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612101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39 、訪客IP:3.22.181.148
姓名 蘇嘉駿(Soo Kah Chu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名與目:《紅樓夢》的視覺書寫
(Names and Visuals: Visual Elements and Imageries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相關論文
★ 夢、甜、香:《紅樓夢》的香事書寫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紅樓夢》自題名至全書情節推演,交織著豐富的眼目/視覺書寫。本論文策略性地擇取小說三個題名,分頭尋繹文本中不同面向的視覺書寫。「名與目」即標示出《紅樓夢》與「紅」,《風月寶鑑》與「鏡」以及《石頭記》與「眼」的論述架構及觀點。本文著眼於小說中的視覺元素、視覺物件乃至於視覺器官,探究其在敘事、象徵、寓意等層面的意涵,從中見出小說對於傳統資源的承繼與創新,進而掘發小說家超前的未來想像。再者,亦對魯迅「多立異名,搖曳見態」的表述作出回應。本文細讀小說文本,參照脂批評點,奠基前賢之論,進而衍伸補充,冀能再對《紅樓夢》的經典性有所詮釋與發明。
摘要(英) It can be easily deduced from the title that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novel includes a lot of visual elements and imageries. This paper "Names and Visuals" strategically discusses the 3 alternate titles of the novel, and separately interprets the visual writing of different aspects among them. The title indicates the paper will focus heavily on the ′Red′ element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the ′Mirror′ element of A Mirror for the Romantic, and lastly the ′Eye′ element of The Story of the Stone. This article follows this path and explores the role of visual elements, visual objects, and even visual organs in the text at the narrative, symbolic, and implied levels, and sees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resources in the novel, and then explores the novelist’s advanced futuristic imagination. Furthermore, the author also responded to Lu Xun′s statement of "creating different names and interpretations" through this paper. While referring to Zhi Yan Zhai′s criticism and foundation of previous scholars, this paper carefully examines the text of the novel, and further develops and supplements it, hoping to re-propose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classics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關鍵字(中) ★ 紅樓夢
★ 風月寶鑑
★ 石頭記
★ 名目
★ 視覺
關鍵字(英) ★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A Mirror for the Romantic
★ The Story of the Stone
★ names
★ visuals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立題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第三節 方法取徑 9
一、文本擇用 9
二、研究方法 10
第二章 《紅樓夢》與「紅」的詮索 13
第一節 朱樓與紅妝 13
一、朱樓:鋪寫富貴場 13
二、紅妝:敷陳溫柔鄉 21
三、總其全部之名 26
第二節 情緣與血淚 30
一、絳珠與絳芸:一對紅色情緣 30
二、金麒麟之外:湘雲與間色法 34
三、豈非血淚乎:作為死亡跡兆 41
第三節 微物與對照 46
一、參詳:張愛玲的方法學 46
二、微物:通靈玉與楓露茶 51
三、對照:兩全其妙的指涉 57
第三章 《風月寶鑑》與「鏡」的書寫 62
第一節 風月寶鑑物與書 63
一、寶鑑:兩面皆可照人 63
二、風月:增刪改易前後 74
第二節 天仙寶鏡大觀園 83
一、無有「處」:鏡像大觀園 84
二、真假「時」:大觀園圖未完 89
第三節 鏡花水月及其他 99
一、鏡花:玻璃鏡與風月鑑 101
二、水月:黛玉照鏡鑑喜悲 107
第四章 《石頭記》與「眼」的閱讀 113
第一節 天生有眼玉石記 114
一、棄石.寶玉.象徵同異 114
二、玉眼.石刻.觀察記錄 126
第二節 眼目與觀看之道 141
一、旁觀冷眼.總括世情 142
二、陌生俊眼.多面細觀 148
三、窺視玉眼.情視情悟 158
第五章 結語 171
參考文獻 173
附錄 186
表格 一:五行說概覽 186
表格 二:脂批「眼」與「目」 186
參考文獻 一、使用文本
