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130101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47 、訪客IP:3.147.56.162
姓名 蔡金龍(Cing-lung Ts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何仙姑研究
相關論文
★ 中國文學中的桃花研究★ 戒嚴時期台灣流行歌曲研究1949~1987年
★ 排灣族傳統童謠研究★ 台灣王爺故事研究
★ 臺灣地區國字「標準字體」之研究★ 元明清動物故事研究
★ 彈詞《珍珠塔》研究★ 【相聲瓦舍】及其相聲劇作品之研究
★ 中國民間蛇郎類型故事研究★ 《聊齋誌異》植物精怪故事研究
★ 《剪燈新話》人物研究★ 李漁同類型小說與戲曲比較
★ 唐代令曲研究★ 壇經版本考
★ 俞大綱劇作研究★ 《風月錦囊》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是從民間信仰角度切入,以探論何仙姑信仰及其傳說的形成。
  第一章為緒論。主要論述為何選擇何仙姑作為論文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並將前人的研究現況與成果做相關探討與彙整,並闡述適合本論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為民間信仰與神靈。首先探討民間信仰的神靈創造,其次論述民間傳說與民間信仰的互動,最後分析中國民間信仰的女神崇拜特點。主要探討信仰、傳說及神靈三者間的關係。
第三章為何仙姑信仰與傳說的考察。主要針對民間流傳的「增城何仙姑」、「永州何仙姑」還有其他相關何仙姑的傳說來進行考察並比較,並從其信仰形成的角度來觀察其間的異同。
第四章為何仙姑與八仙。首先論述何仙姑與呂洞賓的關係,因為這是構成何仙姑加入八仙的原因,再探論何仙姑何時加入八仙群體,而後析論何仙姑加入八仙後,其代表的意義及對人民的影響
第五章為結論,歸納本論文研究的結果與未來的研究展望,並說明何仙姑在民間信仰與傳說中所呈現的意涵。
摘要(英) This study was about the formation of the Xiangu faith and its legend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mainly discussing why Xiangu as a topic is chosen, what previous researches on the topic are, and what metheods are adopted on the research.
The second chapter is related to folklore about gods. First, explore the creation of folklore about the gods.Then discuss the interaction of folklore and folk beliefs. Finally analyze the charactristics of the goddess worship in China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beliefs, legends and gods.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Xiangu beliefs and its legends. The folklore "Zengcheng Xiangu", "Yongzhou Xiangu" and other related Xiangu legends are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Xiangu and the Eight Immortals. First, focus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Xiangu and Dongbin because their connection is the reason why Xiangu joined the Eight Immortals. Then,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Xiangu’s role in the Eight Immortals Group.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s, explaining the implications of Xiangu folk beliefs and legends as well as suggesting further study on the topic.
