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機構典藏-N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提供博碩士論文、考古題、期刊論文、研究計畫等下載:Item 987654321/421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80990/80990 (100%)
Visitors : 41244959      Online Users : 803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ir.lib.ncu.edu.tw/handle/987654321/4212


    Title: 慈航普度-觀音感應故事敘事模式及其宗教義涵
    Authors: 林淑媛;Su-Yuan Ling
    Contributors: 中國文學研究所
    Date: 2001-07-16
    Issue Date: 2009-09-22 09:14:33 (UTC+8)
    Publisher: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Abstract: 本論文主要探討中國觀世音菩薩信仰的建立問題,觀世音菩薩信仰的建立主 要透過諸如經典的翻譯、感應故事的創作、畫像雕塑的繪製、化身傳說與普陀聖 地的建立等媒介。本文集中運用的材料為感應故事,感應故事屬於尼尼安?斯馬 特(Ninian Smart)所說宗教七維中的「敘述性或迷思性」,從感應故事的創作與 傳播過程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國人所認知的觀世音菩薩之宗教精神。研究的方 法,應以研究的材料而決定,因為感應故事,從文類的角度而言,屬於敘事文類, 所以參用西方敘事學的理論分析感應故事的敘事結構,敘事結構必有其相符應的 文化心理,即在表層的敘事結構下所蘊含的宗教義涵。研究的範圍,主要以南朝? 宋傅亮的《光世音應驗記》、南朝宋?張演《續光世音應驗記》及南朝?齊陸皋 《繫觀世音應驗記》及清朝釋弘贊《觀音慈林集》、周克復《觀音經持驗記》這 五本感應專書為主,因為從文學研究的角度而言,從作者角度可以了解其編撰感 應專書的意圖,編撰的意圖往往會影響文本的特性。 根據以上的種種考量,本文章節安排如下: 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研究的義界與範圍、第三 節研究方法與材料的選擇、運用與第四節論文的結構。 第二章觀音感應故事的編撰意圖與敘事策略:第一節編撰者的佛教信仰體驗 與編撰意圖、第二節感應故事的編撰方式。 第三章觀音感應故事的敘事模式及其特色:第一節觀音感應故事敘事模式的 類型、第二節觀音感應故事的敘事特色。 第四章觀音感應故事的深層結構:第一節觀音感應模式的建構、第二節普陀 聖地的建構、第三節救度的複音— 觀音之倫理化、第四節慈航普度—中國人理想 的化身。 第五章感應故事在文學與宗教的價值:第一節奇蹟文學的魅力—觀音感應故 事在文學上的價值、第二節慈航普度的形象—觀音感應故事在宗教上的價值 。 第六章 結論。 經由以上的分析論證,歸結幾項判斷:感應故事的敘事結構呈現幾種敘事特徵, 一、以敘事情節為主。作者考慮結構時的中心在情節的安排,情節的安排以 彰顯靈驗的效果為中心。二、人物只具敘事功能,人物性格不是敘事的重點三、 敘事時間以順序法為主,呈現線性結構的方式。 由以上特點形成敘事的固定模式,而一直沿用,從六朝、隋唐、元、明、清 的幾乎沒什麼太大變化,可以說六朝已確立了觀音感應故事的基本模式,而這樣 的敘事模式蘊藏三層意義:一、模式是普遍遵從的一種規範;二、模式可以超越 時空,由靜態轉化為動態,具有傳承性;三、模式具有工具操作的性質,能被循 環反覆運用。感應故事形成模式化,具有規範性,傳承性,例如認為感應經驗為 真實存在,採取實錄的書寫態度,一直延續到現代。後人寫作感應故事也可以依 照前人的敘事方式書寫,因此感應故事模式化的價值具有了實用性。 我們認為觀音感應故事的敘事結構呈現模式化與作者「宣教意圖」以及一般 4 人認知故事的心態有關,所涉及的不只是結構技巧的形式問題,尚包涵我們如何 認識觀音的問題,換言之,人如何理解觀音、認識觀音為感應故事的真正敘事動 力。因為宗教的認知往往制約感應的內容,換言之,宗教性為敘事結構的第一因。 藉由感應故事,我們所認識的觀世音菩薩是蘊含著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精 神,可以說觀音感應故事為中國的觀音信仰的基盤,使社會各階層更熟悉觀世音 菩薩的慈悲與神通力。經由感應故事所建構的觀世音菩薩的形象已深入中國各個 社會階層,反映人心需要宗教的慈悲精神的救濟力量。
    Appears in Collections:[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Electronic Thesis & Dissertation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All items in NCUI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 Copyright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版權所有 | 收藏本站 | 設為首頁 | 最佳瀏覽畫面: 1024*768 | 建站日期:8-24-2009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