〔清〕曹雪芹:《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石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曹雪芹:《甲辰本紅樓夢》(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
[清]曹雪芹等著,徐少知新注:《紅樓夢新注》(臺北:里仁出版社,2018年)。
馮其庸纂校訂定,陳其欣助纂:《八家評批紅樓夢》(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
陳慶浩編著:《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增訂本(臺北:聯經,2018年)。

二、古籍文獻
〔漢〕司馬遷撰;〔唐〕司馬貞等注:《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93年)。
〔漢〕劉安等:《淮南鴻烈解》,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哲科庫.思想類.諸子思想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四部叢刊景鈔北宋本)。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1999年)。
〔漢〕王充:《論衡》,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哲科庫.思想類.諸子思想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四部叢刊景通津草堂本)。
〔漢〕班固:《漢書》,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史地庫.歷史類.二十六史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漢〕劉熙:《釋名八卷》(臺北:商務,1967年,據四部叢刊初編經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江南圖書館藏明嘉靖翻宋刻本)。
〔漢〕郭憲:《漢武洞冥記》,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藝文庫.文學類.小說話本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明顧氏文房小說本)。
〔晉〕葛洪:《西京雜記》,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史地庫.歷史類.雜錄瑣聞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四部叢刊景明嘉靖本)。
〔南北朝〕劉敬叔撰:《異苑》,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藝文庫.文學類.小說話本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魏徵等:《隋書》,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史地庫.歷史類.二十六史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五代〕劉昫等:《舊唐書》,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史地庫.歷史類.二十六史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宋〕朱熹編著:《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月刊社,1984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綜合庫.其他類.類書雜纂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四部叢刊三編景宋本)。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藝文庫.文學類.小說話本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民國景明嘉靖談愷刻本)。
〔宋〕吳自牧:《夢粱錄》,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史地庫.地理類.風土雜述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清學津討源本)。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史地庫.地理類.風土雜述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蘭陵笑笑生著,梅節校訂:《金瓶梅詞話》(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明]蘭陵笑笑生著,張竹坡評:《第一奇書—竹坡本《金瓶梅》》(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明]李漁:《十二樓》,《李漁全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閒情偶寄》,《李漁全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王先謙註:《莊子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對:《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清〕徐珂:《清稗類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清〕曹寅著,胡紹棠箋注:《楝亭集箋注》(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 年)。