關鍵字(中) ★ 八仙
★ 何仙姑
★ 民間信仰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 錄
                                  頁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謝................................iii
目錄.................................i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5
第四節 文獻探討..........................8
第二章 民間信仰與神靈........................16
第一節 民間信仰與萬物有靈....................16
  第二節 民間信仰與民間傳說....................25
  第三節 民間信仰與女神崇拜....................32
  小結...............................41
第三章 何仙姑信仰與傳說的考察....................44
  第一節 增城何仙姑的考察.....................44
  第二節 永州何仙姑的考察.....................50
  第三節 從民間信仰來析論增城與永州何仙姑之異同..........58
  第四節 從民間傳說來析論增城與永州何仙姑之異同..........66
  第五節 其他何仙姑傳說的考察...................72
  小結...............................77
第四章 何仙姑與八仙.........................79
  第一節 何仙姑成為呂洞賓弟子的考察................79
  第二節 何仙姑加入八仙的考論...................84
  第三節 何仙姑加入八仙的影響...................93
  小結..............................102
第五章 結論............................104
  第一節 研究發現........................104
  第二節 何仙姑在民間信仰與傳說中所呈現的意涵..........105
參考書目..............................110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古籍(依時代順序排列)
西漢‧劉安著/許匡一譯注,《淮南子》,台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6月初版一刷
東漢‧班固,《漢武帝內傳》,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三編》第8冊,台北:新興書局,1978年
東漢‧王充著/韓復智註譯,《論衡今註今譯》,台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4月初版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民國‧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七月十版
東漢‧鄭玄注,《禮記鄭注》(宋紹熙建安余氏萬卷堂校刊本),台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5月初版
西晉‧郭璞注,《穆天子傳》,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211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110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
唐‧李冗,《獨異志》,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三編》,台北:新興書局,1978年
北宋‧郭若虛,《圖書見聞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北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2月重印
北宋‧歐陽修,《集古錄跋尾》,收錄於《石刻史料新編》第24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年
北宋‧劉斧,《青瑣高議》,收錄於《全宋筆記》第二編第二集,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北宋‧范致明,《岳陽風土記》,收錄於《全宋筆記》第二編第七集,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北宋‧黃休復,《茅亭客話》,收錄於《全宋筆記》第二編第一集,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北宋‧魏泰,《東軒筆錄》,收錄於《全宋筆記》第二編第八集,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北宋‧王得臣,《麈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北宋‧阮閱,《詩話總龜前集後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78冊集部四一七詩文評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北宋‧鄭景璧,《蒙齋筆談》,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二十二編第三冊,台北:新興書局,1960年,頁1628
