竺家寧,1992,《聲韻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竺家寧,2016,《聲韻學–聲韻之旅》(第二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邱錫鳳,2012,《上杭客家話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長汀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1993,《長汀縣誌》。北京:三聯書店。
胡安順,2011,《音韻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
唐作藩,1991,《音韻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唐作藩,2012,《漢語語音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徐通鏘,2008,《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貴榮,2016,《客家語言論輯》。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徐貴榮,2018,《饒平客家調查與語言論輯》。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耿振生,2016,《音韻學研究方法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袁家驊,2001,《漢語方言概要》。北京:語文出版社。
馬重奇,2002,《閩臺方言的源流與嬗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張光宇,1990,《切韻與方言》。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光宇,2016,《閩客方言史稿》。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光宇,2019,《漢語語音發展史》。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淑萍,2014,《漢語方言顎化現象》。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張維耿,2020,《客家方言標準音詞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曹志耘主編,2008,《漢語方言地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梁‧蕭子顯,1972版。《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
陳秀琪,2012,《客家話的比較研究》。臺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斐普賢,1989,《詩經評註讀本》(下)。台北市:三民書局。
游文良,2002,《畲族語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游汝杰,2016,《漢語方言學教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項夢冰、曹暉,2005,《漢語方言地理學-入門與實踐》。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楊彥杰,2002,《長汀縣的宗族、經濟與民俗》(上)。香港:國際客家學會、法國遠東學院、海外華人資料研究中心出版。
溫昌衍,2012,《客家方言特徵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董同龢,2011,《漢語音韻學》。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詹伯慧主編,2004,《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靳陽春,2015,《宋元時期汀州區域開發與客家民系形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1980初版,《說文解字注》。台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福建省製圖院,2017年,《新編福建省地圖冊》。福州市:福建省地圖出版社。
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龍岩市文物局、龍岩市博物館編著,2019,《福建省汀江流域考古調查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
趙越,2015,《雷州半島客家方言字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綸鑫,1999,《客贛方言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澤民,2005,《客贛方言歷史層次研究》。甘肅:甘肅民族出版社。
龍異騰,2003,《基礎音韻學》。成都:巴蜀書社。
謝重光,2005,《福建客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鍾榮富,2017,《臺灣客家語音導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藍小玲,1999,《閩西客家方言》。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羅美珍、林立芳、饒長溶,2004,《客家話通用詞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羅美珍、鄧曉華,1995,《客家方言》。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羅肇錦,1989,《瑞金方言》。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羅肇錦,2000,《臺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羅肇錦、陳秀琪,2019,《客家話的源起與通變》。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羅翽雲,1972版,《客方言》。台北市:古亭書屋印行。
饒長溶,2016,《長汀客家話初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二、期刊、研討會論文
丁邦新,1994,〈上古陰聲字具輔音韻尾說補證〉。《聲韻論叢》1:61-72。
