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7320202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1 、訪客IP:3.141.244.201
姓名 丘建宏(Yian-Hong Cio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土木工程學系
論文名稱 不同空調通風條件對於室內空間流場之CFD模擬
(Simulation of CFD on Indoor Space Flow-Field with Variance Ventilation Conditions)
相關論文
★ 各種載重作用下neo-Hookean材料微孔動態分析★ 劉氏保群算法於高雷諾數Burgers方程之應用及探討
★ 彈性材料圓孔非對稱變形近似解研究★ HAF描述含圓孔橡膠材料三軸壓縮變形的誤差分析
★ 國立中央大學-HAF描述圓形微孔非對稱變形的誤差計算★ 多微孔橡膠材料受拉變形平面應力分析
★ 非線性彈性固體微孔變形特性★ 鋼絲網加勁高韌性纖維混凝土於RC梁構件剪力補強研究
★ 高韌性纖維混凝土(ECC)之材料配比及添加物對收縮及力學性質影響★ 材料組成比例對超高性能纖維混凝土之工作性與力學性質之影響
★ 搜尋週期為四年時使用SDICAE作強震預測的最佳精度設定★ 牛頓型疊代法二次項效應
★ GEH理論壓密量速算式★ 擴散管流量解析解
★ 宏觀收斂迭代法速度比較★ 二次項效應混合型牛頓疊代法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在都會型社會的環境衛生與國民健康等政策之研訂,室內環境品質的議題,已是產官學等各界所必須面對的挑戰與亟待解決之課題。此外,為求能進一步研訂有效的室內環境品質改善策略或管制方案,對於國人建築上經常採用之空調系統以及物體散發熱能等基礎行為之掌握與空間流場資料之建立,亦已迫在眉睫。有鑑於此,本研究嘗試以數值分析為基礎的計算流體動力學軟體—FLUENT,同時配合Gambit建模工具,針對影響室內空間流場分佈與舒適性的兩大主要因素:空調系統以及物體散發熱能,進行一系列不同空調環境的模擬、比較與分析。
初步研究結果顯示:(1)不論空間模型之建置、材料與邊界等各項參數之設定、迭代運算、分析數據與圖形後處理以及動畫展示等能力,已可確認其在室內空間流場分析上具有強大且及時性的運算與分析能力;(2)小口徑的空調管線具有較低與較均勻的速度場與紊流強度場,進而可降低風擊不滿意度;(3)室內空間溫度場的反應主要受控於空調系統的冷空氣,而與回風口配置型態與出風口管徑大小等因素的關連性較低。(4)風擊不滿意度與各流場的關係性,速度場影響最大、紊流強度場其次以及溫度場影響最小。(5)小口徑空調管線數量多寡因素對於各流場平均值有著線性趨勢變化。
摘要(英) The issues of indoor environment quality are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to relative organizations for the policies of environment sanitation and national health in city type society. Furthermore, it is extremely urgent that information establishment on fundamental behavior and flow field of air conditioner system and heat flux function for building space in our country. Because, it is in order to be founded effective improvement tactic or control plan for indoor environment quality. Seeing that, the CFD FLUENT program based on numerical analysis and combining with Gambit pre-processing tool are applied to a series of simulation, comparability, and analysis for air conditioner and heat flux of indoor space flow field in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1)It is confirmed that CFD FLUENT program has the powerful operation and timely analysis ability in modeling establishment, set up of material and boundary parameter, iterative calculation, analytic data, post-processing graph, and animated display etc. (2)Small-pipe model has more lower and uniform than general-pipe in velocity field and turbulent intensity field, and for this reason, it can be reduced the draft rate. (3)Temperature field is controlled main to air con type of air return way, pipe size of inlet and outlet etc.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raft Rate and the flow fields, the speed field is the highest relation, the turbulence intensity field is the middle relation ,and temperature field is the lowest relation. (5)T he number of small diameter pipes of the flow field have linear trend for the average value.ditioner system in indoor space, and it is lower correlation with arrangement