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南宋‧朱熹編,《二程遺書附錄》,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8冊子部四儒家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吳元泰,《東遊記》,收錄於楊家駱主編之《四遊記》,台北:世界書局,1958年3月1版
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台北:學海出版社,2011年5月二版三刷
明‧臧晉叔,《元曲選》,台北:正文書局,1970年7月1日初版
明‧李賢撰,《明一統志》,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3冊史部二三一地理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胡應麟著/楊家駱主編,《少室山房筆叢》,台北:世界書局,1980年5月再版
清‧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台北:鼎文書局,1982年
清‧熊源清修/李寶中纂,《廣東省增城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據【清‧嘉慶二十五年刊本】影印)
清‧錢大昕,《風俗通義逸文》,收錄於《叢書集成三編》第五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2月1日
清‧潘飛聲,《粵詞雅》,收錄於《詞話叢編》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1版
清‧俞樾,《茶香室叢鈔》,收錄於《春在堂全書》第六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據南京博物館所藏光緖末增訂重刊的《春在堂全書》影印出版)
清‧俞樾,《茶香室續鈔》,收錄於《春在堂全書》第六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據南京博物館所藏光緖末增訂重刊的《春在堂全書》影印出版)
清‧王士禛原編/鄭方坤刪補/戴鴻森校點,《五代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2月北京第1次印刷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二)專書(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中共中央馬克斯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方燕,《巫文化視域下的宋代女性──立足於女性生育、疾病的考察》,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第1版
王章偉,《文明世界的魔術師──宋代的巫覡與巫術》,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3月初版一刷
安京,《山海經新考》,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朱倓編著,《班昭》,重慶:勝利出版社,1946年二月滬一版
呂大吉主編,《宗教學通論》,台北:恩楷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4月初版
李素平,《女神‧女丹‧女道》,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周愚文,《中國教育史綱》,台北:正中書局,2001年12月台初版
孟慧英,《中國原始信仰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林富士:《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台北:中央研究院,2010年12月初版
保羅‧田立克著/魯燕萍譯,《信仰的動力》,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8月初版一刷
施之勉,《漢書集釋》,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初版一刷
施蟄存,《唐詩百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浦江清,《浦江清講古代文學》,江蘇:鳳凰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2月15日台權版二刷
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9月初版
莊德側,《顯靈:清代靈異文化之研究-以檔案資料為中心》,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2004年6月初版
陸貫逵總勘/高時顯、吳汝霖輯校,《十三經古注(附四書集注)》上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年
馮佐哲、李富華:《中國民間宗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4月初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下冊,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九月再版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年7月1日第1版第3刷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94年七月版
劉曉豔,《墉城妙韻-八大女仙的風采》,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德‧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著/榮震華、王太慶、劉磊譯,《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1月新1版
