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730601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7 、訪客IP:3.143.237.2
姓名 傅珍紹(Chen-shao F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學校與社區協力發展客家本位特色課程之研究 ─以桃園縣中平國小為例
(A study of concerted efforts from school and community to develop Hakka-based featured curriculum - taking Chung-ping Elementary School (CPES) in Taoyuan County as an example)
相關論文
★ 客家文化產業發展環境分析之研究-以關西仙草產業為例★ 節慶活動與客家文化創新之研究─以苗栗火旁龍為例
★ 客語無障礙環境政策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聖德老人服務中心為例★ 女性村長在推動客家社區事務領導特質之研究
★ 客家族群在臺灣播遷之研究—以苗栗何子報家族為例★ 地方休閒產業發展的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苗栗舊山線為例
★ 非營利組織產業化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兩個社區為例★ 地方特色產業競爭力之研究-以新埔柿餅為例
★ 客家產業政策成效評估之研究★ 發展客庄聚落文化與生態觀光策略之研擬 以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社區為例
★ 年輕世代客家飲食意象調查研究-以中壢地區大學院校學生為例★ 地方文史工作者與客家學術機構之對話-以新竹縣為例
★ 民眾對客家創作音樂認知之研究-文化迴圈的觀點★ 桃園縣平鎮市三官信仰與聚落發展之研究
★ 客家特色產業政策網絡之研究★ 臺灣客庄旅遊地與飲食意象關聯之實證分析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文化的傳承靠教育,教育的落實靠課程,故要傳承客家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課程,讓學生經由課程的實施,了解客家先民的生活,從中體會客家的精神。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每個學校為了營造自己的特色,可以藉由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來創造差異,呈現自己的與眾不同。
社區中有文化、有技藝,學校中有教師、有課程,要延續文化,需要學校與社區的協力,讓社區文化得以傳承,學校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特色。中平國小連續三年獲得教育部「活化校園空間暨發展特色學校方案」優等,一定有可供學習效法之處,故成為本研究個案選擇的理由。
本研究先從文獻探討學校本位課程與協力治理的理論,得出學校本位課程的協力治理模式,接著進行深度訪談,訪談對象區分為公部門(學校)、私部門(社區組織、家長會、志工團),來了解公私部門之間協力治理網絡的互動關係,希望有效蒐集並分析衍生協力發展課程的影響因素。
研究發現在協力時需要透過一些機制的運作,來促使協力關係的順利進行。同時也發現,協力治理的客家本位特色課程,可以透過學校與社區情境分析、擬定目標、協力過程、領導者的促成而產出。客家本位特色課程可以形塑學校與社區、可以喚起客家意識、可以傳承客家文化,所以以客家文化為核心的特色課程發展是可行的。所以學校與社區協力發展客家本位特色課程,是傳承客家文化很好的方式。
摘要(英) The inheritance of culture depends on educ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relies on curriculum. By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the students will understand the life of the Hakka ancestors and experience the spirit of the Hakka. It’s the best way to pass on and carry on Hakka culture.Du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ade 1-9 Curriculum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each school builds up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by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to create differences and display uniqueness.
The cultures and skills are preserved in community. There are teachers and curriculum in school. With the concerted efforts from school and community, the community culture can be carried on and the school can also create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On the program “Activation and Reutilization of Unoccupied Campus Space and Development of Featured Schools”, CPES has been awarded the excellent prize for 3 years continuously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at is why CPES is a good example for case study.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about the theory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nd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the model fo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s concluded. After the profound interviews with public sector (school) and private sectors (community, The Parents’’ Association, Volunteers), the interaction of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is clarified. Expectantly, the derivativ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aboratively planned curriculum can b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effectively.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some certain operative mechanism is considered a good media to promote the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 In the meantime, Hakka-based featured curriculum fo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through school and community situational analysis, the intended objective, third-party process, the leader in enabling output.Hakka-based featured curriculum is considered to shape the image of school and community, arouse Hakka consciousness and pass on Hakka culture. Consequently, the development of Hakka-based featured curriculum is feasible. The concerted efforts from school and community to develop Hakka-based featured curriculum is a good way of inheritance of Hakka culture.
