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11754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9 、訪客IP:18.118.19.120
姓名 周弘偉(Hung-Wei Cho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法律與政府研究所
論文名稱 我國大學入學政策制定的公民參與研究―以111學年度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為例
(A Study on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of the University Admission Policy-making in Taiwan:A Case Study of the Multiple Entrance Program at 111 Academic Year)
相關論文
★ 從台灣賄選案件探討政治因素對於司法審判之影響★ 政治因素對於法院審理之影響分析:以台灣選舉誹謗司法案件為例
★ 台灣信仰型非營利組織治理活動與模式之研究-以五個信仰型非營利組織為例★ 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治理網絡建構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新移民為個案的觀察
★ 族群型代表性行政機關課責之研究 – 以我國中央與地方客家行政機關為例★ 社區治理網絡中非營利組織政策倡議之研究-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之個案研究
★ 地方政府與第三部門的契約委外關係之研究: 以我國社會福利型非營利組織為例★ 我國地方性信仰型非營利組織的策略聯盟之研究— 以「財團法人桃園縣寺廟團體公益慈善基金會」 為個案研究
★ 地方政府契約委外與信仰型非營利組織★ 社會企業之組織運作型態探討 ─以The Big Issue為例
★ 多元文化下社區發展協會政策網絡之研究-以桃園縣新移民關懷服務據點為例★ 台灣地方政府新移民職業訓練契約委外 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
★ 台灣地方推展志願服務簽約委外之研究:以桃園市志願服務教育訓練為例★ 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轉型之研究-以台北市與新北市庇護工場為例
★ 地方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協力影響之研究 -以桃園市身心障礙福利團體為例★ 倡議型非營利組織之動員策略與網絡治理:以臺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為了改變我國自1954年起單一的大學聯招入學制度產生的許多弊病,我國自1980末起開始推動大學入學制度改革,然而在2002年全面實施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後,仍然引發了招生公平性、對社經地位較低家庭不利、影響學生高中學習完整性等爭議。
  為了回應高中與民間團體的倡議及社會各界對大學入學制度作全面性檢討的期待,以及配合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規劃,新的大學多元入學方案自2012年開始研擬,於2017年經大學招生委員聯合會決議及教育部核定,於111學年度(2002年)開始實施。本研究以公民參與階梯、審議式民主理論應用途徑,透過對教育部、大學招生委員聯合會、高中、教師團體、家長團體與學生團體的深度訪談,檢視我國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制定與變革的機制與過程,並探究當中所涉公民參與模式與流程,找出影響參與之重要因素。
  本研究發現有三:高中學校與教師為大學入學政策制定的公民參與機制之關鍵、透過審議式的公民參與可制訂更完善的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以及建構協力導向的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公私部門夥伴關係。最後,基於前述研究發現,本研究對政府方及利害關係人方分別提出制度面與實務面建議,作為未來深化大學入學政策制定的公民參與機制之參考。
摘要(英)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numerous drawbacks stemming from the single university admission system since 1954, Taiwan government began to reform the university admission system in the late 1980s. However, even after the comprehensive implantation of a multiple university admission scheme in 2002, controversies still persisted, including issues related to admission fairness, disadvantage to lower socioeconomic families, and impacts on the integrity of high school education.
  In response to initiatives and societal expectations for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university admission system from high schools and civil society groups, as well as to align with the plann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framework of the twelve-year national education program, a new multiple university admission scheme was formulated starting from 2012. It was approved by the Joint Committee of University Admission an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2017 and has been implementing since the academic year 111 (2022). This study employed the approach of participatory ladder an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ory, conducting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Joint Committee of University Admissions, high schools, teacher associations, parent groups, and student organizations, aiming to examine the mechanisms and processes of formulating and reforming multiple university admission scheme in Taiwan, through which, to explore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models and processes, and identify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participation.
  This study identified three main findings: firstly, the crucial role of high schools and teachers in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for university admission policy-making; secondly, the potential for more comprehensive multiple university admission schemes through deliberative citizen participation; thirdly, the establishment of cooperative partnerships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for developing collaborative-oriented multiple university admission scheme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is study proposed practical and institutional sugges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and stakeholders, serving as reference for future enhancement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mechanisms in university admission policy-making.