丁邦新,2014,〈上古陰聲字濁輔音韻尾存在的證據及其消失的年代〉。《政大中文學報》21:1-10。
王洪君,2007,〈文白異讀與叠置式音變:從山西聞喜方言的文白異讀談起〉。收錄於丁邦新主編,《歷史層次與方言文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平山久雄,2001,〈「輕讀音變」中介音的脫落現象〉。《聲韻論叢》18:17-24。
朱曼妮、曹逢甫,2009,〈雷州方言入聲韻尾及聲調系統變化研究〉。《聲韻論叢》16:177-212。
江敏華,2004,〈閩西客語音韻的保守與創新〉。《聲韻論叢》13:251-270。
江敏華,2012,〈客贛方言的「支與脂之」之別及相關韻攝的層次分析〉。《中國語言學集刊》6.1:157-176。
江敏華,2018,〈客家話臻攝字讀低元音的時間層次-三個客語本字的考證〉。《漢學研究》36.3:57-89。
何大安,2001,〈聲韻學中的傳統、當代與現代〉。《聲韻論叢》11:1-16。
何純惠,2013,〈談〔i〕、〔u〕兩個高元音在客方言的運作〉。頁150-173,收錄於揣振宇主編,《第九屆客家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何純惠,2016,〈中古遇攝字在閩西方言的幾項音韻演變〉。《高雄師大國文學報》24:107-168。
何純惠,2017,〈果、假攝在閩西方言的歷時演變〉。發表於「第十五屆國際暨第三十五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2017年5月19-20日。
何純惠、江敏華,2012,〈客家話顎化現象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2:49-90。
吳中杰,2009,〈宜蘭壯圍詔安客家話的音韻及詞彙特點試析〉。《臺灣語文研究》3:215-237。
吳瑞文,2019,〈論效攝細音字在原始閩語中的層次及其演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文學報》65:75-118。
李冬香,2006,〈湖南資興方言的音韻特點及其歸屬〉。《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2:147-151。
李如龍,1965定稿,〈長汀話兩音節、三音節的連讀變調〉。《廈門大學學報》57-61。
李如龍,1986,〈長汀縣內方言的同異〉。《龍岩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43-49。
李如龍,1998,〈閩西七縣客家方言語音的異同〉。頁99-117,收錄於李如龍、周日健主編《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李存智,2001,〈介音對漢語聲母系統的影響〉。《聲韻論叢》11:69-109。
李存智,2009,〈音韻層次與韻部分合-以之脂支分合及相關音韻現象爲例〉。《臺大中文學報》31:47-102。
李存智,2011,〈漢語語史中的擦音聲母〉。《臺大中文學報》34:395-466。
李存智,2014,〈漢語語音史中的塞音聲母〉。《政大中文學報》21:163-212。
李敬忠,1989,〈試論漢藏語系輔音韻尾的消失趨勢〉。《貴州民族研究》4:163。
杜佳倫,2012,〈閩東方言-u-、-y-混同音變的比較分析〉。《臺灣語文研究》7.1:51-85。
辛世彪,2005,〈海南閩語精莊章組聲母的塞化與底層語言的影響〉。《民族語文》1:15-20。
林小昭,2008,〈福建汀州城市歷史地理的初步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3.1:16-24。
林清書,2006,〈客家話的“?姐”及與其相關的同源詞〉。《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7.4:72-76。
林蕙珊,2007,〈長汀客家話的連讀變調現象〉。《清華學報》37.1:175-225。
林寶卿,1991,〈閩西客話區語音的共同點和內部差異〉。《語言研究》2:55-70。
林寶卿,1993,〈閩西客話區詞彙、語法的共同點和內部差異〉。《語言研究》2:98-113。
金鐘讚,2001,〈廈門話成音節輔音“”與其過渡音〉。《聲韻論叢》11:275-294。
侯小英,2017,〈客方言的﹝u﹞介音〉。《方言》1:88-100。
胡萍,2005,〈離散式音變的方言新證-以關峽苗族平話ou韻的來源為例〉。《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3.5:18-22。
夏中易,2005,〈對客家話入聲的兩點思考〉。《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5:31-33。
孫宜志,2007,〈江西萬載方言的音韻特點〉。《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8.2:72-75。
孫怡,2014,〈從音韻層面上看中古入聲字在明光方言中的讀音差異〉。《聲韻論叢》18:181-196。
孫紅舉,2014,〈論漢語合音現象的研究〉。《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0:1。
孫海英,2011,〈鼻音韻尾消變的動因分析〉。《黑龍江科技信息》6:128。
徐通鏘,1990,〈結構的不平衡性和語言演變的原因〉。《中國語文》1:1-14。
徐攀,2012,〈明清汀州商人與地方社會〉。《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33.9:15-17。
馬希寧,2001,〈漢語方言陽聲韻尾的一種演變類型-元音韻尾與鼻音韻尾的關係〉。《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4:69-96。
張光宇,1988,〈漢語發展史與漢語語音史〉。《書目季刊》22.1:13-22。
張光宇,1991,〈漢語方言發展的不平衡性〉。《中國語文》6:434-435。
張光宇,2000,〈論條件音變〉。《清華學報》30.4:427- 475。
張光宇,2006,〈漢語方言合口介音消失的階段性〉。《中國語文》4:346-358。
張光宇,2007,〈論“深攝結構”及相關問題〉。《語言研究》,27.1:1-11。
張光宇,2009,〈漢語方言邊音的音韻行為〉。《漢藏語學報》3:138-153。
張光宇,2010,〈漢語語音史中的比較方法〉《中國語文》4:321-330。
張光宇,2012,〈漢語方言的鼻化運動〉。《語言研究》32.2:17-28。
張建坤,2007,〈關於漢語史上舌尖元音產生的年代〉。《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81-85。
張洪安,2012,〈唐詩中“風箏”考釋〉。《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5.3:77-81。
張基振、虞重干,2008,〈中國風箏的幾點歷史考證〉。《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5.1:49-52。
