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130100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75 、訪客IP:18.221.11.166
姓名 江秀琴(SHIU-CHIN CHI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女性˙家族˙地方-季季作品探析
(female • family • locality—analysis of Jiji’s work)
相關論文
★ 唐青樓才女薛濤論★ 消逝中的府城文化記憶--以許地山、葉石濤和陳燁為論述場域
★ 大旨談情—瓊瑤文本與《紅樓夢》之互文★ 河東君與《柳如是別傳》──「接受觀點」的考察
★ 豔異編研究★ 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1599-1669)為例的考察
★ 規訓或懲罰︰重審公案中的酷刑★ 晚清狹邪小說的人倫世界——以《品花寶鑑》為例
★ 跨 文 化 的 想 像 與 實 踐:試 探 高 羅 佩 的《狄 公 案》★ 重寫名女人:臺灣歷史小說的案例考察
★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 說部與史部的辨證與互證-史家劉知幾(661-721)之
★ 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 艷而人情的話本小說-一片情研究
★ 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 亂離中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要
本論文以「女性.家族.地方──季季的作品的探析」為題,探討活躍於六○年代,如今仍創作不輟的季季,作品中如何呈現女性?探看家族?書寫地方?
本論文嘗試剖析季季以女性獨特的視角,來呈現當代女性所遭受到的困境,在父權體系的夾縫中生存的婦女面貌,以及女性意識的覺醒,探討女性如何從自覺自愛自立以至於自我成長,分成三個面向深究,分別為「普遍困境」、「進城血淚」、「意識的覺醒」。
其次,季季出生於大家族,有極親密的家族網絡,面對滔滔逝去的光陰,凋零的長者,作家更已屆耳順之年,感嘆歲月的淘洗,擔憂記憶會隨之隱沒淡去,遂提筆書寫家族,藉由將腦海中的影像、記憶化為文字的過程,梳理與家族成員間的情感,記錄那一世代的幸或者不幸,悲傷或者欣喜,梳理自己潛藏的情緒,由家族史窺之地方史,由「小歷史」帶出「大時代」,在「大歷史」書寫的縫隙中補足女性探看時代的視角,並由家族史的確立,建構自我及家族的認同。
此外,「地方是一個人生命地圖裡的經緯。它是時間與空間的、個人與政治的。充盈著人類歷史與記憶的層次區位,地方有深度,也有寬度」,本文梳爬整理季季地方書寫的方式,分析她的文本如何再現地方與地景,呈現獨特的個人書寫特色,以此形塑雲林西螺、永定的風景與氛圍。
盼望透過這樣的探討,能呈現季季思想的深度和廣度,了解他書寫的內涵與特色,肯定他在當代台灣文學史的評價與定位。
摘要(英) Summary
The article takes “female • family • locality—analysis of Jiji’s work” as a subject to discuss Jiji who was active in 1960s and currently still continues creations. How does she represent female by her works? By observing the family? By writing about locality?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Jiji’s female unique point of view to represent contemporary female’s suffered difficulties, the situation female struggled for surviving under the patriarchal system, awareness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discuss how female self-awaked, self-respected, self-sustained and then to develop themselves. This could be separately discussed as three aspects of “general difficulty”, “tragic history of going into town” and “the awareness of consciousness.
Secondly, Jiji was born in a big family which has extremely closed family network. Facing incessantly elapsed times, withered elder members of family, the writer who has been 60 years old sighed for those eventful years and worried her memory will be disappeared gradually; therefore, she started to write down history of her family for combing out relationship with family member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transferring images and memories of her mind into words and recorded the happiness or misery, sadness and delight of that generation for combing out her hidden emotion; moreover, she observed local history from family history and brought out “the big times” from “the micro history”. She complemented the angle of view that female looked upon the times and constructed self and family identity from establishing family history.
In addition, “locality represents longitude and latitude of individual’s life map. It is for time, space, individual and politics, which are filled with level and location of human history and memory. Locality is wide and deep; therefore, the article clarifies Jiji’s way of writing about locality, analyzes how her paragraphs recreated locality and landscape to represent her unique individual writing style and to use this feature to fashion the scenery and atmosphere of Hsiluo of Yulin county and Yongding.
