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李佳穎(Jia-Ying Lee)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藝術學研究所 |
論文名稱 |
二十世紀初中國古代繪畫的日本展示 ──以1928年唐宋元明名畫展覽會為中心 (Japanese Displaying of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s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 Focusing on the Exhibition of Masterpiece Paintings of the Tang, Song,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in 1928)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昭和三年(1928)11月24日至12月20日,日本外務省與宮內省聯合舉辦「唐宋元明名畫展覽會」。本論文以本展覽為例,探討這種凝聚並呈現歷史意識的展覽模式、這個展覽在二十世紀二○年代中日藝術交流中扮演的角色、中日雙方對傳統藝術現代化的認知,以及從歷史角度觀看現代與傳統的關聯、藝術在文化外交中所佔據的地位。
本文首先試圖還原展覽創立的原點,接著探討日本的主辦人員到中國尋訪名畫的過程,分析日本的展覽空間與展覽評論。該展的展覽圖錄出版,被視為中國藝術史視覺資料大量出現的一個高峰。另一方面,本文也從國際中國古畫主題展先驅的角度,探討唐宋元明展扮演的角色。由於「唐宋元明名畫展覽會」的籌畫與展出脈絡是1921至1931年間的中日聯合繪畫展覽會,本文接著透過五次中日繪畫聯展回顧二○年代中日畫家的交流,藉由報刊上的展覽評論,探討國畫、日本畫以及西畫彼此在公共展覽空間中的位置和矛盾。中日雙方編織的東方藝術願景、古今繪畫並行展出模式的建立,直接導向1928年的唐宋元明展及1931年的元明清名畫展覽會。
本文最後分析日本實際推動、贊助、規劃展覽的機制與組織。1928年的唐宋元明展的中國方面展品主要來自民間收藏,它是透過中日結盟的藝術組織—東方繪畫協會籌畫的,如果說東方繪畫協會在中國的對應組織—中國畫學研究會在成立之初曾經獲得北洋政府的支持,中國官方對唐宋元明展的支持其實相當隱而不顯,相對之下,日本官方對中日藝術交流的涉入程度卻是與日俱增。最後,中國以「文化侵略」的宣言對日本的政策做出回應,導致中日合作的終止。本文探討在這個合作終止之前,唐宋元明展在日本對華文化政策中的定位。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發,中日聯展畫下句點。但是回顧十餘年中日藝術交流,中國對於藝術展覽機構的建設、美術史的整理,也可說是受惠於唐宋元明展甚多,而這個歷史意義正是本論文所試圖發掘的目標。 |
摘要(英) |
The Exhibition of Masterpiece Paintings of the Tang, Song,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sponsored b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from 24th November to 20th December 1928(3rd year of Shōwa), was organized by an exhibition committee constituted expressly for this purpose, including Ministry of Imperial Household(宮內省)and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外務省). This thesis aims at exploring via this exhibition the following issues: how an exhibi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s implying a certain kind of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could take place at this moment, and in Japan instead of in China? Secondly, what is the role played by this exhibition in the Sino-Japanese art exchanges of 1920s? Thirdly, what were the conceived and perceived rela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paintings for both Chinese and Japanese? And lastly, what is the importance of art exhibitions in cul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Based on the above considerations, this article will mainly survey through three aspects. In the beginning, I will try to trace back to the origin of the exhibition, to investigate the process of Japanese sponsors collecting the masterpiece paintings when they went to China. I will also analyze Japan’s display space and exhibition critiqu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1928 exhibition catalog was regarded as a peak of the emergence of Chinese art visual data. The 1928 exhibition being one of a series of Sino-Japanese joint exhibitions between 1921 and 1931, I will trace back to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traditional painters. Further, by means of examining the exhibition critiques from newspaper, I will discuss the status and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paintings, Japanese paintings and yoga in public sphere. The ideal vision which China and Japan attempted to weave for the Orient, the adoption of the mode of displaying simultaneously ancient and modern paintings, both contribu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1928 exhibition and the 1931 exhibition.
