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730601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4 、訪客IP:18.227.10.158
姓名 邱容(CHIU JU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桃園官路缺袁姓饒平客家話研究
相關論文
★ 臺灣客家與原住民民間故事之動物變形比較研究★ 客家動物諺語之文化意涵研究
★ 印尼山口洋客家話研究★ 臺灣客家話時間副詞研究
★ 台灣客家童謠以<月光光>起興作品研究★ 永定新舊移民之客家話比較-以楊梅鎮秀才窩與蘆竹鄉羊稠村為例
★ 廣東五華客家話比較研究★ 關西饒平客家話調查研究-以鄭屋、許屋為例
★ 揭西五雲鎮客家話的音韻研究★ 客語形象詞的文化探討
★ 現職與支援教師客語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南桃園國小為例★ 大埔、豐順客家話比較研究
★ 武平中山鎮客家話研究★ 中寮鄉客家話的語言接觸現象
★ 桃園縣觀音鄉白玉村閩式客家話之研究★ 台灣客家話量詞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中文摘要
「官路缺」位於桃園縣八德市霄裡里,當地居民語言使用以閩南話為主、間有詔安、四縣、饒平客話。袁姓家族的原鄉來自廣東上饒嶺腳,發音人們多次回到原鄉探訪,彼此仍能以慣用的饒平客話對談無虞;在官路缺,年輕一輩的饒平客受到語言接觸的影響,對饒平客話的音韻、詞彙已無從掌握。本文研究目的在於透過對官路缺袁姓饒平客家話的語音系統及語音演變現象的研究,能讓瀕臨消失的客語次方言─饒平客家話得以保留與延續。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及目的、研究區域與對象、研究方法以及文獻探討。第二章透過語料的整理分析,描述官路缺袁姓饒平客家話的平面語音系統。第三章將官路缺袁姓饒平客家話與中古音做歷時的比較。第四章分析官路缺袁姓饒平客家話的語音特點。第五章將官路缺饒平客家話與其他饒平客家話的音韻現象與詞彙使用做共時比較,分析其共同性與差異性。第六章為結論。
研究成果顯示:官路缺饒平客家話在語音的演變上有早期現象,也有演變較快的現象;官路缺饒平客家話在詞彙使用上和其他饒平客家話有共同性,也有差異性。官路缺饒平客家話的聲母特點有:(1)知三、章組字舌葉音聲母後,出現偏向接-元音;(2)曉影章組字聲母有豐富的f- 和v-;(3)匣母字聲母有讀k-、k-及。韻母特點有:(1)遇攝合口三等莊組字有兩讀:-o和-;(2)有蟹二讀如蟹四、蟹四讀如蟹一的的現象;(3)止深臻曾攝三等及梗攝二三等以-i為主要元音者,於知章組聲母後皆前化為-;(4)果攝一等與效攝一二等韻母形式屬肴豪有別、歌豪不分類型;(5)止流深曾等攝開口三等莊組字,出現-e元音;(6)山攝合口三四等部分影喻非組字保留合口音,讀-聲母;(7)臻攝開口一三等有字出現合口形式的韻母,讀-un或-iun;(8)宕江梗通四攝,有部分陰入字的k韻尾消失,演變為喉塞音-。聲調特點:(1)官路缺饒平客家話有七個聲調(含超陰入);(2)陰去陰上合流,陽去多保留為去聲;(3)全濁上主要歸上,部分歸陰平與去聲(4)古清入多數歸陰入,部分歸超陰入。
關鍵字: 官路缺 饒平 方言比較 語音 超陰入
摘要(英) Abstract
“Guan Lu Que” is located in Xiao Li Vil., Bade City, Taoyuan County. The local speak mainly Min Nan, and sometimes Zhaoan, Sixian, or Raoping Hakka. The ancestors of Yuan originally hailed from Shangrao Lingjiao in Guangdong. During their many trips back to the ancestor’s homeland, people can still communicate using the Raoping Hakka they are used to. The younger generation in Guan Lu Que, being affected by other languages they are exposed to, could no longer master the phonics and vocabularies of Raoping Hakka.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preserve and pass on the disappearing subdialect of Hakka, the Raoping accent,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its speech sounds and evolution in the language, used by the Yuan family at Guan Lu Que.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where it explains the motive, goal, area, subject, and research methods. Literature review is also included in this chapter. The second chapter outlines the flat pronunciation system of Raoping Hakka, spoken by the Yuan family at Guan Lu Que. The third chapter does a diachronic comparison between middle Chinese and the Raoping Hakka spoken by the Yuan family at Guan Lu Que.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language’s phonetic features. The fifth chapter does a synchronic comparison between such language and other Raoping Hakka dialects, finding out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the phonics and vocabulary. The sixth chapter outlines the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phonetic evolution of Raoping Hakka, spoken by the Yuan family at Guan Lu Que has a faster pace.