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2 、訪客IP:18.224.45.211
姓名 郭相佑(Hsiang-Yu Ku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十九世紀「江南/海上」美人圖/詠研究 ——才子、女性及文化市場脈絡
(The Jiangnan and Shanghai Beauty Portrait and Criticism In 19th Century Study—Talents、Talented Women/Lady and Cultural Market Context)相關論文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以清代中晚期作為時空背景,以當時兩位「海上」著名畫家改琦與吳友如的作品為考察對象,探討十九世紀「海上」文藝圈中美人圖詠的承繼與轉變。
晚明時期,人物寫真小像開始風行,其中《吳姬百媚》與《金陵百媚》等將名妓小像與文人題詠集結成冊出版的情況,形成了美人圖詠的傳統。至清中葉,顏希源編纂,王翽繪《百美新詠圖傳》問世,大致延續了道統女性觀,這種情況到改琦與曹貞秀合作的《列女圖冊》有了變化,美人圖/詠呈現了女性的主體性。此時,才女社群的興起使女性互相交流詩歌的情形更加頻繁,對歷史與傳奇中的女性不再以父權視角的道德觀來評價,而是從女性自身的情感貼近她們。在同時期的人情小說《紅樓夢》中,女性人物黛玉與寶琴吟詠古代美人的情節,亦能說明女性詠美風氣的盛行,影響及於清代中後期的才女周綺與汪端,她們透過凝視他者,尋找自我主體性,安頓自身生命,從而形成一種對「美」的價值判斷,使當時的「海上」文藝有不同的面貌。
改琦《紅樓夢圖詠》於光緒年間出版後,另一位「海上」畫家王墀亦創作了《增刻紅樓夢圖詠》,是對《紅樓夢圖詠》承繼與創新,從改琦與王墀圖像創作的時代落差,更能表現出紅樓圖像在不同時期的變化。晚清的「海上」畫派與市場機制互相依存,因此大眾流行的通俗文化特徵也加入了「海上」文藝圈中,海上三任和吳友如皆為此時期的著名畫家,海上三任以任熊為例,承繼陳洪綬技法,與他自己豐厚的想像力,再加上他所接觸的現代西方繪畫,形塑出中西合壁的風格特徵,也影響到海上其他畫家,而吳友如至上海學習繪畫,受《點石齋畫報》聘僱,他的圖像須與時事結合,亦受西方攝影、繪畫影響,以致他的繪畫風格較寫實,也形成不同的「海上」美人圖的風格變化。本論文透過清中葉到末葉的時間跨度,觀察女性從被觀賞的對象,轉向擁有主導權,亦從圖畫中人物形象轉變,觀察到大眾流行的變化,從而歸結出清中末葉海上「美人」圖/詠文化的衍化變遷歷程。摘要(英) This thesis take the painting of two outstanding painter of Chi Gai and Yu-Zu-Wu as example, explore the inheri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19th century“Shan-Hai Beauty Portrait ”from mid-and late Chin Dynasty.
In the time of late Ming Dynasty, the portrait start to be a trend. The most two classic books which publish these portraits were Wu Ji Baimei and Jinling Baimei, these two books put those beauty portraits and the criticisms of those portraits from the literati in a book, formed the tradition of beauty portrait criticism. To mid Ching Dynasty, Baimei Xinyong Picture Biography which was edited by Si-Yuan-Yan and painted by Hui-Wang established, this book roughly inherit orthodox female perspective. However, the situation in the Virtuous Women Atlas changed, the criticism of beauty portraits presented “Women Subjectivity”. In this time, the rose of talented ladies made the talented ladies to change the opinion toward poetry from each other rapidly, these talented ladies no more criticized the women/ladies in the history or legendry from ethic of patriarchal aspect, but from the sentiment of themselves as a woman/lady.
Meanwhile, The secular novel —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Dai-Yu-Lin and Bao-Cin-Syue who criticized the ancient beauty section, could explain beauty criticism of ladies / women was a trend at that time as well. This trend also continue impact on the mid late Chin Dynasty talented lady Ci-Jhou, and Duan-Wang,they try to find“ Self-Subjectivity” and find a place for their destiny through starring other people then formed a kind of beauty- judgement , make Shanghai literacy circle presence different aspect.
