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512100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31 、訪客IP:3.17.110.119
姓名 陳欣妤(Xin-Yu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常用形聲字聲符兼義探析與華語文教學應用
(Discussion of Phonetics that convey mean-ing and Teaching application in commonly used Phono-semantic compound characters)
相關論文
★ 《說文解字》數位編輯規畫研究 ──以繪圖、檢索與排版為探討對象★ 張海鵬彙刊叢書的成就-《學津討原》、《墨海金壺》、《借月山房彙鈔》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
★ 王鳴盛及其文字學說之研究★ 楊樹達文字形義理論初探
★ 神話與《說文》相關字群之研究★ 從《說文解字》中探析古代農牧漁獵
★ 從《說文解字》探索古代對人體及疾病的認知★ 《說文》禮樂器物形制考釋
★ 古代居宅文化與《說文解字》建築相關字群研究★ 觀光華語教材設計-以台灣國家公園為主題
★ 古文字所見人生禮俗相關字群研究--以婚姻、生育、喪葬為核心★ 陸德明〈爾雅音義〉名物諸篇異文類型研究
★ 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析形釋義研究★ 民初(1912-1949)文字學教材八種研究
★ 古代服飾文化與《說文解字》相關字群研究★ 異形詞研究暨常用語詞辨析舉隅—— 以《常用語詞調查報告書》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在華語文教學中形聲字的聲符應用教學法一直被廣泛討論,教師們已普遍注意到漢字中形聲字的特殊性。在此篇論文之前,臺灣的華文所已有研究此主題的論文發表,然華文所的研究主要針對教學方面,對於理據的考察較不深入。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之一就是補齊形聲字聲符兼義的理論依據,梳理常用形聲字的兼義聲符字群,幫助後續研究形聲字聲符兼義相關主題的華語教學者有更多材料可以參考使用。
第二章考察聲符兼義的相關學理,整理出歷代學者對於聲符兼義的看法,強化聲符兼義的確存在的正當性,證明此論題具有研究的價值。第三章根據〈以最佳化及機率分佈標記形聲字聲符之研究〉的研究成果進行形聲字聲符兼義字例探索。此章共分析了171個同聲符常用字字例,其中121字兼核心義或引申義,推測在常用形聲字中聲符兼義者的確佔大多數,約占71%。
第四章針對研究的聲符兼義字群,參考現行的華語教科書編排,自製了教材,主要想了解學習者學習漢字的習慣,和對自編教材的觀感,因此發放了問卷。問卷調查對象為正在學習中文或曾學過中文、母語非中文的外籍學生或華裔學生,共回收有效問卷208份。根據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八成以上受調者認同此份以聲符兼義概念設計的教材。
據此筆者預測聲符兼義概念在漢字教學上具有十足的發展前景。
摘要(英) The teaching application of phono-compound characters of xíngshēng (形聲; phono-semantic compound characters) are widely discussed in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The teachers were already known the specificity of xíngshēng in Han-Zi (漢字). Before this study, there has the thesis about this theme been published by the Graduate Program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Taiwan. However, the institution of Chinese was focused on the education, so the investigation of justification was not enough thorough.
One of the object in this study is completion of the justification in sheng-fu-jian-yi (聲符兼義; phonetic components with meaning) of xíngshēng. To organize the common words of sheng-fu-jian-yi that can help the teachers who teach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for the study of sheng-fu-jian-yi.
In the second chapter, I investigated the study about sheng-fu-jian-yi, and sorted out the view of scholars of the past about sheng-fu-jian-yi to prove the research value of this theme and improve the existential rationality of sheng-fu-jian-yi. In the third chapter, I did the exploration about the sheng-fu-jian-yi by the result of “Annotating Phonetic Compon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Using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and Pronunciation Distribution” (〈以最佳化及機率分佈標記形聲字聲符之研究〉). I analyzed 171 words of the same group in phonetic components and 121 of them were combined the main meaning or extended meaning. And 71% of common words in xíngshēng are phonetic components with meaning.
In the fourth chapter, to focus on the research of the words in phonetic components with meaning, I wrote the subject-matter by referred the current textbooks. In addition, I distributed the questionnaire to the people who are foreign students and studying Chinese or has studied Chinese. According the result of 208 questionnaires, more than 80% of the respondents can approve the subject-matter of sheng-fu-jian-yi. Therefore, I predict the concept of sheng-fu-jian-yi in methods of Han-Zi teaching has the great prospect.
