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71216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68 、訪客IP:18.217.120.254
姓名 趙一筱(Zhao Yi Xia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異聞集》及其校證之研究
(A Study of “Collection of Strange Stories” And Its Correction)
相關論文
★ 中國文學中的食人★ 臺灣當代醫療散文研究
★ 九歌年度散文選研究★ 「周杰倫」現象研究
★ 唐魯孫飲食散文研究★ 夢的文學內涵:以台灣現代詩為討論場域
★ 臺灣當代飲食散文研究★ 臺灣當代飲食文學研究:以後現代與後殖民為論述場域
★ 機關、跳針、快門—論西西的小說藝術★ 怎樣情色?如何文學?──台灣飲食文學中的情色話語
★ 臺灣運動員傳記研究★ 《狼圖騰》研究
★ 逯耀東飲食散文研究★ 焦桐與《飲食》雜誌研究
★ 臺灣現代詩的飲食話語★ 花蹤文學獎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唐傳奇以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豐富了我國小說的優良傳統。唐傳奇作家觀察生活、概括生活的方法,運用語言、提煉語言的技巧,以及豐富大膽的想像,精巧縝密的構思等,也給其他文學形式以有益的借鑒。縱觀古今,能完整地再現原唐傳奇小說風貌的文著甚少,且均屬於後人視角,但卻並不屬於唐人視角。而《異聞集》一書是由唐末的屯田員外郎陳翰所選著,它反映了當朝唐傳奇的主流文化,具有時代性與真實性。筆者以《異聞集校證》為研究載體,對比《太平廣記》[[[]李昉. 太平廣記[M]. 中華書局, 2020.]]及《類說》[[[]曾慥. 類說[M]. 文學古籍刊行社, 1955.]]中的內容,整理並研究《異聞集校證》的藝術手法、人物形象、敘事策略及結構特點,總結並發展唐傳奇唐代選本研究。
摘要(英) Tang Legend has enriched the fine tradition of Chinese novels with its high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quality. The methods of observing and summarizing life, the skills of using language and refining language, the rich and bold imagination, the exquisite and meticulous conception of the writers of the Tang biography als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other literary forms. Throughout the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there are very few works that can fully reproduce the style of the original Tang legend novels, and they all belong to the perspective of later generations, but not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ang people. The book " Collection of Strange Stories " was selected by Chen Han, tuntian yuanwailang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It reflects the mainstream culture of the Tang Dynasty legend,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mes and authenticity. The author takes " Collection of Strange Stories’Correction " as the research carrier, compares the contents of "Taiping Guangji" and "Lei Shuo" , sorts out and studies the artistic techniques, characters, narrative strategies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 Collection of Strange Stories’Correction ", and summarizes and develops the research on the selected books of the Tang Dynasty.
關鍵字(中) ★ 《異聞集校證》
★ 唐傳奇
★ 唐人選本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中文提要………………………………………………………………………ⅰ
英文提要………………………………………………………………………ⅱ
致謝……………………………………………………………………………ⅲ
目錄……………………………………………………………………………ⅳ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選題緣由……………………………………………………………3
第二節 文獻探討……………………………………………………………6
一、《異聞集》及其校證研究綜述…………………………………………6
二、唐傳奇校證研究綜述……………………………………………………8
第三節 研究方法……………………………………………………………11
一、文獻分析法………………………………………………………………11
二、內容分析法………………………………………………………………13
三、歸納演繹法………………………………………………………………13
第二章 從《異聞集校證》看唐傳奇的主要藝術表現和特點……………14
第一節 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形象……………………………………………14
第二節 從以事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19
第三節 詩歌創作……………………………………………………………21
第三章 從《異聞集校證》看唐傳奇的主要人物形象和特點……………25
第一節 男性人物……………………………………………………………25
一、文士………………………………………………………………………25
二、豪俠………………………………………………………………………26
三、官吏………………………………………………………………………28
第二節 女性人物……………………………………………………………30
一、美豔絕倫…………………………………………………………………31
二、才華橫溢…………………………………………………………………32
三、有情有義…………………………………………………………………33
第四章 從《異聞集校證》看唐傳奇的主要敘事策略和特點……………38
第一節 敘事作者介入文本…………………………………………………38
第二節 敘事視角多樣化……………………………………………………42
第三節 敘事細節化和戲劇性………………………………………………47
第五章 從《異聞集校證》看唐傳奇的主要結構特點……………………52
第一節 與其作品集相比……………………………………………………52
第二節 單篇作品結構特色…………………………………………………54
第三節 從現實回到志怪……………………………………………………56
第六章 結論…………………………………………………………………62
第一節 《異聞集校證》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62
第二節 唐傳奇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原因……………………………………66
第三節 《異聞集校證》未來研究展望……………………………………69
參考文獻………………………………………………………………………72
參考文獻 論著類:
[1][美]丁乃通.《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
[2]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第2冊《陳瀚異聞集補考釋》.香港:藝文印書館,1972.
