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5130100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5 、訪客IP:3.129.253.65
姓名 陳蓉美(Jung-mei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法句譬喻經》的敘事研究
(“Dharmapada- avadāna” Narrates the research)
相關論文
★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播活動之研究★ 元雜劇中的宗教現象─從神聖走向世俗
★ 香積敘事-漢地僧院裏的廚房與齋堂★ 冷齋夜話文藝思想之研究
★ 漢地佛經翻譯論述的建構及其轉型★ 戒律與身體~以《南海寄歸內法傳》所記為中心
★ 僧傳裏的善女人 ──以釋寶唱《比丘尼傳》為中心★ 法雲《翻譯名義集》的語言研究──以音寫語段的分析為中心
★ 沉淪與解脫:《天龍八部》的悲劇意識★ 《金粟山大藏經》殘卷之異體字研究 ——以上圖藏本為中心
★ 唐人小說裡的佛教寺院 --以俗眾的宗教生活為中心★ 馮夢龍作品中的姦僧淫尼──以《三言》為例的一個分析
★ 唐人小說中所反映的家庭與家庭意識★ 《紹興重雕大藏音》字樣研究
★ 上博01(2405)V《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疏》寫本殘卷書成年代考-以寫本異體字為中心★ 以筆硯作佛事:北宋文字禪運動流衍考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法句譬喻經》是漢譯譬喻佛典中比較早期的一部,此部經典是據《法句經》的偈語而鋪展開來的譬喻佛典,它將宣教的偈語融入故事當中,變成故事情節的一部分。
佛教對世俗大眾宣教時,常以故事做為宣教的工具,這些故事為了要吸引受眾者,會講究情節的布局以及人物的塑造,如此才能流傳久遠,研究佛經故事可以運用敘事學的方法,所以筆者擬從敘事學的幾項要素著手,即情節、人物、話語、敘述者與主題等。在研究目的上,希望經由文本的敘事分析,整理出經文的敘事藝術與敘事特色。
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及目的、概述當前研究概況、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溯源經典的形成、概述經文組織及流傳情形;第三章探討佛陀的神通教化模式、分析佛陀教誡說理的方式;第四章眾生際遇的敘事分析,分析人物的行為及其情節,分別是人物面對無常的情節、業報輪迴的情節、善惡人物對立的情節以及人物從愚到賢的形象轉變;第五章與其他佛經相似故事進行比較;第六章結論,總結經文的敘事特色與文學價值。
經過論文的整理與分析之後,筆者歸納出《法句譬喻經》的敘事特色與文學價值如下:一是經文的故事內容開拓中國文學的題材,如業報輪迴、神通鬥法、生命無常等題材;二是在敘述者方面,敘述者常對人物內心進行描寫,並且常介入人事評論,有別於中國早期的敘事傳統;三是經文的義理一方面繼承佛教經律的精神,另一方面在故事內容與敘事形式上又有創新,而且是一部結構嚴謹的譬喻佛典。
摘要(英) “Dharmapada- avadāna” is the earlier one of Chinese Buddhist fable literature. This classic is a metaphor Buddhist literature deriving from “Dharmapada”. The adages were integrated as part of the story.
Buddhist used to promote Buddhism for the crowd by telling stories. To attract the audiences, the order of events and the feature of characters of stories must be stressed. Therefore, those stories can be spread for a long time. Narrative mode is one of the methods to study Buddhism literature, so the author intends to investigate the several key narration factors, such as plot, character, language, narrator, theme, and so on. The research goal will reorganize the text narrative art and the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
There are six chapters of the thesis. Chapter one is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purpose. There are introduction and reviews of current researches as well as research methodology. Chapter two reviews the formation of classic and introduces the Buddhism literature organization and how it was spread.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Buddha’s magical powers and analyses the way Buddha educating people. Chapter four analyses people’s behavior and the plot which includes characters facing impermanence, transmigration, saint and evil in the oppose way, and characters become to a virtue from a fool. Chapter five compares other similar Buddhism literatures. Chapter six, conclusion, is to summary text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 and literary value.