關鍵字(中) ★ 形聲字
★ 聲符兼義
★ 華語文教學
關鍵字(英) ★ phono-semantic compound characters
★ phonetic components with meaning
★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目次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6
第三節 現有研究成果之評述 8
一、專業書籍 8
二、學位論文 11
三、單篇論文 12
第四節 預期成果 14
第貳章 聲符兼義相關學理探究 16
第一節 聲符兼義歷史流變 16
第二節 形聲字中的聲符功能探討 29
第三節 聲符兼義與漢字教學 39
第四節 小結 47
第參章 常用形聲字聲符兼義情形探析 50
第一節 常見聲符字表前20% 之聲符常用字群探析 51
一、「分」 51
二、「方」 58
三、「包」 66
四、「交」 75
五、「肖」 84
第二節 前21%-35%常見聲符常用字群 91
一、「可」 91
二、「青」 98
三、「氐」 107
四、「半」 112
五、「加」 117
六、「皮」 123
第三節 36%-60%常見聲符常用字群 130
一、「辰」 130
二、「叚」 136
三、「廷」 141
四、「巠」 145
五、「侖」 151
六、「枼」 156
第四節 小結 160
第肆章 教學研究設計與調查 163
第一節 研究工具 16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結果 181
第伍章 結論 189
參考書目 192
一、古籍(依年代先後排序) 192
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由少至多排序) 195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由少至多排序) 200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由少至多排序) 202
附錄一 調查問卷 204
字例頁碼 206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朝代先後排序)
[春秋]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據士禮居黃氏重雕本校刊,1966出版)。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史記》(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影印欽定四庫全書薈要)。
[漢]楊雄撰;[晉]郭璞注:《方言》(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2月三刷)。
[漢]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臺北 : 宏業書局,1996年3月再版)。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圈點段注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民91再版)。
[漢]許慎撰;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說文解字注》(江蘇:鳳凰出版社,2007年12月初版)。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太子少保江西巡撫兼提督揚州阮元審定武寧縣貢生盧宜旬校重栞宋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陸德明音義:《周禮注疏》(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初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欽定四庫全書》)。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中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出自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套書)。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左傳正義》(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再版)。
[晉]楊泉:《物理論》 (臺北:新文豐出版,1985年,出自套書《叢書集成新編21》)。
[晉]郭璞注,[宋]刑昺疏:《爾雅注疏》(臺北:世界,1986年,《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影印《欽定四庫全書薈要》)。
[梁]顧野王撰,[唐]孫強增補,[宋]陳彭年等重修:《玉篇》(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初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欽定四庫全書》)。
[梁]顧野王:《大廣益會玉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梁]昭明太子撰;[唐]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文化圖書,1979年再版)。
[唐]杜甫著;傅東華選註:《杜甫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9月臺六版)。
[唐]韓愈著;馬通伯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華正書局,1975年4月臺一版)。
[南唐]徐鍇:《說文解字繫傳》(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一版二刷),卷一。
[宋]陳彭年:《廣韻》(臺北 : 臺灣商務,1968年臺一版)。
[宋]丁度著,[清]方成珪考正:《集韻》(臺北:臺灣商務,1968年臺一版,《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影印嘉慶十有九年十二月元和顧廣圻補刊本)。
[遼]釋行均編:《龍龕手鏡(高麗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一版二刷)。
[遼]釋行均:《新修龍龕手鑑》(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江安傳氏雙鑑樓藏宋刊本影印)。
[宋]司馬光等編:《類篇》(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2月第1版,影印姚刊三韵)。