[清]曹寅等奉敕編纂:《全唐詩》,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藝文庫.文學類.詩文總集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孔尚任:《桃花扇傳奇》,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藝文庫.文學類.雜劇傳奇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清康熙刻本)。
〔清〕笪重光:《畫筌》,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藝文庫.藝術類.書法繪畫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清知不足齋叢書本)。
〔清〕沈宗騫:《芥舟學畫編》,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藝文庫.藝術類.書法繪畫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清乾隆四十六年冰壺閣刻本)。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裴普賢編著:《詩經評註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三、今人專著
(一)中文專書
一粟編:《紅樓夢卷》(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王昆侖:《紅樓夢人物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3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臺北:聯經,1977年)。
 ——:《花與花神》(臺北:洪範,1986年)。
王乃驥:《金瓶梅與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
王璦玲、胡曉真主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聯經,2009年)。
王懷義:《紅樓夢詩學精神》(臺北:里仁書局,2015年)。
方豪:《紅樓夢西洋名物考》(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年10月)。
田曉菲:《秋水堂論金瓶梅》(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
朱一玄編:《明清小說資料選編(下)》(濟南:齊魯書社,1990年)。
朱淡文:《紅樓夢論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
 ——:《紅樓夢研究》(臺北:貫雅文化,1991年)。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臺北:聯經出版,1978年)。
余英時,周策縱等著:《曹雪芹與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
余斌:《張愛玲傳》(台中:晨星,1998年)。
余佩芳:《新文類的誕生——《紅樓夢》的成長編述》(臺北:大安出版社,2012年)。
沈治鈞:《紅樓夢成書研究》(北京:中國書店,2004年),頁54-61。
宋淇:《紅樓夢識要︰宋淇紅學論集》(北京:中國書局,2000年)。
宋廣波編著:《胡適紅學研究資料全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第五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軍均: 《紅樓服飾》(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4年)。
李渝:《拾花入夢記:李渝讀紅樓夢》(新北:INK印刻文學,2011年04月)。
沈從文:《銅鏡史話》(瀋陽:萬卷出版,2004年)。
汪民安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臺北:麥田出版社,2013年)。
汪順平:《女子有行:《紅樓夢》的閨閣、遊歷敘事與「海上」新意涵》(臺北:元華文創,2018年)。
周汝昌:《紅樓夢新證》(上下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周汝昌,周祜昌:《石頭記鑒真》(北京:書名文獻出版社,1985年)。
周汝昌主編:《紅樓夢辭典》(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
周汝昌:《紅樓藝術》(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周汝昌著;周倫苓編:《紅樓奪目紅》(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
周策縱:《紅樓夢案:棄園紅學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周芬伶:《艷異》(臺北:元尊文化,1999年)。
胡菊人:《紅樓水滸與小說藝術》(香港:百葉書舍,1977年)。
 ——:《小說技巧》(臺北:遠景出版社,1978年)。
胡適等著:《紅樓夢考證》(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85年9月)。
胡文彬:《紅樓夢探微》(北京:華藝出版社,1997年)。
 ——:《魂牽夢縈紅樓情》(北京:中國書局,2000年)。
 ——:《紅樓夢與中國文化論稿》(北京:中國書店,2005年)。
胡衍南:《金瓶梅到紅樓夢: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研究》(臺北:里仁,2009年)。
胡亞敏:《敘事學》(臺北:若水堂,2014年2月)。
俞平伯:《俞平伯論紅樓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紅樓夢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4月)。
施翠峰:《中國歷代銅鏡鑑賞》(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年)。
俞曉紅:《《紅樓夢》意象的文化闡釋》(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
