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71207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6 、訪客IP:3.235.42.157
姓名 高嘉慧(Chia-Hui Ka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識字教學法與口語詞彙能力對新移民女性中文識字學習之影響
(Effects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verbal vocabulary ability on immigrant women learning of Chinese words)
相關論文
★ 以同儕互評與討論提升小六學童之寫作表現 ~以行動學習輔具教室為例★ 從眼動資料探討字形與聲旁在篇章閱讀的效果
★ 從眼動資料探討連接詞與閱讀歷程之關係★ EFL大學生閱讀英文的眼動資料分析
★ 以眼動型態探討背景知識對詞彙辨識的影響★ 閱讀教學與國民小學學童閱讀動機及行為的關係—以2005年PIRLS資料為例
★ 合作寫作對於國小學童科學概念學習之影響★ 影響國小學童家長送子女參加課後補習之相關因素研究---以桃園縣中壢市為例
★ 國小學童圖文閱讀的理解策略★ 幼童敘說書面故事之後設認知表現
★ 新移民家庭子女口語敘說能力之發展★ 記憶廣度與語境效應對閱讀歧義句的影響:來自眼動的證據
★ 由句法探討手語聽障生書面語閱讀的現象★ 圖文提示對學童閱讀科學說明文記憶與理解之影響
★ 英文閱讀能力與先備知識對閱讀物理篇章推論的影響★ 正負數量表徵的心理數線發展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主要比較不同識字教學法在新移民女性學習中文的成效表現上是否有所差異,兩種識字教學法分別為以字帶字識字教學法以及分散識字教學法,並假設不同識字教學法與新移民女性本身口語詞彙能力高低間有一交互作用存在,因此設計一項受試者間二因子混合設計實驗。在材料的部分,由文獻可知部首與聲旁在漢字認知歷程中的處理不同,因此在實驗組生字安排上,研究者分為以聲旁為基本字的前四課以及以部首為基本字的後三課,並與該國小長期使用的某版本國小課本進行教學實驗。本實驗共有28位中文屬小學一年級程度之新移民女性,隨機安排至兩班接受不同識字教學法,並於兩個月的實驗教學後進行立即後測與延宕後測。研究發現在識字教學的整體成效上,實驗組優於對照組;而實驗組因為聲旁組字規則上的教學,在高低詞彙能力學生的識字成效上皆有所提升;而在部首組字規則的表現,實驗組與對照組在高口語詞彙能力上的表現並無顯著差異,然而在低口語詞彙能力上,實驗組學生表現顯著優於對照組;此外,研究更發現經過一個月後的延宕,實驗組於延宕後測的表現皆優於對照組。由本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結論:(1)組字規則概念確實能協助新移民女性在識字教學上的成效;(2)組字規則的學習效果並非立即可見,學習者需要一段時間將習得的知識鞏固、內化後才得以運用。
摘要(英)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using two different methods of Chinese literacy on teaching immigrant women in Taiwan to learn Chinese words. One method was called the stem-deriving instructional method and the other was the distributed teaching method. This study was further investigated whether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of Chinese literacy had different impacts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learners who have different amounts of verbal vocabulary ability in Chinese. The participants were 28 immigrant women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high and low verbal vocabulary ability groups based on their scores on a standardized vocabulary tes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aught by stem-deriving instructional method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aught by distributed teaching method. The materials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compiled by researchers, introducing new characters that contain either useful semantic cues or phonetic cu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continuing using their curriculum. There were immediate posttest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curriculum and delayed posttests one month after the immediate posttest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understanding the Chinese orthographic rules actually help immigrant women’s learning of Chinese word; (2) and the effects of Chinese orthographic rules need time to consolidate.
關鍵字(中) ★ 新移民
★ 口語詞彙能力
★ 識字教學法
★ 識字教育
關鍵字(英) ★ Chinese words
★ Chinese literacy
★ immigrant women
★ teaching methods
★ verbal vocabulary ability
論文目次 目 錄
目 錄 i
表 次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假設 3
第三節 研究限制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漢字的特性 6
第二節 漢字研究 8
第三節 識字教學法 12
第四節 口語詞彙能力 15
第五節 小結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9
第一節 研究對象 19
第二節 研究工具 19
第三節 實驗教學材料 25
第四節 實驗設計與程序 26
第五節 資料分析 28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30
第一節 識字教學成效與組字規則習得 30
第二節 課室觀察記錄分析 4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1
第一節 結論 51
第二節 建議 53
參考文獻 55
附錄一 生字認字量表 59
附錄二 課室觀察記錄表範例 61
附錄三 延宕後測測驗 62
附錄四 實驗組教材安排 63
附錄五 課室觀察記錄劃記標準 64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內政部戶政司(2009)。臺閩地區各縣市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2010年6月7日,取自:http://www.immigration.gov.tw/aspcode/info9904.asp
王寧(2002)。漢字教學的原理與各類教學方法的科學運用(上)。課程‧教材‧教法。10,1-5。
王寧(2002)。漢字教學的原理與各類教學方法的科學運用(下)。課程‧教材‧教法。11,23-27。
王瓊珠(2005)。高頻部首/部件識字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生讀寫能力之影響。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6(1),95-124。
王瓊珠、洪儷瑜、張郁雯、陳秀芬(2008)。一到九年級學生國字識字量發展。教育心理學報,39(4),555-568。
方莉娜(2003)。對外華語文詞彙教學的策略研究。南師學報,37(2),1-16。
丘愛鈴、何青蓉(2008)。新移民教育機構推動新移民教育現況、特色與困境之調查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2),61-94。
艾偉(1955)。漢字問題。台北:國立編譯館。
呂美娟(2000)。以字帶字識字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成效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207-235。