After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portrait and criticism which was published in Reign of Emperor Guanxui in the Chin Dynasty, and drown by Chi-Gai. The other painter Chih-Wang, also created increase engrave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portrait and criticism, this could be regard as a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portrait and criticism. The difference aesthetic between Chi-Gai and Yu-Zu-Wu could present the aesthetic changed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n different time more. The school of Shanghai painters were interdependent on market mechanism, therefore, they also put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mmon culture in mass fashion in the Shanghai literacy circle, the Zen-Trio of Shanghai literacy circle and Yu-Zu-Wu were the famous painters in this time. Take one of painter of Zen Trio—Syong-Zen as example, he inherit the skill which was created by Hong-Shou-Chen, his rich imagination, with the paintings he had accessed in Western world, Syong-Zen had shap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a combination Chinese and Western elements on his painting, this, influence on other painters of Shanghai Literacy circle as well. Yu-Zu-Wu had been to Shanghai for learning painting, he was employed by Dianshizhai Pictorial, so that, his paintings have to present ongoing things, Yu-Zu-Wu also deeply be impacted by Western photography and paintings, so that his painting style close to the reality mostly, form the different and change of aesthetic of Shanghai beauty portrait.
This thesis observe the change of women/ladies from an appreciating object to have the power of dominance, and the image-change of people in the paintings to observe the change of mass culture to conclude the process of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Beauty Portrait in the mid-and late Ching-Dynasty.關鍵字(中) ★ 《百美新詠圖傳》
★ 《列女圖冊》
★ 《紅樓夢圖詠》
★ 美人圖/詠
★ 改琦
★ 吳友如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摘要 ii
Abstract iv
致謝 vi
目錄 vii
本論文徵引圖像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 文獻探討 5
三、 研究範圍與步驟 12
四、 研究方法 14
第二章 改七薌、曹墨琴「列女圖詠」VS.「百美圖」道統藝文 22
第一節 美人「舉動」:從《吳姬百媚》到《百美新詠圖傳》 22
第二節 《百美新詠圖傳》:才貌與德行道統 24
(一) 褒「貞」女德 30
(二)「淫」女失德 34
(三) 經、史「正」典 39
(四) 詩文「變」例 46
(五) 「神仙」昇華 50
第三節 《改七薌畫曹墨琴題列女圖冊》的女性自我主體 55
(一) 圖像疊映,貌合神離 60
(二) 人同而事異 69
(三) 《列女圖冊》特選 75
小結 95
第三章 美人圖像/詩詠語境與改琦及其《紅樓夢圖詠》 103
第一節 「隨園女弟子詩詞請業」與《紅樓夢》女子詩詠 103
第二節 周綺詩詠的女性紅樓評述 116
(一) 周綺《紅樓夢》人物三詠 118
(二) 周綺題詞《新評繡像紅樓夢全傳》 131
第三節 汪端「女眷圖像、仕女圖、歷史人物」題詠 150
(一) 汪端詩作中的當代女性圖像 154
(二) 汪端詠史、懷古詩 169
(三) 汪端題詠歷史美人圖 186
小結 189
第四章 《增刻紅樓夢圖詠》:印刷·圖·詠方式的轉移 195
第一節 從「木刻版畫」到「石印技術」:繪圖技法、印刷的轉變 196
第二節 「情感轉變」:圖冊編排的意識 200
(一) 情景疊合、構圖相似的圖像 205
(二) 情節重疊,圖像佈置有異 209
(三) 用事不同,圖像畫面亦不同 214
第三節 題詠內容的「眾聲」與單一 220
(一) 碧紗十二夢 221
(二) 怡紅十二夢 229
(三) 榮禧十二夢 236
(四) 悼紅十二夢 244
(五) 王墀自題 252
小結 259
第五章 《點石齋畫報》:海上圖畫由詩詠抒情而洋場景觀 264
第一節 海上「三任」美人圖畫的異動 264
第二節 吳友如時事畫的新聞/市場取向 277