[3]王定保.《唐摭言》[M].北京:中華書局,1959.
[4]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王運熙,楊明.《隋唐五代文學批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6]王昆吾.《唐代酒令藝術》[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7]王青.《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信仰與神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8]王曉平.《佛典·志怪·物語》.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9]卞孝宣.《唐傳奇新探》[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10]內山知也著,查屏球編.《隋唐小說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11]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編.《中國比較文學研究資料(1919-194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12][日]平野顯照著,張桐生譯.《唐代的文學與佛教》,臺灣:業強出版社,1987.
[13]汪辟疆校錄.《唐人小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4]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57.
[15]林繼中.《文化建構文學史綱(魏晉-北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6]江守義.《唐傳奇敘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17][加]弗萊.《世俗的經典:傳奇故事結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8]李宗為.《唐人傳奇》.北京:中華書局,1985.
[19]李時人.《全唐五代小說》.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9 .
[20]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
[21]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
[22]李肇.《唐國史補》[G].唐五代筆記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3]李昉等編.《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1.
[24]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25]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M].濟南:齊魯書社,1994.
[26]吳玉貴.《中國風俗通史(隋唐五代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27]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28]周紹良、白化文編.《敦煌變文論文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9]周紹良.《唐傳奇箋證》[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30]周勳初.《唐代筆記小說敘錄》[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31]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M].北京:中華書局,1958.
[32][明]胡震亨.《唐音癸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3]孫光憲.《北夢瑣言》[G].唐五代筆記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4]孫慶增.《藏書記要 》.上海 : 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35]袁行需、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書目》.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1.
[36]俞曉紅.《佛教與唐五代白話小說》[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7[臺灣]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M].臺灣:裡仁書局,2005.
[38]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9][唐] 陳翰編,李小龍校證. 異聞集校證[M]. 北京:中華書局, 2019.
[40]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1]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2]張國剛.《佛學與隋唐社會》,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43]葉德鈞.《小說戲曲叢考》.北京 : 中華書局,2004.
[44]董皓等.《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5][晉]陶潛撰,汪紹楹校注.《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1986 .
[46]遊國恩.《中國文學史》:第 2 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3.
[47]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8]程國賦.《唐代小說嬗變研究》[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
[49]程國賦.《唐五代小說的文化闡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50]程國賦.《唐宋傳奇》評注[M] .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51]程毅中.《唐代小說史話》[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
[52]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53][美]斯蒂·湯普森著,鄭海等譯.《世界民間故事分類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
[54][清]彭定求等主編.《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55]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56]傅璿宗.《唐代科舉與文學》[M].西安: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57][唐]裴鉶著.周楞伽輯注.《裴鉶傳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8]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9]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60]趙景深.《中國小說叢考 》.濟南 : 齊魯書社,1980.
[61]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2][南朝]劉義慶撰,鄭晚晴輯注.《幽明錄》.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 .
[63]劉餗.《隋唐嘉話》[M].北京:中華書局,2005.
[64]劉開榮.《唐代小說研究》[M].上海:商務印書館,1956.
[65]劉航.《中唐詩歌嬗變的民俗觀照》[M].北京:學苑出版社出版社,2004.
