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975700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8 、訪客IP:3.135.221.153
姓名 盧盈如(LU,YIN-J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客家父親教養態度世代異同之研究
(A Study of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Parenting Attitudes of Hakka Fathers)
相關論文
★ 寺廟與客家聚落關係──以桃園縣觀音鄉甘泉寺為例★ 客家鄉鎮發展文化觀光之研究—以桃園縣新屋鄉為例
★ 客家花布的符號消費與族群認同★ 台灣客家族群的跨國認同與文化建構:以泰國台灣客家同鄉會為例
★ 親密與衝突的母女關係:以客家女性論述傳承為例★ 客家飲食傳承與族群認同
★ 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抗日事件之研究★ 國小學童客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基隆市國小高年級為例
★ 文化展示與客家論述:以苗栗客家文化園區為例★ 族群旅遊節目的再現分析-以客家電視台為例
★ 桃竹苗地區印尼客家外籍配偶的認同變遷★ 客家流行音樂與青年的客家認同
★ 清代新竹關西王廷昌家族的拓墾與發展★ 論多元族群之社區認同建構─以桃園市龍潭區佳安社區為例
★ 移民二代的認同抵抗與變遷─高屏溪畔滇緬義胞聚落的當代情境★ 客家文化的傳承與變遷:以祭拜祖先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過去的研究大多以客家女性為主要研究對象,客家父親的親子教養上往往被忽略了,傳統客家文化對父親角色的認知,祭拜祖先、孝順、服從、節儉、傳宗接代,隨著世代的不同,父親教養子女的角色,也漸漸的被重視,有國外研究優秀的子女背後都會有一位好父親,在上一世代裡父親的角色只是賺錢養家,教養子女都落在母親身上,而在新世代裡父親教養子女的方式與角色也有所轉變,在新世代的客家父親如何將客家傳統的精神與對客家族群的認同塑造一個父親的角色,父親的參與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經歷子女不同成長階段,父親需隨著子女發展階段,在性格上的變化給予不同的教養方式,進而達到良好的親子關係。
本研究主要探討客家父親教養態度在世代間的異同裡,是否還保有客家族群的文化,以文獻探討中的教養態度為研究基礎,針對35~65歲客籍父親為訪談對象,以實際訪談之質性研究方式進行。父親在教養子女時的行為規範、期待、親子經營與互動對客家族群父親有什麼世代間的異同,隱含在這些行為特質後面的信念、態度與價值觀,有什麼相互關聯與整合,在世代間父親教養方式的概念,也有許多相似相異的解釋,如管教方式、管教態度或教養態度。而本研究綜合以上理論說詞認為,父親教養子女時的情緒氣氛、孩子的依附關係、兩難局面的危機處理、文化、族群間的差異,都可深入探討世代的不同,使得客家父親教養態度有那些改變,而改變的因素或保留那些傳統的文化,都是研究生想要深入探討的議題。
摘要(英) Most studies in the past have focused on Hakka women, and the parenting attitudes of Hakka fathers have often been neglected. The traditional Hakka culture perceives the role of fathers as ancestor worship, filial piety, obedience, frugality, and succession. With the change of generations, the role of fathers in raising children has been gradually emphasized. Some foreign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outstanding children have a good father behind them. In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the role of fathers was only to earn money to support the family, and the role of raising children was left to mothers. In the new generation, the way and role of fathers in raising their children has changed. How do Hakka fathers bring the spirit of Hakka tradition and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Hakka community to shape the role of a father? Fathers are involved in their children′s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their children′s growth. Fathers need to follow the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their children and give them different parenting styles in order to achieve a goo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This study mainly explores whether Hakka fathers still retain the culture of the Hakka group i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generations in their parenting attitudes. The study wa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parenting attitudes in the literature and the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the 35-to 65-year-old Hakka fathers. It was conducted by means of actual interviews. What are the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Hakka fathers in terms of behavioral norms, expectations, parent-child management, and interactions in raising their children? What are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nd integration of beliefs, attitudes, and values lie behind these behavioral traits? There are also man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intergenerational of the concept fathering styles between generations, such as disciplinary styles, disciplinary attitudes, or parenting attitudes. This study synthesizes these theories and concludes that the emotional ambience of fathers′ parenting, children′s attachment, crisis management of dilemmas, cultural and ethnic differences can be explored in depth. What are the factors of changes? What traditional cultures are preserved? These are all issues that the graduate student would like to explore in depth.
