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80990/80990 (100%)
造訪人次 : 40254284      線上人數 : 435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ir.lib.ncu.edu.tw/handle/987654321/87517


    題名: 東南亞客家「新族群性」的形塑與呈現
    作者: 蕭新煌
    貢獻者: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
    關鍵詞: 東南亞客家;新族群性;在地化;公民權;
    日期: 2021-12-21
    上傳時間: 2021-12-23 14:07:07 (UTC+8)
    出版者: 客家委員會
    摘要: 當代新族群性具有兩個特性:一是以文化象徵建立自我族群認同的一部分,二是強調行動策略,將族群性視為社會參與和建構公民權的動員策略。在美國,新族群性指的是南歐和東歐的第三、第四代成員尋求自我認識的過程。這種新族群性的自我意識重建的基礎,不必然(1)要會說英語以外的外國(原母語)語言,(2)生活在某一種亞文化(subculture)中,(3)生活在緊密聯繫的族群關係或社群中,(4)屬於某個特定強調同鄉情誼的組織,(5)回應某些族群性的訴求,(6)狹隘的讚揚自己的民族性或傳統文化(Novak 1996:346-347)。再以東南亞華人移民為例,顏清煌與王賡武均指出,戰後局勢的變遷對於東南亞華人的認同影響,兩者皆著重在海外華人本地化,海外華人的民族性認同亦逐漸轉變為當地民族國家的認同,但如何保有其族群認同,則是一個新課題。換言之,不同世代的華人,所呈現的「族群」意涵、「族群認同」等均不相同,會受到國家政策、社會位置與人群互動的影響。相同的,華人中的客家族群性也會在上述的歷史與移民在地化過程中,呈現出不同的建構方式與內涵,在民族國家的脈絡中以及在地化、民主化的衝擊下逐漸形成新的族群性。本整合計畫「東南亞客家新族群性的形塑與呈現」,將以「新族群性」概念為基礎,比較東南亞各國客家族群認同的轉變,分析客家族群性在如何在歷史的過程與社會脈絡中,被塑造為重要與可信的分類範疇,亦即「新族群性」是否出現?如果出現,其形成與呈現的過程又為何?
    關聯: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顯示於類別:[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 研究計畫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99檢視/開啟


    在NC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 Copyright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版權所有 | 收藏本站 | 設為首頁 | 最佳瀏覽畫面: 1024*768 | 建站日期:8-24-2009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