關鍵字(中) ★ 學校本位課程
★ 協力治理
★ 公私協力夥伴關係
★ 特色課程
★ 客家本位特色課程
關鍵字(英) ★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 school-based curriculum
★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 featured curriculum
★ Hakka-based featured curriculum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辭………………………………………………………………………………III
目錄………………………………………………………………………………V
表目錄……………………………………………………………………………VII
圖目錄……………………………………………………………………………V 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概念界定 ……………………………………………………6
第三節 研究設計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學校本位課程……………………………………………………13
第二節 協力治理…………………………………………………………26
第三節 學校本位課程的協力治理………………………………………34
第三章 中平國小的客家本位特色課程發展………………………………39
第一節 過嶺社區的背景概述……………………………………………39
第二節 中平國小的背景概述……………………………………………43
第三節 客家本位特色課程的內容………………………………………48
第四章 分析與討論…………………………………………………………61
第一節 情境分析…………………………………………………………61
第二節 目標擬定…………………………………………………………68
第三節 協力過程…………………………………………………………74
第四節 客家本位特色課程的發展………………………………………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3
第一節 結論………………………………………………………………93
第二節 研究建議…………………………………………………………100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103
參考文獻…………………………………………………………………………104
附錄一……………………………………………………………………………110
附錄二……………………………………………………………………………111
附錄三……………………………………………………………………………117
附錄四……………………………………………………………………………119
附錄五……………………………………………………………………………124
附錄六……………………………………………………………………………130
附錄七……………………………………………………………………………133
附錄八……………………………………………………………………………13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史美強(2005)。制度、網絡與府際治理。台北:元照。
王漢國(2009)。地方治理發展策略。台北:韋伯。
王文科(1997.03)。學校需要另一種補充的課程:發展學校本位。中日課程改革國際學術研討會。南投。
方德隆(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課程與教學季刊,4(2),1-24。
白雲霞(2002)。國民教育階段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與模式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江明修(1997)。公共行政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五南。
江明修(2002)。非營利管理。台北:智勝。
李宗勳(2002)。政府業務委外經營--理論與實務。台北:智勝。
李宗勳(2004)。公私協力與委外化的效應與價值:一項進行中的治理改造工程。政大公共行政學報,12,41-77。
李宗勳(2007)。政府業務委外經營:理論.策略與經驗。台北:智勝。
李長晏(2007)。邁向府際合作治理:理論與實踐。台北:元照。
李長晏、林煥笙(2008)。中央與地方協力夥伴關係之分析—以台中縣潭子段旱溪整治工程為例。TASPAA 夥伴關係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台中。
李素貞(2011)。學校特色課程治理網絡建構過程之研究-以埔心國小二十四節令鼓為例。開南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李柏諭(2005)。公私協力與社區治理的理論與實務:我國社區大學與政府經驗。政大公共行政學報,16,59-106。
李雅婷(2008)。台北縣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文富(2008)。夥伴協作課程治理機制之研究—中央-地方課程與教學輔導體系的實踐與重建。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曉婷(2011)。屏東縣國小發展學校特色課程之研究-以藍天鄉二所小學為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杜華綠(2006)。新竹縣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英明(1995)。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公私部門聯合開發與都市發展。高雄:復文。
呂育誠(2004)。中央與地方夥伴關係的省思與展望。中國行政,75,29- 56。
呂育誠(2009)。地方政府管理—結構與功能的分析。台北:元照。
吳濟華(1994)。推動民間參與都市發展-公私部門協力策略之探討,台灣經濟,208,1-15。
吳清山、林天佑(2003)。教育小辭書。台北:五南。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台北:五南。
林水波、李長晏(2005)。跨域治理。台北:五南。
林水波(2010)主編。公共治理 : 能力、民主與行銷。臺北 : 考試院。
林佩璇(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台北縣鄉土教學活動的課程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佩旋(2001)。台灣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背景與理念。載於中華民國課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6-20),。
林志剛(2009)。初鹿國小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以「認識初鹿社區」教材發展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周淑卿(1996)。我國國民中小學課程自由化政策趨向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淑卿(1999)。論九年一貫課程的「統整」問題。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53-78)。台北:揚智。
周淑卿(2004)。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新建(199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多樣性。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63-79)。台北:揚智。
高新建(2000)。課程管理。台北:師大書苑。
孫本初(2002)。治理、政治與國家。台北:智勝。
孫本初(2009)。新公共管理。台北:一品。
孫 煒(2007)。臺灣第三部門與政府互動的政策分析:新治理觀點。載於丘昌泰主編,非營利部門研究-治理、部門互動與社會創新(157-203)。台北:智勝。
徐薇(1999)。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洪郁婷(2002)。建構危機狀態下的公私協力關係-九二一緊急醫療與安置照顧在災難管理過程中的角色。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試辦要點。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 教育部。
陳淑嬌(1998.05)。振興族群文化:台灣母語教材之研究。第三屆台灣語言及教學國際研討會,新竹。
陳伯璋(1995)。我國中小學課程統整與連貫問題之檢視。台灣教育,540,11-15。
陳伯璋(1999.03)。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內涵與評析: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座談會,台北。
陳伯璋(2001)。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戰。台北:師大書苑。
陳伯章、盧美貴(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念與實踐。課程研究,27,55-62。
陳敦源(1998)。跨域管理:部際與府際關係。載於黃榮護主編,公共管理,226-269。台北:商鼎。
陳敦源、張世杰(2010)。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弔詭。文官制度季刊,2(3),17-71。
陳定銘(2007)。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之研究:以財團法人基金會為例。載於丘昌泰主編,非營利部門研究-治理、部門互動與社會創新(289-334)。台北:智勝。