關鍵字(中) ★ 計算流體動力學
★ 空間流場
★ 室內環境品質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授權書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誌 謝 IV
目 錄 V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1-1 研究動機 1
1-1-2 研究目的 2
1-2 研究內容、方法與流程 3
1-2-1 不同空調管徑之流場模擬、比較與分析 4
1-2-2 不同回風口配置型態之流場模擬、比較與分析 4
1-2-3 風口總面積不同型態之流場模擬、比較與分析 5
1-3 論文內容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0
2-1 室內空氣與溫熱環境之特性 10
2-1-1 台灣地區室內溫度及相對濕度 10
2-1-2 室內環境因子評估指標之介紹 11
2-1-3 室內通風量、換氣率的相關規定 23
2-1-4 自然通風與機械換氣 25
2-1-5 整體換氣設置之原則與目的 30
2-2 計算流體動力學在空間流場上之模擬與應用 31
2-2-1 計算流體動力學之發展概況 31
2-2-2 CFD的數值模型 33
2-2-3 流體動力學數值模擬方式 37
2-2-4 Fluent軟體在CFD上的應用 43
第三章 研究主軸、內容與方法 49
3-1 研究內容之設計與說明 49
3-1-1 研究主軸與探討之內容 49
3-1-2 建築空間模型之選定與特性 50
3-1-3 CFD數值模型之建構與分析 51
3-2 各研究項目模擬參數之設定 68
3-2-1 不同空調管徑流場模擬參數之設定 68
3-2-2 不同回風口配置型態流場模擬參數之設定 71
3-2-3 風口總面積不同型態之流場模擬參數之設定 77
第四章 CFD 模擬之結果與討論 80
4-1 較佳疊代次數之探討 80
4-1-1 以收斂監測畫面研判疊代次數 80
4-1-2 以分析物理量研判疊代次數 81
4-2 較佳網格尺度之探討 83
4-3 不同空調管徑流場模擬之結果 86
4-3-1 一般口徑空調管線之流場模擬結果 86
4-3-2 小口徑空調管線之流場模擬結果 97
4-3-3 不同空調管徑流場模擬之比較與分析 107
4-4 不同回風口配置型態流場模擬之結果 110
4-4-1 一般模組一配置型態之流場模擬結果 110
4-4-2 一般模組二配置型態之流場模擬結果 111
4-4-3 一般模組三配置型態之流場模擬結果 112
4-4-4 一般模組四配置型態之流場模擬結果 113
4-4-5 小口徑模組一配置型態之流場模擬結果 114
4-4-6 小口徑模組二配置型態之流場模擬結果 114
4-4-7 小口徑模組三配置型態之流場模擬結果 115
4-4-8 小口徑模組四配置型態之流場模擬結果 117
4-4-9 小口徑模組五配置型態之流場模擬結果 118
4-4-10 小口徑模組六配置型態之流場模擬結果 119
4-4-11 不同回風口配置型態流場模擬之比較與分析 120
4-5 風口總面積不同型態之流場模擬之結果 132
4-5-1 小口徑模組一配置型態之流場模擬結果] 132
4-5-2 面積比模組一配置型態之流場模擬結果 132
4-5-3 面積比模組二配置型態之流場模擬結果 133
4-5-4 面積比模組三配置型態之流場模擬結果 134
4-5-5 面積比模組四配置型態之流場模擬結果 134
4-5-6 不同面積比型態流場模擬之比較與分析 13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1
5-1 結論 141
5-1-1 不同空調管徑流場之模擬結果 141
5-1-2 不同回風口配置型態流場之模擬結果 141
5-1-3 不同面積比風口配置型態流場之模擬結果 143
5-2 建議 144
參考文獻 146
附 錄 151
附錄1 研究場址風擊不滿意度取樣點說明 151
附錄2 一般口徑模組一風擊不滿意度分析結果 152
附錄3 小口徑風模組一擊不滿意度分析結果 154
附錄4 不同管徑風擊不滿意度之比較 156
附錄5 一般口徑模組二之流場模擬圖 157
附錄6 一般口徑模組三之流場模擬圖 160
附錄7 一般口徑模組四之流場模擬圖 163
附錄8 小口徑模組二之流場模擬圖 166
附錄9 小口徑模組三之流場模擬圖 169
附錄10 小口徑模組四之流場模擬圖 172
附錄11 小口徑模組五之流場模擬圖 175
附錄12 小口徑模組六之流場模擬圖 178
附錄13 一般口徑不同回風口配置型態流場資料統計表 181
附錄14 小口徑不同回風口配置型態流場資料統計表 184
附錄15 一般口徑不同回風口風擊不滿意度之比較表 187
附錄16 小口徑不同回風口風擊不滿意度之比較表 190
附錄17 一般口徑各X斷面所顯示之各流場圖 193
附錄18 小口徑各X斷面所顯示之各流場圖 197
附錄19 面積比模組一之流場模擬圖 201
附錄20 面積比模組二之流場模擬圖 204
附錄21 面積比模組三之流場模擬圖 207
附錄22 面積比模組四之流場模擬圖 210
附錄23 不同斷面積型態流場資料統計表 213
附錄24 不同斷面積風擊不滿意度之比較表 215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1. Fluent軟體使用說明書,Release: 6.3.26(2006)。
2. 內政部營建署,建築技術規則設計施工篇第十七章綠建築,綠建築專章建築節能設計技術規範(2009)。
3. 內政部營建署,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三百十五條第二項,旅館餐飲類建築物節約能源設計技術規範(2010)。
4. 王瑞金、張凱、王剛,Fluent技術基礎與應用實例—CAD/CAM/CAE實用技術,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2007)。
5.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草案),檢自:http://atftp. epa.gov.tw/pub/095/F0/07372/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草案(2007)。