關鍵字(中) ★ 大學入學
★ 公民參與
★ 多元入學
關鍵字(英) ★ university admission
★ citizen participation
★ multiple admission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13
第一節 我國大學入學制度 13
第二節 公民參與模式 16
第三節 我國公民參與相關研究 21
第四節 博碩士論文檢閱 24
第三章 我國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制定與變革 35
第一節 我國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的發展沿革與理念 35
第二節 111學年度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制定過程與問題探討 41
第三節 111學年度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實施後之檢討 51
第四章 經驗研究資料分析 53
第一節 111學年度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的公民參與現況 53
第二節 公民參與作法待改進之處(利害關係人方觀點) 63
第三節 公民參與的疑慮(政府方的觀點) 72
第四節 強化公民參與的作法 76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建議 8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8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8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 92
參考文獻 94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丘昌泰(2001)。九二一災後重建的問題糾葛與破解之道。府際關係與震災重建,江大樹、廖俊松主編,台北:元照出版社,33-73。
丘昌泰(2013)。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二、期刊論文
田芳華、傅祖壇(2009)。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學生家庭社經背景與學業成就之比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1),209-233。
江宜芷、林子斌(2020)。當「大學選才」遇見「高中育才」:大學多元入學考招改革的批判論述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6(1),1-34。
任拓書(2001)。關注甄選入學。選才通訊,85,1-2。
李維倫等(2020)。入學管道與學習表現,經濟論文叢刊,48(1),31-76。
林國明、陳東升(2003)。公民會議與審議民主:全民健保的公民參與經驗。台灣社會學,6,61-118。
林國明(2007)。審議民主實踐的多元模式。臺灣民主季刊,4(3),191-195。
林國明(2015)。誰來審議?台灣民眾對審議民主的支持程度和參與意願。台灣社會學,31,43-97。
林煥笙、黃東益(2022)。公民參與及公共價值創造:以臺北市公民參與推動委員會為例。政治科學論叢,93,45-69。
洪金英(2021)。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實施成效的反思―Bourdie文化生產理論的觀點。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10),181-195。
秦夢群(2004)。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實施與改革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7(2),59-84。
莊文忠(2016)。考選政策制定與公民參與:數位治理下的挑戰與作為。國家菁英,46(12-2),117-133。
曾冠球(2017)。良善協力治理下的公共服務民間夥伴關係。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 ,5(1),67-79。
陳怡璇(2021)。新莊老街再造與公民參與―以新莊故事遊藝隊為例。商略學報,13(4),253-266。
陳婉琪、王淑貞、許哲維(2022)。不考試,公平嗎?以全國考招資料檢視多元入學公平性。臺灣社會學刊,71,57-90。
陳潁峰(2010)。環評需要什麼樣的公民參與?廢棄物填海造島政策中環評公民共識會議的啟示。科技、醫療與社會,201910,65-118。
陳潁峰(2018)。公民參與和核安治理--核四安全監督委員會與新北市核能安全監督委員會之比較。東吳政治學報,36(1),1-63。
張鈿富、葉連祺、張奕華(2005)。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對入學機會之影響。教育政策論壇,8(2),1-24。
黃東益(2008)。審議過後―從行政部門觀點探討公民會議的政策連結。東吳政治學報,26(4),59-96。
黃政傑(2017)。評大學考招新方案之爭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5),38-45。
葉玉玲、丁一顧(2021)。我國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之回顧與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4),1-9。
葉高華(2018)。大學多元入學是否有利「家境好」的學生?臺灣社會學刊,64,171-195。
楊玉惠(2012)。大學繁星計畫學生學業成績表現分析。教育政策論壇,15(4),63-93。
楊國樑、王瑞榮、陳錦初(2014)。管道多元與學生多元制度在入學後學業成就差異之比較。樹德科技大學學報,16(2),37- 56。
楊瑞明、呂宗皋(2021)。大學考招變革的回顧與展望。台灣教育雙月刊,729,64-72。
蔡岳勳,王齊庭(2014)。以彈性公民多元參與模式促進綠色能源發展之法規政策初探。法治與公共治理學報,2,63-91。
駱明慶(2002)。誰是臺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30,113-47。
駱明慶(2018)。誰是臺大學生?(2001–2014)—多元入學的影響。經濟論文叢刊,46(1),47-95。
謝念慈(2021)。大學入學考招制度評析與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4),40-49。
簡子文(2023)。全民國防教育的地方治理-以南投縣全民國防走入鄉里活動為例。中國行政評論,29(2),72-106。
簡茂發、洪冬桂(2009)。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的回顧與前瞻。臺灣教育,657,2-7。
簡嘉男、林佩萱(2018)。運用公民參與審計方式查核臺電公司輸電系統建設計畫執行情形。政府審計季刊,39(1),36-47。

三、研究計畫
李大偉(2012)。我國大學多元入學制度之評估研究(編號:RDEC-RES-100-022)。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四、學位論文
王亭鈞(2020)。網路使用行為及公民參與之關聯性研究。國立臺北大學財政學系碩士。未出版。臺北。
王慧雯(2020)。因應氣候變遷調適之公民參與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未出版。臺北。
丘愛鈴(1998)。我國大學聯招政策變遷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未出版。台北。
石淨文(2019)。台灣細懸浮微粒治理與公民參與—以深澳燃煤電廠爭議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未出版。臺北。
吳和修(2023)。高中生社群媒體參與、公民態度對公民參與影響之研究-以台南地區國立高中為例。環球科技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未出版。雲林。
吳麗婷(2020)。非營利組織運用社群媒體之社會行銷研究:以澳門推動青年公民參與策略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未出版。臺北。
