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73306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3 、訪客IP:3.129.21.44
姓名 黃永富(Yung-Fu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環境工程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高分子凝聚劑處理淨水場高濁度原水成效之研究
(Performance Study on Treating High Turbidity Raw Water with Polymer Coagulants at Water Treatment Plant)
相關論文
★ 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場址健康風險評估之研究★ 混合式厭氧反應槽之效能探討
★ 新型改質矽藻土應用於吸附實廠含銅廢水之探討★ 焚化底渣特性及其再利用管理系統之研究
★ 焚化底渣水洗所衍生廢水特性及處理可行性研究★ 工業廢水污泥灰渣特性及其再利用於水泥砂漿之研究
★ 純氧活性污泥法處理綜合性工業廢水之研究★ 零價鐵技術袪除三氯乙烯之研究
★ 零價鐵反應牆處理三氯乙烯污染物之反應行為研究★ 預臭氧程序提升綜合性工業廢水生物可分解性之研究
★ 下水污泥灰渣應用於銅離子去除之初步探討★ 纖維材料對於污泥灰渣砂漿工程性質之影響
★ 纖維床生物反應器祛除甲苯與三氯乙烯之研究★ 下水污泥灰渣特性及應用於水泥 砂漿之研究
★ 以Microtox檢測方法評估實際廢水生物毒性之研究★ 化學置換程序回收氯化銅蝕刻廢液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以板新淨水場為案例場,由統計資料得知,鳶山堰水源平均每年原水高濁度(>200NTU)發生天數達30.8天,三峽河水源為3.8天。每個颱風因豪雨造成鳶山堰水源高濁度平均為207小時;三峽河水源則受高濁度原水影響約23小時。板新場雙水源依高濁度原水產生不同延時特性,可擇優水質取水,減少淨水場高濁度原水發生時間,降低混凝沉澱單元負荷及衍生之廢污量。
研究結果顯示,以單藥劑高分子凝聚劑(Polymer)或聚氯化鋁(PAC)處理成效不理想;以雙藥劑Polymer及PAC搭配處理,有較佳濁度去除成效。處理高濁度原水,增加快混攪拌強度,可以提升濁度去除率;慢混攪拌強度採分段遞減方式(G = 90 sec-1至30 sec-1),濁度去除效果較佳。250NTU原水,先加入PAC再添加Polymer,可獲得較佳濁度去除效果;原水濁度2,000NTU或10,000NTU,先加Polymer再加入PAC之處理方式,殘餘濁度最低。淨水處理添加Polymer衍生之廢污,經適量添加polymer調理後,可得到較佳的污泥濃縮及脫水性。
摘要(英) From the statistical data, this case study of Panhsin Water Treatment Plant indicated that an average 30.8 days and 3.8 days per year of high turbidity (> 200 NTU) raw water occurred at Yuanshanyan water source and Sanxia River water source, respectively. The high turbidity level at Yuanshanyan water source, which was caused by the heavy rains brought about by each typhoon, lasted for 207 hours on average. On the other hand, the extent of high turbidity at Sanxia River water source for each event was approximately 23 hours. The different time delay characteristic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high turbidity occurred at the dual water source systems for Panhsin Water Treatment Plant. Allow to allocate the raw water intake between the two water sources at the time of better water quality in order to reduce the duration of high turbidity incidence at the water treatment plant, and to lessen the unit loading of coagulation/sedimentation process as well as the amount of derived waste residue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single-dose of polymer or poly-aluminum chloride (PAC) as coagulant for high turbidity raw water treatment was inefficiency to meet the goal of turbidity removal by coagulation/sedimentation process in the plant. When dual coagulants of polymer and PAC were added simultaneously, better efficiency of turbidity elimination was achieved. Increasing the intensity of rapid mixer for treating high turbidity raw water could enhance the turbidity elimination. The adoption of various velocity gradients decrease from the first compartment (G = 90 sec-1) to the last (G = 30 sec-1) of slow mixing tank would obtain a better residual turbidity. For raw water turbidity at 250NTU, a better turbidity elimination effect would be achieved if the PAC was added at rapid mix, followed by the polymer added at slow mix. When the raw water turbidities were 2,000NTU and 10,000NTU, adding polymer first and then PAC would resulted in better performance for turbidity removal. For the settled sludge derived from polymer coagulation of high turbidity raw water, the test results also revealed that the sludge properties of thickening and dewatering c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by polymer conditioning.