鄧雲特,《中國救荒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6月臺四版
鄭志明,《傳統宗教的文化詮釋-天地人鬼神五位一體》,台北:文津出版社,2009年6月初版
鄭志明,《中國神話與儀式》,台北:文津出版社,2009年8月初版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俗文學史》,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鄭騫校訂,《校訂元刊雜劇三十種》,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4月初版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宏業書局,1992年十月十五日再版
(三)博碩士論文(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吳素娥,《八仙姑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張俐雯,《八仙姑事淵源考述》,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陳宇碩作,《何仙姑故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黃萍瑛,《臺灣民間信仰「孤娘」的奉祀─一個臺灣社會史的考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四)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丁常云,〈道教的神仙觀〉,《中國道教》,1988年第1期,頁46-47
于錦綉,〈從中國考古發現看原始宗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1期,頁48-57
于錦綉,〈論原始宗教的基本概念〉,《貴州民族研究(季刊)》,1998年第1期(總第73期),頁24-29
于錦綉,〈論原始宗教的發展〉,《貴州民族研究(季刊)》,1998年第2期(總第74期),頁104-111
于錦綉,〈簡論原始宗教的形式、內容和分類〉,《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4期,頁13-20
尹蓉,〈八仙的組合及其文化內涵〉,《民族藝術》,2005年第1期,頁31-38
尹蓉,〈元雜劇中的八仙〉,《藝術百家》,2003年第3期,頁33-37
尹蓉,〈論八仙中的何仙姑〉,《民族藝術》,2004年第1期,頁48-55
戈舞,〈道教成仙說的流變及其原因淺探〉,《中國道教》,1992年2期,頁37-39
方百壽,〈論民間信仰的世俗化〉,《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頁28-32
毛毅,〈試析我國宗教信仰的特點〉,《四川統一戰線》,2011年6月,頁20-21
王卉、劉振文,〈唐代崇道歷史事件的考察〉,《社會科學論壇》,2009年11月,頁4-8
王永平,〈論唐代道教的發展規模〉,《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頁5-10
王永寬,〈八仙傳說故事的文化底蘊探析〉,《中州學刊》,2007年9月第5期,頁186-191
王守恩,〈論民間信仰的神靈體系〉,《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4期,頁72-80
王廷琦,〈全真道教與八仙關係初探〉,《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4年第20卷第4期,頁120-122
王厚香,〈從仙棗到仙桃〉,《民俗研究》,2011年2月,頁122-128
王家祐,〈蜀中八仙考〉,《四川文物》,1998年第4期,頁3-8
王渭清著,〈中國古代女性社會性別角色的衍生-以生殖崇拜和原始墓葬為考察中心〉,《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8月第22卷第4期,頁77-79
王漢民,〈八仙小說的淵源暨嬗變〉,《明清小說研究》,1999年第3期,頁142-155
王漢民,〈八仙形象的形成與發展〉,《民族藝術》,2000年第3期,頁128-142
王漢民,〈八仙與宋元明清之道教〉,《民族藝術》,2001年第1期,頁98-108
王漢民,〈八仙戲曲及其文化意蘊〉,《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003年11月第24卷第4期,頁34-39
王漢民,〈宋元八仙戲簡論〉,《古典文學知識》,2001年第1期,頁64-68
王漢民,〈傳統文化與八仙的興起〉,《湘潭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9月第21卷第5期,頁102-104
王樹民,〈八仙小考〉,《文史知識》,1997年第4期,頁33-36
王樹民,〈八仙與道士〉,《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1月第27卷第1期,頁113-114
王燕琴,〈民間信仰對中國宗教發展的影響〉,《宗教學研究》,2006年第3期,頁215-218
王擎擎,〈論八仙文化的生成〉,《黑龍江史志》,2011年第4期,頁58-59
申紅星,〈明代婦女生活問題探析──以《古今圖書集成》記載為中心〉,《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第12卷第6期,頁141-142
向柏松,〈神話與民間信仰〉,《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1月第30卷第1期,頁151-156
朱子彥,〈論觀音變性與儒釋文化的融合〉,《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2月第7卷第1期,頁24-29
朱迪光,〈民間信仰、母題與古典小說的敘事〉,《中國文學研究》,2008年第1期,頁55-58