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s well a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uan Lu Que Raoping Hakka and other Raoping Hakka dialects. The vowels of Guan Lu Que Raoping Hakka have the following features: (1) the third level of the Zhi group and Zhang group pronounce sounds by the palatal of tongue, the vowels after these groups have the pronunciation sounding like -; (2) the xiao, ying and zhang initial groups pronounce with the sound “f- and v-“; (3) words from jia, mu initial groups pronounce with the sound “k-, k- and “. The features of finals: (1) words from the third level of Yu-classifier of Zhuang group, with both upper and lower lip to close inwardly, make pronunciation as -o and -; (2) Xie in division II and division IV has the same pronunciation, whereas Xie in division IV and division I also sounds the same; (3) words from the third level of Zhi, Shen, Zhen, and Ceng-classifier and the second and third level of Geng-classifier make the pronunciation as “-i”, and pronounces as “-” after the Zhi and Zhang group; (4) the first level of Guo-classifier and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level of Xiao-classifier belongs to Yao Hao You; (5) words from the third level of Zhi, Liu, Shen, and Ceng-classifier and Zhuang group with mouth open, pronounces as “-e”; (6) the Ying, Yu, Fei group in the third and fourth level of Shan-classifier closing mouth retain the closing mouth sound, to make the pronunciation of “-”; (7) the finals in the first and third level of Zhen-classifier opening mouth with the form of closing mouth sounds pronounce as “-un” or “-iun”; (8) some words from Dang, Jiang, Geng, Tong classifiers with a low pitched checked tone ends with k, a voiceless stop that has no audible release, which has become a glottal “-”stop. The tones: (1) Guan Lu Que Raoping Hakka has seven tones (including hyper-upper abrupt tone); (2) upper going and upper rising tones are combined together nowadays, while light departing now pronounces as departing tone; (3) voiced obstruent tone is mainly classified as the rising tone, some are dark level and some are departing tone; (4) Ru-sheng with voiceless initial is classified as dark entering, but some as hyper-upper abrupt tone.
Keywords: Guan Lu Que, Raoping, dialect comparison, phonics, hyper-upper abrupt tone
關鍵字(中) ★ 官路缺
★ 饒平
★ 方言比較
★ 語音
★ 超陰入
關鍵字(英) ★ Guan Lu Que
★ Raoping
★ dialect comparison
★ phonics
★ hyper-upper abrupt tone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區域與對象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
第四節 文獻探討 9
第二章 桃園官路缺袁姓饒平客家話語音系統 19
第一節 聲母部分 19
第二節 韻母部分 20
第三節 聲調部分 25
第四節 連讀變調 25
第五節 文白異讀 28
第三章 官路缺袁姓饒平話和中古音的比較 31
第一節 聲母比較 31
第二節 韻母比較 47
第三節 聲調比較 69
第四章 官路缺饒平客家話語音特點 73
第一節 聲母特點 73
第二節 韻母特點 77
第三節 聲調特點 82
第五章 官路缺饒平客家話與其他饒平客家話的比較 85
第一節 聲母差異 85
第二節 韻母差異 91
第三節 聲調差異 102
第四節 詞彙差異 108
第六章 結論 125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25
第二節 展望與建議 128
參考書目 129
附錄一:同音字表 137
附錄二:分類詞彙表 195
附錄三:語句對照表 249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專書
丁邦新 1970 《台灣語言源流》,台北:學生書局。
丁邦新 1998 《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力 1987 《中國語言學史》,板橋:駱駝出版社。
王力 2002 《漢語音韻》,北京:中華書局。
王力 2003 《王力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士元 1988 《語言與語音》,臺北:文鶴出版公司。
王士元 2002 《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福堂 2005 《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
古國順等編著 2002《客語發音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古國順等編著 2005《臺灣客語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如龍、張雙慶 1992《客贛方言調查報告》,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 1996 《方言與音韻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李如龍、周日健主編 1998《客家方言研究》,廣東:暨南大學出版社。