何青蓉、邱愛鈴(2009)。我國新移民識讀教育政策之問題評析與前瞻。教育與社會研究,18,1-31。
何青蓉、劉俊榮、王瑞宏(2005)。臺灣地區成人基本識字教育教材內容屬性與適用對象分析。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2),113-125。
吳瑞屯(1990)。中文字辨識歷程的個別差異。中華心理學刊,32,63-74。
秦麗花、許家吉(2000)。形聲字教學對國小二年級一般學生和學障學生識字教學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191-206。
單宛君(2003)。文字構體分析在識字教學的運用。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未出版。1-20。
曾志朗、洪蘭(1978)。閱讀中文字:一些基本的實驗研究。中華心理學刊,20,45-49。
胡志偉、顏乃欣(1995)。中文字的心理歷程。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基礎,第一卷,31-76。臺北市,心理
萬雲英(1991)。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徵與教學。載於楊中芳、高尚仁主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403-448。台北:遠流。
胡雙寶(1998)。漢語˙漢字˙漢文化。北京:北京大學。
胡永崇(2003)。國小四年級閱讀困難學生識字相關因素及不同識字教學策略之教學成效比較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9,177-216。
胡永崇(2001)。不同識字教學策略對國小三年級閱讀障礙學童教學成效之比較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179-218。
胡永崇(2002)。學習障礙學生之識字教學。屏師特殊教育,3,17-24。
宣崇慧、盧台華(2006)。聲韻覺識能力及口語詞彙知識與國小一至二年級學童字、詞閱讀發展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1,73-92。
陳弘昌(1991)。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陳德祐、吳瑞屯(1993)。中文字頻對形聲字音旁作用的干涉效果。中華心理學刊,35(2),67-74。
陳靜子(1996)。國語低成就兒童之生字學習:部首歸類與聲旁歸類教學效果之比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張新仁、韓孟蓉(2004)。不同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低年級學生識字教學成效之研究。教育學刊,22,71-88。
張菀珍、黃富順(2007)。我國外籍配偶學習問題之研究。國教學報,19,49-78。
裘錫圭(2007)。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
廖隆振(2009)。識字教學策略與識字錯誤類型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秀霜(2001)。中文年級認字量表。臺北:心理。
黃富順(2007)。成人教育導論。台北:五南。
黃儷瑜、黃冠穎(2006)。兩種取向的部件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低年級語文低成就學生之成效比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3,43-71。
羅秋昭(1999)。國小語文教材教法(三版)。台北:五南。
萬雲英(1991)。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徵與教學。載於楊中芳、高尚仁主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403-448。台北:遠流。
葉素玲、林怡慧、李金鈴(2004)。中文字形結構在國小學生字形相似性判斷所扮演的角色。教育與心理研究,27(1),93-115。
鄭昭明(1978)。漢字記憶的語言轉錄與字的回譯。中華心理學刊,20,39-43。
鄭昭明(1981)。漢字認知的歷程。中華心理學刊,23,137-153。
劉英茂(1978)。文句脈絡對於詞義學習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20,29-37。
劉廷芳(1921)漢字之心理研究。教育雜誌,20(4),31154-31155。
謝錫金、戴汝潛、郝嘉杰(2002)。綜合高效識字教學法。香港:青田教育中心。
Aukrust, V. G., & Lervag, A. (2010). Vocabulary knowledge is a critical determinant of the difference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growth between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51(5), 612-620.
Anderson, R. C., Li, W., Ku, Y. M., Shu, H., & Wu, N. (2003). Use of partial information in learning to read Chinese charact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5(1), 52-57.
Chen, S. Y. (200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ese children’s development of orthographic awareness and word recognition.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46(3), 259-265.
Shu, H., & Anderson, R. C. (1997). Role of radical awareness in the character and word acquisition of Chinese children.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32(1), 78-89.
McBride-Chang, C., Tardif, T., Cho, J. R., Shu, H., Fletcher, P., Stokes, S. F., Wong, A., & Leung, K. (2008). What's in a word?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and vocabulary knowledge in three languages.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29(3), 437-462.
Taylor, I., & Taylor, M. M. (1995). Writing and literacy in Chinese, Korean, and
  Japanese. Philadelphia, PA: John Benjamins.
Wu, X., Anderson, R. C., Li, W., ; Wu, X., Li, H., Zhang, J., Zheng, Q., Zhu, J., Shu, H., Jiang, W., Chen, X., Wang, Q. Yin, L., He, Y., Packard, J., & Gaffney, J. S. (2009).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and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cy development: an intervention study. Scientific Studies of Reading, 13(1), 26-52.
Yeh, S.L., Li, J.L., Takeuchi, Tatsuto, Sun, V. C., & Liu, W.R. (2003). The role of learning experience on the perceptual organiz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Visual Cognition, 10, 729-764.
Yeh, S.L., & Li, J.L. (2004). Sublexical processing in visual recogn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Evidence from repetition blindness for subcharacter components. Brain & Language, 88, 47-53.
指導教授 辜玉旻、柯華葳
(Yu-Min Ku、Hwa-wei Ko)
審核日期 2010-7-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