朱迪光,〈我國古代民間信仰與敘事文學創作〉,《衡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頁9-14
朱海濱,〈民間信仰──中國最重要的宗教傳統〉,《江漢論壇》,2009年第3期,頁68-74
朱越利,〈宋元士大夫與呂洞賓形象考論〉,《華僑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頁12-19
艾曉飛,〈從「八仙」的定型看通俗文學對傳說的影響〉,《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10月第24卷第5期,頁103-107
余瑩、宋克夫,〈《竹葉舟》元本與臧本之比較〉,《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6月第6卷第2期,頁43-48
佟德富,〈中國少數民族原始宗教概述〉,《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3期,頁135-143
吳中勝,〈萬物有靈觀念與中國文論的人化現象〉,《中國文化研究》,2011年夏之卷,頁174-179
吳光正,〈何仙姑寶卷的宗教內涵〉,《宗教學研究》,2004年第1期,頁47-52
吳光正,〈從何仙姑傳說看宗教傳說與民間傳說的互動〉,海南大學人文社會學科版2004年3月第22卷第1期,頁54-59
吳效群,〈巫覡化:中原民間文化的底色〉,《學習論壇》,2006年1月第22卷第1期,頁58-62
呂長肱,〈原始宗教的產生及其文化價值〉,《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1999年第2期,頁46-47
孛‧吉爾格勒,〈原始宗教產生的心理根源和基礎〉,《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4期,頁32-36
李丙陽,〈從明代婦女教育的視角看節婦列女的產生〉,《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6月第18卷第2期,頁14-16
李利安,〈中國觀音文化基本結構解析〉,《哲學研究》,2000年第4期,頁44-51
李利安,〈印度觀音信仰的最初形態〉,《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3期,頁16-24
李利安,〈觀音信仰的中國化〉,《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雙月刊)》,2006年第4期,頁62-68
李剛,〈何仙姑考〉,《中國道教》,1992年第2期,頁44-46
李浩,〈論隋唐五代民間神靈崇拜的整合〉,《民俗研究》,2010年3月,頁118-133
杜海軍,〈《元曲選》增刪元雜劇之說多臆斷──《元曲選》與先期刊抄元雜劇作品比較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6月第44卷第3期,頁12-16
杜海軍,〈從《元曲選》對元雜劇的校改論臧懋循的戲曲觀〉,《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010年8月第31卷第3期,頁1-5
汪聚應、霍志軍,〈女媧神話的原型意義〉,《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頁169-173
周秋良,〈論中國化觀音本生故事的形成〉,《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2月第15卷第1期,頁118-124
和力民,〈簡論原始宗的發展與演變〉,《雲南社會科學》,1992年第4期,頁57-62
屈川,〈觀音信仰與中國民眾的現實需要〉,《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12月第9卷第4期,頁24-25
易先根,〈何仙姑及其傳說的巫文化氣質〉,《零陵師專學報》,1992年第1期,頁94-99
林建明,〈民間文化中絢麗的群像──八仙〉,《包裝世界》,2001年第1期,頁68-69
林燕、張群,〈試從萬物有靈看宗教的起源與發展〉,《科學與無神論》,2009年第1期,頁31-35
林繼富,〈神聖的敘事──民間傳說與民間信仰互動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11月第42卷第6期,頁11-17
武叢文,〈克拉克瓷暗八仙紋飾淺析〉,《安徽文學》,2012年第4期,頁157-158
邱瑰華,〈唐代女性熱衷入道原因初探〉,《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5月,頁55-58
侯占禹,〈試論明代女性的宗教活動〉,《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6月第6期(總第95期),頁127-128
施傳剛,〈西王母及中國女神崇拜的人類學意義〉,《青海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頁119-124
柳和勇,〈論觀音信仰的中國文化底蘊〉,《學術界(雙月刊)》,2006年4月(總第119期),頁178-182
段友文,〈觀音信仰成因論〉,《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4月第25卷第2期,頁14-18
段穎惠,〈迷失的本性──從《明史‧列女傳》中的婦女守節現象析明代婦女的貞節觀念〉,《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6年7月第26卷第2期(總第40期),頁97-98
段穎惠,〈從《明史‧列女傳》析明代婦女的貞節觀念〉,《殷都學刊》,2005年,頁109-112
胡玲,〈《明史‧列女傳》的貞節觀〉,《文學界(理論版)》,2012年第3期,頁207-208
苟波,〈道教與「女仙降臨」故事〉,《宗教學研究》,2003年第3期,頁41-48
唐娜,〈仙道小說中服食松柏成仙情節的現實背景〉,《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7年3月第1期,頁24-27