姜澄清:《中國人的色彩觀》(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中國色彩論》(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
孫遜:《紅樓夢脂評初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紅樓夢探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孫遜,孫菊園編:《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匯粹》(臺北:大安,1991年)。
康來新:《紅樓夢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石頭渡海——紅樓夢散論》(臺北:漢光出版,1985年)。
 ——:《晚清小說理論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紅樓長短夢》(臺北:駱駝出版社,1996年11月)。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文化,1990年)。
梅新林:《紅樓夢哲學精神》(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陳珏:《初唐傳奇文鉤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陳彥青:《觀念之色:中國傳統色彩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郭玉雯:《紅樓夢人物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紅樓夢學——從脂硯齋到張愛玲》(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紅樓夢淵源論——從神話到明清思想》(臺北:臺大出版,2011年)。
張愛玲:《紅樓夢魘》(臺北:皇冠文化,2010年)。
 ——:《傾城之戀》(臺北:皇冠文化,2010年)。
 ——:《華麗緣》(臺北:皇冠文化,2010年)。
 ——:《華麗緣》(臺北:皇冠文化,2010年)。
 ——:《海上花落》(臺北:皇冠文化,2020年)。
馮其庸、李希凡主編:《紅樓夢大辭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
程章燦:《石學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黃仁達:《中國顏色》(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廣東:廣東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詹丹:《紅樓夢的物質和非物質》(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年6月)。
——:《重讀紅樓夢》(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4月)。
趙岡:《紅樓夢論集》(臺北:志文出版社,1975年)。
——:《漫談紅樓夢》(臺北:經世書局,1981年)。
趙一凡等編:《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
廖咸浩:《《紅樓夢》的補天之恨:國族寓言與遺民情懷》(臺北:聯經,2017年)。
潘重規:《紅樓夢新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
蔡元培等:《石頭記索隱》(臺北:金楓出版,1987年)。
鄧雲鄉:《紅樓識小錄》(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紅樓風俗譚》(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9年)。
劉夢溪:《紅樓夢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陳寅恪與紅樓夢》(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
 ——:《紅樓夢與百年中國》(臺北:風雲時代,2007年)。
劉藝:《鏡與中國傳統文化》(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4年)。
劉再復:《《紅樓夢》悟》(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
劉心武:《紅樓眼神》(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年)。
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鑒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中國小說史略》(臺北:風雲時代,2018年04月)。
歐麗娟:《詩論紅樓夢》(臺北:里仁,2001年)。
 ——:《紅樓夢人物立體論》(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大觀紅樓(綜論卷)》(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
 ——:《大觀紅樓(母神卷)》(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
 ——:《大觀紅樓(正金釵卷)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年)。
 ——:《紅樓一夢:賈寶玉與次金釵》(臺北:聯經,2017年)。
 ——:《唐詩的樂園意識》(臺北:五南圖書,2017年)。
蕭馳: 《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出版社,1999 年)。
蕭鳳嫻:《渡海新傳統──來臺紅學四家論》(臺北:秀威資訊,2008年)。

(二)翻譯著作
吳瓊編:《視覺文化的奇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周憲主編:《視覺文化讀本》(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10月)。