[66]錢南揚.《戲文概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7]羅書華.《中國小說學主流》[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7.
[68]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9]魏承思.《中國佛教文化論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70][日]鹽見邦彥.《唐詩口語研究》[M].北京:中國書店,1995.

論文類:
[71]王立.《20 世紀小說母題研究述略》.《求索》,2002(1).
[72]王樹海,王鳳霞.《佛禪對柳宗元山水詩的影響芻議》.《社會科學戰線》2000(1).
[73]王樹海.《白居易佛學依止及其詩歌成就辯難》.《吉林大學學報》,2011(4).
[74]王運熙.白居易詩歌的幾個問題.學術研究[J].2003(5).
[75]木齋.《論佛教俗講與曲詞興盛的關係》.《社會科學戰線》,2011(3).
[76]方立天.《儒佛人生價值觀之比較》.《中國社會科學》,1990(1).
[77]史向前.《佛教從隋唐向宋代的發展》.《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
[78]白雪.別林斯基與中國當代文論的演進.碩士論文:黑龍江大學,2020.
[79]宇恒偉:《略論中國佛教的世俗化與“人間佛教”》.《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2).
[80]成松柳、彭瓊英.《唐代娛樂文化與唐傳奇演變》.《船山學刊》.2011(1).
[81]李小龍. 唐代單篇傳奇命名檢討——以《異聞集》為座標[J]. 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9, 23(6).
[82]李四龍.《民俗佛教的形成與特徵》.《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 (4).
[83]李劍國.《唐傳奇校讀劄記》.《文學遺產》.2010(5).
[84]李豔茹.《佛教寺院與唐代小說傳播之關係》.《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
[85]吳懷東.唐傳奇與詩化小說.社會科學研究[J].2011(6).
[86]邱昌員.詩與唐代文言小說[D].博士論文:上海師範大學 2004.
[87]周紹良.《五代俗講僧圓鑒大師》.《佛教文化》.1989(1).
[88]席紅霞. 《任氏傳》研究. 河南大學, 2017.
[89]馬振方.論古白話小說對文言傳奇形式的影響.北京大學學報[J].2006(1).
[90]秦靜.《中國佛教世俗化表現及原因探析》.《貴州文史叢刊》.2006(3).
[91]陳海濤.《敦煌變文與唐代俗文學的關係》.《社科縱橫》.1994(4).
[92]黃仁生.《論唐傳奇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演進與貢獻》.《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93]張弓.《唐代佛寺群系的形成及佈局特點》.《文物》.1993(10).
[94]張躍生.《佛教文化與唐代傳奇小說》.《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2).
[95][韓]崔真娥.唐代愛情類傳奇的形成背景探索:以性愛文化敘事為中心.中古代小說研究[J].2008(3).
[96]程國賦、何亮.論唐代小說中公牘文的敘事功能及其文體意義.文藝理論研究 [J].2013(1).
[97]普慧.《佛教對六朝志怪小說的影響》,《復旦學報》,2002(2).
[98]熊海音.《唐人小說與大眾文化》,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3).
[99]楊園.《霍小玉傳》引詩改字釋論[J]. 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 20(3).
[100]楊芬霞.《論釋皎然的世俗詩和中唐佛教的世俗化》,《宗教學研究》,2006(4).
[101]楊曉慧.唐代俗文學研究[D].博士論文:陝西師範大學 2012 .
[102]劉彥釗.《唐代傳奇小說簡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5(5).
[103]蕭放.《民眾信仰與六朝社會》.《東方論壇》.2003(3).
[104]鮑震培.中國俗文學史論:唐-金元部分[D].博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 2004.
[105]關四平.《唐代婚戀小說超越現真實模式管窺》.《大連大學學報》.2008(1)。
[106]關四平.《唐代人虎關係小說新論》.《社會科學輯刊》.2010(1).
[107]韓雲波、青衿.《初盛唐佛教小說與唐傳奇的文體發生》.《浙江大學學報》.2000(6).
指導教授 葉振富 審核日期 2023-2-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