After summarization and analysis, the author had concluded that the narrative mode and literature value of “Dharmapada- avadāna”is as bellow: (1)the stories of Buddhism literature enrich the Chinese Literature in transmigration, magical power, transformation, and so on, (2) the narrators of Buddhism literature often stress the deep inside of the characters,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narrators, (3) the logic of Buddhism literature not only inherit the principle of Buddhism but also has innovation in the story content and narrative mode.
關鍵字(中) ★ 情節
★ 佛教文學
★ 敘事
★ 法句譬喻經
★ 人物
關鍵字(英) ★ Dharmapada- avadāna
★ Narrative
★ Buddhism literature
★ Plot
★ Characte
論文目次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誌謝辭 ⅲ
目次 ⅳ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一、研究動機 3
  二、研究目的 5
 第二節 當前研究概況 6
  一、《法句譬喻經》的研究概況 6
  二、《法句譬喻經》的相關研究資料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9
  一、情節的研究方法 10
  二、人物的研究方法 11
  三、敘述者的研究方法 13
 第四節 論文章節架構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6
 第一節 漢譯《法句經》的形成 16
  一、法句經的起源 17
  二、漢譯《法句經》的成書經過 19
 第二節 《法句譬喻經》的成立及其組織 20
  一、譯者及成書經過 20
  二、經文組織 23
  三、故事與偈頌義理的關係 27
  四、故事主題 29
 第三節 類書對《法句譬喻經》的收錄 33
  一、《經律異相》的收錄情形 33
  二、《法苑珠林》的收錄情形 38
 小結 41
第三章 佛陀教化的敘事分析 43
 第一節 佛陀神足示現的敘事分析 44
  一、化作沙門的事蹟及其敘事動機 45
  二、化作女人的形象及其角色功能 49
  三、神通鬥法的場面敘寫 52
 第二節 佛陀他心通、宿命通與天眼通的敘事動機及形式 56
  一、他心通的敘事動機及形式 56
  二、宿命通的敘事動機及形式 58
  三、天眼通的敘事動機及形式 62
 第三節 佛陀譬喻說法的敘事模式 64
  一、以動物為喻 65
  二、以物質的屬性為喻 68
 第四節 佛陀與外道徒論辯的敘事動機 71
  一、說服貢高我慢的外道徒改信佛法 72
  二、說服外道徒改變祭祀的方式 74
 小結 78
第四章 眾生際遇的敘事分析 79
 第一節 無常世界裡的眾生相 80
  一、色相無常的警惕 81
  二、恃福者不知無常的後果 84
  三、神通不敵無常的法則 88
  四、親情緣分無常的道理 90
  五、思惟無常並及時修行的善果 93
 第二節 眾生輪迴的因果關係 94
  一、復仇牽引的輪迴業報 95
  二、業緣支配的輪迴果報 99
  三、習氣串聯的前世今生 103
  四、業習交織所帶來的惡果 106
 第三節 善惡人物的對立模式 107
  一、美女與善女人 108
  二、讚佛者與謗佛者 112
  三、太子祇洹與篡位者瑠璃 113
  四、持戒者與犯戒者 115
 第四節 人物從愚到賢的形象轉變 117
  一、摩訶盧比丘的懺悔與得道 118
  二、般特比丘的轉愚成智 119
  三、從貪食到節食的波斯匿王 122
 小結 123
第五章 文本互文的敘事分析 127
 第一節 《法句譬喻經》故事見於他經者 128
 第二節 各文本之間故事類型相同、情節相近者 131
  一、故事主題相同、情節相近、敘事形式也接近者 131
  二、故事主題相同、情節相近、敘事形式不同者 134
 第三節 各文本之間主要事件相同、情節發展不同者 143
  一、天人臨終前歸依的故事比較 144
  二、般特比丘轉愚成智的故事比較 148
  三、調達放象害佛的故事比較 151
 小結 158
第六章 結論 159
 一、《法句譬喻經》的故事題材特色 159
二、《法句譬喻經》的敘述觀點特色 163
 三、《法句譬喻經》的佛經敘事價值 165
 四、後續可進行的研究方向 166
參考書目 167
附錄一:《法句譬喻經》的現存寫本概況 174
附錄二:《法句譬喻經》的現存刻本概況 175
參考文獻 一、大藏經
(一)《日本大正新脩大藏經》系列(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2005)
(以下簡稱《大正藏》,並依冊序、經號排列)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大正藏》第一冊,經號1。
(東晉)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道祖筆受,《中阿含經》,《大正藏》第一冊,經號26。
(南朝宋)三藏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正藏》第二冊,經號99。
(東晉)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大正藏》第二冊,經號125。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撰集百緣經》,《大正藏》第四冊,經號200。
(元魏)涼州沙門慧覺等譯,《賢愚經》,《大正藏》第四冊,經號202。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曇曜譯,《雜寶藏經》,《大正藏》第四冊,經號203。  
(後漢)月支沙門支婁迦讖譯,《雜譬喻經》,《大正藏》第四冊,經號204。  
失譯人名,《雜譬喻經》,《大正藏》第四冊,經號205。  