〔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堯、朱疆源譯:《藝術與視知覺——視覺藝術心理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1996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著,劉倩等譯:《浦安迪自選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著;夏薇譯:《《紅樓夢》的原型與寓意》(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
﹝美﹞余國藩(Anthony C. Yu)著;李奭學譯:《重讀石頭記:《紅樓夢》裏的情欲與虛構》(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美﹞夏志清(C.T. Hsia)著,何欣,莊信正,林耀福譯:《中國古典小說》(臺北:聯合文學,2016年10月)。
﹝美﹞羅鵬(Carlos Rojas)著,趙瑞安譯:《裸觀:關於中國現代性的反思》(臺北:麥田出版,2015年1月)。
〔美〕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著,莊安祺譯:《感官之旅》(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07年)。
〔德〕恩斯特.卡西爾(Erne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上海:上海譯文,1985年),頁54。
〔英〕Gillian Rose著;王國強譯:《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臺北:群學,2011年3月)。
〔英〕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
〔英〕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視界》(臺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
〔英〕約翰.伯格(John Berger)、尚.摩爾(Jean Mohr)著;張世倫譯:《另一種影像敘事:一個可能的攝影理論》(臺北:麥田,2016年)。
〔英〕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劉惠媛譯:《影像的閱讀》(臺北:麥田,2017年)。
﹝美﹞黃衛總(Martin W. Huang)著;張蘊爽譯:《中華帝國晚期的欲望與小說敘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
〔英〕瑪莉塔.史特肯(Marita Sturken)、莉莎.卡萊特(Lisa Cartwright)著;陳品秀、吳莉君譯:《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時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全新彩色版)》(臺北:臉譜,城邦文化出版, 2013年)。
〔美〕韓南(Patrick Hanan)著;徐俠譯:《中國近代小說的興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
〔美〕羅勃C.赫魯伯(Robert C. Holub)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臺北:駱駝,1994年)。
〔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許綺玲譯:《明室》(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7年),頁93-94。
〔法〕Sabina Melchior-Bonnet著;余淑娟譯:《鏡子》(臺北:藍鯨,2002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北:聯經出版,2006年)。
〔美〕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陳耀成譯:《旁觀他人之痛苦》(臺北:麥田,2010年)。
〔美〕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黃燦然譯:《論攝影》(臺北:麥田,2010年)。
〔英〕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原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1993年)。
〔英〕泰瑞.伊格頓(Terry Eagleton)著,黃煜文譯:《如何閱讀文學》(臺北:商周,城邦文化出版,2014年)。
〔義〕安貝托.艾柯(Umberto Eco)著,黃寤蘭譯:《悠遊小說林》(臺北:時報文化,2000年)。
〔美〕韋恩.布斯(Wayne C. Booth)著,華明、胡曉蘇、周憲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聯合出版,2017年)。

四、專書論文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收入《紅樓夢藝術論甲編三種》(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頁1-29。
王立:〈如斯雖逝有壯音———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流水意象〉,收入氏著:《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頁204-205。
史小軍:〈論《金瓶梅》中的偷窺與竊聽〉,收入陳益源主編:《臺灣金瓶梅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2013年),頁157。
白先勇:〈戲中戲:《紅樓夢》中戲曲的點題功用〉,《白先勇的文藝復興》(臺北:聯合文學,2020年)。
朱彤:〈釋「白首雙星」——關於史湘雲的結局〉,收入余英時.周策縱等著:《曹雪芹與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