6. 江哲銘,建築通風性能式規範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專題研究計畫(1999)。
7. 江哲銘,「以健康觀點談室內環境品質性能提昇策略」,2002 中華民國室內建築與生活環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49-54頁(2002)。
8. 江哲銘,「永續、健康、綠色新趨勢」, 九十二年度教育部南東區永續校園環境規劃師培訓課程手冊(2004)。
9. 江哲銘、陳念祖、蘇慧貞、鄭懋雄、李彥頤、邵文政、周伯丞,「辦公空間通風效果與污染物濃度之研究-以台灣商業辦公大樓為例」,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三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高雄(2001)。
10. 李芝珊教,居家環境和辦公大樓室內空氣品質調查評估,行政院環保署委託計畫(1998)。
11. 李彥頤,「辦公空間室內空氣品質管制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台南(2004)。
12. 周伯丞,建築軀殼開口部自然通風效果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台南(2000)。
13. 吳佩芝,家戶環境中過敏原及細菌內毒素暴露變化與相關生物指標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台南(2006)。
14. 社團法人台灣室內環境品質學會,http://140.116.61.113/introduce01.asp(2007)。
15. 林憲德等人,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台北(2007)。
16. 室內空氣品質全球資訊網,「室內空氣品質簡介」,檢自: http://aqp.epa.gov.tw/iaq/page1-1.htm。 (2007)。
17. 室內空氣品質資訊網,「室內空氣品質建議值」,檢自: http://aqp.epa.gov.tw/iaq/page4-1.htm。 (2007)。
18. 室內空氣品質資訊網,「公共場所室內空氣品質自主管理手冊」,檢自: http://aqp.epa.gov.tw/iaq/download/file3_611.pdf。 (2008)。
19. 美國暖冷凍空調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Heating, Refriger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Engineers, ASHRAE),ASHRAE 62-1973標準(1973)。
20. 涂玉峰,室內空氣環境綜合評估指標之探討—以台灣南部工業區辦公大樓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台南(1999)。
21. 陳丁于,「台灣地區室內環境因子對建材揮發性有機物質逸散行為影響之研究-以清漆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台南(2002)。
22. 陳王琨,「簡報室熱舒適度案例之研究」,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2008)。
23. 陳念祖,建築開口部裝設導風板對自然通風之效益,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台南(2001)。
24. 陳念祖,建築開口部裝設導風板對自然通風之效益,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台南(2007)。
25. 陳東榮,住宅室內空氣品質(CO、CO2、PM10)現場測定與評估檢討,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台南(1993)。
26. 陳振誠,「台灣本土氣候下換氣率影響建材有機物質逸散特性之研究-以合板及清漆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台南(2004)。
27. 陳海曙,室內空氣品質不佳之案例研究,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三屆建築學術研究發表會論文集(1990)。
28. 陳新智,「室內木質建材揮發性有機物逸散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台北(2000)。
29. 曾昱菱,「FLUENT應用於室內空間流場之CFD模擬」,碩士論文,明志科技大學生化工程研究所(2010)
30. 楊振峰,感應爐煉鋼空氣污染特性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台南(1997)。
31. 廖崇文,「不同空調通風路徑對室內空氣與溫熱環境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台北(2003)。
32. 劉芸汶,「一般辦公大樓空氣及灰塵中活性真菌濃度與病態大樓症候群之相關性探討」,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台南(2003)。
33. 蔡宜霖,「計算流體力學應用於臭氧空間消毒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台北(2004)。
34. 賴榮平,「台灣地區建築通風問題之探討」,建築師雜誌,P17-33(1980)。
35. 蘇慧貞,「換氣率及室內空氣品質與兒童呼吸道疾病之相關性探討」,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報告(2003)。
二、 英文部分
1. ASHRAE , “ASHRAE 62-1989,” American Society of Heating, Refriger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Engineers (1989).