[宋]沈括撰:《夢溪筆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宋]張世南:《游宦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南宋]鄭樵:《通志略•六書略第一》(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8月臺一版)。
[南宋]戴侗《六書故》(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出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小學類經部220》)。
[金]韓孝彥、韓道昭撰:《四聲篇海》(上海:古籍,1995年)。
[元]楊桓《六書統溯原•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自《續修四庫全書小學類經部202》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影印北京圖書館藏元至大元年江浙行省儒學刻元明遞修本)。
[明]趙撝謙:《六書本義》(臺北 : 臺灣商務,1973年)。
[明]王應電《同文備考》(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出自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189)》影印上海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十九年刻本)。
[明]梅膺祚:《字彙》(上海:古籍,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影印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三年刻本)。
[明]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重印)。
[明]章黼撰;[明]吳道長重訂:《重訂直音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四年明德書院刻本影印原書版)。
[清]黃生:《字詁》(臺北:臺灣商務,1981年,出自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十一集》)。
[清]黃生撰;黃承吉合按;劉宗漢點校:《字詁義府合按》(臺北:洪葉文化,1992年出版)。
[清]張玉書撰:《康熙字典》(臺北:臺灣商務,1968年出版)。
[清]吳任臣:《字彙補》(上海:古籍,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康熙五年彙賢齋刻本)。
[清]戴震:《六書音均表序》(臺北:世界,2009年9月,出自段玉裁撰;馬壽齡撰:《六書音韻表/說文段注撰要》)。
[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2010年第1版,出自《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364》,影印清嘉慶十一年刻本)。
[清]焦循:《易餘籥錄》(北京:學苑出版,2005年第一版,出自徐德明、吳平主編:《清代學術筆記叢刊37》影印道光間刊本《木犀軒叢書》本)。
[清]焦循:《雕菰集》(上海 : 上海古籍,2010年第1版,出自《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472》,影印清道光四年阮福校刊嶺南節署刻本)。
[清]黃承吉:《夢陔堂文集》(上海 : 上海古籍,2010年第1版,出自《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502》,影印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
[清]王筠:《說文釋例》(臺北:臺灣商務,1968年)。
[清]嵇璜、曹仁虎等奉敕撰:《欽定續通志》(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出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三九三冊》)。
[清]王念孫疏證;段玉裁序:《廣雅疏證》(臺北:廣文書局,1992年1月再版)。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2月再版)。
[清]陳澧:《東塾讀書記》(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清]俞樾:《群經平議(上)》(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5月初版)。
[清]錢塘:《溉亭述古錄》(臺北:新文豐,1985年初版,出自《叢書集成新編10》總類)。
[清]宋保:《諧聲補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出自嚴一萍選輯:《原刻景印 百部叢書輯成》)。
[清]張度《說文解字索隱•形聲兼意解》出自《叢書集成新編37》(臺北:新文豐,1985年)。
[清]廖平:《六書舊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自《續修四庫全書 第二二八冊》影印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十三年刻新訂六譯館叢書本)。
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由少至多排序)
1.文字學相關
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臺北:谷風,1987年)。
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10月)。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編纂:《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任繼昉:《漢語語源學》(重慶:重慶書局,1992年第一版)。
任繼昉纂:《釋名匯校》(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第一版)。
何九盈:《古漢語詞匯講話》(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1版)。
何添:《王筠說文六書相兼說研究》(吉林省長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何添:《說文解字形聲字探原疑義例釋》(香港:新亞研究所,1993年初版)。
李孝定編述:《甲骨文字集釋》第九(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年4月景印六版)。
李國英:《小篆形聲字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李國英:《說文類釋》(臺北:南嶽出版社,1982年9月修訂二版)。
李淑萍:《《康熙字典》研究論叢》(臺北:文津,2006年初版)。