(一)吳友如時事畫的大眾審美趣味 281
(二)吳友如繪製小說繡像插圖的大眾流行趣味 288
第三節 《飛影閣畫冊》的市民豔趣審美 294
(一)《閨豔叢編》與前代畫家風格差異 296
(二)《滬裝士女》中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303
(三)《飛影閣畫報》中外時事兼取的特殊性 310
(四)《飛影閣畫冊》主題式繪畫的大眾流行風貌 316
小結 322
第六章 結論 329
一、 美人圖詠的主題轉變歷程 329
二、 《紅樓夢》圖詠的承繼和創新 331
三、 海上畫派的風格轉變 333
徵引文獻 336
(一) 傳統文獻 336
(二) 近人專著 342
(三) 學位論文 345
(四) 期刊論文 346
(五) 網路資料 348參考文獻 徵引文獻
(一)傳統文獻
〔周〕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漢〕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漢〕焦延壽撰,《焦氏易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劉向撰,〔清〕王照圓注,《列女傳補注》卷二,頁8b。(光緒八年十二月由順天府進呈)收錄於鄭曉霞、林佳鬱編《列女傳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
〔漢〕劉向撰,《列仙傳》卷上,收錄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45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漢〕劉安及幕下士人眾撰,〔東漢〕高誘注,〔清〕莊逵吉校刊,中華書局編,《淮南子》卷六〈覽冥訓〉(中華書局據武進莊氏本校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本漢書幷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
〔東漢〕班固撰,錢熙祚校,《漢武帝內傳》(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十六編,臺北:新興書局,1977年)。
〔東漢〕班昭撰,王雪華校點,《女誡》,收錄於馮天瑜、張艷國主編《儒藏:精華編》197子部儒學類 禮教之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東漢〕張衡撰,〈靈憲〉,收錄於《經典集林》卷二十六(翻印自清嘉慶問經堂刊,洪頤煊輯《經典集林》本,收錄於嚴一萍選輯《元課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東漢〕劉熙撰,《釋名》(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晉〕孔晁注,中華書局編,《逸周書》卷六(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晉〕郭璞註,《穆天子傳》(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1年)。
〔晉〕葛洪撰,《神仙傳》(漢魏本,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許逸民點校,《庾子山集注》(臺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後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卷十九(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79年)。
〔唐〕白居易撰,《白居易集》卷十二(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唐〕李白撰,〔清〕王琦集注,《李太白全集》卷五(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唐〕李延壽編,《北史》卷十四,頁11b-12a,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北史》(元大德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唐〕李延壽撰,《新校本南史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94年)。
〔唐〕李肇撰,聶清風校注,《唐國史補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
〔唐〕房玄齡撰,《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張說撰,《張燕公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五代〕王仁裕撰,《開元天寶遺事》卷四(此版本為陽山顧氏文房本,附四庫題要於後。收錄於嚴一萍選輯,《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五代〕牛希濟撰,〈生查子.新月曲如眉〉,收錄於《詞苑英華》本《詞林萬選》(此版本收錄於姜亞沙、經莉、陳湛綺編《汲古閣宋人詞文及填詞集》,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8年)。
〔後晉〕劉昫撰,《舊唐書》,頁11b(宋紹興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宋〕李昉等編,張國風會校,《太平廣記會校》(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
〔宋〕朱熹撰,《詩集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年)。
〔宋〕郭茂倩輯,中華書局編,《樂府詩集》卷二十八(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宋〕歐陽脩撰,《歐陽修全集》(臺北:華正書局,1975年)。