(吳)天竺三藏康僧會譯,《舊雜譬喻經》,《大正藏》第四冊,經號206。  
比丘道略集,《雜譬喻經》,《大正藏》第四冊,經號207。  
(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眾經撰雜譬喻》,《大正藏》第四冊,經號208。  
(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法句經》,《大正藏》第四冊,經號210。
(晉)沙門法炬共法立譯,《法句譬喻經》,《大正藏》第四冊,經號211。
(姚秦)沙門竺佛念譯,《出曜經》,《大正藏》第四冊,經號212。
(宋)天息災,《法集要頌經》,《大正藏》第四冊,經號213。
(吳)支謙,《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第十四冊,經號457。
(北涼)三藏法師曇無讖譯,《金光明經》,《大正藏》第十六冊,經號663。
(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大正藏》第二十三冊,經號1442。
(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大正藏》第二十四冊,經號1448。
(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大正藏》第二十四冊,經號1450。
(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大正藏》第二十四冊,經號1451。
(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第二十五冊,經號1509。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大正藏》第二十七冊,經號1545。
(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成實論》,《大正藏》第三十二冊,經號1646。
沙門釋光述,《俱舍論記》,《大正藏》第四十一冊,經號1821。
(唐)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大正藏》第四十九冊,經號2034。
(唐)唐臨撰,《冥報記》,《大正藏》第五十一冊,經號2082。
(梁)釋慧皎,《高僧傳》,《大正藏》第五十三冊,經號2059。
(梁)釋寶唱等集,《經律異相》,《大正藏》第五十三冊,經號2121。
(唐)釋道世撰,《法苑珠林》,《大正藏》第五十三冊,經號2122。
(梁)僧佑,《出三藏記集》,《大正藏》第五十五冊,經號2145。
(唐)道宣撰,《大唐內典錄》,《大正藏》第五十五冊,經號2149。
(唐)釋靖邁,《古今譯經圖紀》,《大正藏》第五十五冊,經號2151。
(唐)沙門明佺等撰,《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大正藏》第五十五冊,經號2153。
(唐)沙門智昇,《開元釋教錄》,《大正藏》第五十五冊,經號2154。
(唐)沙門智昇,《開元釋教錄略出》,《大正藏》第五十五冊,經號2155。
(唐)沙門圓照,《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大正藏》第五十五冊,經號2157。
(二)其他藏經
(晉)沙門法炬共法立譯,《法句譬喻經》,《磧砂藏》二十八冊,經號1044。
(晉)沙門法炬共法立譯,《法句譬喻經》,《高麗藏》三十冊,經號1020。
二、中國古籍(依經史子集排序)
《周易》,《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
《尚書》,《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
《詩經》,《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
《春秋左傳注》,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
《論語》,《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
《戰國策正解》,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8。
《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唐山出版社,2007。
《老子註》,台北:藝文出版社,1975。
《莊子正義》,台北:藝文出版社,1974。
《淮南子》,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8。
新譯《搜神記》,台北:三民書局,2006。
《幽明錄》,台北:新興出版社,1980。
《三分事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喻世明言》,台北:三民書局,1998。
《紅樓夢》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4。
三、現代著作(以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中文著作
丁敏,《佛教譬喻文學研究》,台北:東初出版社,1996。
丁敏,《中國佛教文學的古典與現代:主題與敘事》,湖南:岳麓書社出版,2007。
丁敏,《佛教神通──漢譯佛典神通故事敘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2007。
方立天,《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2。
方立天,《佛教哲學》,長春:長春出版社,2006。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美)王靖宇,《中國早期敘事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王立,《佛經文學與古代小說母題比較研究》,北京:昆侖出版社,2006。
王青,《西域文化影響下的中古小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王樹英,《印度文化與民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王鐵鈞,《中國佛典翻譯史稿》,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申丹,《敘事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印順法師編,《雜阿含經會編》,新竹:正聞出版社,1987。