沈兼士:《右文說在訓詁學上之沿革及其推闡》(中國: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第一次印刷)。
季旭昇:《說文新證(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10月初版)。
屈萬里撰:《殷虛文字甲編考釋》(臺北:聯經,1984年初版)。
林尹:《文字學概說》(臺北:正中書局,2007年10月臺二版一刷)。
林尹:《文字學概說》(臺北:正中書局,2009年臺二版二刷)。
林義光:《文源》,出自劉慶柱、段志洪主編:《金文文獻集成 第十七冊》(香港 : 明石文化,據一九二〇年寫印本影印,2004年出版)。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年9月一刷)。
徐中舒:《耒耜考》,出自劉慶柱、段志洪主編:《金文文獻集成》第三十七冊,現代文獻器物研究(香港:明石文化,2004年出版)。
徐前師:《字書輯佚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第1版)。
馬敘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臺北 : 鼎文書局,1975年)。
馬顯慈:《說文解字義證析論》(臺北:萬卷樓,2013年初版)。
高田忠周:《古籀篇》(臺北:大通書局,1982年9月初版)。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建葆:《說文假借釋義》(臺北:文津,1991年初版)。
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第一冊)》(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
章太炎:《章太炎《文始》同源字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第1版)。
許錟輝:《文字學簡編(基礎篇)》(臺北:萬卷樓,2009年8月初版十刷)。
郭若沫:《金文叢考(修訂本)》,出自劉慶柱、段志洪主編:《金文文獻集成 第二十五冊》(香港 : 明石文化,據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四年影印本影印,2004年出版)。
陳光政:《會意研究》(高雄:復文出版;麗文文化發行,1999年初版)。
曾昭聰:《形聲字聲符示源功能述論》(安徽:黃山書社,2002年9月第1版)。
曾昭聰:《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詞源研究史略》(北京:語文,2010年第1版)。
黃永武:《形聲多兼會意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6年元月初刷)。
黃易青:《上古漢語同源詞意義系統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1版)。
黃錫全:《汗簡注釋》(臺北:台灣古籍,2004年初版)。
楊家駱主編:《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二版)。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形聲字聲中有義略證》(臺中:文听閣圖書,2009年,出自許錟輝主編;蔡信發副主編:《民國時期語言文字學叢書第一編18》套書)。
葛小沖:《漢隸與小篆的構形比較》(北京:北京大學,2014年第1版)。
趙平安:《隸變研究》(保定:河北大學,2009年第1版)。
劉世衍校:《金石文字辨異》(臺北:新文豐,1977年)。
劉志成:《文化文字學》(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第1版)。
劉鈞杰:《同源字典補》(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1版)。
蔡信發:《六書釋例》(臺北:萬卷樓圖書,2001年初版)。
蔡信發:《說文部首類釋》(臺北:臺灣學生,2002年二版)。
蔡信發:《說文答問》(臺北:萬卷樓圖書,2000年初版三刷)。
蔡信發:《辭典部首淺說》(臺北:漢光,1985年初版)。
戴家祥:《金文大字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一刷)。

2.訓詁學相關
林尹:《訓詁學概要》(臺北:正中書局,2007年臺二版)。
胡樸安:《中國訓詁學史》(臺北:臺灣商務,1965年臺一版)。
孫雍長:《訓詁原理》(北京:語文出版,1997年12月第1版)。
陸宗達、王寧、宋永培:《訓詁學的知識與應用》(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第1版)。
陸宗達、王寧:《訓詁方法論》(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黃侃:《文字聲韻訓詁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4月版)。
黃季剛口述;黃焯筆記編輯:《文字聲韻訓詁筆記》(臺北:木鐸,1983年初版)。
齊佩瑢:《訓詁學概論》(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2月第2次印刷)。
蔡信發:《訓詁答問》(臺北:臺灣學生,2004年初版)。
盧國屏:《訓詁演繹 : 漢語解釋與文化詮釋學》(臺北:五南,2008年初版)。

3.漢字探究相關
王作新:《漢字結構系統與傳統思維方式》(武漢:武漢出版社,2000年第1版)。
王初慶:《中國文字結構析論》(臺北:文史哲,1980年)。
王寧:《漢字構形講座》(臺北:三民書局,2013年4月初版一刷)。
李玲璞、臧克和、劉志基著:《古漢字與中國文化源》(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
姚淦銘:《漢字心理學》(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
孫常敘:《古-漢語文學語言詞匯槪論》(上海:上海辭書,2005年第1版)。
殷寄明、汪如東:《現代漢語文字學》(上海:復旦大學,2007年第一版)。
殷寄明:《漢字同源字詞叢考》(上海:東方,2007年第1版)。
常敬宇編著:《漢語詞匯與文化》(臺北:文橋,2000年初版)。
張玉金、夏中華:《漢字學概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
教育部編:《次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
教育部編:《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臺北:正中書局,1979年)。
黃晉書:《漢字•字原篇》(上海:學林,2006年第1版)。
萬業馨:《應用漢字學概要》(合肥:安徽大學,2005年第1版)。
鄒曉麗編著:《基礎漢字形義釋源 : 《說文》部首今讀本義》(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1版)。
暴希明:《漢字文化論稿》(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版)。
