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陳羽姍(Yu-Shan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中國文學系 |
論文名稱 |
張愛玲散文與小說《雷峯塔》、《易經》、《小團圓》的文本互涉 (An Intertextual Study of Eileen Chang′s Prose and Fictions The Fall of the Pagoda, The Book of Change and Little Reunions)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張愛玲作為華語文學界的重要作家之一,最負盛名的便是她小說家的身分,不過她的散文也私毫不遜於小說作品,甚至可說,在研究她的小說時,無法全然繞開其散文書寫。透過張愛玲三本自傳體小說《雷峯塔》、《易經》及《小團圓》與散文作比對,可以發現她重複改寫的不僅是過去在散文中提及,因為撼動所以改寫的三本作品,同時她的散文作品與小說亦有遙相呼應的文本互涉。本研究旨在析論張愛玲的散文與小說間不斷自我迴旋書寫的文本互涉,探討張愛玲如何反覆改寫往事,並覺察其中的文本書寫與心境、筆法上的變化。 |
摘要(英) |
Eileen Chang, as one of the paramount figures in the realm of Chinese literature, is notably distinguished for her role as a novelist. Nevertheless, her prowess in the domain of prose is equally formidable, such that delving into her novels would invariably entail an exploration of her prose compositions. Through a juxtaposition of Eileen Chang′s three autobiographical novels—namely, The Fall of the Pagoda, The Book of Change, and Little Reunions—with her prose oeuvre, it becomes evident that her recurrent acts of revision extend beyond mere references in her prose. The trio of works she revisited were reshaped not solely due to the disruptive forces they unleashed; concurrently, an intricate interplay of textual elements connects her prose and fictional works. This study endeavors to dissect the intricate textual interplay wherein Eileen Chang′s prose and novels engage in an incessant dance of self-reflection. It seeks to unearth how Eileen Chang reiteratively reinterprets her personal history, and to detect the changes within her textual composition, emotional resonance, and stylistic execution. |
關鍵字(中) |
★ 張愛玲 ★ 《雷峯塔》 ★ 《易經》 ★ 《小團圓》 ★ 文本互涉 |
關鍵字(英) |
★ Eileen Chang ★ The Fall of the Pagoda ★ The Book of Change ★ Little Reunions ★ intertextuality |
論文目次 |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 ii
謝 辭 …………………………………………………………………………… iii
目 錄 …………………………………………………………………………… iv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17
第二章 矛盾的成長背景與變異的書寫 …………………………………………………………………………… 26
第一節 天津的失落童年 …………………………………………………………………………… 28
第二節 海上的暗潮洶湧 …………………………………………………………………………… 45
小結 …………………………………………………………………………… 67
第三章 香港時期:家庭翳影與戰爭經歷 …………………………………………………………………………… 69
第一節 家庭翳影 …………………………………………………………………………… 70
第二節 文化紛呈下的戰亂香港 …………………………………………………………………………… 88
小結 …………………………………………………………………………… 99
第四章 上海時期:文園裡的情愛與國族 …………………………………………………………………………… 102
第一節 初登海上文園 …………………………………………………………………………… 109
第二節 情愛幻滅下的政治觀 …………………………………………………………………………… 119
小結 …………………………………………………………………………… 131
第五章 結論 …………………………………………………………………………… 132 |
參考文獻 |
張愛玲著作
Eileen Chang. The Book of Change,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0.
Eileen Chang. The Fall of the Pagoda,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0.
