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75601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8 、訪客IP:3.145.41.134
姓名 范華香(Fan Hua Hsi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客家擂茶文化產業競爭優勢之探討無
相關論文
★ 客家文化產業發展環境分析之研究-以關西仙草產業為例★ 節慶活動與客家文化創新之研究─以苗栗火旁龍為例
★ 客語無障礙環境政策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聖德老人服務中心為例★ 女性村長在推動客家社區事務領導特質之研究
★ 客家族群在臺灣播遷之研究—以苗栗何子報家族為例★ 地方休閒產業發展的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苗栗舊山線為例
★ 非營利組織產業化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兩個社區為例★ 地方特色產業競爭力之研究-以新埔柿餅為例
★ 客家產業政策成效評估之研究★ 發展客庄聚落文化與生態觀光策略之研擬 以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社區為例
★ 年輕世代客家飲食意象調查研究-以中壢地區大學院校學生為例★ 地方文史工作者與客家學術機構之對話-以新竹縣為例
★ 民眾對客家創作音樂認知之研究-文化迴圈的觀點★ 桃園縣平鎮市三官信仰與聚落發展之研究
★ 客家特色產業政策網絡之研究★ 臺灣客庄旅遊地與飲食意象關聯之實證分析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全文檔遺失)
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資訊系統組 TEL:(03)422-7151轉57422,或E-mail聯絡
摘要(中) 擂茶演變成商品化後,藉由媒體再現出客家傳統飲食,透過示範、推廣、商業化的消費模式,逐漸被大眾認同為具有客家文化元素的商品,進而發展為文化產業。擂茶曾經聲勢浩大崛起後,隨著景氣走下坡經營迄今十餘年,市場上的行銷仍未普及化?或深化一般日常生活領域?因此,對於現行客家擂茶經營現況、經營模式及其行銷通路,引發本文研究動機。客家擂茶產業是否會隨著時代快速進展的歷程逐漸式微?或者未來更具有競爭力?本研究使用鑽石理論觀點與文化迴路作為理論基礎,擷取兩種理論融合對應,形成本文對擂茶產業競爭優勢分析架構。經由本研究形成的五大構面進行分析與討論,並且對客家擂茶產業提出些微建議。研究發現:客家擂茶的優勢在於其產製的原料,為純天然農作研磨製成,並設計成隨身包裝成為方便沖泡的擂茶粉,產品研發出多種口味符合現代人口感,適合各年齡層飲用的營養食品;業者現況也面臨銷售通路的拓展、同業惡性競爭等問題。研究結果:客家擂茶產品安全信度符合國際認證標準,保有傳統體驗與現代化經營的優勢,以及政府相關部門領軍策略聯盟,協助業者上架通路等共計九項結論,並將產業的競爭優勢歸納表列。建議方面:促請相關單位積極協助擂茶天然農作產源,幫助下游農戶契作支援合作,公部門提供資源是否公平合理共享,客家擂茶未來走勢等共計九項建議,期望產、官共同扶植此項商品,內化為日常生活所須飲食,客家擂茶產業未來的前景渴望創造卓越的經濟產值。
摘要(英) After Pestle Cereal (lei-cha) is commercialized, the media represent the Hakka traditional diet through the consumption pattern of demonstration, promo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It has been gradually identified as the product with the Hakka cultural elements and developed into a cultural industry. Pestle Cereal used to thrive and prosper. However, with the economic downturn, in the past decade why hasn’t the marketing been popularized or gone deeper into the daily life? Therefore, I aim to study on the present operation status, operation mode, and marketing channel of Hakka Pestle Cereal. Is this industry going to decline with the fast progress of time or be more competitive in the future?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diamond theory and the circuit of culture. By integrating the two theories, I make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the competitive edges of the Pestle Cereal industry. In my study, I will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five dimensions and make several suggestions to the Hakka Pestle Cereal industry. In my study, I have found that the edge of the Hakka Pestle Cereal lies in its materials, the ground natural produce. The Pestle Cereal powder can be packaged, making the preparation convenient. Several flavors are developed to meet modern people’s need for variety. It is also a nutritious food for all ages. However, at present the dealers face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expansion of the marketing channel and the unfair competition in the industry. I conclude that the safety credibility of the Hakka Pestle Cereal products meets the international certification standards. It possesses the edges of traditional experience and modernized management. The government authorities lead the strategic alliance to assist the dealers in shelving the products in stores. There are nine items in total, and I further collect the competitive edges of the industry in the tables. I make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The authorities concerned should actively assist the production sources of the natural crops, support the farmers through contract farming, and ensure that the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public department are equally shared. I also predict the future trend of Hakka Pestle Cereal. There are nine items in total. I expect that both the producers and the authorities will support this product to help internalize it in people’s daily diet. In the future prospect, the industry of Hakka Pestle Cereal is expected to create excellent economic value.