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初版)。
魯實先:《文字析義》(臺北:商務出版,2014年)。
魯實先:《假借遡原》(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10月初版)。
龍異騰:《基礎漢字學》(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第1版)。
戴君仁:《中國文字構造論》(臺北:世界書局,1979年臺再版)。
韓耀隆:《中國文字義符通用釋例》(臺北:文史哲,1987年初版)。
黨懷興:《宋元明六書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1版)。

4.華語文教學相關
(瑞士)費爾迪•南德•索緖爾(Ferdinand de Saussure)著 ; 劉麗譯 ; 陳力譯校:《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九州,2007年第1版)。
Douglas L.Hintzman著;韓進之、李月明等譯:《學習記憶心理學》(臺北:東亞圖書公司,1987年10月)。
世界漢語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雜誌編輯部編:《80年代與90年代中國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學院,1992年第1版)。
朱榮智等合著:《實用華語文教學概論 =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臺北:新學林,2009年一版)。
何淑貞等:《華語文教學導論 = 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初版)。
吳彰英等編著:《華語文能力測驗關鍵詞彙. 高階篇 = The ultimate guide to Chinese vocabulary & TOCFL band B level 4》(新北:聯經,2017年初版)。
吳彰英等編著:《華語文能力測驗關鍵詞彙. 進階篇 = The ultimate guide to Chinese vocabulary & TOCFL. band B level 3》(新北:聯經,2017年初版)。
宋建華編著:《漢字理論與教學 = Theory & teach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臺北:新學林,2009年一版)。
李運富主編:《漢字與漢字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1版)。
李櫻:《語用研究與華語教學》(新北:正中書局,2012年臺初版)。
胡雲鳳:《形聲字研究與教學》(臺北:萬卷樓圖書,2015年12月初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新版實用視聽華語》(臺北:正中,2008年二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實用視聽華語 = Practical audio-visual Chinese》(臺北:正中書局,2008年二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策劃;鄧守信主編;王慧娟、孫懿芬、劉崇仁編寫:《當代中文課程2 : 課本 = A cours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 textbook》(臺北:聯經,2015年初版)。
張金蘭:《實用華語文教學導論》(臺北:文光,2008年初版)。
張郇慧、鄭縈、曹逢甫作:《華語句法新論》(新北:正中書局,2012年臺初版)。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著;劉麗譯:《普通語言學教程(一)》(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黃沛榮:《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樂學,2003年增訂一版)。
溫瑞政主編:《漢語語彙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1版)。
劉月華、潘文娱、故韡著:《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1版)。
鄧守信,陳慶華,黃桂英:《當代中文課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5年初版)。

5.其他
阮毓崧輯:《莊子集註》(臺北:廣文書局,1980年7月再版)。
陳修園:《神農本草經讀》出自林慧光主編:《陳修園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年10月四刷)。
陳烜之主編:《認知心理學》(臺北:五南,2007年初版)。
彭聃齡、張必隱:《認知心理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2003年8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
楊志良、郭力平、王沛、陳寧編著:《記憶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2001年一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書附索引二》(臺北:鼎文書局,1993年七版)。
道格拉斯 L. 欣茨曼(Douglas L. Hintzman)著;韓進之等譯:《學習記憶心理學》(臺北:五洲發行;文笙經銷,1987年)。
劉師培:《劉申叔遺書(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鄭昭明著:《認知心理學 : 理論與實踐 = Cognitive psychology》(臺北:桂冠出版,2006年增訂三版)。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由少至多排序)
于曉薇:《留學生漢字偏誤探源》,《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9卷第6期,2010年11月。
王世豪:〈沈兼士〈右文說在訓詁學上之沿革及其推闡〉析論〉,《漢學研究集刊》13期,2011年12月,頁117-142。
王初慶:〈形聲探微〉,《先秦兩漢學術》3期,2005年3月,頁139 - 169。
王英明:〈對「聲符兼義」問題的再認識〉,《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四期。
王淑華、資中勇:〈重視意義在對外漢語漢字教學中的作用〉,《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7年2月。
王禮賢、趙露莎:〈論形聲字义如何从声符的形中求得〉,《辭書研究》, 2004卷1期,2004年1月,頁51-55。
