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80990/80990 (100%)
造訪人次 : 40257574      線上人數 : 121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ir.lib.ncu.edu.tw/handle/987654321/5827


    題名: 有機碘化物在金、銠、鉑(111)電極和有機二硫醇化物在鉑(111)電極的吸附結構
    作者: 張金喜;Jing-Xie Chang
    貢獻者: 化學研究所
    關鍵詞: 碘化物;二硫醇化物
    日期: 2000-06-29
    上傳時間: 2009-09-22 10:08:10 (UTC+8)
    出版者: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摘要: 碘、碘苯(IB)、碘庚烷(IH)、碘十二烷(IDD)和1,4-二羥基-2-碘苯(DHIB)在高規則度的金(111)、銠(111)和鉑(111)電極的吸附情形,已經由循環伏安儀(CV)和同步掃描穿隧顯微鏡(STM)觀察。結果發現與超高真空環境下相似,這些分子在室溫與照光界面中分解成碘原子和碳氫碎片;在電化學界面中,碘原子是電極表面上主要的吸附物質,而有機物質則可能聚合或形成穩定物質,根據DHIB的CV電量結果指出,分子仍可能吸附在表面上,雖然其覆蓋度只有十分之一單層膜。在金(111)和鉑(111)電極的界面分解過程當中,電化學電位造成些許的差異;高品質同步STM圖像顯示碘原子在金(111)表面形成(p x √3)結構,在銠(111)表面形成(√3 x √3)R 30°結構,而在鉑(111)表面上規則結構只出現在電位0.3 V以下,在高電位則出現不規則結構。碘原子和分子共吸附在金(111)表面的STM圖像,其每一個突出點的高度相同,故猜測電子穿隧應是經由和表面直接鍵結的碘原子端。所有分子均形成(p x √3)結構,但DHIB例外,因為將電位降低至0.3 V時,(p x √3)重構成(3 x 3)排列。 STM亦被用以研究在電化學的環境中Pentiptycene-derived α,ω-alkanedithiols在鉑(111)表面上的單層膜吸附結構,結果顯示這些分子以摺疊的構形,形成一局部的(2√7 x √13)對稱結構,STM明確地顯示出此排列具有多種可能的轉動結構。由於本實驗的電壓是位於氫原子的吸附區間,大部分的電極表面為氫原子所佔據,因此雖然表面分子的吸附量少但卻集中於局部區域,而α,ω-alkanedithiols分子之選擇以摺疊構形吸附的主因是存在於鄰近分子碳鏈之間的凡得瓦作用力和它與吸附氫原子之間的推斥力。
    顯示於類別:[化學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在NC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 Copyright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版權所有 | 收藏本站 | 設為首頁 | 最佳瀏覽畫面: 1024*768 | 建站日期:8-24-2009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