印順法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新竹:正聞出版社,2002。
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
印順法師,《佛法概論》,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
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新竹:正聞出版社,2005。
印順法師,《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新竹:正聞出版社,2006。
李世傑,《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思想史》,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0。
何錫蓉,《佛學與中國哲學的雙向建構》,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2004。
胡亞敏,《敘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2004。
吳重德圖文改編,《法句譬喻經今譯淺說》,台南:和裕出版社,1993。
吳海勇,《中古漢譯佛經敘事文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
周慶華,《故事學》,台北:五南圖書,2002。
姜玉洪,《印度文化模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祖國頌,《敘事的詩學》,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
侯傳文,《佛經的文學性解讀》,台北:慧明文化事業,2002。
俞曉紅,《佛教與唐五代白話小說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高小康,《中國古代敘事觀念與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台北:東華書局,1987。
孫昌武、李賡揚譯注,《雜譬喻經譯注四種》,北京:中華書局,2008。
耿敬釋譯,《增一阿含經》,台北:佛光文化,1997。
梁工,《聖經敘事藝術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梁麗玲,《雜寶藏經及其故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1998。
梁麗玲,《賢愚經研究》,台北:法鼓文化,2002。
許景華,《神話與神化──化身救度之圖像思想與象徵觀照》,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6。
淨海譯,《真理的語言--法句經》,新竹:正聞出版社,1994。
陳劍,《法句譬喻經今譯》,台北:靈山版社,1984。
陳士強,《大藏經總目提要──文史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程小娟主編,《聖經敘事藝術探索》,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2004。
聖嚴法師,《戒律學綱要》,台北:東初出版社,1994。
聖嚴法師,《律制生活》,台北:法鼓文化,1999。
聖嚴法師,《印度佛教史》,台北:法鼓文化,2006。
聖嚴法師,《學佛知津》,台北:法鼓文化,2009。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復文出版社,1994。
劉守華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潘文良,《法句譬喻經解讀》,台北:頂淵出版社,1986。
鄭曉江,《中國死亡智慧》,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
鄭志明,《佛教生死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
賴騫宇,《十八世紀英國小說的敘事藝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顏洽茂,《佛教語言闡釋──中古佛經詞彙研究》,浙江: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
譚君強,《敘事學導論──從經典敘事到後經典敘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羅書華,《中國敘事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
(二)翻譯著作
水野弘元著;許洋主譯,《佛教文獻研究》,台北:法鼓文化,2003。
水野弘元著;釋惠敏譯,《佛教教理研究》,台北:法鼓文化,2004。
史蒂文.科恩、琳達.夏爾斯(Steven Cohan/Linda M.Shires)著;張方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
尼尼安.斯馬特(Ninian Smart)著;許列民等人譯,《劍橋世界宗教》,台北:城邦文化出版,2004。
西蒙.巴埃弗拉特(Shimon Bar –Efrat)著;李鋒譯,《聖經的敘事藝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安德魯.本尼特、尼古拉.羅伊爾(Andrew Bennett卅Nicholas Royle)著;汪正龍、李永新譯,《關鍵詞:文學、批評與理論導論》,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米克.巴爾(Mieke Bal)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米蘭.昆德拉著(Milan Kundera);尉遲秀譯,《小說的藝術》,台北:皇冠出版社,2004。
沈恩(Amartya Sen)著;陳信宏譯,《好思辯的印度人》,台北:先覺出版社,2008。