張愛玲:《小團圓》,臺北:皇冠,2020年。
張愛玲:《半生緣》,臺北:皇冠,2020年。
張愛玲:《色,戒:短篇小說集三 1947年以後》,臺北:皇冠,2020年。
張愛玲:《沉香》,臺北:皇冠,2005年。
張愛玲:《赤地之戀》,臺北:皇冠,2020年。
張愛玲:《怨女》,臺北:皇冠,2020年。
張愛玲:《流言》,臺北:皇冠,1991年。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短篇小說集二》,臺北:皇冠,2020年。
張愛玲:《紅樓夢魘》,臺北:皇冠,2020年。
張愛玲:《海上花開》,臺北:皇冠,2020年。
張愛玲:《海上花落》,臺北:皇冠,2020年。
張愛玲:《秧歌》,臺北:皇冠,2020年。
張愛玲:《惘然記:散文集二 1950~80年代》,臺北:皇冠,2020年。
張愛玲:《華麗緣:散文集一 1940年代》,臺北:皇冠,2020年。
張愛玲:《傾城之戀:短篇小說集一》,臺北:皇冠,2020年。
張愛玲:《對照記:散文集三 1990年代》,臺北:皇冠,2020年。
張愛玲 著,趙丕慧 譯:《易經》,臺北:皇冠,2020年。
張愛玲 著,趙丕慧 譯:《雷峯塔》,臺北:皇冠,2020年。
專書
(法)蒂費納.薩莫瓦約(Tiphaine Samoyault)著,簡煒 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2003年。
(美)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大衛.艾普斯頓(David Epston)著,廖世德 譯:《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臺北:心靈工坊,2018年4月。
(美)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著,徐曉珮 譯:《故事.解構.再建構》,臺北:心靈工坊,2018年4月。
(美)傑拉德.普林斯(Gerald Prince)著,徐強 譯:《敘事學:敘事的形式與功能》,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5年。
王一心:《一個人的繁華,兩個人的寂寞:張愛玲時光地圖》,北京:中國青年,2016年。
李玉平:《互文性:文學理論研究的新視野》,北京 : 商務印書館,2014年。
李延壽:《南史》,北京:學苑音像,2004年。
李歐梵、王德威、馮晞乾、何杏楓、林春城、金良守 等著,林幸謙 編:《千迴萬轉:張愛玲學重探》,臺北:聯經,2018年。
周芬伶:《孔雀藍調:張愛玲評傳》,臺北:麥田,2005年。
林文淇、吳方正 主編《觀展看影:華文地區視覺文化研究》,臺北:書林,2009年。
林幸謙:《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臺北:中華書局,2005年。
胡蘭成:《今生今世》,臺北:遠景,1986年。
夏志清:《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百歲誕辰紀念書腰版)》,臺北:聯合文學,2020年。
高全之:《張愛玲學續篇》,台北:麥田,2014年。
張子敬 口述,季季 編輯:《我的姐姐張愛玲》,臺北:印刻,2005年。
張小虹:《文本張愛玲》,臺北:時報,2010年。
張小虹:《張愛玲的假髮》,臺北:時報,2020年。
張愛玲、宋淇、宋鄺文美 著,宋以朗 主編:《張愛玲私語錄》,臺北:皇冠,2010年。
張愛玲、宋淇、鄺文美 著,宋以朗 編:《張愛玲往來書信集 輯一:紙短情長》,臺北:皇冠,2020年。
張愛玲、宋淇、鄺文美 著,宋以朗 編:《張愛玲往來書信集 輯二:書不盡言》,臺北:皇冠,2020年。
許珮馨:《借銀燈說傳奇:張愛玲電影劇本與小說研究》,臺北:文津,2018年。
陳子善:《沉香譚屑:張愛玲生平和創作考釋》,香港:牛津大學,2012年。
陳子善 編:《重讀張愛玲》,上海:上海書店,2008年。
馮睎乾:《在加多利山尋找張愛玲》,香港:三聯書店,2018年。
黃心村:《緣起香港:張愛玲的異鄉和世界》,香港:香港大學,2022年。
楊佳嫻:《懸崖上的花園:太平洋戰爭時期上海文學場域(1942-194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13年。
劉俐俐:《中國現代經典短篇小說文本分析》,北京:北京大學,2006年。
鄭樹森 編《張愛玲的世界》,臺北,允晨文化,1990年。
羅婷:《克里斯多娃》,臺北:生智,2002年。
嚴紀華:《看張.張看:參差對照張愛玲》,臺北:秀威資訊,2007年。
蘇偉貞:《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臺北:三民,2002年。
期刊論文
王德威:〈雷峰塔下的張愛玲──《雷峰塔》、《易經》,與「迴旋」和「衍生」的美學〉,《現代中文學刊》2010年第6期,2010年12月,頁74-87。
吳聰慧、余柏勳、蔡念耘、陳祥美:〈心理傳記學方法學之探究:從後實證到後現代的發展〉,《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第7輯.2019年12月.頁17-39。
