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130100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79 、訪客IP:3.141.24.134
姓名 紀韋彤(Wei-Tung Ch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甘博001(法句經下)字樣研究
(Study on the Doublet Characters of “Gan-Bo001(Last Volume of Dhammapada)”)
相關論文
★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播活動之研究★ 元雜劇中的宗教現象─從神聖走向世俗
★ 香積敘事-漢地僧院裏的廚房與齋堂★ 冷齋夜話文藝思想之研究
★ 漢地佛經翻譯論述的建構及其轉型★ 戒律與身體~以《南海寄歸內法傳》所記為中心
★ 僧傳裏的善女人 ──以釋寶唱《比丘尼傳》為中心★ 法雲《翻譯名義集》的語言研究──以音寫語段的分析為中心
★ 沉淪與解脫:《天龍八部》的悲劇意識★ 《法句譬喻經》的敘事研究
★ 《金粟山大藏經》殘卷之異體字研究 ——以上圖藏本為中心★ 唐人小說裡的佛教寺院 --以俗眾的宗教生活為中心
★ 馮夢龍作品中的姦僧淫尼──以《三言》為例的一個分析★ 唐人小說中所反映的家庭與家庭意識
★ 《紹興重雕大藏音》字樣研究★ 上博01(2405)V《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疏》寫本殘卷書成年代考-以寫本異體字為中心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要
二十世紀初自敦煌藏經洞發現大量寫卷文獻資料後,敦煌學成為一時顯學,其內容包含甚廣,天文史地無所不包。其中佛經抄寫數量最為可觀,又因為與宗教相關,不論貴族或平民階層虔誠信佛,讓抄寫佛經成為不可輕忽之事,於是其介於篆變隸而楷的文字進程,也在無意間記載於寫卷之中,讓刻本時代之前、未經官方推廣、民間流傳甚廣的大量異體字得以保存下來,也讓文字研究者得以一窺漢魏時期的文字轉變,《甘博001(法句經下)字樣研究》的目的便是了解其字樣演變,更進一步回頭審視這件罕見於四世紀的寫本,是否真出現於四世紀末?因為入藏經過不明,日本學者藤枝晃更視此寫本為疑經,礙於無法觀得原件,只能由擁有者的記錄以及字樣、書體的分析進行研究,所以本文採用下列三種研究方法:共時和歷時研究、文獻研究法、量化統計與歸納法。採用《馬王堆簡帛書》、《說文解字》、漢代碑文、《高麗大藏經異體字典》、《龍龕手鏡》、《可洪音義》等字書以及收錄刻本文字《教育部異體字典》以及寫本文字的《石塚數據庫》等網路資源。期望能對本寫卷所出之異體字,進行靜態與動態分析,進一步釐清寫卷的可能年代,此外,也以此出土於四世紀的珍貴原件與傳世文本進行校勘工作,藉由字句比對,以正傳世本之誤。
摘要(英) Abstract
Tunhuangology ha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recently after massive manuscript was discovered in Tunhuang Magao Caves in the early twenty century. There were various subjects and content in these manuscripts, including astronomy, history, geography and the Buddhist scripture. Among all of these manuscripts, the Buddhist scripture is one of the most dominant manuscripts.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Chinese character fonts was recorded inadvertently in the Buddhist manuscript, which has preserved lots of doublet characters without official promotion but popular among the people. That makes researchers can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see the transform of character fonts.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change of character fonts. Furthermore, to clarify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this manuscript in the end of forth century is another purpose of this thesis. This controversy was brought up by Japanese scholar Akira Fujieda. To clarify this issue, we analyze the record of owner, Chinese Orthography, manuscript styles instead of looking the unavailable original scripts. Moreover, three different ways were conducted in this study, including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research method,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ology,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and inductive method. We can judge the times of doublet characters by using the dictionaries such as 《馬王堆簡帛書》、《說文解字》、the inscription of Han Dynasty, ”The Dictionary of Variant Chinese Characters in Tripitaka Koreana” 、《龍龕手鏡》 and the website 《教育部異體字典》which collecting text edition along with 《石塚數據庫》 collecting manuscript. In addition, to collate the precious manuscript and the handed down text, by which we can correct the mistakes from handed down text.