關鍵字(中) ★ 攪拌強度
★ 高分子凝聚劑
★ 高濁度原水
★ 廢污
★ 淨水場
關鍵字(英) ★ Water treatment plant
★ high turbidity raw water
★ polymer coagulents
★ mixing intensity
★ waste residues
論文目次 第一章前言……………………………………………………………1
1.1 研究緣起………………………………………………………1
1.2 研究目的與內容………………………………………………2
第二章文獻回顧………………………………………………………4
2.1 板新淨水場現況及基本資料…………………………………4
2.1.1 水源現況…………………………………………………5
2.1.2 淨水流程及處理功能……………………………………8
2.1.3 廢水流程及處理功能……………………………………10
2.2 高濁度原水對淨水場之影響………………………………1 7
2.2.1 高濁度原水來源及水質特性……………………………17
2.2.2 高濁度原水對淨水場之影響…………………………..18
2.3 高分子凝聚劑處理作用原理………………………………19
2.3.1 混凝基本原理…………………………………………19
2.3.2 影響混凝作用之因素………………………………… 23
2.3.3 高分子凝聚劑………………………………………… 25
2.3.4 高分子凝聚劑在水處理之應用………………………27
2.4 淨水場廢污濃縮調理與脫水技術…………………………28
2.4.1 淨水場廢污來源及特性………………………………28
2.4.2 廢污濃縮調理與脫水技術…………………………….31
2.4.3 高濁度原水衍生廢污之處置…………………………..37
第三章研究流程與方法………………………………………………40
3.1 研究架構………………………………………………………40
3.2 研究方法………………………………………………………42
3.2.1 資料蒐集……………………………………………… 42
3.2.2 高濁度原水配製………………………………………4 3
3.2.3 試驗操作………………………………………………4 3
3.3 實驗儀器與設備…………………………………………… 46
3.4 分析項目與方法…………………………………………… 47
第四章結果與討論……………………………………………………51
4.1 原水水質及處理水量特性……………………………………51
4.1.1 原水水質特性………………………………………… 51
4.1.2 板新場處理水量變化……………………………………63
4.1.3 板新場原水雙水源特性………………………………69
4.2 高濁度原水處理成效與策略…………………………………72
4.2.1 高濁度原水處理成效評估……………………………72
4.2.2 板新淨水場高濁度原水處理成效……………………92
4.2.3 板新淨水場高濁度原水處理策略……………………101
4.3 高濁度原水衍生廢污處理成效……………………………105
4.3.1 處理高濁度原水廢污量推估…………………………106
4.3.2 沉澱廢污濃縮特性……………………………………110
4.3.3 濃縮污泥脫水效能……………………………………117
4.4 莫拉克颱風(八八水災)高濁度原水處理成效案例探討……121
4.4.1 莫拉克颱風原水高濁度變化趨勢……………………121
4.4.2 莫拉克颱風板新場高濁度原水處理成效……………125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129
5.1 結論…………………………………………………………129
5.2 建議…………………………………………………………130
參考文獻………………………………………………………………132
附錄一大漢溪流域水情資訊統計表………………………………140
附錄二莫拉克颱風大漢溪流域水情資料…………………………192
附錄三混凝沉降試驗報告及照片…………………………………201
參考文獻 1. Amirtharagjah, A. and O’Melia, C. R., “Coagulation and Flocculation”, Chap6 in Water Quality and Treatment 5th Ed., McGraw-Hill, New York(1999).
2. Bolto, B. A., Dixon, D. R., Gray, S. R., Chee, H., Harbour, P. J., Ngoc, L.and Ware, A. J., “The Use of Soluble Organic Polymers in Waste Treatment”, Wat. Sci. Tech., Vol. 34, No. 9, pp.117(1996).
3. Dentel, S. K., “Coagulation Control in Water Treatment”, 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Control, Vol. 27, No. 1, pp.41-135(1991).