李豐懋:〈六朝鏡鑑傳說與道教法術思想〉,收錄於《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2》(臺北:聯經出版,1981年)。
沈思:〈史湘雲的結局〉,收入余英時.周策縱等著:《曹雪芹與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
宋淇:〈新紅學的發展方向〉,收錄於余英時.周策縱等著:《曹雪芹與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頁8。
——:〈論大觀園〉,收入余英時.周策縱等著:《曹雪芹與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頁694。
林冠夫:〈《紅樓夢》的本命與異名〉,《紅樓夢縱橫談》(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頁8。
周汝昌:〈湘雲的後來及其他〉,收入余英時.周策縱等著:《曹雪芹與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頁315-342。
周策縱:〈《紅樓夢》與《西遊補》〉,收入余英時.周策縱等著:《曹雪芹與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
林偉淑:〈《金瓶梅》身體感知的敘事意義——觀看、窺視、潛聽、噁心與快感的身體書寫〉,《《金瓶梅》女性身體書寫的敘事意義》(臺北:臺灣學生,2017年),頁71-130。
胡樸安:〈從文字學上考見古代辨色本能與染色技術〉,《從文字學上考見中國古代之聲韻與言語》(臺南:僶勉出版社,1978年)。
柯慶明:〈論紅樓夢的喜劇意識〉,《境界的再生》(臺北:幼獅文化,1977年),頁386-401。
胡萬川:〈由智通寺一段裡的用典看《紅樓夢》〉,收入氏著:《真假虛實——小說的藝術與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頁303。
胡衍南:〈《金瓶梅》於《紅樓夢》之影響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八期(春季號,2006年3月),頁164-169。
俞曉紅:〈紅樓說鏡〉,《紅樓夢學刊》2004年第三輯,頁91。
馬力:〈從敘述手法看「石頭」在《紅樓夢》中的作用〉,收入梅節,馬力著:《紅學耦耕集》(香港:三聯書店,1988年),頁67。
〔美〕高辛勇:〈從「文際關係」看《紅樓夢》〉,《中外學者論紅樓:哈爾濱國際《紅樓夢》研討會論文選》(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9年),頁320-337。
郭沫若:〈三門峽出土銅器二、三事〉,《文物》(1959年第1期),頁14。
張漢良:〈「楊林」系列故事的原型結構〉,收入王夢鷗等著:《中國古典文學論叢.冊三:神話與小說之部》(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6年),頁259-272。
陳國球:〈論鏡花水月——一個詩論象喻的考析〉,《鏡花水月——文學理論批評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1987年)。
陳建華:〈欲的凝視:《金瓶梅詞話》的敘述方法、視覺與性別〉,《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聯經出版,2009年08月),頁97-128。
張永言:〈上古漢語的五色之名〉,《語文學論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年 1 月),頁100-135。
廖咸浩:〈在有情與無情之間——中西成長小說的流變〉,《美麗新世紀》(臺北:INK印刻,2003年),頁65-80。
蔡義江:〈「石頭」的職能與甄、賈寶玉——有關結構藝術的一章〉,《論紅樓夢佚稿》(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08月),頁201-225。
蔡義江:〈為何虛擬石頭作書〉,《蔡義江解讀紅樓》(桂林:灕江出版社,2005年05月),頁79-86。

五、期刊與會議論文
丁如盈:〈《紅樓夢》鏡意象研究〉,《健行學報》第三十五卷第一期(2015年1月),頁87-107。
王德育:〈中國古代色彩與宗教表現〉,收入熊宜中總編:《『色彩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藝術館,1998年5月),頁214-232。
王懷義:〈論惜春的《大觀園行樂圖》創作〉,《明清小說研究》總第131期(2019年第1期),頁147。
史小軍,王舒欣:〈《金瓶梅》與《紅樓夢》窺聽敘事比較論〉,《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第250期(2019年11月),頁13-26。
余珍珠:〈懺悔與超脫:《紅樓夢》中的自我書寫〉,《紅樓夢學刊》(1997年S1期),頁256-259。
杜春耕:〈榮寧兩府兩本書〉,《紅樓夢學刊》1998年第3輯,頁193-205。
肖玲玲:〈劉姥姥:《紅樓夢》中的獨特視角〉,《涪陵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3期(2007年5月),頁80。
吳寶安:〈小議「眼、目」上古即同義〉,《語文考古》2010年9月,頁145-146。
李明奎:〈略論中國古代的實錄傳統與實錄體史書〉,《玉溪師範學院學報》(第36卷)2020年第5期,頁24-35。
李鵬飛:〈論惜春作畫的意義〉,《中國文化研究》2020年冬之卷,頁68。
周紹良:〈雪芹舊有《風月寶鑑》之書〉,《紅樓夢學刊》1979年第1輯,頁211-221。
林國良:〈唯識學的認知理論〉,《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頁65-69。
林素玟:〈不寫之寫——《紅樓夢》「春秋筆法」的書寫策略〉,《文學新鑰》第15期(2012年6月),頁35-70。
〔韓〕金芝鮮:〈論《紅樓夢》中的鏡子意象及其象徵內涵〉,《紅樓夢學刊》2008年第六輯,頁307。
孫昌武:〈讀藏雜識〉,《文學遺產》1984年04期,頁138-142。
孫貴珠:〈《紅樓夢》定情信物析論〉,《中國海事商業專科學校學報》(1998年6月),頁164。