關鍵字(中) ★ 寫本
★ 異體字
★ 法句經
★ 甘博001
關鍵字(英) ★ Dhammapada
★ doublet characters
★ manuscripts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9
第四節 異體字之定義與形成之因………………...…………13
第二章 《法句經》概述………………….…..…………………….19
第一節 〈甘博001(法句經卷下)〉簡介……………………...19
第二節 〈甘博001法句經〉與其它版本字句對照表………23
第三章 寫本異體字研究(一)異寫字……………………………….36
第一節 增筆………………………….......................................37
第二節 簡省…………………………………………………...44
第三節 變形…………………………………………………...54
第四節 位移…………………………………………………...65
第四章 寫本異體字研究(二)異構字…..…………………………...69
第一節 換旁……………………...…………………………....69
第二節 增旁……………………...…………………………....80
第五章 寫本年代的確認…………………………...……………….82
寫卷字樣對照表……………………..…………..……………..87
第六章 結語..………………………………...……………….……..99
參考書目………………………………………………………………102
附錄 〈甘博001法句經(下)〉寫卷字樣總表….…………………109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 工具書
(一) 劉復共、李家瑞編,《宋元以來俗字譜》,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0年2月。
(二) 王餘德發行,《漢‧孔宙碑》,高雄:大眾書局,1973年1月。
(三) 王餘德發行,《前秦‧廣武將軍碑》,高雄:大眾書局,1973年1月。
(四) 渡邊隆男發行,《吳‧谷朗碑/禪國山碑》,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73年2月。
(五) 渡邊隆男發行,《墓誌銘集1‧六朝》,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73年12月。
(六) 渡邊隆男發行,《魏‧曹真殘碑/王基殘碑》,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74年9月。
(七) 王夢鷗,《漢簡文字類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10月。
(八) 高明,《古文字類編》,台北:大通書局,1986年3月。
(九) 王餘德發行,《漢‧西嶽華山廟碑》,高雄:大眾書局,1987年1月。
(十) 王餘德發行,《漢‧孔宙碑》,高雄:大眾書局,1989年3月。
(十一) 陸錫興,《漢代簡牘草字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12月。
(十二) 渡邊隆男發行,《東晉‧爨寶子碑/宋‧爨龍顏碑》,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91年4月。
(十三) 渡邊隆男發行,《北魏‧墓誌銘集‧上》,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92年6月
(十四) 渡邊隆男發行,《後漢‧石門頌》,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93年1月。
(十五) 王延林著,《常用古文字字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3月。
(十六) 渡邊隆男發行,《後漢‧西狹頌》,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93年4月。
(十七) 渡邊隆男發行,《後漢‧張遷碑》,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93年11月。
(十八) 渡邊隆男發行,《後漢‧乙瑛碑》,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94年4月
(十九) 段文杰主編,《敦煌書法庫‧第二輯》,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年4月。
(二十)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著,《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台北:洪葉文化,1998年10月。
(二十一) 劉昭瑞著,《漢魏石刻文字繫年》,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9月。
(二十二) 宋‧陳彭年等,《新校宋本廣韻》,台北:洪葉文化,2001年9月。
(二十三) 南朝梁‧顧野王,《原本玉篇殘卷》,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5月。
(二十四) 遼‧釋行均編,《龍龕手鏡(高麗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
(二十五)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彙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7月。
(二十六) 後晉‧可洪,《《可洪音義》異體字表》。
(二十七) 清‧顧藹吉編撰,《隸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2月。
(二十八)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縮印本,簡稱《大字典》),1997年10月。
(二十九) 李圭甲編,《高麗大藏經異體字典》(簡稱《麗藏異體字典》)漢城:高麗大藏經研究所出版部,2000年。
(三十) 張延奐編撰,《漢碑古字通訓》,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5月。
(三十一)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7月。
