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 |
The years of 1966 – 1998 are the dark era for Chinese-Indonesian society. The government regulations of Orde Baru regime made the societies could not doing activities related to their culture. The Chinese-Indonesian people could not celebrating Chinese New Year, using Chinese names, studying Chinese and many things. The government also had banned Chinese Schools and Chinese newspaper all over Indonesia. The regulations were made in order to make the Chinese-Indonesian community can be easily assimilate with the native. But, in turn, their Chinese language skills are getting a weak; even the young generations cannot understand Chinese anymore.
Since 1999, the new regulations have been made to afford an opportunity for Chinese-Indonesian community using their language and doing activities related to their culture. Hence, Chinese-Indonesian community can re-introduce their Chinese culture again. Moreover, lots of native starts to study Chinese language. The Chinese-Indonesian writers took this opportunity to introduce Chinese-Indonesia literature and established an association for Chinese-Indonesia writers.
Yinhua Zioxie is a Chinese-Indonesian writer’s association. The main focus of the organization is introducing the Chinese-Indonesia literature. Yinhua Zuoxie helps the Chinese-Indonesian community to preserve their heritage, focusing on Chinese literature. They dedicates their literature to represent their feelings about Indonesia, concerning on the issue of discrimination faced by Chinese-Indonesian community. They also are using Indonesian in their literature in order to attract the interest of Indonesian people who don’t understand Chinese.
|
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
一、專書
(一)、中文
新加坡歌德學院與新加坡作家協會聯辦:《東南亞華文文學》(新加坡:新加坡歌德學
院,1989年)。
Robert Escarpit,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1990年12月)。
趙順宏:《海外華文文學史初編》(北京市:鷺江出版社,1993年)。
卡勒:《文學理論》(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郁漢良:《華僑教育發展史》(臺北市:國立編譯館,2001年)。
張建:《文學概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9 月)。
梁立基:《印度尼西亞文學史》上、下冊(北京市:昆侖出版社,2003年9月)。
李卓煇:《印華先驅人物光輝歲月》(雅加達:聯通書局出版社,2003年12月)。
公仲 編:《世界華文文學概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李學民、黃昆章:《印尼華僑華人史:古代至1949年》(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1月)。
黃昆章:《印尼華僑華人史:1950至2004年》(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
月)。
朱文斌 編:《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12 月)。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係編者:《印尼華文教育與教學》(桃園縣中壢市:中原大學應用
華語係,2006年12月)。
唐慧:《印度尼西亞歷 屆政府華僑華人政策的形成與演變》(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6年12月)。
朱立立:《身份認同與華文文學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3月)。
(二)、外文
Suryadinata, Leo. Pribumi, Indonesians, The Chinese Minority And China. (Singapore:
Heinemann Asia, 1992).
Suryadinata, Leo. Chinese Adaptation and Diversity: Essays on Society and Literature in
Indonesia, Malaysia & Singapore.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1993).
Barker, Chris. Making Sense of Cultural Studies: Central Problems and Critical Debates.
(SAGE Publications, 2002).
Barton, Greg. Abdurrahman Wahid: Muslim Democrat, Indonesian President. (Australia: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Press, 2002).
Creswell, John W.. Reseach Design: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and Mixed Methods Approache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2002).
Suryadinata, Leo. Indonesia’s Population: Ethnicity and Religion in a Changing Political
Landscape.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3).
Wei Djao. Being Chinese : Voices From the Diaspora. (Tucson :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2003).
Chan, Kwok-bun. Chinese Identity, Ethnicity and Cosmopolitanism. (Oxon: Routledge, 2005).
Suparlan, Parsudi. Suku Bangsa dan Hubungan Antar Suku Bangsa. (Jakarta: Penerbit YPKIK
Press, 2005).
Tan, Chee-Beng. Chinese Overseas: Migration, Research and Documentation. (Hong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7)
Toer, Pramudya Ananta. The Chinese in Indonesia. (Singapore: Select Publishing, 2007).
Tony Day (Editor). Identifying With Freedom: Indonesia After Suharto. (United Kingdom:
Berghahn Books, 2007).
Chang, Yau Hoon. Chinese Identity in Post Suharto Indonesia: Culture, Politics and Media.