李新魁 1983 《中原音韻音系研究》,大陸中州書畫社。
何大安 2003 《聲韻學中觀念和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
何石松、劉醇鑫編著 2002《現代客語詞彙彙編》,台北:北市客委會。
何石松、劉醇鑫編著 2004《現代客語詞彙彙編 續篇》,台北:北市客委會。
胡安順 2003 《音韻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
洪敏麟 1999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 第一冊》,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徐通鏘 1996 《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通鏘 2006 《語言論》,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1三刷。
徐貴榮 2005 《台灣饒平客家話》,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唐作藩 2002 《音韻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光宇 1990 《切韻與方言》,台灣:商務書局。
張光宇 1996 《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南天書局。
曹逢甫、蔡美慧主編 1995《臺灣客家語論文集》,臺北:文鶴出版社。
董同龢 1996 《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哲史出版社。
詹伯慧 1993 《饒平縣志•方言篇》,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詹伯慧 2001 《現代漢語方言》,台北:新學識出版社。
詹伯慧 2006 《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溫昌衍 2006 《客家方言》,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楊國鑫 1993 《臺灣客家》,台北:唐山出版社。
劉俐李 2003 《漢語聲調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
劉綸鑫 1999 《客贛方言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綸鑫 2001 《江西客家話概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劉澤民 2005 《客贛方言歷史層次研究》,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
謝留文 2003 《客家方言語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謝國平 1998 《語言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
鍾榮富 2004 《臺灣客語語音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藍小玲 1999 《閩西客家方言》,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羅美珍、鄧曉華 1997《客家方言》,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羅常培 2003 《語言與文化》,北京:北京出版社。
羅肇錦 1988 《客語語法》,台北:學生書局。
羅肇錦 1990 《臺灣的客家話》,台北:臺原出版社。
羅肇錦 2000 《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饒平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1994《饒平縣志》,廣東人民出版社。
德慶堂袁氏族譜 八德官路缺《德慶堂袁氏族譜》,袁明瑛提供。
學位論文
江敏華 1998 《台中縣東勢客語音韻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心怡 2007 《新竹「饒平」與「海陸」客話音韻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中杰 1999 《臺灣福佬客的分佈及其語言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中杰 2004 《畬族語言研究》,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呂嵩雁 1993 《台灣饒平方言》,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嵩雁 1999 《閩西客話音韻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厚忠 2003 《臺灣永定客話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泉祿 2010 《武平中山鎮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汎平 2010 《廣東五華客家話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貴榮 2002 《臺灣桃園饒平客話研究》,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貴榮 2008 《台灣饒平客話音韻的源與變》,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
與語文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徐瑞珠 2004 《苗栗卓蘭客家話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翠真 2010 《四縣客家話入聲字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琪 2002 《台灣漳州客家話的研究-以詔安話為代表》,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琪 2005 《閩南客家話音韻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
張美娟 2010 《新竹饒平客語詞彙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孟涵 2010 《關西饒平客家話調查研究-以鄭屋、許屋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惠珍 2008 《印尼山口洋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昌衍 2001 《客家方言特徵詞研究》,暨南大學文學、漢語言文學博士論文。