4. Heinzmann, B., “Coagulation and flocculation of stormwater from a separate sewer system - a new possibility for enhanced treatment”, Wat.Sci. Tech., 29(12), pp.267-278(1994).
5. Kawamura, S., “Optimization of Basic Water of Process-Design and Operation : Sedimentation and Filtration”, J. Water SRT-Aqua, Vol. 45, No. 3, pp.130-142(1996).
6. Kan C., “Determination of Rapid Mixing Parameters in Coagulation: Destabilization Mechanisms and Aggregation Kinetics Appoach”, (2002).
7. Kayode, T. O., and Gregory, J., “A new technique for monitoring alum sludge conditioning”, Wat. Res. Vol. 22, No. 1, pp.85-90,(1988).
8. Langer, S. J., and Klute, R.,“Rapid Mixing in Sludge Conditioning with Polymers”,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8, 1, pp.233-242(1993).
9. Li, G. and Gregory, J., “Flocculation and Sedimentation of High Turbidity Waters”, Water Research, Vol.25, No.9, pp.1137-1143 (1991).
10. Novak, J. T., and Prencteville, J. F,“Mixing Intensity and Polymer Performance onSludge Dewatering”, ASCE, J. Envir. Eng., Vol.114, No.1, pp.190-198(1988).
11. Novak, J. T. “Dewatering of Sewage Sludge”, Drying Technology, Vol.24, No.10, pp.1257-1262(2006).
12. Rossini, M., Garrido, J.G. and Galluzzo, M., “Optimization of the coagulation-flocculation treatment: influence of rapid mix parameters”, Wat. Res., Vol.33(8), pp.1817-1826(1999).
13. Rout, D., R. Verma and S. K. Agarwal, “Polyelectrolyte Treatment-An Approach for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40, No. 2, pp. 137-141 (1999).
14. Shin, W. K., Chiang, C.U. “Treatment of high turbidity water”, Preoceeding 4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rinking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technology, Taiwan, R.O.C., pp.112-116(1998).
15. Yoshimasa W., Shinsuke K. and Yoshihiko I., “Enhanced Flocculation Sedimentation Process by A Jet Mixed Separator”,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37, No.10, pp.55-67(1998).
16. 工業技術研究院,「國外使用淨水用藥劑之申請公告研究(第一年)」,台灣自來水公司(2007)。
17. 中山大學,「淨水場廢水處理成效及污泥減量探討」,台灣自來水公司(2006)。
18. 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http://www.cwb.gov.tw)網站。
19. 中華民國自來水協會,「淨水處理廠廢水污泥處理技術之研究」,中華民國自來水協會(1997)。
20. 中華民國自來水協會,「自來水工程設施標準解說」,中華民國自來水協會(2006)。
21. 中華民國自來水協會,「高濁度原水混凝技術之研究」,中華民國自來水協會(2003)。
22. 中華民國自來水協會,「自來水設施維護管理指南」,中華民國自來水協會(2008)。
23. 中華民國自來水協會,「常用高分子凝聚劑對自來水淨水影響之評估」,中華民國自來水協會(1996)。
