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720100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8 、訪客IP:3.147.60.137
姓名 蔡宜娟(Yi-juan C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論文名稱 親密與衝突的母女關係:以客家女性論述傳承為例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of Intimacy and Conflict: The Case Study of Hakka Women’s Discourses.)
相關論文
★ 寺廟與客家聚落關係──以桃園縣觀音鄉甘泉寺為例★ 客家鄉鎮發展文化觀光之研究—以桃園縣新屋鄉為例
★ 客家花布的符號消費與族群認同★ 台灣客家族群的跨國認同與文化建構:以泰國台灣客家同鄉會為例
★ 客家飲食傳承與族群認同★ 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抗日事件之研究
★ 國小學童客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基隆市國小高年級為例★ 文化展示與客家論述:以苗栗客家文化園區為例
★ 族群旅遊節目的再現分析-以客家電視台為例★ 桃竹苗地區印尼客家外籍配偶的認同變遷
★ 客家流行音樂與青年的客家認同★ 清代新竹關西王廷昌家族的拓墾與發展
★ 論多元族群之社區認同建構─以桃園市龍潭區佳安社區為例★ 移民二代的認同抵抗與變遷─高屏溪畔滇緬義胞聚落的當代情境
★ 客家文化的傳承與變遷:以祭拜祖先為例★ 桃園巿客家庄新住民的文化適應與認同研究 :以觀音區菲籍家庭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每當論及客家女性,外界對於客家女性多會給予肯定,讚譽客家女性為好妻子、好母親,甚至是好媳婦;如「家頭教尾」、「田頭地尾」、「灶頭鑊尾」、「針頭線尾」等描述。「四頭四尾」集養育、農務、廚事、縫紉於一身的多重形象,來肯定、讚譽客家女性的犧牲奉獻以及勤敏能幹;至今,傳統的客家社會依舊以此標準,來做為教育下一代的規範準則。然而,這套客家女性論述是否影響著現代的客家女性?當今的客家女性如何看待這套客家女性論述?
在文化傳承和性別角色的養成中,家庭扮演很大的影響力,為性別提供社會角色,使個體合乎社會文化中對該性別角色的期待,其中客家族群,客家女性扮演著家庭中文化的傳承者與重要角色,於家庭的生活中繼續傳承於下一代。傳統客家女性在客家文化傳承的脈絡之下扮演著文化傳承以及性別角色養成的重要角色。因此,本研究旨在研究客家母親如何發展自己的家庭價值觀,以及她們如何詮釋和處理客家傳統與現代的客家社會之間的緊張關係。
研究發現,在與時代變遷過程中,年輕客家女性在現代社會中的經歷確實有別於刻板印象中的傳統客家女性身影,表現於女性意識的發展與女性地位的提升上,她們重新檢視與定義傳統美德的合宜性,且著重於突顯「自我」的主體和客家女性的能動性。
摘要(英) Traditional discourse of Hakka women are always relative to good housewives, mothers, even daughters-in-law, taking care of domestic affairs, such as framing, cooking, educating, needle working, and respecting elder generation. For a long time, most people would use multi-images words to give praise to Hakka women for their hard-working. Nowadays, some traditional Hakka families still teach next generation based on these traditional values However, what will it happen when modern women face the traditional Hakka discourse? And How modern Hakka women interpret this discourse and their ethnic identity and social memory?
Family plays a key role in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sex role for individual development. The Hakka women are viewed the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productions of Hakka tradition and sex characters in family.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s at examining how Hakka mothers develop their family values, and how they interpret motherhood in child-raising in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Hakka tradition and modern Hakka societ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he experiences of young Hakka women in modern society are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stereotype of Hakka women because of the generation change based on the growth of women’’s awareness and the promotion of women’s status. They redefine the adaptability of traditional virtues, and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self” and young Hakka women’s initiative.
關鍵字(中) ★ 母女關係
★ 客家女性
★ 婚姻
★ 家庭
關鍵字(英) ★ Marriage
★ Family.
★ Hakka Women
★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的形成 1
  第二節 我的研究興趣與關心 4
  第三節 研究概念與架構 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0
  第一節 客家族群的家庭教育觀 10
  第二節 傳統客家女性的論述 14
  第三節 性別分工、家庭意識形態與父權制度 21
  第四節 母女關係 23
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 30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方法 30
  第二節 研究工具 31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39
  第四節 研究倫理 43
第四章 不同世代的客家女性看客家女性論述的觀點 44
  第一節 客家女性的傳統德行 45
  第二節 客家女性的能力 60
  第三節 客家女性的情感與性慾 68
第五章 母女關係與客家女性論述的傳承 77
  第一節「威權傳統型」的客家母親 78
  第二節「傳統開明型」的客家母親 87
  第三節「反思傳統型」的客家母親 9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分析 101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109
  第三節 研究心得與感想 110
參考書目 111
附錄 116
表目錄
表2-1:女性主義者對母女關係觀點分析 32
表3-1:受訪者教育程度統計表 36
表3-2:受訪者年代統計表 37
表3-3:逐字稿時間與字數表 43
表3-4:訪談稿編碼代號釋意表 44
表3-5:訪談逐字稿範例 45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Abbott, Pamela and Wallace, Claire、俞智敏等譯,1995,《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 台北:巨流。
Chodorow, Nancy J.著、張君玫譯,2003,《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台北:群學。
Gilligan, Carol著、王雅各譯,2002,《不同的語音:心理學理論與女性的發展》。台北:心理。
王文科,1998,《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連生,2003,《親職教育-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行,1999,〈(愛情的)墳墓、天堂?婚姻與家庭〉。收錄於王雅各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