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
四、論文(以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學位論文
朱秋敏,《漢譯佛典中帝釋形象的敘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周敏惠,《金光明經文學特質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林韻婷,《雜阿含經譬喻故事研究》,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林雅琇,《初期佛教四食之探究》,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楊琇惠,《阿含經業論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鄂窐烈護法,《法句經諸種譯本之比較研究暨法句經與道德經比較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二)期刊論文
王立、吳海勇,〈中古漢譯佛經復仇主題初探〉,《中國比較文學》,1999第3期,頁101-118。
毛忠賢,〈佛教神通及其在小說中的運用〉,《宜春師專學報》,1997.08,頁22-26。
方廣錩,〈印度佛教的產生〉,北京:《佛教文化》,2003第6期,頁13-21。
李玉珍,〈佛教譬喻(Avadana)文學中的男女美色與情欲──追求美麗的宗教意涵〉,《新史學》,第10卷第4期,1999.12,頁31-66。
李福清,〈從歷史詩學的角度看中國敘事文學中人物描寫的演化過程〉,《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4期,2005.07,頁1-9。
周一良,〈跋敦煌寫本法句經及法句譬喻經殘卷三種〉,《圖書季刊》,新第8卷第1-2期,1947.06,頁19-21。
林崇安,〈法句經及其譬喻的演變略探〉,《法光雜誌》,174期,2004。
荊溪、李松揚,〈簡論中國古代人物類型理論〉,《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年第5期,頁44-46。
郭良鋆,〈佛教神通觀〉,《南亞研究》,1994年第2期,頁17-22。
梁麗玲,〈出曜經中的動物譬喻〉,南華文學系,《文學新鑰》,第4期,2006.07,頁59-84。
程慧,〈法句譬喻經斷句商榷〉,《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1期,2007.01,頁105-106。
黃先炳,〈也談法句經的偈頌及其文學性〉,《中國韻文學刊》,第19卷第2期,2005.06,頁28-34。
張高評,〈左傳據事直書與以史傳經〉,《成大中文學報》,第9期,2001.08。
傳道法師,〈法句經講記(一)〉,《妙心雜誌》,65期,2001.09.01,頁1-9。
萬金川,〈從佛教混合漢語的名目談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圓光佛學學報》,第7期,1999.12。
劉為欽,〈人物的類型〉,《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4期,2007.07,146-149。
羅立軍,〈韓詩外傳詩教思想探究〉,《廣西社會科學》,2007第6期(總第144期)。
五、工具書、電子文獻及網站
(一)辭典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電子檔,台北: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9。
(日)荻原雲來,《梵漢對譯佛教辭典》,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6。
《佛光大辭典第二版》光碟版,高雄:佛光山宗教委員會,2000。
(二)電子文獻、網站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Feb. 2009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 冊至第 55 冊暨第 85 冊,台北: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9。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斷句十三經經文http://hanji.sinica.edu.tw/
如本法師佛學講座講義:法句譬喻經http://fawang.hihosting.hinet.net/ebook/ebook046-all.htm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http://www.gaya.org.tw/library/index.html
佛教藏經目錄數位資料庫:法句譬喻經http://jinglu.cbeta.org/cgi-bin/jl_detail.pl?lang=&sid=zrtuq
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index.htm
桑耶精舍──佛陀教法:南傳佛教http://www.sbaweb.org/dharma/pages.php?ID=dharma2
讀書網:太平廣記http://big5.dushu.com/showbook/100156/
六、日文參考資料(以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衣川賢次,〈日本と中國の古寫經による佛典校訂の試み──法句譬喻經を例として〉,《金剛寺一切經の總合的研究と金剛寺聖教の基礎的研究》(第一分冊),2007.03,頁18-31。
本多至成,《法句譬喻經講贊》,京都:永田文昌堂,2006。
東元多郎,《法句經物語》,東京:三省堂,1940。
東元慶喜《法句經物語》,東京:國書刊行會,1986。
水野弘元〈漢譯法句譬喻經について〉,《佛教研究》9號,1980.02,頁1-14。
坤塚淑子譯註;榎本文雄、引田弘道偈文の解釋研究,《真理の偈と物語:法句譬喻經現代語譯》,東京:大藏出版,2001。
指導教授 萬金川(Jin-chuan Wan) 審核日期 2010-7-1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