We hope to represent the depth and width of Jiji’s concept by this discussion, understand her writing’s connotation and features and recognize evaluation and position of her literature in the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Taiwan literature.
關鍵字(中) ★ 季季
★ 女性意識
★ 文學地景
★ 地方
★ 家族
關鍵字(英) ★ Female consciousness
★ Jiji
★ family
★ locality
★ literary landscape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1
第二節文獻回顧………………………………… …….3
第三節研究範圍和方法……………………………… 10
第二章 女性:由困境而覺醒…………………………..13
第一節 普遍困境…………………………………………13
一、女性的物化……………………………………………..13
二、婚姻的觸礁……………………………………………..18
三、生育的重擔…………………………………………… .26
第二節 進城血淚…………………………………………29
一、不適所的人物……………………………………30
二、失身的群體………………………………………31
三、失婚的個案……………………… ……………...33
第三節 意識的覺醒………………………………………36
一、自我的省察………………………………………36
二、自主權的展現……………………………………38
三、母性的救贖…………………………….. ……….41
第三章 家族:細數日月………………………………..44
第一節親人群像……………………………………....46
一、父親……………………………………………………..46
二、母親……………………………………………………..49
三、伯父們……………………………. ……………………51
四、姑姑‧堂姊………………………………………. ……55
第二節歷史‧創傷……………………………………57
一、以歷史為書寫背景…………………………………….. 57
二、以照片召喚創傷………………………………………...59
三、家庭之傷—母親的斷指……………………………….. 62
四、糾葛不已的婆媳關係…………………………………...64
第三節氣味‧鄉愁…………………………………….65
一、以嗅覺召喚記憶………………………………………...66
二、以食物召喚鄉愁…………………………………………68
第四章 地方:再現永定…………………………………72
第一節 地誌標示………………………………………74
一、地方的親切感……………………………………………75
二、文化的認同………………………………………………78
三、西螺與永定一帶……………………………………….79
第二節 地景互文………………………………. …….82
一、西螺大橋……………………………………………….84
二、濁水溪………………………………………………….88
三、台糖鐵枝路…………………………………………….93
第三節 人文意涵………………………………………96
一、太平洋戰爭的輓歌……………………………………..96
二、白色恐怖的見證………………………………………..98
三、外來與出走的省思……………………………………..103
第五章 結論……………………………………………...107
參考書目…………………………………………………...112
附錄一...................................................................................118
附錄二...................................................................................132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季季作品:(依出版日期先後順序)
(一)小說:
《屬於十七歲的》,臺北:皇冠出版社,1966年
《誰是最後的玫瑰》,臺北:水牛出版社,1968年
《泥人與狗》,臺北:皇冠出版社,1969年
《我不要哭》,臺北:皇冠出版社,1970年
《月亮的背面》,臺北:大地出版社,1973年
《我的故事》,臺北:皇冠出版社,1975年
《蝶舞》,臺北:皇冠出版社,1976年
《拾玉鐲》,臺中縣:慧龍出版社,1976年
《季季自選集》,臺北:文豪出版社,1976年
《異鄉之死》,臺北:大地出版社,1978年
《誰開生命的玩笑》,臺北:皇冠出版社,1978年
《澀果》,臺北:爾雅出版社,1979年
《季季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二)散文:
《夜歌》,臺北:爾雅出版社,1976年
《攝氏20-25度》,臺北:爾雅出版社,1987年
《寫給你的故事》,臺北縣:INK印刻出版社,2005年
《行走的樹──向傷痕告別》,臺北縣:INK印刻出版社,2006年
《我的湖》,臺北縣:INK印刻出版社,2008年
(三)傳記作品:
季季、張子靜合著,《我的姊姊張愛玲》,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6年
季季、張子靜合著:《我的姊姊張愛玲》,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
季季、張子靜合著:《我的姊姊張愛玲》,上海:文匯出版社,2003年
季季、張子靜合著:《我的姊姊張愛玲》,台北:印刻出版社,2005年
季季:《休戀逝水──顧正秋回憶錄》,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7年
季季:《休戀逝水──顧正秋回憶錄》,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6年
季季:《奇緣此生顧正秋》,台北:時報出版公司,2007年
(四)主編作品:
《六十五年短篇小說選》,台北:書評書目社,1977 年
《六十五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90年
《六十八年短篇小說選》,台北:書評書目社,1980年