(Portland: Sussex Academic Press, 2008).
Setiono, Benny G.. Tionghoa Dalam Pusaran Politik. (Jakarta: Trans Media Pustaka, 2008).
Tan, Mely G.. Etnis Tionghoa di Indonesia: Kumpulan Tulisan. (Jakarta: Yayasan Obor
Indonesia, 2008).
二、期刊
(一)、中文
汪義生:(印度尼西亞華文文學的艱難歷程),上海: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第10 卷第9期,1999年9月。
楊怡:(印尼華文文學語言特色),廈門:《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
期(總第154期),2002年。
林來榮:(記錄印華作協「蘇北文學節」),香港:《香港文學》,第297期,2009年9
月。
呂紀葆:(雨中春樹萬人家 --- 淺談袁霓其人其作品),香港:《香港文學》,第327
期,2012年3月。
(二)、外文
Allen, Pamela. Sastra Diasporik? : Suara-suara Tionghoa Baru di Indonesia in Antropologi
Indonesia: Indonesia Journal of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Th. XXVII, No. 71, Mei-Agustus 2003.
三、學位論文
楊佩梅:《全球華文熱下海外臺校在印尼雅加達及泗水之因應策略》(臺北: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硏究所,民99)。
四、印華作協
(一)、文學作品
鄭金華:《金梅子短篇小説集》(曙光出版社,1998年,12月)。
莫名妙:《莫名妙極短篇》(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12月)。
碧玲:《摘星夢》(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6月)。
明芳:《相約在山城》(印度尼西亞:印華作協策劃出版,2001年11月)。
《有恒的愛》(印度尼西亞:印華作協出版,2002年9月)。
《生命的火花》(印度尼西亞:印華作協出版,2005年8月)。
陳東龍:《追尋心錄的選擇》(印度尼西亞:印華作協出版,2007年12月)。
曉星:《多巴湖戀歌:寒川華印雙語詩選》(印度尼西亞:印華作協出版,2008年8
月)。
曉星:《最後三秒》(印度尼西亞:印華作協出版,2010年7月)。
莎萍:《寫給未來》(印度尼西亞:印華作協出版,2010年4月)。
碧玲:《忘鄉望鄉》(印度尼西亞:印華作協出版,2010年1月)。
袁霓:《失落的鎖匙圈》(印度尼西亞:印華作協出版,2010年6月)。
梁菊庵:《鏡花水明》(印度尼西亞:印華作協出版)。
(二)、期刊
《印華文友》(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第3期,1999年9月28 日)。
《印華文友》(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第4期,2000年1月)。
《印華文友》(印尼:印華作協出版,第10期,2001年9 月)。
《印華文友》(印尼:印華作協出版,第11期,2001年12 月)。
《印華文友》(印尼:印華作協出版,第15期,2002年11月)。
《印華文友》(印尼:印華作協出版,第16期,2003年2月)。
《印華文友》(印尼:印華作協出版,第18期,2003年9月)。
《印華文友》(印尼:印華作協出版,第20期,2004年3月)。
《印華文友》(印尼:印華作協出版,第21期,2004年6月)。
《印華文友》(印尼:印華作協出版,第23期,2005年3 月)。
《印華文友》(印尼:印華作協出版,第25期,2005年9月)。
《印華文友》(印尼:印華作協出版,第26期,2005年12月)。
《印華文友》(印尼:印華作協出版,第27期,2006年3月)。
《印華文友》(印尼:印華作協出版,第28期,2006年10 月)。
《印華文友》(印尼:印華作協出版,第29期,2007年2月)。
《印華文友》(印尼:印華作協出版,第30期,2007年6月)。
《印華文友》(印尼:印華作協出版,第32期,2008年1月)。
《印華文友》(印尼:印華作協出版,第34期,2008年9月)。
《印華文友》(印尼:印華作協出版,第35期,2008年12 月)。
《印華文友》(印尼:印華作協出版,第36期,2009年4月)。
《印華文友》(印尼:印華作協出版,第37期,2009年8月)。
《印華文友》(印尼:印華作協出版,第38期,2010年1月)。
《印華文友》(印尼:印華作協出版,第39期,2010年6月)。
《印華文友》(印尼:印華作協出版,第41期,2011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