賴文英 2004 《新屋鄉呂屋豐順腔客話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盛有 2000 《臺灣四海話的研究》,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軒正 2010 《大埔、豐順客家話的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碩士論文。
單篇論文-期刊
丁邦新 1992 〈漢語方言史和方言區域史的研究〉,《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
王士元 1982 〈語言變化的詞匯透視〉,《語言研究》,頁34-48。
王士元、沈鐘偉 1991〈詞彙擴散的動態描寫〉,《語言研究》,頁15-33。
何大安 1986 〈論贛方言〉,《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九十。
李如龍 1996 〈論漢語方言的類型學研究〉,《暨南學報》(哲社版)第二期。
李健強 2004 〈關於曉匣影喻演變的研究〉,《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卷第四期,頁100-105。
連金發 1999 〈方言變體、語言接觸、詞匯音韻互動〉石鋒、潘悟云(編) ,《中國語言學的新拓展》,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徐貴榮 2000 〈效流二攝在台灣四縣、海陸客語的對應分析〉,《台灣語言教學與研究期刊》第二期,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徐貴榮 2003 〈桃園饒平客家的來源與分布調查〉,《客家文化研究通訊期刊》第五期,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編印。
徐貴榮 2004 〈台灣語的文白異讀〉,《台灣語文研究》第二期,頁125-154。
徐貴榮 2010 〈八德市官路缺袁姓守備公派下的饒平客家墾殖與語言特色〉,《文刊客家雜誌》第236期。
張光宇 2003 〈比較法在中國〉,《語言研究》,第二十三卷第四期,頁95-103。
張光宇 2004 〈漢語方言音系的地理考察:韻母篇〉,《清華學報》新三十四卷第2期清華大學語言研究所,頁543-544。
陳秀琪 2004 〈語言接觸下的方言變遷-以台灣的詔安客家話為例〉,第二屆漢語方言小型研討會,《語言暨語言學.客語專號》,頁417-434。
黃雪貞 1988 〈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方言》第四期,頁241-246。
黃雪貞 1989 〈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 續論〉,《方言》第二期,頁121-124。
黃雪貞 1997 〈客家方言古入聲字的分化條件〉,《方言》第四期,頁258-262。
詹伯慧 1992 〈饒平上饒客家話語言特點略說〉,《中國語文研究》第十期。
詹伯慧 1993 〈廣東省饒平方言記音〉,《方言》。
楊秀芳 1993 〈論文白異讀〉,《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頁 823-849。
熊正輝 1990 〈客話區方言分ts、t的類型〉,《方言》第一期,頁1-10。
魯國堯 2003 〈論“歷史文獻考證法”與“歷史比較法”的結合─兼論漢語研究中的“犬馬鬼魅法則”〉,《古漢語研究》第一期,南京:頁1-7。
鍾榮富 1991 〈論客家話介音的歸屬〉,《臺灣風物》第四十卷三期,頁189-198
藍小玲 1997 〈客方言的性質〉,《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第三期,頁87-92。
羅肇錦 1994 〈客語異讀音的來源〉,《聲韻論叢-第二輯》,台北:學生書局,頁355-382。
羅肇錦 2002 〈試論福建廣東客家話的源與變〉,《聲韻論叢-第十二輯》,台北:學生書局,頁229-246。

單篇論文-研討會
丁邦新 1985 〈漢語聲調的演變〉,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徐貴榮 2005 〈以饒洋鎮為中心的饒平客家話語音特徵〉,第七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頁151-160。
張屏生 2003 〈六堆地區客家話和閩南話的語言接觸〉,美和第二屆客家學術研討會論文,第二屆客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4-58。
張屏生 2003 〈台灣客家話部分次方言的語音差異〉,第二十一屆國際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張屏生 2004 〈台灣四海話音韻和詞彙變化〉,第二屆「漢語方言」小型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張雙慶、練春招 2007〈客家方言古去聲字的演變考察〉,第七屆國際客方言研
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
陳秀琪 2004 〈客贛方言入聲韻尾的發展〉,第十二屆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年會.第二屆漢語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河北天津。
陳秀琪 2004 〈語言接觸下的方言變遷-以台灣的詔安客家話為例〉,第二屆漢語方言小型研討會,《語言暨語言學.客語專號》,頁417-434。
陳秀琪 2004 〈客家話聲調的移轉現象〉,第六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廈門大學,頁18-19。
陳秀琪 2005 〈知莊章聲母的捲舌音-舌位的前化運動〉,第九屆國際暨廿三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靜宜大學。
陳秀琪 2008 〈南靖客家話的音系及其特點─以梅林為代表〉,第八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頁76-89。
劉勝權 2006 〈客贛方言來母異讀現〉,第八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頁126-143。
劉綸鑫、傅思泉、劉勝利等 2003〈閩粵贛三地客家方言的語音比較〉,第五屆
客家方言暨首屆贛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7-36。
羅肇錦 2006 〈客家話hu→f的深層解讀〉,第一屆台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指導教授 陳秀琪、徐貴榮 審核日期 2013-7-2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