《六十八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88 年
《七十五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87 年
《七十六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88年
《一九八二年臺灣散文選》,台北:前衛出版社,1983年
《說夢》,台北:爾雅出版社,1982年
《美麗──第十一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8年
《鮮血流在花開的季節:六四歷史的起訴(一九八九)》,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1989年
《四十歲的心情》,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0年
《語錄狂──第十二屆時報文學獎作品集》,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0年
《時報文學史料索引》,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0年
季季、關鴻:《永遠的張愛玲:弟弟、丈夫、親友筆下的傳奇》,上海市;學林出版社,1996年
(五)專欄:
季季,〈永定日月〉,《印刻文學生活誌》,第四卷第六期~第五卷第四期,2008年1月~12月
二、專書:(按照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德威,《眾聲喧嘩》,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
女性學學會著、劉毓秀主編,《臺灣婦女處境白皮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呂正惠,《戰後臺灣文學經驗》,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年
伍寶珠,《寫女性與女性書寫一八、九十年代香港女性小說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
吳晟,《筆記濁水溪》,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 年
李仕芬,《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0年
李仕芬,《愛情與婚姻:臺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李瑞騰,《臺灣文學風貌》,台北:三民書局,1911年
余昭玟,《從語言跨越到文學建構,跨語一代小說家研究論文集》,台南市立圖書館,1900年
李喬,《小說入門》,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吳達芸主編,《台灣當代小說論評》,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年
邱貴芬編,《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出版社, 1995年
周英雄,劉紀蕙,《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東海大學中文系編,《苦悶與蜕變──六○、七○年代台灣文學與社會》,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出版社,1996年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出版社,1996年
林耀德編,《文學現象》,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林鎮山,《離散.家國.敘述》,台北:前衛出版社,2006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
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78年
尉天驄,《民族與鄉土》,台北:遠景出版社,1981年
張瑞芬,《五十年來臺灣女性散文評論篇》,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2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年
陳三郎,《雲林縣發展史•人物傳記篇》,斗六:雲林縣政府,1997年
陳羲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湾-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
陳正茂、林寶琮、林世宗編著,《新編台灣史》,台北:新文京開發,2008年
賀安慰,《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雲林縣立文化中心編,《雲林作家風采錄》,雲林:雲林縣立文化中心,1991年黃益珠,《周芬伶論》,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
葉石濤:《文學來自土地》,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台北:春暉出版社,2003.10再版。
葉石濤:《臺灣鄉土作家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年
葉啟政、楊國樞,《臺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巨流出版社,2002年
劉亮雅,《慾望更衣室》,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
樊洛平,《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2006年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灣文學五十年》,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鄭毓瑜,《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鄭志敏,《Hello !臺灣史》,台北:全威圖書,2006年