陳定銘(2010)。客家社區治理。載於丘昌泰主編,客家政治與經濟(402-430)。台北:智勝。
陳素紅(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一所國小「社區有教室」方案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佩君(1999)。公私部門協力理論及應用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正忠(2003)。學校本位特色課程目標決定之因素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新平(2009)。饒平的家鄉一:饒平的家鄉導覽手冊。桃園縣中壢市中平國民小學。
陳新平(2010)。饒平的家鄉二:特色學校&學校特色。桃園縣中壢市中平國民小學。
陳新平(2010)。饒平的家鄉三:創新經營&創意教學。桃園縣中壢市中平國民小學。
陳新平(2010)。饒平的家鄉四:中平二十景學習手冊。桃園縣中壢市中平國民小學。
陳新平(2012)。饒平的家鄉七:蛻變ing中平。桃園縣中壢市中平國民小學
曾冠球(2011)。協力治理觀點下公共管理者的挑戰與能力建立。文官制度季刊,3(1),27-52。
曹逢甫(2001)。新竹市閩南人與客家人語言能力與語言使用調查研究。客家文化研究通訊,4,143-171
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漢文。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炳煌(1994)。教育改革—理念、策略與措施。台北:心理。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黃光雄、蔡清田(2001)。課程設計。台北:五南。
黃旭鈞(2003)。課程領導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黃鴻文(1995)。學校與社區結合的模式。社教雙月刊,64,25-28。
黃惠穗(2007)。促進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公私協力夥伴關係之應用。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台北:師苑。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張嘉育、黃正傑(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規劃與實施。課程與教學季刊,4(2),85-110。
張小秋(2010)。結合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個案研究。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添洲(2005)。學校本位課程實務。臺北市 : 五南。
張幸瑜(1994)。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凱元(2004)。談學校本位課程實施的迷失與策略。師說,182,47-58。
曹俊漢(2009)。全球化與全球治理:理論發展的建構與詮釋。台北:韋伯。
甄曉蘭(2001)。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困難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85,42-53。
劉美嬌(2006)。鄉土教育融入學校本位特色課程設計之研究-以宜蘭縣新南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鄭淵全(2003)。課程發展與教學創新。台北:五南。
鄭淵全、蘇憶珊(2004)。學校特色課程發展與教學創新--掌聲之後的回顧。國教世紀,209,89-100。
鄭淵全(2005)。學校課程發展策略與實踐之探究。教育學刊,24,23-46。
蔡清田(1999)。課程研究現況分析與趨勢展望。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教育學研究方法論文集(153-172)。高雄:麗文。
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台北:五南。
蔡清田(2005)。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 : 五南。
蔡清田、王全興(2008)。從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引導學校課程改革:以一項創意思考教學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4,67-104。
簡良平、甄曉蘭(2001)。學校自主發展課程之相關因素分析。教育研究集刊,46,53-80。
簡世峯(2009)。宜蘭縣國民中小學學校特色課程發展要素與特色課程成效之研究。佛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簡宏江(2007)。解析我國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政策。育達學院學報,14,111-136
簡莉莎(2003)。以公私合作模式推動工業區再生可行方式之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西文部分:
Ansell, C., & A. Gash (2008).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8(4): 543-571.
Batche, Hugh.(1993), “Introduction: Some Examples and Definitions,”Community and Public policy. Hugh Butcher, et al. eds. London: Pluto Press,pp.11-30.
Bovaird, T. & A. Halachmi(2001), “Learning from International Approaches to Best Value,”Policy & Politics, 29(4):451-463.
Brady, L. (1987).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ydney: prentice hall.
Caiden, G. E. (2005). The repositioning of public governance: Global experience and challeng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f The Repositioning of Public Governance: Global Experience and Challenges. November 18-19, Taipei.
Citizens, government, an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nual Quality Congress, 54, 214-223.
Johnston, S. (1990).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 through teacher imagines.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2(5), pp(463-471).
Kramer, R. M. (2000). A third sector in the third millennium? Volunta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11(1), 1-23.
Marshall, Wray, Epstein & Griff (2000). 21st century community governance: Better results by linking
Poplin, Dennis E.(1977), Community: A Survey of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Research,pp 275-304.
O.E.C.D (197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ris: O.E.C.D.
Sanders, Irwin T.(1975), The community: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Systems (3rd.). New York: Ronald Press Co.
Skilbeck, M.(1976).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J. Walton and J. Welton(Eds), R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 Four Case Studies. London: Ward Lock Educational.
Skilbeck,M. (1984).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Paul Chapman.
網路部分:
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http://www.ncl.edu.tw/mp.asp?mp=2
教育部http://www.edu.tw/
客家委員會http://www.hakka.gov.tw/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http://www.tyccc.gov.tw/
桃園縣中平國小資訊網http://163.30.164.10/cpes/
指導教授 周錦宏 審核日期 2012-7-2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