孫福軒,孫敏強:〈《紅樓夢》石頭意象論——從石頭意象的內涵看作者的創作心態〉,《紅樓夢學刊》2005年第三輯,頁178-189。
唐明文:〈《紅樓夢》的視點〉,《紅樓夢學刊》(1986年第一輯),頁36。
高燕:〈自然之眼、社會之眼和內視之眼——論先秦儒家、道家的眼睛及五官思想〉,《貴州社會科學》總240期(第12期,2009年12月),頁20-25。
梅新林:〈「石」、「玉」精神的內在衝突——《紅樓夢》悲劇的哲學意藴〉,《學術研究》(1992年05期),頁118。
陳慶浩:〈八十回本《石頭記》成書初考〉,《文學遺產》1992年第2期,頁80-92。
 ——:〈八十回本《石頭記》成書再考〉,《紅樓夢學刊》1995年第2輯,頁164-190。
陳建初:〈試論漢語顏色詞(赤義類)的同源分化〉,《古漢語研究》,1998年第三期,頁16-22。
陳建華:〈凝視與窺視:李漁〈夏宜樓〉與明清視覺文化〉,《政大中文學
  報》第九期(2008年6月),頁25-54。
陳娟:〈論間色法在《紅樓夢》敘事中的運用——也談曹雪芹原作中史湘雲之結局〉,《渤海大學學報》2009年第三期,頁49-53。
陳麗如:〈論古典小說「鏡象書寫」的兩度裂變——《古鏡記》與《紅樓夢》〉,《興大人文學報》第四十九期(2012年9月),頁77-108。
康來新:〈對照記——張愛玲與《紅樓夢》〉,楊澤主編:《閱讀張愛玲:張
  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麥田出版,1999年),頁29-58。
 ——:〈近視眼與千里鏡:李漁的視覺意識及其文本實踐〉,「現代視野下
  的中國古代文學與文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
  研究中心主辦,2007年08月)。
 ——:〈身體的發與變:從《肉蒲團》、〈夏宜樓〉到《紅樓夢》的偷窺意
  涵〉,《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7卷3期(2007年09月),頁165-173。
張燕:〈「窺視」的藝術情蘊——從《金瓶梅》到《紅樓夢》的私人經驗之文本呈現〉,《紅樓夢學刊》2007年第三輯,頁326。
張惠:〈「拒絕成長」與「壓抑欲望」:析美國漢學家黃衛總對《紅樓夢》性心理世界的獨異解讀〉,《紅樓夢學刊》2010年04期,頁288。
許暉林:〈鏡與前知:試論中國敘事文類中現代視覺經驗的起源〉,《臺大中文學報》第四十八期(2015年3月),頁137。
商偉:〈逼真的幻象:西洋鏡、透視法與大觀園的夢幻魅影(上)〉,《曹雪芹研究》2016年第1期,頁95-117。
——:〈逼真的幻象:西洋鏡、透視法與大觀園的夢幻魅影(中)〉,《曹雪芹研究》2016年第2期,頁103-123。
——:〈逼真的幻象:西洋鏡、透視法與大觀園的夢幻魅影(下)〉,《曹雪芹研究》2016年第3期,頁38-63。
商偉撰,駱耀軍譯:〈假作真時真亦假:《紅樓夢》與清代宮廷的視覺文化〉,《文學研究》2018年第4卷01期,頁123。
黃瓊慧:〈從物質器用到文化記憶:試論《紅樓夢》的「石頭」之記〉,《有鳳初鳴年刊》第三期(2007年10月),頁299-312。
黃建淳:〈略論漢代葬玉的概念〉,《淡江史學》卷9(2008年9月),頁1-17。
葛永海、張莉:〈明清小說庭園敘事的空間解讀——以《金瓶梅》與《紅樓夢》為中心〉,《明清小說研究》2017年第2期,頁37。
廖咸浩:〈說淫:《紅樓夢》「悲劇」的後現代沉思〉,《中外文學》第二十二卷.第二期(1993年7月),頁85-99。
趙樹婷:〈《紅樓夢》「石頭意象」的考察〉,《明清小說研究》總第96期(2010年第2期),頁82。
歐麗娟:〈論《紅樓夢》中的隱讖系譜及主要表述策略〉,《淡江中文學報》第二十三期(2010年12月),頁78。
劉藝,許孟青:〈神奇寶鏡的背後——「風月寶鑑」的宗教思想文化蘊含〉,《道教研究》,頁40-45。
劉錦賢:〈儒釋道三家鏡喻分析〉,《興大中文學報》第四十二期(2017年12月),頁116-117。
蕭兵:〈通靈寶玉和絳珠仙草——《紅樓夢》小品(二則)〉,《紅樓夢學刊》輯3(1980年),頁155。
賴芳伶:〈孤傲深隱與曖昧激情——試論《紅樓夢》和楊牧的〈妙玉坐
  禪〉〉,《東華漢學》第3期(2005年5月),頁283-318。
 ——:〈海外學人專訪——陳慶浩博士的紅學研究〉,《東華漢學》第8期(2008年12月),頁255-277。
 ——:〈《紅樓夢》「大觀園」的隱喻與實現〉,《東華漢學》第19期
  (2014年6月),頁243-280。
駱潔芳:〈《紅樓夢》中的窗意象〉,《紅樓夢學刊》2008年第四輯,頁281-290。
霍省瑞:〈《紅樓夢》中的「通靈寶玉」〉,《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1期(2011年1月),頁74。
魏繼昭:〈《紅樓夢》的色彩意味初探〉,《紅樓夢學刊》第三期(1987年),頁168。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打一用物:中國古典小說中物體形象的象徵與非象徵作用〉,《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7期(2011年06月),頁257-266。

六、學位論文
陳怡君:《《紅樓夢》脂評技法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郭惠珍:《另類索隱:《紅樓夢》小人物探微》(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7月)。
黃郁庭:《日用與物用:論《紅樓夢》中的《玉匣記》》(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6月)。
劉惠華:《木石為盟:花/園、情/書、紅樓夢》(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6月)。
顏詩珊:《《紅樓夢》張新之評語之研究》(臺北:天主教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七、其他
(一)演講資料
康來新主講:〈「天生有眼」:試論通靈寶玉的科/技想像及其真/假辨證〉,臺北政治大學主辦:「百年論學:中國古典文藝思潮研讀會」,第六十三次研讀會,政治大學百年樓中文系會議室(O309),2011年6月11日。
指導教授 康來新 李元皓(Lai-Shin Kang Yuan-How Lee) 審核日期 2021-10-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