鄭定國編著,《飛花如雪─《繽紛的雲林古典詩歌》》,雲林:新生印務局,2007年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3年
聯合文學出版社編,《閱讀文學地景‧小說卷(下卷)》,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8年
聯合文學出版社編,《閱讀文學地景‧新詩卷》,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8年
聯合文學出版社編,《閱讀文學地景‧散文卷》,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8年
應鳳凰編,《漫遊與獨舞》,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年
鍾文音,《昨日重現-物件和影像的家族史》,台北:大田出版社,2001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2000年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出版社,2003年
Yi-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宏譯,《地方-記憶想像和認同》,臺北:巨流出版社,2004年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出版社,2002年
李維史特勞斯(Levi-strauss)著,李幼蒸譯,《(野性的思維》,北京:商務出版社,1969年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86)著,楊美惠譯,《第二性.第二卷:處境》,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
三、單篇評論:(按照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津平,〈解剖季季的神話-季季作品討論會〉,《臺灣文藝》第61卷,1978年12月
林瑞明:〈尋找一條可以逆流的河:季季集序〉,《臺灣作家全集》、《季季集》,1993年12月
花村,〈試析構成季季小說的幾種風貌〉,《臺灣文藝》第61卷,1978年12月
花村,〈解剖季季的神話- -季季作品討論的記錄〉,《臺灣文藝》第61卷,1978年12月
吳錦發,〈論季季小說中的男女關係〉,《季季集》,1993年12月
李奭學,〈何索震盪──評季季《行走的樹──向傷痕告別》〉,《文訊》,256期,2007年2月
邱貴芬,〈季季「拾玉鐲」導讀〉,《文學臺灣》,38卷,2001年4月
夏祖麗,〈堅強努力的季季〉,《臺灣文藝》,第61卷,1978年2月
夏祖麗:〈季季的昨日、今日與明日〉,《夜歌》,台北:爾雅出版社,1986.年
陳克環,〈季季的「拾玉鐲」〉,《書評書目》,第20期,1974年12月
陳素娟,‹拾玉鐲›,《明道》,第24卷,1975年6月
陳紹慈,〈由季季的〈暗影生異彩〉看女性與文學創作〉,《明道文藝》,278卷, 1999年5月。
陳文芬:〈季季在永和〉,《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0期,2004年6月
許德賢,〈季季的創作生活〉,《書評書目》,第35卷,1974年3月
彭瑞金:〈生命中可以逆流的河--試論季季的生命觀〉,《臺灣文藝》,卷期61,1978年12月
彭燕彬:〈永不屈服的岩石-季季小說透析〉,《學術研究》,第四期,1997年
彭小妍,〈何謂鄉土?──論鄉土文學之建構〉,《中外文學》第27卷第6期,1998年11月
張瑞芬,〈「回歸古典」,或「跨越鄉土」?──崛起於七○年代的兩派臺灣女性
散文〉,《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二期,2006年4月
張瑞芬,〈傾聽夜歌──論季季散文〉,《明道文藝》,第356期,2005年11月
張瑞芬,〈文星與明星──讀季季《寫給你的故事》〉,《文訊》,第240期,2005年10月
葉石濤,〈季季論-臺灣婦女生活中的詩與真實〉,《臺灣文藝》第61卷,1978年12月
齊暖暖,〈信息─ ─我讀「希利的紅燈」〉,《文心》,第四卷,1976年6月
黃雅莉,〈對未知的探索與等待的熱情─ ─讀季季的「小草之未知」〉,《國文天地》,第十九卷第十一期,2004年4月
葛浩文,〈說些老實話──「六十八年短篇小說選」〉,《書評書目》,第89卷,1980年9月
楊宗潤,〈談季季編「七十五年短篇小說選」〉,《文訊》,第29卷,1987年4月
鄭明娳,〈談季季散文的風格〉,《臺灣文藝》,第61卷,1978年12月
鄭明娳,〈評季季「你底呼聲」〉,《文壇》,第198卷,1976年12月
鄭傑光,〈拾玉鐲〉,《書評書目》,第22卷,1975年3月
隱地,〈讀季季的「假日與蘋果」〉,《自由青年》,第33卷第3期,1965年2月
隱地,〈讀季季的「擁抱我們的草原」〉,《自由青年》,第34卷第5期,1965年9月
隱地,〈作家與書的故事:季季、廖輝英〉,《新書月刊》,第5卷,1984年2月
應鳳凰,〈誰開生命的玩笑──評季季《行走的樹》〉,《鹽分地帶文學》,第十五期,2008年4月
藍建春,〈誰之過?從季季《澀果》論「不幸的女性命運」之構成〉,《靜宜人文社會學報》,第二卷第二期,2008年7月,頁79~106
四、學位論文:(按照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李麗敏《季季及其作品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高敏軒,《季季小說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翁繪棻,《臺灣當代女作家鄉土書寫研究》,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淑娟 ,《季季及其七○年代小說探論》,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五、網路資料:
季季的中時部落格,
網址:http://blog.chinatimes.com/ray33
指導教授 康來新 審核日期 2010-7-2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