2. ASHRAE, “Therm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Human Occupancy,” ANSI/ASHRAE Standard 55, pp.7-8(2004).
3. Chen, Q.,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k-ε Models for Indoor Air Flow,” Numerical Heat of Transfer, Part B:28, pp.353-369(1995).
4. Etheridge, D. and M. Sandberg, Building Ventilation: Theory and Measurement, John Wiley and Sons, U.K., pp.53-54(1996).
5. Fanger, P. Ole, The Philosophy behind Ventil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roceedings of Indoor Air ’96, Nagoya (Japan), Vol. 4, pp. 3-12, 1996.
6. Fanger, P. O.,”Thermal comfort: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labar, Fla.:R.E. Krieger Pub. Co(1982).
7. Guo, H., Lee, S. C., Lia, W. M., and J. J. Caob, “Source Characterization of BTEX in Indoor Microenvironments in Hong Kong,”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Vol. 37, pp.73-82 (2003).
8. Husman, “Health Effects of Indoor-Air Microorganisms,” Scandinavial Journal of Work, Environment and Health, Vol. 22, No. 1, pp.5-13 (1996).
9. ISO 14965, “Air Quality-Determination of Total Non-methane Organic Compounds-Cryogenic Pre-concentration and Direct Flame Ionization Detection Method,” (2000).
10. Jones, A. P., “Indoor Air Quality and Health,”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Vol. 33, pp.4535-4564 (1999).
11. Kilpelainen, M., Terho, E. O., Helenius, H., and M. Koskenvuo, ”Home Dampness, Current Allergic Diseases, and Respiratory Infections among Young Adults,” Thorax, Vol. 56, No. 6, pp.462-469 (2001).
12. Nielsen, P. V.,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Materials and Building Construction to SBS,” (1988).
13. Murakami, S., “Overview of Turbulence Models Applied in CWE-1997,” 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74-76, pp.1-24 (1998).
14. Ole R. N., Christian L., Birthe L. T., Henrik S., and H. O. Jorgen, “Ambient Air Levels and Exposure of Children to Benzene, Toluene, and Xylenes in Denmark,” Environment Research, Vol. 75, pp.149-159 (1997).
15. Olesen, B.W., “Guildelines for Comfort,” ASHRAE JOURNAL, August (2000).
16. Peter, W., and D. N. Gunnar, “Organic Compounds in Indoor Air-Their Relevance for Perceived Indoor Air Quality,”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Vol. 35, pp.4407-4417 (2001).
17. Peter W. Grieve M. Sc,Measuring Ventilation Using Tracer-Gases, BrÜel & Kjæer(1991).
18. Richard, A. W., and A. S. Peter, “Indoor Air Pollution,” pp.105-107 (1982).
19. Samdberg, M. and M.Sjoberg, “The Use of Moments for Assessing Air Quality Ventilated Rooms,”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18, pp.181-197(1983).
20. Spengler, J. D., and K. Sexton, “Indoor Air Pollution: A Public Health Perspective,” Science, Vol. 121, pp.9-17 (1983).
21. Thorn, A., “The Sick Building Syndrome: A Diagnostic Dilemma,”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Vol. 47, No. 9, pp.1307-1312 (1998).
22. U.S. EPA, “The Determina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in Air Collected in Specially-prepared Canisters and Analyzed by Gas Chromat- -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 Compendium method TO-15 (1997).
23. U. S. EPA, “Healthy Buildings, Healthy People: A Vis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2001).
24. Verhoeff, A. P., and H. A. Burge,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Fungi in Home Environments,” Annals of Allergy, Asthma, and Immunology, Vol. 78, No. 6, pp.544-554 (1997).
25. William J. F., “Review of Health and Productivity Gains from Better IEQ,” Proceeding of Healthy Building 2000, Vol. 4, pp.23-34 (2000).
26. Yang, P., Q. Feng, G. Hong, G.W. Kattawar, W.J. Wiscombe, M.I. Mishchenko, O. Dubovik, I. Laszlo, and I.N. Sokolik, “Modeling of the Scattering and Radiative Properties of Nonspherical Dust-like Aerosols,” J. Aerosol Sci., Vol. 38, pp.995-1014(2007).
指導教授 李顯智((Hin-Chi Lei)) 審核日期 2010-7-2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