(三十二) 黃征,《敦煌俗字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三十三) 馮其庸、鄧安生纂著,《通假字彙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三十四) 陳松長編,《馬王堆簡牘帛書常用字彙》,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7年1月。
(三十五) 濮茅左編,《金文常用字彙》,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7年1月。
(三十六) 濮茅左編,《甲骨文文常用字彙》,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7年1月。
(三十七) 徐在國等編,《傳抄古文字編(上)》,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11月。
(三十八) 徐在國等編,《傳抄古文字編(中)》,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11月。
(三十九) 徐在國等編,《傳抄古文字編(下)》,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11月。
二、 專書
(一) 蔣善國,《漢字形體學》,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年。
(二) 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台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5月。
(三) 劉葉秋,《中國字典史略》,台北:源流文化,1984年3月。
(四) 徐祖蕃、秦明智、榮恩奇編選,《敦煌遺書書法選1》,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
(五) 林漢仕,《重文彙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2月。
(六) 陸錫興,《漢代簡牘草字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12月。
(七) 姜亮夫、郭在貽等編,《敦煌吐魯番學研究論文集》,1991年4月。
(八) 林聰明,《敦煌文書學》,台北:新文豐出版,1991年8月。
(九) 趙平安,《隸變研究》,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1993年。
(十) 謝和耐等著、耿昇譯,《法國學者敦煌學論文選萃》,北京:中華出局出版,1993年12月。
(十一) 段文杰編,《敦煌書法庫1》,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年1月。
(十二) 沃興華,《敦煌書法藝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十三) 段文杰編,《敦煌書法庫2》,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年4月。
(十四) 釋果樸,《敦煌寫卷P3006「支謙」本《維摩詰經》注解考》,台北:法鼓文化,1998年4月。
(十五) 張文彬主編,《敦煌──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周年》,北京:新華書店,2000年。
(十六) 蔡忠霖,《敦煌漢文寫卷俗字及其現象》,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5月。
(十七) 榮新江,《敦煌學新論》,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十八) 劉進寶,《敦煌學通論》,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十九) 李際寧,《佛經版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8月。
(二十)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台北:萬卷樓,2003年9月。
(二十一) 劉延玲,《魏晉行書構形系統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二十二) 陳淑梅,《東漢碑隸構形系統研究》,上海:上海育出版社,2005年4月。
(二十三) 曾良,《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年5月。
(二十四) 藤枝晃著、李運博譯,《漢字文化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5月。
(二十五) 劉釗,《古文字考釋叢稿》,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7月。
(二十六) 高田時雄著、鍾翀等譯,《敦煌‧民族‧語言》,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2月。
(二十七)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二十八) 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月。
(二十九) 方廣錩,《中國寫本大藏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三十) 池田溫,《敦煌文書的世界》,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2月。
(三十一) 梁曉虹,《佛教與漢語史研究──以日本資料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3月。
(三十二) 陸明君,《魏晉南北朝碑別字研究》,北京:新華書店,2009年1月。
(三十三) 景盛軒,《《大般涅槃經》異文研究》,成都:巴署書社,2009年2月。
(三十四) 《簡帛文獻語言研究》課題組,《簡帛文獻語言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5月。
(三十五) 宿白,《漢文佛籍目錄》,北京:聖彩虹制版印刷技術有限公司,2009年6月。
三、 期刊論文