孫小金,〈巫術思維對中國民間崇拜的影響〉,《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9月第27卷第3期,頁32-34下接67
孫小金,〈巫術對中國民間崇拜的影響〉,《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頁196-198
孫麗,〈中國人的觀音信仰〉,《中國宗教》,2004年第5期,頁28-30
徐華威、王水根,〈中土觀音變性原因〉,《天府新論》,2006年12月,頁186-187
徐鵾,〈萬物有靈與民間信仰諸形式〉,《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87年第1期(總八十四期),頁73-78
晏翔,〈從馬家窯文化的葬俗談萬物有靈觀〉,《河北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頁55-58
浦江清,〈八仙考〉,《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36年第1期,頁89-135
涂秀虹,〈論元明八仙戲〉,《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總第129期),頁84-90
涂建華,〈中國古代的神靈崇拜〉,《科學與無神論》,2011年第5期,頁37-41
袁名澤、劉翼平,〈何仙姑仙迹新考──以湖南零陵為中心〉,《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年8月第33卷第8期,頁204-208
馬計斌、常玉榮、何石妹,〈女媧民間信仰的世俗化演變及其文化意義〉,《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2月第27卷第4期,頁1-2下接18
馬莉,〈中國民間信仰在現實中的生長力及文化價值初探〉,《蘭州學刊》,2005年第6期(總第147期),頁233-235
高明強,〈中國巫文化的起源、演變及其特點〉,《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000年3月第17卷第1期,頁55-58
崔雲勝,〈西夏黑河橋碑與黑河流域的平天仙姑信仰〉,《寧夏社會科學》,2006年7月第4期(總第137期),頁102-106
崔雲勝,〈張掖平天仙姑信仰考〉,《河西學院學報》,2003年2月第1期,頁78-82
崔榕,〈民間信仰的文化意義解讀──人類學的視野〉,《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4卷第5期,頁77-82
張振謙,〈八仙早期成員徐神翁信仰考述〉,《宗教學研究》,2011年第3期,頁16-21
張強,〈萬物有靈:人對自然的初步讀解〉,《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2年第18卷第3期(總第103期),頁38-42
張琪亞,〈民間信仰之宗教淵源〉,《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總第124期),頁48-52
張澤洪、熊永翔,〈道教西王母信仰與昆侖山文化〉,《青海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頁1-7
張蘭英,〈八仙的法寶──暗八仙的魅力〉,《上海企業》,2012年第5期,頁90-91
曹智頻,盛艷,〈淺談民間信仰的傳播特點〉,《中國宗教》,2008年第11期,頁67-68
梅霞林,〈淺析中國的民間信仰〉,《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年1月第27卷第1期,頁93-94
許宜蘭,〈明清民間年畫與八仙信仰〉,《時代文學(下半月)》,2010年03期,頁225
郭春梅,〈當代中國社會的傳統民間信仰〉,《滄桑》,2005年1月,頁42-43
陳又林,〈民間「暗八仙」藝術的形成及其文化解析〉,《時代文學》,2012年2月下半月,頁233-234
陳又林,〈傳統吉祥紋樣「暗八仙」及其審美意蘊〉,《民族藝術研究》,2012年第2期,頁92-95
陳月琴,〈八仙群體的演化發展及其形成(待續)〉,《中國道教》,1992年第1期,頁23-26
陳月琴,〈八仙群體的演化發展及其形成(續完)〉,《中國道教》,1992年第2期,頁26-31
陳巧雲,〈略論民間宗教信仰的內涵、功能及現實意義〉,《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0年第3期(總第105期),頁78-80
陳杉,〈《純陽帝君神遊顯化圖》圖像解構〉,《宗教學研究》,2012年第1期,頁77-85
陳彬、陳德強,〈民間信仰的重新界說〉,《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7月第31卷第4期,頁55-62下接67
陳碧芬,〈女仙‧女性‧社會──杜光庭的《墉城集仙錄》淺析〉,《思想戰線》,2007年第33卷第5期,頁125-126
陳澤泓,〈何仙姑傳說的民俗文化意義〉,《嶺南文史》,2006年第1期,頁53-56
陳寶良,〈好鬼崇佛:明代婦女的佛道信仰及其儀式〉,《哈爾濱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年第1期(總第1期),頁118-125
陳寶良,〈明代婦女的家庭角色及其地位〉,《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7期,頁83-89
陳寶良,〈明代婦女的情感表達及其性情生活〉,《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0期,頁64-69
陳寶良,〈明代婦女教育及其轉向〉,《社會科學輯刊》,2009年第6期(總185期),頁157-161
陳寶良,〈明代傳統的女性觀念及其歷史轉向〉,《社會科學輯刊》,2007年第6期(總第173期),頁178-184
湯春,〈以八仙為例淺談明代民間信仰的三教合一思想〉,《華章》,2011年25期,頁9-10
賀嘉,〈民間傳說中的觀音〉,《民間文學論壇》,1996年第3期,頁30-34