苗延威:〈從視覺科技看清末纏足〉,《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5期,2007年3月,頁1-45。
郝譽翔:〈繁華落盡見真醇──讀張愛玲《雷峰塔》〉,《文訊》第302期,2010年12月,頁114-115。
張厲冰:〈《萬象》與1940年代文學〉,《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5期第6冊,2014年2月,頁62-71。
梁慕靈:〈他者.認同.記憶──論張愛玲的香港書寫〉,《中國現代文學》第19期,2011年8月,頁55-82。
莊宜文:〈從個人傷痕到集體記憶──《橘子紅了》小說改寫與影劇改編的衍義歷程〉,《台灣文學學報》第7期,2005年12月,頁67-98。
陳建華:〈周瘦鵑與紫羅蘭──文本建構與民國時期愛情、婚姻與家庭〉,《清華中文學報》第10期,2013年12月,頁253-285。
須文蔚、翁智琦、顏訥:〈1940-60年代上海與香港都市傳奇小說跨區域傳播現象論──以易金的小說創作與企畫編輯為例〉,《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16期,2014年8月,頁33-60。
楊佳嫻:〈太平洋戰爭時期上海文學場域與女性寫作──從《天地》說起,1943-1945〉,《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8期,2010年12月,頁215-258。
趙家琦:〈從書寫到譯寫:跨語脈絡下的張愛玲長篇英文小說《雷峰塔》、《易經》〉,《中正漢學研究》第40期,2022年12月,頁185- 210。
鍾正道:〈張愛玲散文的對照筆法淺析〉,《中國文化月刊》卷227期,1999年8月,頁81-91。
蘇偉貞:〈雷峯塔作為隱喻:張愛玲的家庭劇場及家庭「運動」──從《雷峯塔》說起〉,《國文天地》第313期,2011年6月,頁41-45。
學位論文
王愛華:《豔異編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年。
余淑芸:《張愛玲《小團圓》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清遺民與近代中國政治文化的轉變》,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林淑珠:《張愛玲《雷峰塔》《易經》小說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12年。
林靜秀:《從自我存在與人際關係的疏離論《小團圓》的喻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林繡亭:《張愛玲小說風格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1年。
邱詩羽:《張愛玲小說《易經》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徐曉梅:《張愛玲及其《雷峯塔》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所碩士論文,2011年。
粘美藝:《蘇青、張愛玲散文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所碩士論文,2013年。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1年。
許閔淳:《變易之外──論張愛玲《雷峰塔》、《易經》、《小團圓》中的「母女」關係》,東海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班,2018年。
溫毓詩:《張愛玲文本中的人物心理與殖民文化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劉思潔:《海派小說話語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7年。
劉惠芬:《論張愛玲的散文》,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10年。
薛依芬:《張愛玲《小團圓》創作技巧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鍾正道:《張愛玲散文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8年。
網路資料
楊佳嫻:〈【張愛玲紀念專題】楊佳嫻:魅影裏的女性寫作〉,明周文化官方網站,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E8%97%9D%E6%96%87/%E5%BC%B5%E6%84%9B%E7%8E%B2-%E5%BC%B5%E6%84%9B%E7%8E%B2%E4%B8%80%E7%99%BE%E5%B9%B4-%E4%B9%9D%E8%8E%89-153775/,2023/5/20查詢。 |
指導教授 |
莊宜文(Yi-Wen Chuang)
|
審核日期 |
2023-8-15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