關鍵字(中) ★ 客家父親
★ 教養態度
★ 代間
★ 代間異同
關鍵字(英) ★ Hakka fathers
★ parenting attitudes
★ intergenerational
★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Hakka fathers′ parenting attitudes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致謝…………………………………………………………………………………iv
圖次目錄…………………………………………………………………………vi
表次目錄…………………………………………………………………………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2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客家族群與教育機會……………………5
第二節 家庭倫理……………………………………………14
第三節 客家男性與教育態度…………………………………18
第四節 客家性別分工…………………………………………………28
第五節 世代的轉變……………………………………………31
第三章 研究實施與方法…………………………………………………37
第一節 研究方法……………………………………………………37
第二節 論文架構……………………………………………………42
第四章 客家父親教養態度………………………………………………43
第一節 客家父親對子女行為規範………………………………43
第二節 客家父親對子女的期待……………………………………56
第三節 客家父親的親子互動…………………………………………70
第四節 客家父親對客家文化傳承的觀念……………………77
第五章 客家父親教養觀代間之異同…………………………………95
第一節 客家父親保有的傳統文化觀念…………………95
第二節 代間客家父親教養態度的異同性……………102
第三節 改變客家父親教養態度的原因…………………109
第六章 結論……………………………………………………………………115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分析…………………………………………………115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24
參考文獻…………………………………………………………………………125
圖 次
圖一 客家認同的架構化…………………………………………………………7
圖二 109年家庭的結構統計長條圖……………………………………………17
圖三 論文架構圖…………………………………………………………………42
表 次
表一 「族群屬性」VS‧「我以身為自己族群為榮」的交叉分析表…………9
表二 「族群屬性」VS‧「當您剛認識一位新朋友時,您會主動說您是客家人的身分嗎?」的交叉分析表……………………………………………………………9
表三 上大學人口之百分比:各世代族群與性別之差異(%)………………11
表四 是否上大學的族群差異:二元邏輯迴歸分析……………………………12
表五 任職於公部門比例與平均子女數之族群差異……………………………13
表六 各學者分析世代的定義……………………………………………………33
表七 本研究20位客家父親受訪者相關資料對照表…………………………38
表八 部分涉及勤勞價值觀的學習期望建議……………………………………93
附 錄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133
附錄二 訪談大綱………………………………………………………………134
參考文獻 一、 專書
(一)中文
王明珂,2001a,《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
王明珂,2001b,《蠻子漢人與羌族》。台北:三民書局。
王舒芸,2003,《新手爸爸難為》。台北:遠流。
王東,2009,《客家學導論》。台北:南天。
王蘭君、閔宇經、程長志、謝易達,2012《公民與社會》。台北:巨流。
江明修、丘昌泰,2009《客家族群與文化再現》。台北:智勝文化。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李喬,1999,《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李喬,2001,《寒夜三部曲》。台北:遠景。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台北:五南。
邱彥貴、吳中杰,2004,《台灣客家地圖》。台北:貓頭鷹。
呂寶靜、陳景寧,1997,《女性家屬照顧者的處境與福利結構》。台北:女書文化
林衡道,1915–1997《臺灣史蹟源流》。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涂春景,2002,《聽算無窮漢-有韻的客話俚諺1500則》。台北:涂春景。
涂春景,2003,《形象化客化俗語1200句》。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徐貴榮,2010,《客家與墾殖開發信仰論輯》。桃園:社會教育協進會。
莊英章、簡美玲,2010,《客家的形成與變遷》。新竹:交通大學。
張春興,2013,《現代心理學 重修版》。台北:東華。
曾國藩,2020《曾國藩家書‧家訓》。台北:商周。
黃成榮,1999《青少年價值觀及違規行為探索》。香港:三聯。
黃基正,1983《苗栗縣志三–人文志氏族篇》。台北:成文。