李夢楚(2018)。台灣2022年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發展與改革之回應性評估。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科技學系碩士。未出版。新竹。
李麗卿(2019)。社子島開發案政策規劃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未出版。臺北。
李素蓮(2019)。鈔券圖像選用方式納入公民參與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未出版。臺北。
沈然(2020)。參與式預算強化地方治理之研究—以臺北市三腳渡自行車道跨岸吊橋案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碩士。未出版。桃園。
阮家銘(2019)。審議式民主與青年的政治參與―以臺中市青年事務審議會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未出版。臺北。
周玉葉(2020)。地方客家社團協力推動參與式預算之研究:以桃園市富岡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未出版。桃園。
林芝安(2021)。高中生涯輔導與大學多元入學的對話:以南部一所高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嘉義。
林沂蓁(2020)。代議體制下地方行政機關推動公民參與的研究──以臺北市政府推行i-Voting個案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碩士。未出版。桃園。
邱鈺婷(2022)。基層官僚視角下的公民參與實踐與省思―以高雄市區公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未出版。高雄。
邱慧珠(2019)。公民參與文化資產保存審議之研究-以民主立方體為分析取徑。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北。
洪寧均(2021)。轉動台灣綠能的積極公民:台灣公民電廠的行動者網絡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碩士。未出版。臺北。
紀佳琪(2014)。大學多元入學政策制定合理性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高詩茹(2021)。我國實踐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公民參與機制之研究─以中央選舉委員會推動「易讀版投票指南手冊」為案例。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碩士。未出版。桃園。
翁鈺旻(2019)。當新政治遇到舊政治:以臺北市參與式預算為例。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未出版。臺北。
陳怡璇(2021)。新莊老街再造與公民參與—以新莊故事遊藝隊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未出版。臺北。
羅笠瑋(2023)。公民參與及信任建構:以台北市社子島都市計畫案的多元公民參與為例。
張琬琦(2021)。從羅爾斯《正義論》的角度探討臺灣促進教育機會均等政策—以大學多元入學政策為例。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碩士。未出版。臺北。
曹騏祥(2019)。網路公共參與之議題內容分析―以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碩士。未出版。桃園。
陳薏文(2021)。繁星推薦的興起-從歷史制度論看大學多元入學制度革新。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未出版。臺北。
陳柏蓉(2021)大學考招制度變革之高中適性教育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未出版。臺北。
曾於萱(2019)。台灣高等教育入學公平性之利害關係人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亞太研究英語博士學位學程(IDAS)博士。未出版。臺北。
黃東益(2021)。公民參與的制度設計與公共價值創造:臺北市的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未出版。臺北。
游于穎(2019)。參與式預算下公民參與:以臺北市新移民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未出版。臺北。
陳鴻緯(2022)。資訊揭露對公民參與政策規劃影響之研究─以金沙戲院為例。國立金門大學工程科技碩士。未出版。金門。
張雅瑄(2020)。臺北市政府汲取首爾市參與式預算經驗之可行性評估。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未出版。臺北。
張曉菁(2020)。合作夥伴或狹路冤家?臺北市參與式預算中主責機關與提案公民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未出版。臺北。
歐貞杰(2022)。公民參與的角色及貢獻-以第七代國民身分證換發決策過程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未出版。臺北。
劉育志(2021)。我國大學入學制度公平性之能力取向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未出版。臺北。
劉宛蓉(2020)。公私協力下的參與式預算:以臺北市士林區德行繽紛社區發展協會為例。臺北市立大學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公共事務學碩士。未出版。臺北。
劉佳融(2019)。從我國中央及地方青年諮詢組織個案比較分析檢視我國青年公民參與機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惠雅(2019)。公民參與機制於勞動檢查之運用―臺北市勞動條件檢查陪同鑑定制度探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未出版。臺北。
羅笠瑋(2023)。公民參與及信任建構:以台北市社子島都市計畫案的多元公民參與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未出版。臺北。

五、網路資料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01)。大學多元入學新方案。取自https://www.ceec.edu.tw/
大學招生委員聯合會(2017a)。多元入學方案(111學年度起適用)。取自https://www.jbcrc.edu.tw/multi3.html
教育部(2003)。大學多元入學改進方案與配套措施。取自https://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A040080041012500-0910829
教育部(2023)。104-111 學年度特殊選才招生統計表。取自https://ws.moe.edu.tw/Download.ashx?u=C099358C81D4876C725695F2070B467E8B81ED614D7AF43E9AB940CC40C24D542EA4164583A7C775497BB3688FF0FF18636AECCBDEF9A506E688921DB36B439E4D6DEBA0B0B834E8448AA674BE0C608F&n=F910B8FFB408DFC8C512B99D8CD2D29DA8A64183437D14BF664C4EC0C42B3EBEC93336E635CB7F02B6A7CF073C5F2C14E58D443884DF9A8A&icon=..pdf

貳、外文部分
Arnstein , Sherry R. (1969).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35:4, 216-224
指導教授 孫煒(Way Sun) 審核日期 2024-7-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