白雪敏:〈從兒童母語習得規律看對外漢字教學〉,《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卷11期,2009年11月,頁185-186。
白劍波:〈從非漢字文化圈學習漢字的規律談對外漢字教學〉,《洛陽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 26卷4期,2007年8月,頁130-132。
石定果、萬業馨:〈關於對外漢字教學的調查報告〉《語言教學與研究》第1期,1998年。
余子亮:〈對外漢語教學理論研究的新思路──對外漢語教學認知規律的探索〉《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
李孝定:〈中國文字的原始與演變 (下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9年脫稿,1973年8月8日追誌。
李胤元:〈淺談留學生漢字書寫偏誤及教學對策〉,《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6卷4期,2015年5月,頁258-259。
李國英:〈《說文》亦聲字綜論〉,第一屆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1989年12月。
李鵑娟:〈部件分析理論在漢字教學中的運用〉,《海外華文教育》2011卷1期,頁48-57。
周育如、樂可天:〈應用工作記憶理論促進學習成效之研究初探〉,《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2013年3月,頁33-68。
竺家寧:〈形聲字聲符表音功能介紹〉《第五屆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4年5月。此文亦收錄在中國文字學主編《文字論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4月)。
施人豪:〈《說文》所載形聲字誤為會意考〉,《臺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暑期部學報》第二期,1972年8月,頁265-278。
胡琴:〈侖、倫、論、淪、綸、輪同源說略〉,《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8卷4期,2007年8月,頁49-52。
胡雲鳳:〈論常用形聲字聲符結構的位變、形變、省略現象〉,《東吳中文學報》30期,2015年11月,頁349-370。
張惠芬:《漢字教學及教材編寫》,《語言文化教學研究集刊(二)》,1997年。
梁學廷:〈右文說研究展望〉,《語文學刊》2008卷5A期,2008年5月,頁136-137。
許錟輝:〈形聲字聲符表義釋例〉,《第十一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10月。
陳羿均、胡潔芳、鄭錦桂:〈臺灣外籍華語文學習者解讀漢字之傾向〉,《課程與教學》18卷1期,2015年1月,頁123-146。
黃德寬:〈論形聲結構的組合關係、特點和性質〉,出自《安徽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
楊冰郁、石凱民:〈「系聯法」對外漢字教學初探〉,《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楊寅慶:〈以「青」為聲符的一組同源詞之間的類義關係〉,《現代語文》,2007卷27期,頁114-115。
萬業馨:〈試論漢字認知的內容與途徑〉,顧安達、江新、萬業馨主編:《漢字的認知與教學--西方學習者漢字認知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葉慶東:〈從「右文說」論假借與轉注〉,《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3卷4期,2010年8月,頁77-97。
熊婷、王玲娟:〈认知心理学在对外汉语形声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卷1期,頁14-16。
張嘉惠;林書彥;李淑瑩;蔡孟峰;李淑萍;廖湘美;孫致文;黃鍔:〈以最佳化及機率分佈標記形聲字聲符之研究〉,《中文計算語言學期刊》15卷2期,2010年6月,頁145-159。為臺灣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中文系及數據中心共同合作之研究。
裴蓓、孫鵬飛:〈留學生漢字認知教學初探〉,《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0卷4期,2010年4月,頁157-158。
劉志綱:〈漢字的系統性與漢字的優化教學〉,《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8卷4期 ,2008年8月,頁84-87。
劉居紅:〈對外國學生漢字書寫偏誤的分析-兼談漢字教學〉,《喀什師範學院學報》29卷2期,2008年3月,頁94-97。
歐陽禎人:〈淺談針對零起點留學生的漢字教學〉,《海外華文教育》2008卷1期,頁14-18。
蔡信發:〈段注會意形聲之商兌〉,第四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1993年3月。
鄭艷群:〈漢語教材中圖片的示意功能和示意方法〉,《海外華文教育》2006卷2期,頁42-48。
鮑樹柏:〈聲符示源功能的產生與「形聲假借交叉」論〉,《現代語文》2008卷36期,2008年12月,頁135-136。
謝輔元:〈字族與快速識字〉,《小學語文教學》,1994年3月。
蘇振華:〈「右文說」淺論〉,《欽州學院學報》24卷1期,2009年2月,頁102-105。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由少至多排序)
宏宇馨:《漢字據音系聯教材編寫與教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林雅唄:《字詞系聯教學對對華語學習之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馬偉成:《王筠《說文解字句讀》「聲符兼義」探析》,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2年。
許育龍:《《說文》亦聲字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陳瑩漣:《對外漢字教學中的「同聲旁字組」分析與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黃季仍:《常用形聲字聲符表音功能探究-國語讀音》,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闕蓓芬:《《說文》段注形聲會意之辨》,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指導教授 李淑萍(Shu-Ping Lee) 審核日期 2021-8-1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