黃麗生,2012《東亞客家文化圈中的儒學與教育》。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黃遵憲[清],錢仲聯箋注,1981《人境廬詩草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黃永達,2011,《客家諺語漫畫教示類》。台北:全威創意媒體。
黃永達,2012,《台灣客家俚諺語語典》。台北:全威創意媒體。
黃迺毓,2001,《家庭教育》。台北:五南。
楊祖漢,1987,《宋元學案》。台北:時報。
游鑑明,1988,《日據時期台灣的女子教育》,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畢恆達、洪文龍,2006,《GQ男人在發燒》。台北:女書文化。
劉還月,2003《台灣的客家人》。台北:常民文化。
嶺月,1990,《做個稱職的父母》。台北:遠流。
謝重光,1999,《海峽兩岸的客家人》。台北:幼獅。
(二)外文譯著
A.Hashimoto&H.L.Kendig著、張月霞譯,1997,〈老人研究的國際觀〉頁3–18,H.L.Kendig,
A. Hashimoto, & L.C.Coppard編。《老年人的家庭支持》。台北:五南。
De Beauvoir,Simone著,楊美惠譯,1993,《第二性╱第二卷:處境(The Second Sex)》。
台北:志文。
De Beauvoir,Simone、楊翠屏譯,1993,《第二性╱第三卷:正當的主義與邁向解放(The
Second Sex)》。台北:志文。
Robert E.Slavin、張文哲譯,2021,《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 第四版》。台北:學富文化。
Farrell,Warren著,鄭至慧、朱恩伶、顧燕翎譯,1987,《男性解放》。台北:婦女新知。史都華Stoop, D著、柯里斯、林為正譯,1995,《父愛不缺席:心理醫生剖析父親的十二
種模式》。台北:智庫。
Goode,William J.著,魏章玲譯,1988,《家庭社會學The Family》。台北:桂冠。
Kenneth Clatterbaugh著,劉建台、林宗德譯,2003,《男性氣概的當代觀點》。台北:女書
文化。
二、 論文
(一)專書論文
王崧興,1986,〈漢人的家觀念與群體〉頁 293–303,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編,《人類學
論文選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邱詩婷、陳枝烈,2019,〈客家族群性別制度之研究–以屏東縣竹田聚落為例〉
頁24–62,張翰壁、張維安編,《客家婦女與性別》。新竹:交通大學。
胡文虎,1950,〈香港崇正總會三十週年紀念特刊序〉羅香林編,《香港崇正總會三十
週年紀念特刊》。香港:香港崇正總會。
喻維欣,2003,〈家庭〉頁249–279,王振寰、瞿海源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二
版》。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蒐集
資料、登錄與分析?〉頁141–158,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
女性主義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
唐文慧,2007,〈父職角色與照顧工作〉頁249–266,黃淑玲、游美惠編,《性別向度
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姜惠文、陳銀螢,2019,〈臺灣客家父親的父職認知及子女教養信念:以育有學齡子女
的父親為例〉頁159–186,張翰壁、張維安編,《客家婦女與性別》。新竹:交
通大學。
陳運棟,2019,〈五十年來的台灣客家研究〉頁163–192,蕭新煌、張維安編,《客家
研究與客家學》。新竹:交通大學。
黃迺毓,2004,〈家庭生活教育的發展〉。頁3–25,黃迺毓、周麗端、鄭淑子、林如
萍、陳若琳、唐先梅編《家庭生活教育導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二)學位論文
王淑娟,1994,《青少年氣質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
所碩士論文。
李嘉敏,2003,《客家男性的性別角色形象與生命經驗》。苗栗: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
院經濟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介至,1998,《青少年親子衝突、因應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詩婷,2008,《客家族群性別制度之研究–以屏東縣竹田聚落為例》。屏東:國立屏
東教育大學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美玲,2001,《兒歌在幼兒音樂課中的觀察與分析研究》。台北:師範大學音樂學系
碩士論文。
吳永裕,1996,《單親兒童之親子關係、行為困擾與學習適應之研究》。台北:師範學
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惠文,2007,《客家父母的家庭概念子女教養信念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
學幼兒教育學系兒童發展組碩士論文。
張佳仁,2017,《屏東縣祭祀公業張萬三之組織及其發展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佩韻,1999,《離婚單親父親父職角色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兒