〔宋〕歐陽脩、宋祁等撰,《新唐書》,頁13b(宋紹興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宋〕樂史撰,《綠珠傳》(據清咸豐胡珽校刊,光緒董金鑑重刊琳琅秘室叢書本影印,所選百部叢書僅有此本,本書收錄於嚴一萍選輯《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金〕董解元、〔元〕王實甫改編,《西廂記》(董王合刊本,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元〕管道昇撰,《管道昇集》,附錄於〔元〕趙孟頫撰,錢偉彊點校,《趙孟頫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方孝孺撰,徐光大點校,《方孝孺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
〔明〕馮應京輯,〔明〕戴任增釋,《月令廣義》卷十四(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一六四,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明〕高濂撰,林侑蒔主編,《重校玉簪記》下卷(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年)。
〔明〕為霖子撰:《金陵百媚》(閶門錢益吾梓行,萬曆46年,1618年)。
〔明〕羅貫中撰,吳小林校注,《三國演義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明〕湯顯祖撰,《牡丹亭》(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清〕王墀繪,劉精民收藏,《王墀增刻紅樓夢圖詠》(光緒壬午年〔1882〕上海點石齋照相石印,上海申報館申昌書畫室發兌,2005年上海書店出版社重印;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
〔清〕尤詔、汪恭繪《隨園湖樓請業圖》,絹本設色,41×302公分,袁枚於嘉慶元年(1796)題跋。
〔清〕朱彝尊撰,楊家駱主編,《明詩綜》卷一上(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清〕朱彝尊撰,《靜志居詩話》二十四卷,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改琦繪,羅青收藏,〈紅拂〉(於2019年9月30日至2020年3月6日展於中央大學崑曲博物館)。
〔清〕改琦繪,《紅樓夢圖詠》(光緒己卯年〔1879〕淮浦居士付梓初印,1884年及1921年重印;臺北:新興書局重印,1982年)。
〔清〕改琦繪,《紅樓夢圖詠》(光緒己卯年〔1879〕淮浦居士付梓初印,1884年及1921年重印;北京:金城出版社重印,2019年)。
〔清〕吳偉業撰,《梅村集》卷十八,頁16a,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251別集類(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吳友如繪,《飛影閣畫報》,收錄於《清代報刊圖畫集成》(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1年)。
〔清〕汪端撰,《自然好學齋詩鈔》(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葉衍蘭署檢;收錄於肖亞男主編《清代閨秀集叢刊》30,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
〔清〕沈善寶撰,《名媛詩話》卷四,頁17a,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李斗撰,汪北平、涂雨公點校《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余懷撰,《板橋雜記》(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年)。
〔清〕周閑,《范湖草堂遺稿》(收錄於林慶彰等主編《晚清四部叢刊》第二編,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10年)。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2.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清〕和邦額著,《夜譚隨錄》(收錄於《叢書集成三編》卷66,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清〕徐燦撰,《拙政園詩集》,收錄於肖亞男主編,《清代閨秀集叢刊》2(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
〔清〕施淑儀撰,《清代閨閣詩人徵略》十卷附補遺(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席佩蘭撰,《長真閣集》,收錄於肖亞男主編,《清代閨秀集叢刊》18(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
〔清〕張廷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清〕清聖祖編,《全唐詩》(臺北:復興書局,1961年)。
〔清〕曹貞秀撰,《寫韻軒小稿》(收錄於方秀潔、伊維德主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明清婦女著述彙刊》4,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曹雪芹等著、徐少知新注,《紅樓夢新注》(臺北:里仁書局,2018年)。
〔清〕曹雪芹等撰,王希廉評點,《王希廉評本新鎸全部繡像紅樓夢一百二十回》(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
〔清〕郭嵩燾撰,湖南人民出版社校點,《郭嵩燾日記》第一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清〕陳文述撰,《西泠閨詠》,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232,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清〕陳洪綬、任熊等繪編,欒保群解說,《酒牌》(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年)。