張渭毅,2011,〈論知組、莊組、章組聲母在近代漢語早中期的演變類型〉。《輔仁國文學報》33:21-61。
張琨,1982,〈漢語方言中聲母韻母之間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7-77。
張琨,1983,〈漢語方言中鼻音韻尾的消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4.1:3-74。
張燕芬,2012,〈中古陽聲韻韻尾在現代漢語方言中的讀音類型〉。《語言研究》32.4:89-98。
許慧娟,2016,〈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清華學報》46.4:655-741。
陳秀琪,2005,〈客贛方言入聲韻尾的發展〉。發表於第十二屆國際中國語言學會年會、第二屆漢語語言學國際研討會。
陳秀琪,2006,〈從客家話看古漢語的元音系統〉。發表於「第二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高雄:中山大學,2006年10月27-28日。
陳秀琪,2006,〈語言接觸下的方言變遷-以台灣的詔安客家話為例〉。《語言暨語言學》7.2:417-434。
陳秀琪,2011,〈客家話莊系字的歷史層次〉。發表於「第十二屆國際暨第二十九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2011年11月18-19日。
陳秀琪,2019,〈客家話聲母的前化運動〉。頁79-113,收錄於羅肇錦、陳秀琪主編《客家話的源起與通變》。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麥耘,2000,〈漢語語音史上詞彙擴散現象一例:捲舌噝音使i/j消變的過程〉。《聲韻論叢》9:377-394。
彭心怡,2014,〈-k 韻尾的高調現象與韻攝分調〉。《聲韻論叢》18:163-180。
彭怡玢,2007,〈古城話與長汀城關話音系比較研究〉。《龍岩學院學報》25.4:110-113。
游汝杰,2004,〈漢語方言同源詞的判別原則〉。《方言》1:7-15。
程俊源,1998,〈北京音系梗攝二等文白異讀的音韻層次與地域來源-由「打」字談起〉。《聲韻論叢》8:355-380。
程俊源,2004,〈音韻變遷的條件與速率-台灣閩南語陽聲韻的歷史變化及其與現代漢語方言的歷史聯繫〉。《臺灣語文研究》2:221-263。
程俊源,2008,〈論客家的「新婦」-「規律」的「例外」、「例外」的「規 律」〉。《漢學研究》26.4:281-310。
賀巍,1995,〈漢語官話方言入聲消失的成因〉。《中國語文》3:195-202。
項夢冰,2003,〈客家話非組字的今讀〉。《語言學論叢》28:215-263。
項夢冰,2006,〈客家話的界定及客贛方言的分合〉。《語言暨語言學》7.2:297-338。
馮雪利,2007,〈現代漢語方言的合音現象〉。《宜春學院學報》29。
黃小婭,2003,〈廣州方言底層詞“欄”與“墟”〉。《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15-119。
黃雪貞,1983,〈永定(下洋)方言詞滙(一)〉。《方言》2:148-160。
黃雪貞,1983,〈永定(下洋)方言詞滙(二)〉。《方言》3:220-240。
黃雪貞,1987,〈客家話的分布與內部異同〉。《方言》2:81-96。
黃雪貞,1988,〈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方言》4:241-246。
黃雪貞,1997,〈客家方言古入聲字的分化條件〉。《方言》4:258-262。
楊秀芳,1989,〈論漢語方言中全濁聲母的清化〉。《漢學研究》7.2:64。
楊秀芳,2007,〈論文白異讀〉。收錄於丁邦新主編,《歷史層次與方言文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溫昌衍,2008,〈從詞彙看大本營地區客家方言的分片〉。《學術研究》4:141-146。
溫昌衍,2011,〈《客方言》中的農業類詞語淺析〉。(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梅州客家方言研究》(06JDXM008)和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2011年度招標課題《客家方言詞滙比較研究》(11kykt02)階段性成果,P199-203。
萬波、莊初升,2013,〈客家方言古知莊章精組聲母的今讀類型及歷史層次〉。頁57-71,收錄於揣振宇主編,《第九屆客家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廖湘美,2013,〈鏈動與前化-山西運城方言的知莊章組聲母〉。《東華中文學報》6:187-208。
練春招,2001,〈客家方言與南方少數民族語言共同詞語考略〉。《嘉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2:107-113。
鄧曉華,1996,〈客家方言的詞滙特點〉。《語言研究》2:88-94。
鄧曉華,1999,〈客家話跟苗瑤壯侗語的關係問題〉。《民族語文》3:42-49。
鄧曉華,2000,〈古南方漢語的特徵〉。《古漢語研究》48:2-7。
鄧曉華,2006,〈論客家話的來源-兼論客畲關係〉。《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3.4:143-146。
鄭曉峰,2001,〈漢語方言中的成音節鼻音〉。《清華學報》31.1-2:135-159。
魯國堯,2001,〈「談」「覃」與「寒」「桓」〉。《聲韻論叢》11:203-216。
戴黎剛,2007,〈閩南話曾、梗攝-n/-t韻尾的歷史層次及其來源〉。《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35.1:81-97。
謝重光,2006,〈宋代畲族史的幾個關鍵問題-劉克莊《漳州諭畲》新解〉。《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39:8-13。
謝重光,2009,〈明代湘贛閩粵邊的社會動亂與畲民漢化〉。《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社會科學版)154:96-105。
謝重光、鄒文清,2009,〈試論明清粵閩畲民文獻源流-從《猺民紀略》「中獸立斃」之類描述談起〉。《贛南師範學院學報》4:8-13。
謝留文,1998,〈贛語古上聲全濁聲母字今讀陰平調現象〉。《方言》1:20-22。
魏夢洋,2019,〈漢語方言入聲音節的語音表徵類型及其弱化機制〉。《現代語文》4:87-93。
魏鴻鈞,2012,〈析閩西客語「全濁聲母清化不送氣」字〉。《成大中文學報》36:107-142。
魏鴻鈞、李存智,2014,〈上古「舌尖鼻音韻尾」各部之合韻分析〉。《成大中文學報》46:33-68。
羅美珍,1982,〈福建長汀客家話的連讀變調〉。《語言研究》3:188-197。