24. 王瑞森,「新式污泥調理技術之研究」,台灣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25. 甘其銓、黃志彬、袁如馨、邱顯盛,「快混操作影響原水中顆粒聚集及沉澱之研究」,第十八屆自來水研究發表會論文集(2001)。
26. 甘其銓、黃志彬,「淨水場快混程序之動力分析」,第十六屆自來水研究發表會論文集(1999)。
27. 台灣大學,「高分子聚合物對淨水水質影響之評估」,台灣自來水公司(2002)。
28. 台灣大學,「利用外加磁場降低暴雨期濁度之研究」,台灣自來水公司(2006)。
29. 台灣大學,「高速膠凝沉澱池懸浮污泥毯操控之研究」,台灣自來水公司(2001)。
30. 台灣自來水公司,「台灣自來水公司重要營運統計速報」,台灣自來水公司,(2010)。
31. 生物科技開發中心,「高速膠凝沉澱池固體接觸式膠凝池操控之研究」,台灣自來水公司(2005)。
32. 江清蓮、羅吉雄、史午康,「高濁度原水處理之探討(II)-混凝加藥控制」,第十五屆自來水研究發表會論文集(1998)。
33. 林玉君,「以混凝-絮凝處理高濁度原水之研究」,台灣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34. 林信一、陳建嘉,「自來水場高濁度期間之原水水質變化及處理水改進之研究」,第四屆海峽兩岸水質安全控制技術及管理研討會(2007)。
35. 朱敬平,「調理與消化對污泥膠羽結構之影響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36. 朱敬平,「污泥脫水減量技術」,中興工程顧問社(2004)。
37. 朱敬平,「污泥處置(II):污泥之前處理」,台灣大學「台大工程」學刊第八十二期(2001)。
38. 朱敬平,「污泥處置(IV):策略與永續利用」,台灣大學「台大工程」學刊第八十四期(2002)。
39. 朱敬平,「污泥處置(III):污泥後處理」,台灣大學「台大工程」學刊第八十三期(2001)。
40. 朱敬平,「污泥中間處理技術(污泥濃縮、調理、脫水)」,中興工程顧問社(2004)。
41. 朱敬平、李篤中,「高分子絮凝調理對污泥內水份分佈之影響」,第二十四屆廢水處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
42. 交通大學,「石門水庫高濁度缺水分析及改善策略檢討期末報告」,國立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2008)。
43. 交通大學,「水公司淨水場低濁度難處理原水處理最適化之研究」,台灣自來水公司(2008)。
44. 交通大學,「淨水場混凝劑與調理劑加藥最適化與自動化之研究」,台灣自來水公司(1998)。
45. 吳志超,「以高分子調理鋁鹽污泥對其脫水性影響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46. 吳志超、吳美惠、張進興,「台灣淨水場因應高濁度原水處理之對策」,第四屆海峽兩岸水質安全控制技術及管理研討會(2007)。
47. 吳美惠、張嬉麗、姚寶蓮、張進興、張鴻銘,「處理高濁度原水最佳加藥策略之研究」,自來水會刊第二十六卷第四期(2007)。
48. 吳志超、黃志彬、李篤中,「比較各種污泥脫水性試驗方法所決定之最適高分子調理劑量」,第十五屆自來水研究發表會論文集(1998)。
49. 李俊福、曾迪華等,「常用高分子凝聚劑對自來水淨水影響之評估」,中華民國自來水協會技術研究委員會研究報告,(1996)。
50. 李坤峰,「飲用水處理程序二階段添加PAC 與污泥毯穩定度提昇之研究」,元智大學化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51. 李素珍,「廢水污泥之脫水性與流變特性」,國立台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52. 板新淨水場,「CPE 綜合效能評鑑執行成果報告」,板新淨水場(2003)。
53. 板新淨水場,「九十六年度期末營運成果報告書」,板新淨水場 (2007)。
54. 周珊珊、洪仁陽、彭明鏡、陳誼彰、黃志彬,「傳統淨水場處理效能評估與提升-案例探討」,第三屆海峽兩岸水質安全控制技術及管理研討會(2006)。
55. 洪仁陽、張敏超、邵信、張王冠,「淨水廠之污泥減量技術」,自來水會刊第二十二卷第一、二期(2003)。
56. 洪嘉祥,「熱調理調理劑調理對污泥流變性質與脫水效率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57. 姚仁泰,「過濾系統組合對原水濁度去除效能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58. 胡伯瑜、楊琇瑩、曾治乾、洪世政、賴明裕,「國外淨水用藥劑資料庫之建置與探討」,自來水會刊第二十六卷第四期(2007)。
59. 胡景堯、駱尚廉、林郁孜、劉雅瑄、陳怡靜、陳國宏,「不同原水濁度下淨水場處理效能指標之研擬」,第二十五屆自來水研究發表會論文集(2008)。
60. 袁如馨,「自來水公司淨水污泥自資資源化之研究」,台灣自來水公司(2008)。
61. 范喻翔,「淨水場濾池反洗廢水水量與水質特性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62. 姜佳伶,「淨水場沉澱及過濾單元濁度去除及其衍生廢污量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63. 秦靜如,「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es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材(2008)。