〔清〕烏程董恂壺山氏原本,同里陸纘松田氏補輯,上海蔡爾康紫黻氏參定,《宮閨聯名譜》(上海:申報館,1876年)。
〔清〕鄒弢撰,《三借廬筆談》(臺北:新興書局,1979年)。
〔清〕褚人穫撰,高陽校閱,陳曉林策畫、導讀,《隋唐演義》(三):鞭影天下(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87年)。
〔清〕鈕琇撰,《觚賸》,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177子部雜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湯漱玉撰,《玉臺畫史》,收錄於中國書畫研究資料社編,《畫史叢書》第四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清〕楊逸編,《海上墨林》卷三(1920年1月初版,由江東書局印刷,上海豫園書畫善會發行;1921年5月第一次續印附增錄;1929年5月第二次續印附增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5年7月)。
〔清〕縷馨仙史撰,《申報館書目》(上海:申報館,1877年,收錄於北京圖書館編,《中國近代古籍出版發行史料叢刊(十)》(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清〕錢謙益撰,《初學集》,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14(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蔣寶齡著,蔣茞生續:《墨林今話》(收錄於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七十三卷,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蟲天子編,《香豔叢書》,第14集卷二(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4年)。
〔清〕顏希源撰,王翽繪,袁枚鑒定,《百美新詠圖傳》(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重印,1980年)。
〔清〕《點石齋畫報》,(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
〔清〕顧苓撰,《塔影園集.河東君傳》,收錄於周法高編,《九家詩文集》第三冊(香港:周法高,1974年)。
(二) 近人專著
一粟編,《紅樓夢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其中收錄姜祺《紅樓十二夢詩》,為王墀《增刻紅樓夢圖詠》配詠,為本論文重要發現,故於此說明。
上海通社編,《舊上海史料彙編》上冊(北京:北京圖書館,1998年)。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海派繪畫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
王力堅,《清代文學跨域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年8月)。
王書奴,《娼妓史:百幅精美插圖珍藏本》(新北:代表作國際出版,2006年)。
王崑崙,《紅樓夢人物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呂文翠,《易代文心:晚清民初的海上文化賡續與新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何延喆,《清代仕女畫家:改琦評傳》(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月)。
李翊灼證剛校輯,朱文光、王啟宗校對,《維摩詰經集註》(臺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周金冠,《任熊評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周愚文、洪仁進主編,《中國傳統婦女與家庭教育》(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范慕韓主編,《中國印刷近代史》(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95年)。
胡適、吳相湘、蔡孑民、李玄伯著《紅樓夢考證》(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85年)。
姜亞沙、經莉、陳湛綺主編,《民國畫報匯編—上海卷(一):《飛影閣畫報》》(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2007年7月)。
袁有根、蘇涵、李曉庵,《顧愷之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高世瑜,《唐代婦女》(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梁乙真編,《清代婦女文學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1月)。
張偉、嚴潔瓊撰,《都市風情:上海小校場年畫》(臺北:新銳文創出版,2014年)。
曹清,《香閨綴珍—明清才媛書畫研究》(南京: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3月)。
陳平原,《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10月)。
陳平原,《圖像晚清:《點石齋畫報》之外》(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年8月)。
陳美玲,《紅樓夢裏的小姐與丫鬟》(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陳寅恪,《陳寅恪集.講義與雜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陳寅恪,《陳寅恪集.講義與雜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陳寶良撰,陳高華、童芍素主編,《中國婦女通史.明代卷》(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年)。