羅美珍,2002,〈福建長汀話變調規律補遺〉。《語言研究》4:91-97。
羅美珍,2012,〈福建長汀客家話的特點〉。《龍岩學院學報》30.3:1-5。
羅美珍,2013,〈長汀客家話裡「買」與「賣」的聲調問題探析〉。頁195-198,收錄於揣振宇主編,《第九屆客家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羅美珍,2020,〈福建長汀客家話的特點描繪〉。頁13-28,收錄於陳秀琪‧江敏華主編,《不賣祖宗言—第十三屆客家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市: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
羅肇錦,2000,〈梅縣話是粵化客語說略〉。《國文學誌》4:119-133。
羅肇錦,2006,〈客語源起南方的語言論證〉。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語言暨語言學客語專號》7.2:545-568。
羅肇錦,2007,〈客語曉匣合口變唇齒音(hu→fv)的推斷〉。《客家研究》2.2:83-102。
嚴修鴻,2001,〈客家方言與周邊方言的關係詞〉。《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7.4:99-106。
嚴修鴻,2002,〈客贛方言濁上字調類演變的歷史過程〉。《第5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
嚴修鴻,2004,〈客家話匣母讀同群母的歷史層次〉。《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
嚴修鴻,2010,〈結構所引起的輔音音變續論-粵中客家話的f演變及見組合口成分存留的不平衡性〉。《濟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46:102-104。

三、學位論文
江敏華,2003,《客贛方言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何純惠,2014年,《閩西中片客家話與混合方言音韻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呂素慧,2013,《福建永定高陂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呂嵩雁,1999,《閩西客語音韻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泉祿,2010,《武平中山鎮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珊伶,2016,《閩西連城縣賴源客家話研究-以下村、黃地村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宜軒,2016,《閩西連城中堡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附閩,2013,《福建省南靖梅林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徐丞艾,2015,《湖南客家話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汎平,2010,《廣東五華客家話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馨尹,2013,《福建省永定縣鳳城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梁荻香,2015,《泰國曼谷的梅縣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梁瑞香,2020,《福建省連城縣蓮峰鎮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秀琪,2002,《臺灣漳州客家話的研究-以詔安話為代表》。國立新竹師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琪,2006,《閩南客家話音韻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彭心怡,2010,《江西客贛語的特殊音韻現象與結構變遷》。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彭月琴,2014,《福建省永定縣湖坑鎮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美珠,2020,《福建省連城縣四堡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聖雅,2016,《福建省連城縣培田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世玲,2017,《福建省連城縣南片文亨、莒溪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劉子瑛,2013,《福建省南靖縣版寮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鄧盛有,2007,《客家話的古漢語和非古漢語成分分析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玉華,2013,《四川簡陽客家話研究-以踏水鎮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淑方,2012,《客家話蟹攝字與周邊方言的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潔玲,2020,《福建省連城縣羅坊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四、網站資訊
漢語詞典-漢語網https://zh.wikipedia.org/wiki/。查詢日期:2020年2月16日。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查詢日期:2020年2月16日。
漢典https://www.zdic.net/hant/。查詢日期:2020年2月18日。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kknews.cc/zh-tw/food/mbp36rg.html,查詢日期:2020年10月3日。
https://www.1xuezhe.exuezhe.com/Qk/art/202744?dbcode=1&flag=2,查詢日期:2020年11月3日。
指導教授 陳秀琪(HSIU-CHI CHEN) 審核日期 2021-1-2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