江宜倩,2001,《未婚男性婚姻觀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江運貴,1996,《客家與臺灣》。台北:常民。
吳承珊,2000,《母親與教師的管教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影響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系碩士論文。
吳品彥,2009,〈美德之後—年輕客家女性的客家性探討〉。論文發表於「中華傳播學會2009年會論文」,台北,中華傳播學會,民國100年7月6日。
吳振賢,2004,〈客家人的教養觀—以美濃地區客家人為例〉。收錄於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劃。台北:客家委員會。
李文玫,2011,《離散、回鄉與重新誕生:三位客家女性的相遇與構連》。台北:輔仁大學心理所博士論文。
李竹君,2001,《客家農村女性的勞動經驗與美德》。花蓮:花蓮師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宗文,2002,〈Baumrind 的教養方法和中國教養方法探討〉。《國教之聲》342:8-13。
李欣穎,2005,《從浪漫韓劇中,傾聽青少年的愛情態度:以八位青少年為例》。台北: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房學嘉,2002,《客家源流奧探》。台北:武陵。
邱珍琬,2003,《親職教育》。台北:五南。
邱詩婷,2008,《客家族群性別制度之研究-以屏東縣竹田聚落為例》。屏東: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惠文,2007,《客家父母的家庭概念子女教養信念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兒童發展組碩士論文。
姜惠文、陳銀螢,2008,〈台灣客家父親的父職認知及子女教養信念--以育有學齡 子女的父親為例〉。《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5:61-80。
姜漢儀,2004,《游移在飛翔與駐足之間:現代未婚女性的母職觀》。台北:台北 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清暉,2011,〈台灣學生性行為 女生愈來愈開放〉。自由時報,2011年5月29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y/29/today-health4.ht,取用日期:2011年12月29日。
張典婉,2004,《台灣客家女性》。台北:玉山。
張娟芬,1991,〈女性與母職-一個嚴肅的女性思考〉。《當代》62:94-98。
張彬村,1999,〈明清時期寡婦守節的風氣:理性選擇(rational choice)的問題〉。《新史學》10(2):29-76。
張維安,1994,〈客家婦女地位:以閩南族群為對照的分析〉,頁243-270,收錄於徐正光、彭欽清、羅肇錦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5。台北:巨流。
郭完五,1991,〈客家人來自黃河流域〉。《中原文獻》,23(1):109-112。
陳若琳,2004,《客家婦女的代間教養及傳承─以苗栗客家為例》。客家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報告。
陳運棟,1978,《客家人》。台北:聯亞。
彭淑華,2005,〈婆家?娘家?何處是我家?-女性單親家長的家庭支持系統分析〉。論文發表於「全球化下的家庭圖像-社會工作實務的新思維研討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民國94年2月26日。
彭懷真,1991,《社會學辭典》。台北:五南。
彭懷真,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曾純純,2008,《六堆地區客家婦女的守節與再嫁》。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
黃琴雅,2002,〈台灣客家族群婚姻觀與家庭之探討-以客家女性為例〉,《中華家政學刊》,32:123-134。
黃羨斐,2000,《婚前性行為內在衝突之分析研究-以大學校園女學生為例》。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美慧,1991,《單身女性之婚姻觀-現象學方法的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 7-28。
楊惠琪,2011,〈趨勢研究 女大專生嘗禁果 28年飆5.7倍〉。蘋果日報,頭版,5月29日。
楊蒲娟,2008,《成為母親—在母女關係中重構家庭圖像》。高雄: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碩士論文。
葉肅科,2000,《一樣的婚姻,多樣的家庭》。台北:學富。
鄒金鳳,2000,《親密戰爭?》由母女關係看性別角色與認知的建構》。花蓮: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
劉佩詩,2006,《家庭版沿革與女性角色轉變:以中國時報為例(1959-2004)》。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敏貞,2010,《台灣客家女性諺語中的文化意涵研究》。台北: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惠琴,2000,〈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6:97-130。
劉錦雲,1995,《客家民俗文化漫談》。台北:武陵。
劉還月,1991,〈臺灣的客家民俗〉。收錄於徐正光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
謝重光,2005,《客家文化與婦女生活:12~20 世紀客家婦女研究》。上海:古籍。
鍾永豐,1994,〈客家人的家族與婚姻〉,頁281-292,收錄於徐正光、彭欽清、羅肇錦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鍾永豐,1994,〈淺論傳統客家婦女的身份〉。收錄於美濃愛鄉協進會編,《重返美濃》。屏東:美濃愛鄉協進會。
鍾思嘉,2004,《親職教育》。台北:桂冠。
藍佩嘉,2008,《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臺北:行人。
藍采風,1986,《婚姻與家庭》。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羅香林,1992,《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台灣一版)。興寧初版,1933。
鐘普蘭,2010,〈客家婦女的守志與再嫁-以族譜記載為中心分析〉,《客家研究期刊》1:120-133。
英文部份
Collins , Patricia Hill, 1991 ,Black feminist thought:Knowledge , consciousness , and the politics of empowerment . New York: Routledge.
Chodorow, N, 1978, 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John,Muncie,Margaret,Wetherell,Mary,Langan,Rudi,Dallos,and Cochane, Allan(Eds.). Pp.7-37 in Understanding the family.London:Sage.
Rich, A,1986, Of Woman Born: Motherhood as Experience and Institution. NY: Norton.
Smola, R. W., and C. D. Sutton, 2002,“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Revisiting Generational Work Values for the New Millennium.”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3: 363-382.
Steele, H., & Steele, M., 1994, Intergenerational patterns of attachment. In K. Bartholomew & D. Perlman(Eds.), Attachment processes in adulthood.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London and Bristol, Pennsylvania.
指導教授 王俐容(Li-Jung Wang) 審核日期 2012-7-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