黃儀冠,《晚明至盛清女性題畫詩研究—以閱讀社群及自我呈現為主》(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3月)。
賀保銀編,《海上四任精品:故宮博物院藏任熊、任薰、任頤、任預繪畫選集》(北京:河北美術,香港:亞洲藝術,1992年)。
葉再生撰,《中國近代現代出版通史》第一卷:清朝末年(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年)。
葉漢明、蔣英豪、黃永松,《點石齋畫報全文校點》(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2014年)。
葉漢明、蔣英豪、黃永松,《點石齋畫報通檢》(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2014年)。
單國強,《任伯年》(臺北:臺灣麥克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9月)。
廣陵書社編,《詩經》圖文本(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楊麗瑩,《清末民初的石印術與石印本研究:以上海地區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萬青力,《並非衰落的百年:十九世紀中國繪畫史》(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月)。
趙爾巽、柯劭忞撰,《清史稿》(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
劉耕路,《紅樓夢詩詞解析》(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魯迅撰,徐少知編,《魯迅散文選集:《野草》《朝花夕拾》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賴毓芝、高彥頤、阮圓主編,《看見與觸碰性別:近現代中國藝術史新視野》(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4月)。
謝雍君,《《牡丹亭》與明清女性情感教育》(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4年)。
薛永年主編,《故宮畫譜:人物卷‧仕女》(北京:故宮出版社,2012年)。
薛永年,《中國巨匠美術週刊:任伯年》(臺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2月)。
羅青、龐志英撰,《任熊研究》(臺北:真賞出版社,2005年)。
饒宗頤初纂,張璋總纂,《全明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龔產興編著,《任伯年研究》(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年4月)。
〔日〕小濱正子、下倉涉、佐佐木愛、高嶋航、江上幸子編,《被埋沒的足跡—中國性別史研究入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0年)。
〔日〕合山究著,蕭燕婉譯:《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日〕岡元鳳編,《毛詩品物圖考》(臺南:新世紀出版社,1975年)。
〔加〕方秀潔、〔美〕魏愛蓮編,《跨越閨門:明清女性作家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2月)。
〔美〕巫鴻,《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
〔美〕高居翰(James Cahill)撰,楊多譯,《致用與娛情:大清盛世的世俗繪畫》(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2年)。
〔美〕高彥頤,《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美〕魏愛蓮著、趙穎之譯,《晚明以降才女的書寫、閱讀與旅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
〔美〕盧葦菁著,秦立彥譯,《矢志不渝:明清時期的貞女現象》(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新加坡〕柯思仁、陳樂,《文學批評關鍵詞:概念.理解.中文文本解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學習中心,2008年8月)。
〔德〕魯道夫‧瓦格納著,賴芊曄、徐百柯譯,《晚清的媒體圖像與文化出版事業》(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2019年)。
(三) 學位論文
李哲仁,《海上「新」選家:蔡爾康編譯事業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林佳幸,《改琦《紅樓夢圖詠》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莊瑞宜,《改琦人物畫研究》(臺北: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學系碩士論文,1993年)。
蘇鴻彬,《汪端詠史詩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四) 期刊論文
王丹,〈繡像晚春:晚清時期石印本《紅樓夢》版畫考辨〉,《紅樓夢學刊》2021年第3期(2021年5月),頁160-177。
王偉萍,〈從駱綺蘭〈秋燈課女圖〉看清世的母教〉,《前沿》第363、364期(2014年7月),頁227-230。
方弘毅,〈柳如是〈月隄煙柳〉畫卷的創作寓意〉,《藝術百家》2015年第S2期增刊(2016年7月),頁312-314。
安亞,〈詞中有畫 畫中有詞—探析改琦題畫詞與畫之關係〉,《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9卷第3期(2016年7月),頁70-73。
冷庭蓁,〈《百美新詠圖傳》初探〉,《議藝分子》第30期(2018年4月),頁19-37。