The last part of this thesis is devoted to study of the promotion and funding organizations of this exhibition. The Chinese contribution to the 1928 exhibition came mainly from private collections. While the institutional organ was the Association of Oriental Painting(東方繪畫協會)funded by Japanese government, it seems that Chinese government never provided full support to the 1928 exhibition. In contrast, Japanese official interferences in exhibition affaires did not cease to amplify all along the organizing process. In the end, China concluded with the term "cultural invasion" as a response to the above policy, which led to the rupture of the Sino-Japanese cooperation.
On 18th September 1931, Japan invaded Manchuria, and this made the Sino-Japanese exhibitions come to an end. Nevertheless, by reviewing Sino-Japanese cultural exchange of 1920’s, we realize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art displaying institution and the study of art history in China benefited in some way largely from the 1928 exhibition. This is the very historic significance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
關鍵字(中) |
★ 唐宋元明名畫展覽會 ★ 中日聯展 ★ 對華文化政策 |
關鍵字(英) |
★ Exhibition of Masterpiece paintings of the Tang, Song,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 Japan policy to China, Sino-Japanese joint exhibitions ★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 Japanese cultural policy to China in early 20’s |
論文目次 |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v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和問題意識 1
第二節、文獻探討與章節架構 3
第一章 1928年唐宋元明名畫展覽會 10
第一節、展覽的起點 10
第二節、展覽的籌備過程 12
第三節、展覽空間的策略與公眾效應 25
第四節、古畫圖版的流轉與藝術史的交會 35
小結:作為國際古美術繪畫主題大展的先驅 42
第二章 從中日聯展考察1928年唐宋元明展 44
第一節、中日現代畫家們的新舞台 44
第二節、報刊上的展評論戰 49
第三節、展覽重心的南移、東方藝術的願景 55
第四節、古今並行展出模式的建立 58
第三章 一九二○至三○年代日本對華美術政策 67
第一節、東京美術學校的贊助與美術研究室的啟動 68
第二節、東方繪畫協會之中國代表組織的爭議 74
第三節、「文化侵略」說──中日文化合作的終結 78
小結:文化政策中的唐宋元明展 83
引用書目 88
圖版目錄 95
圖版 101
附錄 129
【表1】國立公文書館報紙檔案相關條目整理 129
【表2】國立公文書館報紙剪輯條目 132
【表3】中文報紙條目 136
【表4】東京國立博物館特別展覽會 138
【表5】唐宋元明名畫展覽會豫算書 140
【表6】唐宋元明名畫展覽會收支計算書 141
【表7】《唐宋元明名畫展號》(1929.1)展品目錄 142
【表8】《唐宋元明名畫大觀》(1929.1)圖版目錄 147
【表9】《唐宋元明名畫展號》(1929.6) 展品目錄 158
【表10】1931年東京帝室博物館特別陳列 164 |
參考文獻 |
《中央美術》
《申報》
《時報》
《時事新報》
《現代評論》
《湖社月刊》
《繪學雜誌》
《藝林旬刊》
大村西崖
《東洋美術史》。東京:圖本叢刊會,1925。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 第三輯 文化》。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 第三輯 政治》。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內藤湖南
《內藤湖南全集》第8卷。東京:筑摩書房,1969。
《內藤湖南全集》第13卷。東京:筑摩書房,1973。
正木直彥
《十三松堂日記一》。東京:中央公論社,1965。
田島志一編
《東洋美術大觀》8。東京:審美書院,1910。
東京国立博物館編
《東京國立博物館百年史》。東京都;東京国立博物館,1973。
東京芸術大学百年史刊行委員会編
《東京芸術大学百年史東京美術学校篇》。東京都:ぎょうせい,1997。
星野辰男編輯
《唐宋元明名畫展號》。東京市:朝日新聞社,1928。
唐宋元明畫展覽會編
《唐宋元明名畫大觀》。東京市:大塚巧藝社,1929.1。
唐宋元明畫展覽會編
《唐宋元明名畫大觀》。東京市:大塚巧藝社,1929.6。
徐友春主編,
《民國人物大辭典》石家莊市 :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孫葉鋒責任編輯
《唐宋元明清名畫大觀》。揚州市:廣陵書社,2005。
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編
《故宮已佚書籍書畫目錄四種》收錄於王燕來選編,《歷代書畫錄續編》5。北京市:國家圖書館,2010。
顏娟英編
《上海美術風雲 : 1872-1949申報藝術資料條目索引》。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6。
E.F.フェノロサ著;森東吾譯
《東洋美術史綱(下)》。東京都:東京美術,1978。
Ernest Francisco Fenollosa
1913 Epochs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Art: An Outline History of East Asiatic Design. London and New York: Heinemann and Stokes.