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瑞豐,2005,《變遷社會中價值觀的代間差異之研究—以一個台北市立高中為例》。
台中: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楊文毅,2006,《尋找台灣客家的男性氣質─以桃園縣為例》。桃園:元智大學資訊社
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騏嘉,2018,《中部地區父母教養態度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台中:教育大學碩士
論文。
蔡宜真,2019,《父母的教養方式、自主支持與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台北:師範大
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碩士論文。
陳俐君,2002,《青少年自尊、親子關係、性態度與性行為之關係研究》。彰化:師範
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陳春秀,200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嘉義: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貞蓉,1994,《國中資優班學生家庭環境、親子關係與其人格特質相關研究》。彰
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碧招,2004,《親子共讀對親子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與家長為
例》。嘉義: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書瑀,2012,《寒夜三部曲中客家女性與男性角色之研究》。苗栗:國立聯合大學客
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謙穎,2006,《工作價值觀與社會價值觀的世代差異--以台中市國中教師為例》。台
北:世新大學碩士論文。
謝杏慧,1999,《公務人員世代差異對政府再造計畫之認知研究以台北市及高雄市政府為
例》。台中: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會議論文
黃淑玲,2006,〈階級、族群與男性氣概〉。發表於「台灣女性學學會年會暨性別表徵&
權力關係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2006年9月30日。
(四)期刊論文
王愛珠,2014,〈家庭中的人際互聯網〉。《家庭教育》,34:1–16。
王叢桂,2000,〈促進參與父職因素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6:131–171。
王行、莫藜黎,1996,〈已婚男性的家庭價值觀及其對家庭的需求之探究〉。《東吳社會工
作學報》,2:57–114。
王宏仁,1999,〈1950年代的台灣階級結構與流動初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6:1–
35。
李美枝,1998,〈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
9:3–52。
林如萍,2000,〈老年父母與其最親密的成年子女之代間連帶〉。《中華家政學刊》,29:
32–58。
林忠正、林鶴玲,1993,〈台灣地區各族群的經濟差異〉。《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101–
160。
林鶴玲、李香潔,1999,〈台灣閩、客、外省族群家庭中之性別資源配置〉。《人文及社會
科學集刊》11: 475–528。
吳乃德,1997,〈檳榔和拖鞋,西裝及皮鞋:台灣階級流動的族群差異及原因〉。《台灣社
會學研究》1:137–167。
洪久賢,2003,〈從家庭發展男性的性別平等意識〉。《應用心理研究》,18:30–33。
呂玉瑕、伊慶春,2005,〈社會變遷中的夫妻資源與家務分工:台灣七〇年代與九〇年代
社會文化脈絡的比較〉。《台灣社會學刊》10:41-94。
沈玉翎、趙淑珠,2018,〈親子關係、親子衝突因應策略與校園霸凌之相關研究〉。《輔導
與諮商學報》,40:57–48。
邱嘉品、楊力鈞,2015〈談新時代父親的角色與職責〉。《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82–
85。
馬慧君、張世雄,2006,〈變遷社會中的女性一個生命歷程的研究觀點〉。《國際文化研究》,
2:59–97。
黃光國,1995,〈儒家價值觀的現代轉化: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
3:276–338。
徐美雯、魏希聖,2015,〈華人文化教養信念、教養行為對青少年憂鬱及偏差行為之影響〉。
《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8:35–63。
莊英章,1972,〈臺灣農村家族對現代化的適應:一個田野調查實例的分析〉。《中央研究
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4:85–98。
張維安、黃毅志,2000,〈臺灣客家族群的社會與經濟分析〉。《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