64. 翁韻雅,「以高分子凝聚劑處理高濁度原水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65. 高肇藩,「衛生工程:給水(自來水)工程篇」,第三版,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 (1980)。
66. 高志明,「淨水場廢水處理成效及污泥減量探討期末報告」,國立中山大學,(2006)。
67. 張維欽、簡競擇、邱仁杰、林信一、張添晉、歐陽嶠暉,「原水高濁度期間自來水場放流水標準合理性修訂之研議」,第二十二屆自來水研究發表會論文集(2005)。
68. 張漢昌,「廢水處理」,文京圖書有限公司(2001)。
69. 陳曼莉、范煥英、陳錦成、石明憲,「淨水場效能評鑑及操作最佳化之探討-台北自來水事業處直潭淨水場之經驗」,第八屆國際飲用水水質管理及處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
70. 陳俞蓁,「混凝對表面水濁度去除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71. 陳建嘉,「原水高濁度期間淨水場廢污處理能力改善之研討」,長榮大學職業安全與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72. 郭琮貴,「原水濁度變化對高速膠凝平板式污泥毯澄清池處理效能影響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6)。
73. 逢甲大學,「高濁度原水最適化處理技術之研究」,台灣自來水公司(2007)。
74. 康世芳,「淨水污泥餅再利用技術調查及應用於台北自來水事業
處淨水場可行性評估」,台北自來水事業處(2001)。
75. 晶淨科技,「自來水淨水廠脫水污泥再利用之可行性研究」,台灣自來水公司(2003)。
76. 黃志彬,「提升淨水場廢水處理污泥脫水效能及加藥策略研究」,中華民國自來水協會(2005)。
77. 黃啟峰,「高分子凝聚劑對藻體混凝之影響及膠羽特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78. 黃政賢,「污水工程」,高立圖書有限公司(2001)。
79. 黃永富,「淨水場污泥脫水設備效能提昇之探討」,第二十四屆自來水研究發表會論文集(2007)。
80. 曾迪華,「事業廢水處理技術員講習或訓練教育講義」,(1989)。
81. 曾迪華,「工業污染防治技術手冊14-污泥脫水處理」,(1992)。
82. 曾迪華、顏笠安、范姜仁茂,「台灣淨水場污泥產量特性之研究」,第二十五屆自來水研究發表會論文集(2008)。
83. 經濟部水利署水文水資源資料管理供應系統網站(http://gweb.wra.gov.tw)。
84. 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網站(http://www.wranb.gov.tw)。
85. 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網站(http://www.wra10.gov.tw)。
86. 葉蕙萍,「暴雨期間淨水場廢污特性與操作管理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87. 廖寶玫,「淨水程序中添加高分子凝聚劑對混凝與加氯處理效應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88. 廖于恆、黃志彬,「淨水污泥高分子調理機構之研究」,第十屆自來水研究發表會論文集(1993)。
89. 劉嘉宏,「混凝劑種類對低濁度原水混凝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90. 劉雅瑄、駱尚廉、官文惠、胡景堯、朱家熙,「高分子聚合物對淨水水質影響評估」,第十九屆自來水研究發表會論文集(2002)。
91. 鄭雅伶,「階段性加藥混凝-膠凝程序處理自來水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92. 謝坤男,「聚電解質特性對污泥調理脫水之影響」,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93. 環境保護署環境檢驗所網站(http://www.niea.gov.tw/)。
94. 顏笠安,「淨水場混凝污泥質量特性與脫水泥餅再利用初步評估」,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95. 羅吉雄、江清蓮、陳明州、羅裕國、史午康,「高濁度原水處理之探討(III)-颱風暴雨之因應計畫」,第十五屆自來水研究發表會論文集(1998)。
96. 蘇金龍、杭子樵、黃永富、陳文祥、姚寶蓮、王耀文、郭明淑、傅復茂、蕭銘德、楊詩思,「淨水程序中添加高分子凝聚劑 (Polymer) 技術之研究」,第二十六屆自來水研究發表會論文集(2009)。
指導教授 曾迪華(Dyi-Hwa Tseng) 審核日期 2010-7-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