近人著作
中日韓專書
山根幸夫
2005 《東方文化事業の歷史:昭和前期における日中文化交流》。東京都:汲古書院。
王樹槐
1974 《庚子賠款》。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王耀庭
2010 〈二十世紀的臨摹畫風〉,《中国近代絵画研究者國際交流集會論文集》。京都:國立博物館。
弓野隆之
2007 〈一九二○到三○在上海的中日交流活動〉。《世變‧形象‧流風:中國近代繪畫 1796 -1949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 鴻禧藝術基金會。
北京博物館學會主編
1989 《北京博物館年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阿部洋
2004 《「対支文化事業」の硏究 : 戰前期日中教育文化交流の展開と挫折》。東京都:汲古書院。
米澤嘉圃,
1967 《原色日本の美術 29 請來美術》。東京:小學館,1967。
味岡義人
2007 〈一九二○到三○在上海的中日交流活動〉。《世變‧形象‧流風:中國近代繪畫 1796 -1949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 鴻禧藝術基金會。
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所編
1999 《語る現在、語られる過去:日本の美術史學100年》。東京平凡社。
宮内庁三の丸尚蔵館編
1995 《日本と中囯の美術 : 16世紀まで名品から》。東京都:菊葉文化協会。
宮崎法子
1999 〈日本近代のなかの中國繪畫史研究〉。收於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所編《語る現在、語られる過去:日本の美術史學100年》。東京:平凡社。
孫葉鋒編
2005 《唐宋元明清名畫大觀》。揚州市:廣陵書社。
馬敏編
2010 《博览会与近代中国》。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
陳葆真
2011 《洛神賦圖與中國古代故事畫》。臺北市:石頭。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
1998 《民初十二家-北方畫壇》。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莊士敦著,陳時傳譯
2009 《紫禁城的黃昏》。台北:博雅書屋。
黃福慶
1982 《近代日本在華文化及社會事業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劉俊文主編
1992 黃約瑟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1卷通論。北京:中華書局。
劉瑞寬
2008 《中國美術的現代化:美術期刊活動的分析(1911-1937)》。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萬青力
2007 〈近世畫學之變:1796-1949〉。《世變‧形象‧流風:中國近代繪畫 1796 -1949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 鴻禧藝術基金會。
賴毓芝
2010 〈上海與關西南畫圈的往來:以王一亭為例〉,《中国近代絵画研究者國際交流集會論文集》。京都:國立博物館。
英文
Aida Yuen Wong
2006 Parting the mists : discovering Japan and the rise of national-style painting in modern China (Hawai’i: U of Hawaii P)
中日論文
弓野隆之
2007 〈近代日本的中國書畫蒐集:以「阿部藏品」為例〉,《世變•形象•流風:中國近代繪畫1796-1949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鴻禧藝術基金會。(2007)。
久世夏奈子
2012 〈『國華』にみる新來の中國繪畫──近代日本における中國美術觀の一事例として〉,《國華》1395(2012)。
五十殿利治
2009 顏娟英譯,〈文部省美術展覽會的開幕與觀眾〉,《藝術學研究》4(2009)。
石守謙
2005 〈清室收藏的現代轉化──兼論中國美術史研究發展之關係〉,《故宮學術季刊》23.1(2005)。
2006 〈繪畫、觀眾與國難:二十世紀前期中國畫家的雅俗抉擇〉。《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1(2006)。
米澤嘉圃
1967 〈日本にある宋元画〉,《請來美術》。東京:小學館。米澤嘉圃、中田勇次郎。原色日本の美術 29(1967)頁163-188。