關鍵字(中) ★ 客家擂茶
★ 鑽石理論
★ 文化迴路
★ 行銷通路
關鍵字(英) ★ Hakka Pestle Cereal
★ Diamond theory
★ Circuit of culture
★ Marketing channel
論文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辭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擂茶相關文獻檢閱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限制與流程 10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本文架構 13
第一節 鑽石理論 13
第二節 文化迴路 21
第三節 擂茶產業競爭優勢之架構 29
第三章 客家擂茶產業化 39
第一節 擂茶的緣起 39
第二節 擂茶在台灣的發展脈絡 41
第三節 擂茶產業現況 44
第四章 分析與討論 51
第一節 客家文化再現 51
第二節 生產要素 60
第三節 消費與認同 80
第四節 同業競爭與支援產業 110
第五節 政府與規制 11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31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36
附錄 139
附錄一、工廠訪談問題 139
附錄二、消費者訪談問題 141
參考文獻 143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份
王雯君(2005)。客家邊界-客家意象的詮釋與重建。東吳社會學報,18,117-156。
王俐容(2005)。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精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究》2005,第1期:169-194頁。
余朝權(2002)。創造生產力優勢: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武器。台北市:五南。
吳濟華、鄭志明(2009)。地方文化特色產業之發展與介紹。研習論壇,(104),9-22。
李明軒、邱如美(合譯)(1996)。國家競爭優勢((上)。Michael E. Poter著(1990)。台北市:天下出版社。
林建煌(2010)。消費者行為(三版)。台北市:華泰。
林淑蓉(2007)。第二部份 社會與文化:飲食文化篇。台灣客家研究,徐正光(主
編)。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林榮泰、林柏賢(2009)。融合文化與美學促成文化創意設計新興產業之探討。藝術學報:表演類(革新版),85,81-105。
周錦宏(2010)。客家文化產業與第三部門。台北市:智勝。
周德禎(2011)。第1章 導論:文化、在地化與文化創意產業。載於周德禎(主編),文化創業產業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施如齡 (2007)。課程部落格之教育文化迴路:透過符號表徵與社群認同的教學互動。教育的文化/文化的教育學術研討會。
洪馨蘭(2002)。文化產業再現過程的拉扯焦慮:以美濃為例。載於張維安(主編),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集(19.1-19.25頁)。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徐興根(2010)。客家擂茶的起源、分布與種類。收錄於《飯碗中的雷聲:「客家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二魚文化。
徐百威(2009)。次文化透過文化迴路形成潮流-以街頭時尚服飾經營為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台北市:揚智。
陳明宏(2000)。台灣客家擂茶初探。《客家雜誌》126:18。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板(2002)。化邊緣為資源:臺灣客家文化產業化的策略。載於張維安(主編),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集(17.4-17.11頁)。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陳欽春(2009)。文化創業產業及其政策思維:台灣與韓國的比較。載於徐斯勤、陳德昇 (主編),文化創意產業、品牌與行銷策略-跨國比較與大陸市場發展。台北縣:INK印刻。
郭晉相(2011)。製造特產性:宜蘭三星蔥的文化迴路分析。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智絹(2011)。遠渡重洋的美食-臺灣客家擂茶的流變。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黃思敏(2011)。都市藝文場域內的權力角力關係。載於文化的軌跡:文化治理的挑戰與創新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與文化政策管理研究所。
黃一民(2005)。文化與商品:擂茶的社會學考察。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美賢(2011)。博物館藝術節慶運用體驗行銷策略之探討---以2011年國際陶瓷藝術節為例。載於文化的軌跡:文化治理的挑戰與創新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與文化政策管理研究所。
馮久玲(2002)。文化是好生意。台北市:臉譜。
張君玫、黃鵬仁(譯)(1997)。消費。台北市:巨流。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
彭芊琪(2005)。外省客家人的本土化: 以廣東陸豐莊氏宗親會為例。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廖淑伶(編譯)(2012)。行銷管理。新北市:台灣培生教育。
廖世璋(2011)。文化創意產業。新北市:巨流。
廖新田(2011)。「文化輿論」:文化政策的公共對話在那裡?載於文化的軌跡:文化治理的挑戰與創新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B-5-B-7)。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與文化政策管理研究所。
廖雅琴(2005)。品牌影像窺探社會、流行、消費之變遷。中華傳播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T9。
鄧景衡(2002)。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化系譜(上)。台北:田園城市。
賴守誠(2006)。「客家菜」在台灣消費文化中的崛起與發展(1980-2004):以大眾文化產品的報導與推薦為中心的探索。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
賴守誠(2008)。客家地方食物特產、文化經濟與地方發展:以美濃粄條與新埔柿餅為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
盧思岳(2005)。社區產業現狀/特色(課題分析)與解決/發展策略—以921重建區為例《高雄市公共事務管理學會南區木棉花社造講堂課程資料化》52頁。
藍清水(2011)。被遺忘的外省客家移民---戰後河婆客的集體記憶與認同之分析。第十一屆客家研究 研究生客家學術論文研討會暨2011臺灣客家研究學會年會(第3,9頁)。
魏文彬(2010)。北埔老街觀光發展興起與變遷-歷史人文、古蹟建築、產業經濟之分析。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貳、 英文部份
Castells,M.(1997).The power of identity.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Do Gay,paul (1997).Doing Cultural Studies: The story of the Sony Walkman London:Sages;The Open University。
David Throsby(2001). Economics and culture. 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ll,Stuart.(1990).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 in J. Rutherford, ed., Identity,Community,Culture,Difference,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Porter M. E.(1990).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 New York: Free Press.
參、 網路部份
維基百科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3%82%E8%8C%B6。
檢索日期:20130120。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0)。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資料來源:http://www.moc.gov.tw/law.do?method=find&id=247。 檢索日期:20130120。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農糧處。 資料來源: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3877檢索日期:20130315
旗美美學工作站社教站。資料來源: http://www.tncsec.gov.tw/wks/ks05/home.php?page=page42.php&num=2349&page_key=3&wks=ks05&send_key=y檢索日期:20120808。
OTOP「One Town One Product」一鄉鎮一特產。資料來源:http://www.otop.tw/about/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21125
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特色商品通路標章授權。資料來源: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128047&ctNode=2159&mp=2013&ps=1檢索日期:20130525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中華民國99年2月3日華總一義字第09900022451號總統令制定公布。資料來源: http://www.moc.gov.tw/law.do?method=find&id=247 檢索日期:20130305
指導教授 周錦宏(CHIN HUNG CHOU) 審核日期 2013-7-2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