呂文翠,〈海上紅學的衍派—改琦畫論《紅樓夢》〉,《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2期(2017年6月),頁183+185-237。
呂文翠,〈「畫」論《紅樓夢》—海上才子改琦的抒情造像〉,《漢語言文學研究》2019年第4期(2019年12月15日),頁62-76。
呂文翠,〈改琦三畫《紅樓夢》—兼論清代嘉道時期海上「女性空間」藝文生態〉,《紅樓夢學刊》2020年第1期(2020年1月25日),頁131-151。
何延喆,〈清代仕女畫家改琦生平考〉,《故宮博物院院刊》1986年第1期(1986年4月2日),頁63-70。
何延喆,〈嘉慶、道光時期的仕女畫〉,《美術研究》1991年第3期(1991年10月1日),頁51-56。
吳震,〈蘇州桃花塢年畫與上海小校場年畫比較〉,《美術教育研究》2017年第21期(2017年11月15日),頁38。
李新生、田薇淪,〈論改琦仕女畫中的憂鬱主題及其藝術策略〉,《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1期(2019年1月10日),頁132-137。
李瀾瀾,〈陳文述重修馮小青墓及《蘭因集》修定考論〉,《名作欣賞》第35期(2016年12月),頁87-91。
周明初:〈詞人與美女:宋元明詞人對美人畫的觀看和題詠〉,《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4期(2009年12月),頁197-233。
卓清芬,〈清代女性自題畫像意義探析〉,《人文中國學報》第23期(2016年12月),頁241-264。
卓清芬,〈自我呈現與他人形塑—湯貽汾《吟釵圖》詩卷題詠析論〉,《人文中國學報》第26期(2018年6月),頁97-144。
張育晴,〈任熊繪畫中的女性形象—以《大梅山館詩意圖》冊為例〉,《議藝份子》第三十二期(2019年4月1日),頁1-14。
張富華,〈淺論清代少數民族詞人改琦的題畫詞〉,《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2期(1994年5月1日),頁84-88。
張志欣,〈清代畫家改琦的仕女花卉賞析〉,《收藏界》2002年第7期(2002年7月1日),頁27-29。
張萍、何新宇,〈清代著名回族畫家改琦的繪畫特色〉,《收藏界》2007年第7期(2007年7月1日),頁63-64。
孫超,〈從改費仕女畫談清代仕女畫藝術的文化內涵〉,《山西藝術學院學報》2013年第5期(總134期)(2013年10月15日),頁68-70。
傅天:〈詠紅詩略談(中)〉,《紅樓夢學刊》1996年第3期(1996年8月15日),頁204-208。
劉世宛,〈論改琦繪畫中閨閣空間的封閉性—以《紅樓夢圖詠》為例〉,《韶關學院學報》2016年第5期(2016年5月15日),頁17-20。
劉詠聰,〈以圖明志:清代女性題詠課子圖文本探析〉,《中正漢學研究》第31期(2018年6月),頁229-256。
趙云芳,〈從「玉人」到賈寶玉—談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美男」書寫〉,《曹雪芹研究》2019年第2期(2019年5月),頁44-52。
趙厚均,〈《百美新詠圖傳》考論—兼與劉精民、王英志先生商榷〉,《學術界》第145期(2010年6月),頁102-109。
錢南秀,〈建構婦女道德空間:《列女傳》圖像在東亞漢文化圈的傳衍〉,《中正漢學研究》第36期(2020年12月),頁1-48。
靜軒,〈改琦:來自紅樓夢時代的圖像—改琦《紅樓夢圖詠》研究〉,《紅樓夢學刊》2006年第6期(2006年11月15日),頁283-292。
戴璐,〈也談改琦人物畫的審美機制—從官能享受說起〉,《國畫家》2004年第4期(2004年7月10日),頁66-67。
戴華剛,〈改琦仕女畫論〉,《廣西藝術學院學報《藝術探索》》第20卷第1期(2006年2月),頁22-23。
羅青,〈海上畫派及晚清繪畫漫談之1—詩畫皆天授的改琦〉,《故宮文物月刊》第12卷第6期(總138期)(1994年9月),頁4-12。
龔產興,〈吳友如簡論〉,《美術研究》1990年03期(總第59期)(1990年10月1日),頁31。
(五)網路資料
〔東晉〕顧愷之繪,〈女史箴圖〉,真跡現藏於大英博物館91a展廳:https://artouch.com/art-views/content-11859.html ,瀏覽時間:2022年8月8日。
〔東晉〕顧愷之繪,〈女史箴圖〉,真跡現藏於大英博物館91a展廳:https://britishmuseum.org.cn/exhibition.aspx?id=135 ,瀏覽時間:2022年8月8日。
〔宋〕十一世紀後半至十二世紀早期 汝窯 青瓷紙槌瓶 「奉華」銘,真跡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https://theme.npm.edu.tw/3d/Content.aspx?sno=04009240&l=1&q=&cat=&p=2&fromCnt=0,瀏覽時間:2022年4月2日。
〔清〕改琦繪,曹貞秀題,《改七薌畫曹墨琴題列女圖冊》,真跡現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733847 ,瀏覽時間:2022年6月5日。
申報館,《申報》,參閱「愛如生典海近代報刊庫(大報編)申報數據庫:http://server.wenzibase.com/jsp/front/prodlist_jd.jsp,瀏覽時間:2020年10月29日。
龔鵬程撰,〈《紅樓夢》原來一身香豔〉:https://medium.com/%E9%BE%94%E9%B5%AC%E7%A8%8B%E5%A4%A7%E5%AD%B8%E5%A0%82/%E7%B4%85%E6%A8%93%E5%A4%A2-%E5%8E%9F%E6%9C%AC%E4%B8%80%E8%BA%AB%E9%A6%99%E8%89%B7-161a5e2c40e5 ,瀏覽時間:2022年6月5日。
引自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清末民初書畫藝術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8年),頁162。見改琦〈二分明月女子小影〉,雅昌藝術品拍賣網:https://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5010711626/,檢索日期:2022年5月29日。指導教授 呂文翠 審核日期 2022-9-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