(一) 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組編,《敦煌學輯刊‧第三期》,蘭州:蘭州大學,1983年。
(二) 藤枝晃撰、白文譯,〈中國北朝寫本的三個分期),《敦煌研究》第2期,1987年,頁40-49。
(三) 張火慶,〈法句經與遺教三經〉,《中興大學中文學報》卷3期,1990年,頁210-204。
(四) 陳國燦,〈對赤井南明堂藏二敦煌寫卷的鑒定〉,《敦煌學輯刊》卷2期,1994年。
(五) 張涌泉,〈試論審辨敦煌寫本俗字的方法〉,《敦煌研究》卷4期,1994年。
(六) 張涌泉,〈敦煌文書類化字研究〉,《敦煌研究》卷4期,1995年。
(七) 張涌泉,〈研究敦煌俗字應注意的幾個問題〉,《杭州師範學院學報》卷4期,1995年,頁49-55。
(八) 朱聲琦,〈《玉篇》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和異體字〉,《江蘇教育學院學報》卷2期,1995年。
(九) 藤枝晃,〈敦煌寫本概述〉,《敦煌研究》卷2期,1996年,頁96-105。
(十) 府憲展,〈敦煌文獻辨疑錄〉,《敦煌研究》卷2期,1996年,頁84-95。
(十一) 榮新江,〈李盛鐸藏卷的真與偽〉,《敦煌學輯刊》卷2期,1997年。
(十二) 徐在國,〈《原本玉篇殘卷》中的籀文初探〉,《山東師大學報》卷1期,1999年。
(十三) 落合俊典,〈寫本一切經的資料價值〉,《世界宗教研究》卷2期,2000年。
(十四) 邰惠莉,〈甘肅藏非敦煌文獻的真偽、來源及相關問題〉,《敦煌學叢刊》卷2期,2000年。
(十五) 林崇安,〈《法句經》及其譬喻的演變略探〉,《法光雜誌》,2004年。
(十六) 方廣錩,〈敦煌遺書與奈良平安寫經〉,《敦煌研究》卷6期,2006年,頁139-145。
(十七) 汪泛舟,〈敦煌俗別字補正〉,《敦煌研究》卷4期,2001年。
(十八) 余欣,〈浙敦065文書偽卷考──兼論敦煌文獻的辨偽問題〉,《敦煌研究》卷3期,2002年。
(十九) 景盛軒,〈試論敦煌佛經異文研究價值和意義──以《大般涅槃經》為例〉,《敦煌研究》卷5期,2004年。
(二十) 黃征,〈敦煌俗字要論〉,《敦煌研究》卷1期,2005年。
(二十一) 章紅梅,〈漢魏晉南北朝碑刻同形字辨識〉,《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卷2期,2005年。
(二十二) 汪泛舟,〈敦煌俗別字新考(上)〉,《敦煌研究》卷1期,2006年。
(二十三) 張涌泉,〈《三國志‧步騭傳》非偽卷辨〉,《敦煌研究》卷1期,2006年。
(二十四) 朱鳳玉,〈敦煌本《正名要錄》中「連文釋義」初探〉,《敦煌研究》卷6期,2006年。
(二十五) 柴劍虹,〈王國維對敦煌寫本的早期研究〉,《敦煌研究》卷6期,2006年。
(二十六) 鄭阿財,〈論敦煌俗字與寫本學之關係〉,《敦煌研究》卷6期,2006年。
(二十七) 吳新欽,〈北魏平城時期敦煌寫經書法的結體及其書史意義〉,《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期28,2007年9月。
(二十八) 馬建東,〈敦煌俗字舉隅〉,《天水師範學院學報》卷1期,2008年。
(二十九) 叢彩雲,〈兩漢碑刻中篆隸體的特點〉,《呂梁教育學院學報》卷3期,2008年9月。
(三十) 萬金川,〈支謙譯《佛說維摩詰經‧諸法言品第五》上博寫卷校注〉,《正觀雜誌》47期,2008年12月。
(三十一) 孫致文,〈上海博物館藏支謙譯《佛說維摩詰經‧卷上》寫本殘卷的研究意義〉,《正觀雜誌》47期,2008年12月。
(三十二) 高田時雄,〈敦煌遺書與漢語史研究〉,《敦煌研究》卷6期,2006年。
(三十三) 趙春蘭、楊建秀,〈《應縣木塔遼代秘藏》俗字類型及成因〉,《通化師範學院學報》28卷11期,2007年11月。
(三十四) 夏生平,〈近二十年來敦煌文獻收藏、整理與刊布〉,《敦煌研究》卷5期,2008年。
(三十五) 王華權,〈試論《一切經音義》劇本用字的學術價值〉,《黃岡師範學學報》29卷2期,2009年4月。
四、 碩博士論文
(一) 文功烈,《漢簡牘書法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5月。
(二) 尋鵬,《論章草書的形體演變及其在漢字史上的作用》,濟南:山東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1月。
(三) 李瑩娟,《漢語異體字整理法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月。
(四) 蕭瑜,《《三國志》古寫本用字研究》,南京: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字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4月。
(五) 趙彥國,《章草書法歷史流變研究》,南京: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學位論文,2006年5月。
(六) 李利芳,《魏晉南北朝碑刻文字構件變異研究》,重慶:西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七) 張蕾,《《說文》小篆訛形研究》,天津:天津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3月。
(八) 寞懷永,《敦煌文獻避諱研究》,浙江: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5月。
(九) 叢彩雲,《兩漢碑刻中的篆隸研究》,江西:南昌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十) 孫玲,《《說文解字》小篆隸定初探》,吉林:吉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5月。
(十一) 張站立,《兩漢石刻隸書形變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5月。
五、 網路資料
(一) 《異體字字典》,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輯,2004年http://140.111.1.40/?open
(二) 《石塚數據庫》,漢字字體規範データベース編纂委員会(代表 石塚晴通),2005年3月公開,http://www.joao-roiz.jp/HNG/
指導教授 萬金川(Chin-chuan wan) 審核日期 2010-7-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