黃景春,〈論我國民間神靈信仰的世俗性〉,《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5月第2卷第5期,頁89-94
楊旭東、趙月梅,〈靈驗故事:民間信仰研究的另一個視角〉,《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9月第29卷第5期,頁1-4下接48
楊序,〈試論民間信仰對我國民間文學之影響〉,《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10月第24卷第5期,頁33-36下接61
楊宗紅,〈話本小說對民間信仰傳播的影響〉,《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學報》,2010年3月第10卷第1期,頁68-71
楊知勇,〈原始宗教的神與神話的神〉,《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1期,頁70-77
董家遵,〈歷代節烈婦女的統計〉,《中國婦女史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5月再版,頁111-117
董曉萍,〈民間信仰與巫術論綱〉,《民俗研究》,1995年第2期(總第34期),頁79-85
解玉峰,〈論臧懋循《元曲選》於元劇角色之編改〉,《文學遺產》,2007年第3期,頁97-106
賈艷紅,〈略論漢代民間的西王母信仰〉,《山東師範大學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8卷第3期(總第188期),頁84-86
路遙,〈中國傳統社會民間信仰之考察〉,《文史哲》,2010年第4期(總第319期),頁82-95
趙利生、余吉玲,〈鄉土文化──民間信仰存在的探究〉,《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4月第23卷第2期,頁44-48
趙宏勃,〈《太平廣記》中的語言巫術與唐代民間信仰〉,《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第11期,頁101-106
趙崔莉,〈明代婦女的二元性及其社會地位〉,《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9月第32卷第5期,頁82-85
齊珊珊,〈走進靈魂世界--「萬物有靈論」指導下的民俗現象的歸納與分析〉,《湖南農機》,2010年5月第37卷第3期,頁158-159
劉玉霞,〈淺談觀音信仰的世俗化〉,《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頁165-166
劉仲宇,〈道教對民間信仰的收容與改造〉,《宗教學研究》,2000年第4期,頁41-43
劉宇,〈論我國民間信仰習俗的地域特色(上)〉,《鎮江高專學報》,1997年3月第1期,頁60-64下接70
劉宇,〈論我國民間信仰習俗的地域特色(下)〉,《鎮江高專學報》,1997年6月第2期,頁71-76
劉守華,〈道教信仰與中國民間口頭敘事文學〉,《宗教學研究》,1995年第2期,頁8-13
劉勤,〈上古女神生殖主題流變芻論〉,《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7月第19卷第3期,頁97-103
劉曉燕、董向紅,〈淺析中國民間信仰功利性的原因〉,《滄桑》,2011年1月,頁100-101
劉還月,〈人能造神,亦能毀神-台灣民間信仰中的造神運動〉,《台灣風物》,2004年4月第11期,頁19-28
劉麗敏,〈中西女神信仰辨異──以中國民間的女神信仰與天主教的聖母崇拜為例〉,《桂海論叢》,2008年11月第24卷第6期,頁86-88
歐明俊,〈神仙呂洞賓形象的演變過程〉,《中國典籍與文化》,2002年2期,頁59-65
滕新才,〈明朝中後期婦女問題新識〉,《三峽學刊(四川三峽學院社會科學學報)》,1995年第2期,頁58-65下接70
潛明茲,〈神話與原始宗教源於一個統一體〉,《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2期,頁15-21下接51
蔡少卿,〈中國人供神的緣由〉,《百科知識》,2004年第5期,頁54-56
蔡少卿,〈中國民間信仰的特點與社會功能──以關帝、觀音和媽祖為例〉,《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7月第6卷第4期,頁32-35
鄧紹基,〈臧懋循「筆削」元劇小議──元雜劇校讀記之一〉,《陽山學刊(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頁22-26下接32
鄭土有,〈仙化現象──中國民間神靈的獨特演變規律〉,《思想戰線》,1991年第2期,頁34-41
鄭立勇,〈關於民間信仰特性的幾點思考〉,《福建社會主義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頁32-34
鄭朝琳,〈淺析何仙姑形象的演變及意義〉,《世界宗教文化》,2006年第1期,頁16-18
鄭渺渺,〈民間敘事與精神追求──閩南民間故事中的民間信仰〉,《文藝爭鳴》,2006年第5期,頁145-150
蕭春雷,〈從女巫到女神的道路──媽祖,一個生長千年的文化神話〉,《福建鄉土》,2006年第4期,頁4-8
羅偉虹,〈中國的民間信仰探討〉,《社會科學》,1994年第8期,頁55-58
羅偉國,〈八仙的組成及排名〉,《中國道教》,2003年第5期,頁37-38
羅寧,〈唐代八仙傳考〉,《宗教學研究》,2006年第3期,頁43-47
譚敏,〈仙由技成──道教成仙方式的現實性生存特徵〉,《雲南社會科學》,2003年第4期,頁79-82
黨芳莉,〈八仙研究綜述〉,《文史知識》,2000年第3期,頁121-127
顧學頡,〈明人臧晉叔整理編選《元曲選》工作中的得失初探〉,《河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頁73-77
(五)善本微片
明‧湯顯祖,《邯鄲夢》,國家圖書館善本微片,登錄號:M00563476- M00563478
指導教授 李國俊 審核日期 2013-1-1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