1979 林宏作譯。〈日本請來的宋元名畫〉。《故宮季刊》13.4(1979)頁57-76。
吉田千鶴子
1997 劉曉路譯,〈大村西崖和中國──以他晚年五次訪華為中心〉,《藝苑‧美術版》1(1997)。
吳方正
2002 〈西洋繪畫的中國再詮釋──由申報資料看中國現代化的一些視覺面向〉。《人文學報》25(2002)。
巫佩蓉
2012 〈二十世紀初西洋眼光中的文人畫──費諾羅沙的理解與誤解〉。《藝術研究》10(2012.5)
段勇
2004 〈古物陳列所的興衰及其歷史地位述評〉,《故宮博物院院刊》5(2004)。
張朝暉
1993 〈湖社始末及其評價〉。《美術史論》3(1993)。
陳葆真
2004 〈圖畫如歷史:傳閻立本《十三帝王圖》研究〉。《美術史研究集刊》16(2004)。
曾布川寬
2011 蘇玲怡譯。〈內藤湖南引領克蕾科塔們──關西‧中國書畫收藏事件簿〉《典藏古藝術》﹙2011﹚。
2009 〈中國繪畫研究的過去與現在〉,《漢學研究通訊》11。(2009.8)。
富田升
2006 趙秀敏譯,〈恭王府文物的流出及其政治背景〉。恭王府管理中心编,《清代王府及王府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市:文化藝術。
黃福慶
1977 〈歐戰後對日本庚款〉。《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1977)。
顏娟英
2002 〈官方美術文化空間的比較──1927年台灣美術展覽會與1929年上海全國美術展覽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4(2002.12)。
顏娟英、賴依縵、袁汝儀、陳玲鈴、楊建章等著
2006 〈【學術刊物】藝術學門國際學術刊物介紹〉。《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8.1(2006.12)。
鶴田武良
2004 〈日華(中日)繪畫展覽について──近百年來中國繪畫史研究七〉。《美術研究》383(2004)1-33。
2004 〈研究資料・公刊『日華(中日)絵画聯合展覧会出品目録』:近百年来中国絵画史研究7(続)〉。《美術研究》384(2004)104-134。
西文專文
Cheng-hua Wang
2010 The Qing Imperial Collection Circa 1905-25: National Humiliation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Exhibition Culture editor(s): Wu Hung, Reinventing the Past: Archaism and Antiquarianism in Chinese Art and Visual Culture, pp. 320-341, Chicago: The Center for the Art of East Asia, University of Chicago.
Fang-cheng Wu
2011 Two exhibitions of modern Chinese painting in the 1930s, AAS- ICAS Joint Conference, March 31- April 3, 2011, Honolulu, Hawaii.
網路資料
國立公文書館
http://www.jacar.go.jp/
近代デジタルライブラリー
http://kindai.ndl.go.jp/
北京故宮博物院
http://www.dpm.org.cn/index1024768.html
東京國立博物館
http://www.tnm.jp
東洋文化研究所‧東アジア美術研究室
http://cpdb.ioc.u-tokyo.ac.jp/
三重県立美術館
http://www.bunka.pref.mie.lg.jp/art-museum/
東京都美術館沿革
http://www.tobikan.jp/outline/history_satho.html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4/node2249/node4418/node20198/index
.html
朝日新聞出版
http://publications.asahi.com/
『國華DVD - ROM』全二卷
http://www.kinokuniya.co.jp/03f/kinoline/0403_05.pdf
kotobank.jp
http://kotobank.jp/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ibraries
http://library.hku.hk/ |
指導教授 |
吳方正(Fang-Cheng Wu)
|
審核日期 |
2013-1-25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