論文集:歷史與社會經濟》179–207。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
17–25。
游鑑明,2016,〈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國民黨走向家庭:婦女之家的社會服務(1956–
1998)〉。《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7:191–264。
駱明慶,2001,〈教育成就的省籍與性別差異〉。《經濟論文叢刊》,29:117–152。
郭貞,1995,〈世代分析在傳播行為研究中之應用〉。《傳播研究簡訊》,1:1–3。
蔡淑鈴,2001,〈語言使用與職業階層化的關係:比較臺灣男性的族群差異〉。《台
灣社會學》,1:65–111。
龐樸,1986,〈文化的三個層次〉。《光明日報》,2:1–17。
陳婉琪,2005〈族群、性別與階級:再探教育成就的省籍差異〉。《台灣社會學》,10:1–
40。
陳義彥、蔡孟熹,1997,〈新世代選民的政黨取向與投票抉擇:首屆民選總統的分析〉。
《政治學報》,29:63–92。
陳金貴,1998,〈公務人員世代差異管理的探討〉。《公務人員月刊》,19:10–19。
劉慈惠,1999,〈幼兒母親對中國傳統與現代教養的認知〉。《新竹師院學報》,12:311–
345。
三、外文專書
George Peter Murdock,1965,“Social Structure.”New York:Free Press.
Cohen,1970,“Developmental Process in the Chinese Domestic Group.”Pp. 21-36,in
Family and Kinship in Chinese Society,edited by M.Freedman.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alkovitz, R.,2002,“Involved Fathering and Men.” s adult Development.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Daly, K. J. ,1995,“Reshaping fatherhood: Finding the models.” In W. Marsigli(ED),
Fatherhood:Contemporary theory.research. and social policy,21- 4.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Sigel, I. E. & McGillicuddy- De Lisi. A. V. ,2002,“Parent beliefs are cognitions.”The
dynamic beliefsystems model. In M. H. Bornstein (Ed.). Handbook of Parenting. Vol
52nd:Pp. 485–508.Mahwah.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Publishers.
Dollahite, D. C. & Hawkins.A. J.,1998,“Fatherwork:A conceptual ethic of fathering as
generative work.”Retrieved March 16,2005,from.
Solomon, M. R,1995,“Consumer Behavior.”:buying.having.and being.(4th ed).Boston:
Allyn & Bacon.
Tsai, Shu-Ling and Hei-Yuan Chiu ,1993,“Changes in Educational Stratification” in
Taiwan. Pp. 193-227 in Persistent Inequality: Changing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irteen Countries, edited by Yossi Shavit and Hans-Peter Blossfeld. Boulder:Westview.
四、網路資料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
網址: https://www.gender.ey.gov.tw/gecdb/,2021年12月25日查詢。
王仁志,2005《代間關係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6
網址:https://www.nhu.edu.tw/~society/e-j/46/46-25.htm,2021年12月30日查詢。
教育局推價值觀教育課框增培育「勤勞」態度學習「愛國愛港」
網址: https://www.hk01.com/%E7%A4%BE%E6%9C%83%E6%96%B0%E8%81%9E/706509/%E6%95%99%E8%82%B2%E5%B1%80%E6%8E%A8%E5%83%B9%E5%80%BC%E8%A7%80%E6%95%99%E8%82%B2%E8%AA%B2%E6%A1%86-%E5%A2%9E%E5%9F%B9%E8%82%B2-%E5%8B%A4%E5%8B%9E-%E6%85%8B%E5%BA%A6-%E5%AD%B8%E7%BF%92-%E6%84%9B%E5%9C%8B%E6%84%9B%E6%B8%AF,2022年4月30日查詢
指導教授 王俐容(Wang, Li-Jung) 審核日期 2022-6-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